著
审订者: 游 飞
开
字
印
推荐者:梁明 宁浩
◆名家推荐◆———————————————————————
《电影镜头设计》是美国高校电影制作专业导演课程的核心教材,也是我留美时期研读的导演专业{zj0}书籍之一。
这本书非常具有实用性和可读性,教你如何实实在在去“做”电影。
从故事逻辑到影像逻辑,《电影镜头设计》是学习影像逻辑的重要一课。
◆本书特点◆———————————————————————
★全球{zx1}版本
★填补国内电影分镜类教材的空白
★可操作性、实用性极强
★通俗易懂、简明扼要
★大量珍贵的好莱坞影片故事板资料
★具有xx性及影响力
◆著者简介◆———————————————————————
史蒂文·卡茨(Steven D. Katz)作为一名作家、导演及制片人,在传统电影拍摄和动画制作领域有着三十余年的工作经验,他是纽约{zd0}的三维角色动画和{tx}公司Curious Digital的创建人,也是业内公认的数码电影电视{tx}先驱。他的诸多作品出现在广播、有线电视网和各大国际电影节上。目前担任幸星数字娱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执行制片人,为国际化的观众制作电影。
◆译者简介◆———————————————————————
井迎兆,任教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电视制作硕士,译有《电影剪辑概论》,曾执导纪录片《1997香港人在台湾》、《九七 香港 台湾人》、《九七前后——台湾人在香港》、《作家身影——文学赤子:龙瑛宗的美丽与哀愁》、《作家身影——推巨石的人:王文兴》。
王旭锋,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现为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影视制作系副主任,并任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中国电影录音师协会会员及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会员。译有《声音设计》、《电影化叙事》等。
◆审订者简介◆——————————————————————
游飞,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和美国俄亥俄大学电影系,曾任新华通讯社编辑和峨眉电影制片厂导演,著有《世界电影理论思潮》、《美国电影研究》、《电影艺术观念》和《美国电影艺术史》等。
◆内容简介◆——————————————————————
本书图文并茂地阐述了如何将拍摄前的构思以镜头为单位转化为可见的影像,诸如故事板制作、镜头的时空要素、镜头调度的原则、画面的构图、转场、叙事策略等。作者提出传统的制作流程,同时更鼓励合适的实验性手段。
此外,此外,本书也撷取了美国电影自默片以来,历经有声片及好莱坞片厂制度的黄金时代,直到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独立制片风潮期间所累积的创作经验。书中提供大量图片资料,包括来自希区柯克《群鸟》、斯皮尔伯格《太阳帝国》、威尔斯《公民凯恩》、尼科尔斯《毕业生》、斯科特《银翼杀手》等经典影片的故事板,插图精美,案例丰富。
◆上架建议◆——————————————————————
电影、艺术教材、大众读物
◆读者定位◆——————————————————————
本书针对影视专业学生、电影创作人员(导演、摄影师、美术总监、分镜头设计师等),以及所有有兴趣从事电影分镜设计的相关人员,希望进一步了解电影的电影爱好者。本书使读者了解并初步掌握电影分镜头设计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并提供了许多职业建议和职业窍门。
◆目
致中国读者
推荐序 梁 明
译者序 井迎兆
前言
关于本书所使用的照片和故事板
{dy}部分 影像化工作的过程
{dy}章 影像化工作
1.1剪辑风格
1.2影像化工作
第二章 美术设计
2.1场景设计图
2.2概念与{zh1}设计图
2.3建筑图
2.4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
2.5效果图
2.6模型
2.7分镜头草图和故事板
第三章 故事板
3.1故事板制作中导演的职责
3.2时间表
3.3故事板画家所需的技巧
3.4参考与研究
3.5风格
3.6材料
3.7铅笔
3.8墨水和炭粉
3.9马克笔
3.10图解摄影技巧
3.11摇镜和移镜头
3.12推轨镜头和变焦镜头
3.13镜头间的转换
3.14升降镜头
3.15画幅制式与呈现方法
3.16简化的故事板图示
3.17制图术
3.18气氛
3.19角色
3.20诠释
3.21改编
3.22小说
3.23电影剧本
3.24拍摄的段落
3.25在场景设计图的领域中
找工作
3.26指南
3.27公会
第四章 影像化:工具与技巧
4.1数字草稿(短片)
4.2照片故事板
4.3动作板和动画
4.4 3D故事板程序和预视觉化
4.5 MiniDV和HDV
4.6非线性编辑和{tx}
4.7游戏电影
4.8结论
4.9制片管理
第五章 制作流程
5.1{dy}阶段:撰写剧本
5.2记忆与研究
5.3连接关系
5.4声音和音乐
5.5影像素描簿
5.6第二阶段:美术设计
5.7分解剧本
5.8图像的设计
5.9分镜头草图设计
5.10勘景
5.11有图解的剧本
5.12检讨会议
5.13第三阶段:剧本分析
5.14准备故事板
5.15模特与小模型
5.16第四阶段:摄影
5.17第五阶段:排练
5.18预览场景
5.19后制
5.20研究工具与材料
5.21勘景工具
第二部分 剪辑风格的元素
第六章 镜头构图: 空间关系
6.1景别
6.2特写
6.3中景
6.4全景
6.5动作轴线原则
6.6三角机位系统
6.7根据新的视线建立新的
动作轴线
6.8在演员越轴时建立新
的轴线
6.9移动摄影机越过轴线
6.10切出镜头和过渡镜头
6.11移动物体和动作
的动作轴线
6.12动作段落
6.13在动作段落中越轴
6.14轴线上的跳轴
6.15结论
第七章 剪辑: 时间关系
7.1叙事驱动
7.2叙事运动
7.3问答模式
7.4前后关系
7.5使用模式
问答模式的范例
7.6问答模式的其他变化
7.7对xx叙事的限制
7.8机上剪辑与备用镜头
7.9为剪辑组织动作
7.10动接动剪切
7.11出镜与入镜
7.12清空画面
7.13剪辑和影像化
第三部分 工作室
第八章 基础的应用
8.1镜流
8.2改变景别来交代场景
固定镜头的叙事范例
第九章 对话场景的调度
9.1一种将场面调度影像化
的方法
9.2面向观众原则
9.3主镜头
9.4长镜头
9.5景别和距离
9.6正拍镜头与反拍镜头模式
9.7演员的视线和演员
正视观众
9.8调度系统
9.9字母模式
9.10双人对话的场面调度
双人对话的场面调度范例
第十章 三人对话场景的调度
10.1形态A和L的差异
10.2基本的型态和位置
三人对话的场面调度范例
第十一章 四人以上对话场景
的调度
四人以上对话场景的调度范例
11.1单一机位的正面位置
11.2有纵深的正面位置
11.3群众和大型团体
11.4远摄镜头
11.5广角镜头
11.6群众场景镜头的比较
第十二章 运动镜头的调度
12.1建构单位
运动镜头的调度范例
12.2解放你的调度风格
12.3动作和反应
12.4移动兴趣中心
12.5间接手段
第十三章 画面的纵深
13.1动作的戏剧性范围
13.2动作范围之中—
动作范围之外
13.3在景深中的调度
13.4戏剧动作范围的目的
13.5内景纵深
13.6纵深调度
13.7景深摄影
13.8获得景深的特殊技巧
13.9分像屈光度透镜
13.10压缩的深度
13.11调度形态和远摄镜头
第十四章 摄影机角度
14.1观众位置
14.2xx
14.3视平线高度
14.4空间与人物
14.5xx表现的最近趋势
动作段落中摄影角度的
叙事范例
第十五章 开放与封闭式构图
15.1美学距离
15.2亲密的程度
开放式构图范例
封闭式构图范例
15.3构图方法
第十六章 视点
16.1{dy}人称视点
16.2受限制的第三人称视点
16.3全知视点
16.4认同的程度
16.5观众的参与与认同
16.6设计视点
视点设计范例
16.7视点的叙事控制
视点的叙事控制范例
第四部分 运动的摄影机
第十七章 摇镜
17.1左右横摇和上下竖摇
17.2全景镜头
17.3为了重新构图摇镜
17.4为了交代动作摇镜
17.5摇镜和镜头
17.6为了达到影像或运动效果
摇镜
17.7为了强调深度摇镜
17.8为了逻辑上的关系摇镜
17.9总结
摇镜的叙事范例
第十八章 升降镜头
18.1运动的范围
18.2视点
18.3器材
18.4为升降运动所做的影像化
工作
第十九章
19.1动作范围和运动镜头
19.2主体至摄影机的距离
19.3推轨镜头的计划
19.4介绍一个主体或场地的
推轨镜头
19.5与主体运动速度相同的
19.6比主体运动更快或更慢的
19.7走近或远离一个主体
19.8在镜头内变化摄影角度
19.9环绕主体的推轨镜头
19.10结合室内与室外的空间
19.11进入室内
19.12从室外拍摄室内景
19.13透过窗户拍摄以结合室内与室外景
19.14剪辑推轨镜头
19.15运动镜头和摄影角度
19.16观众位置和运动
的摄影机
第二十章 推轨镜头的调度
20.1移动摄影机和机动
的调度
推轨镜头的调度范例
20.2以控制摄影机路径取代
控制人物路径
20.3环绕一个障碍
的推轨镜头
20.4在镜头中改变主体
20.5连接多重故事元素的推轨镜头与调度
20.6主观的与修饰过的主观
推轨镜头
第二十一章 转场
21.1剪切
21.2叠化
21.3聚焦—失焦
21.4匹配镜头
21.5划变
21.6动作划变
21.7变形
21.8淡接
21.9淡入(渐显)—淡出(渐隐)—颜 色
21.10停格画面
21.11蒙太奇
21.12分割画面效果
第二十二章 画幅制式
22.1景框
22.2电影制式的简史
22.3超级制式
22.4电视
第二十三章 告别的镜头
附录 摄影角度投射
投射的工具
准备
开始投射
反向投射
步骤回顾
摄影角度
重要词汇
延伸阅读
出版后记
◆
听闻这么多中国的电影人都喜爱英文版的Shot by Shot,我感到撰写这本书是令人愉悦且有价值的。更让我高兴的是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即将面世,如此一来,我就能与更多的电影界朋友联系在一起。中国的电影观众数量在世界范围内正以最快的速度扩充、增长,作为一位常驻中国的电影人,我与新一代中国本土电影人一起,见证并参与了这个激动人心的进程。 因为客观来说,信息是往各个方向传播、流动的。
本书的写作意图是通过提供一百多年来所形成的电影设计方面的技术,帮助导演和编剧进行创作。我所讨论的多半是被看做主流的技术,那些是创作电影的起点,而且能够很容易地服务于那些乐意形成个人风格的导演。然而,书籍,就像摄影机以及胶片一样,仅仅是工具而已。我希望阅读Shot by Shot的电影人能够通过它表现出一些有新意的事物,并让热爱电影的人有充分的理由继续走进电影院。
史蒂文·卡茨
于北京
2009年12月
◆推荐序◆————————————————————————
盛夏的苏州,依然美丽。姑苏城外,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正酣。作为评委,我们以每天五六部的观影速度观看七十部电影。此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嘱我为《电影镜头设计》写序,此书英文原名为Film Directing Shot By Shot,我在美国留学时买过原版,还曾为它的书价心痛过。近日全身心浸泡在电影中,如此密集地观看两年来的国产电影,正好有些感想和思考,权当序吧。
近几年中国电影发展迅猛,已达到年产四百多部的数量,成为电影大国。其中不乏高品质的作品被人们称道并走向世界{yl}行列,但整体而言,并不乐观。很多影片质量差强人意,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电影知识都没掌握。虽然造成的因素很多,但创作理论的滞后和影视教育水准的不高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在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否认地存在一个现实:搞电影制作的艺术家把精力都用于创作,没时间去总结经验、梳理得失,上升为理论再去指导实践;而从事理论的专家学者又埋头于纯理论研究,缺少创作实践的机会,往往把理论搞得高深,很学术化,却与实践脱节,造成直接指导创作的理论缺失。像《电影镜头设计》这类电影制作方面的好书国内很少,美国也不多。记得那时在美国硕大的书店里找到这本书的时候十分激动,仔细阅读更受益匪浅。现在这本书的中文译著马上要出版了,真要感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做了一件大好事。
这本书非常具有实用性和可读性,教你如何实实在在去“做”电影,看得见摸得着。从实际动手操作出发到如何把意念逐步视觉化,步骤逻辑严密,叙述翔实细致,插图清楚明晰。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总结,能够帮助那些痴迷于电影之梦的人和专业院校的莘莘学子早日实现自己的导演梦。
这本书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近来推出的“电影学院”丛书中的一本,顾名思义,中国又多了一个没有教室、没有教师但可以学习电影的“学院”。就像当年台湾出版“电影馆”丛书对中国台湾电影、台湾电影人的贡献一样,我相信,“电影学院”丛书也将为中国大陆正在繁荣发展的电影产业和电影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和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摄影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09年8月20日于苏州
◆
从我1992年开始任教以来,就希望找到一本有关电影创作的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电影创意的流程,以及影像叙事的艺术,使读它的人有希望能成为一位称职的导演。当我翻完这本书时,我发现要找的就是它。
这本书所谈的内容,多是电影技术方面的事,特别是影像形成的过程,这也是电影艺术的核心事物——如何化繁为简,把意念转为影像。我特别欣赏作者写这本书的用心,因为他把美国电影自默片以来,历经有声片及好莱坞片场制度的黄金时代,以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独立制片风潮所积累的电影媒体本身的创作经验,全部整理收录了起来,使电影创作艺术的精华得以留存,供后人学习。而且,再度思索这门艺术发展的轨迹,确实是件有意义的事。
电影是由一个意念、一种情绪、一种感觉开始的,经过编剧的巧思组合,将它写成剧本,之后就是导演和影像创作者们殚精竭虑的工作了,本书着重描述的就是这个阶段,它可以说是电影人亲自动手的指导手册。简言之,电影是一门影像化的艺术,它念兹在兹的就是如何把想法变成看得见的影像,导演团队整日钻营的也是这个部分,它原本是相当个人化的经验,但经过理性和逻辑的分析与整理后,就变成了可参考、遵循和激发我们灵感的许多准则,诸如镜头的时空要素、机位调度的原则、画面构图、视点、叙事策略等,这本书都条理清晰地将这些准则陈列了出来,它给有兴趣摸索电影的人提供了影像创作时一些关键性的思考点,是极有价值的。
另外,作者也透过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人类经验的传递是通过主观的与再现的方式呈现的,这中间添加了人类本身对视觉愉悦的渴望与追求,使得电影成为一种白日梦的艺术,一种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但在电影制作程序中可以圆梦的艺术,这也许是本书所提供的附加价值。
末了,需一提的是关于影片的译名,有极少数的片子因较难找到译名而使用港译片名。本书所举的例子多是经典和有趣的作品,但阅读中如有因翻译而造成阅读的不快,敬请原谅。愿读者阅读愉快,学习顺利。
井迎兆于北投寓所
◆前
电影可以说是最接近我们白日梦的艺术,也是最难实现的艺术,这似乎是件矛盾的事。毕竟,我们只需闭上双眼,就会进入自己所创造的电影院中,放映自己想要看的电影。因为我们想象力的呈现就如电影一般,因此,当我们无法轻易地将那些浮现在我们脑海中似乎已完成的艺术转换为电影时,就会感到格外的挫败。如果我们能表达我们的梦境,就如音乐家修改旋律或画家在画布上控制颜色和形状一样容易,那该是多好的事啊!反之,我们也不可能xx照着电影的形式做梦。问题就在于,大部分的艺术家都能很容易地在他个别的领域中创作,并积累经验,可是电影工作者却很难有机会磨炼他的技能,除非他出得起钱自己拍电影。
不幸的是,这一点xx超出艺术家可掌控的范围,即使是在电影学校,大部分的学生若能在四年内完成二至三部16毫米的电影,就已经算幸运的了。这也就是说,他们其实只花一点点时间在拍电影上。在主流电影的世界里,对想要通过成功的资历获取导演机会的编剧家和演员们而言,在执导高成本的电影之前获取足够的经验是件相当急迫的事,这也使得在实际工作中获取经验一事显得弥足珍贵。
史蒂文·卡茨
◆出版后记◆———————————————————————
从《拍电影》、《认识电影》、《电影艺术》、《如何写影评》到现在的《电影镜头设计》,“电影学院”系列丛书陪伴读者启动了这个光影声色的修炼之旅。现在我们要由整体性的、回归电影本体概念的初级阶段出发,逐渐深入到构成电影的各个环节之中,搭建日益丰富完善的电影知识体系。
提起镜头设计,就不得不提希区柯克,在《认识电影》中,我们已经见到24页《西北偏北》的故事板例图。而作者则在这本书里提供了希区柯克亲笔绘制的分镜头草图,乃至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太阳帝国》、莱德利·斯科特《银翼杀手》、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等影片大量的故事板图,能够分享这些资料毫无疑问是极其难得的,尤其对如此一道需要积累经验诀窍,并将大大影响电影基调奠定、内容传递的影像化关键步骤而言。将一沓剧本变成故事板与将一沓白纸变成剧本相比,是同样艰难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作者史蒂文·卡茨具有相关行业的丰富经验及xx影响力,他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影像化具体过程中看似复杂的画面构图、时空转换、叙事策略、视点变化、调度方法等,并佐以实用有效的例图,真正做到直截了当,化繁为简。作者在撷取经典好莱坞时期流畅剪辑创作经验的同时,鼓励读者大胆打破规则,创立自己独特的影像化手段,充分利用{zx1}的高科技设备探索镜头设计的可能性。
本书全球发行量达到25万册,曾被译为德、法、日等七种语言,是畅销电影教材,使包括导演、编剧、故事板画家、美术设计或其他工作人员在内的电影创作者从中受益,拓宽了他们的风格化视野。编辑过程中,我们恰好得知作者已常驻北京,担任执行制片人,正与许多优秀的国内电影人合作。因此,特别拜托他对此书进行修订。由于电影制作尤其是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作者为中文版首次修订原书,更新了有关镜头设计的{zx1}技术与工具(第4章4.1—4.8以及第18章18.4的内容),并特别为读者提供了他本人亲自在中国拍摄的案例(第9章和第10章的部分图片)。
本书采用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引进并翻译的《电影分镜概论——从意念到影像》的译文,对书中专业术语、人名、片名按大陆通用译法进行了规范统一。我们在文辞通顺、准确与表达的原汁原味上尽量做到平衡,尽管如此,怕是仍然存在不能令人满意之处,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我们,以便在重印时及时修改,作为出版方我们将不胜感激。
非常感谢史蒂文·卡茨先生为中文版修订与案例拍摄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感谢付利先生在此过程中帮我们和卡茨进行沟通,还有幸星数字娱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帮忙参与到案例拍摄之中。除此之外,还要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的游飞老师,百忙之中为本书的术语审订做了很多工作;感谢中国传媒大学摄影系梁明老师为本书作序,以及宁浩导演在《无人区》繁重的后制工作间隙推荐本书;感谢浙江传媒学院的王旭锋老师,抽空翻译了作者修订的内容;感谢中国电影出版社的徐维光老师,对本书的术语译法提出了宝贵意见。
{zh1},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填补电影镜头设计方面教材的缺口,为国内电影创作者提供宝贵的参考经验。史蒂文·卡茨的第二本书Cinematic Motion是国外几十所大学课程的标准用书,正在译介之中,敬请关注。
欢迎采用本书做教材的老师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为您提供教师手册和章节提要等相关资料。此外,我们将继续编辑出版一系列电影艺术类书籍,敬请关注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服务热线:010-6401-3086 8161-6534
服务信箱:onebook@263.net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电影学院”编辑部
2010年1月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