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南茶叶的采访阿里巴巴zfuzhou的博客BLOG

                                                                          

                                                《秦岭探访》有关商南茶叶的采访

 

 

  茶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饮料了,一般来说适宜茶叶生长的区域是在北纬30度以南,再往北由于土壤和气侯的原因,茶叶就很难存活了。今天我们东线的摄制组在商南,一个已经接近了北纬40度的区域,意外的寻找到了一片面积30000多亩的茶园。那么茶叶在商南地区为什么能够存活下来呢?一个叫张淑珍的人给了我们答案。



  记者:我们现在正行驶在河南省西峡县至陕西省商南县的312国道,我们从车窗外看到这片灌木丛中前面有座茶山,这片茶山对于商南县来说是个奇迹,因为它改变了商南县过去从来不产茶叶的历史,也改写了中国茶叶栽培学说中,关于产茶区域的界定,这个茶叶培育的创新,将中国茶叶的原产地由南向北大约推进300多公里。



  采访当地茶农



  记者:这是您父亲?



  茶农:这是我父亲。



  记者:你们家这在这儿?



  茶农:对。



  记者:您好。



  记者:这山上的茶叶是你自己家种的?



  茶农:自己家种的。



  记者:种了有多少亩?



  茶农:80亩。



  记者:有多少棵呢?



  茶农:那没有清点过。没有数过。



  记者:一家的产茶叶多少?



  茶农:一年毛尖能产五六百斤。剩下就是炒青,炒青能产三四千斤。



  记者:这收入大概有多少?



  茶农:收入大概毛利一年十来万。



  记者:这座山就是您自己的?



  茶农:这是承包村上的山。



  记者:承包了有多大一片呢?



  茶农:这底下有个70来亩。那个山上还有10来亩,一共就是80来亩。



  记者:你家种了茶以后,生活收入的变化有多大?



  茶农:变化大了,原来我们家是两间小小的草房,下雨都漏的住不成。搞了那个茶叶以后,一年一年的都好起来了。



  记者:过去咱们这个地方不是不产茶,你们怎么想起在这儿种茶叶?



  茶农:由我们商南茶叶站的张淑珍站长她们从外地引进的茶种在我们这儿试种。



  记者:在试种以前过去这个地方从来没有种过茶?



  茶农:大家都不会种茶,也没有见过茶叶都没有喝过茶叶。不知道茶叶什么样子。



  商南县委书记 周树红:商南过去没有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都是张淑珍等一批林业科技工作者,三十年来艰苦创业,不断的发展壮大,现在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来源。



  采访“茶叶奶奶”张淑珍



  记者:我们发现从茶农到县委书记,谈起商南县的茶叶种植都会提到同一个名字张淑珍。张淑珍今年68岁,她从60年xx始就尝试性的引种南方的茶叶,经历的40多年漫长的摸索和发展,引导商南十几万农民,种植茶园8万多亩,创造了年产值6000万元。2000年商南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茶叶之乡。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这位被商南县人民尊称为茶叶奶奶的张淑珍,亲自撰写了商南县茶叶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



  记者:在拜访她的路上,我们对这位xx般的人物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好奇。



  记者:您当时种的{dy}棵茶叶是在哪儿?



  张淑珍:就在这一块。这就是一亩地。



  记者:当时的试验很好?



  张淑珍:试验很好,到第二年没有冻死,所以第二年我就在这个山坡上开辟茶叶,这个山坡上全是1971年开的。



  记者:我听说您在实验的过程中失败了两次?



  张淑珍:我失败的次数非常多,我从1962年开始栽苗圃育茶苗,年年育了茶苗年年栽到山上去。



  记者:为什么?



  张淑珍:因为我把它当成一个树种来对待,不是当成一个特种的树种,所以按照一般的树种栽的方法,它栽到山上就死。因为跟我们这儿的降雨量有关系,我们这里的降雨量相对少一些。



  记者:这是南方的植物拿到北方面临的一个困难?



  张淑珍:所以我是多次失败,而不是一次两次。多次失败以后,到了1967年育的茶苗,我说我不栽了看它能不能采茶,所以在苗圃育了两分地茶苗没有进行育栽,到1970年的时候采茶3斤8两,所以这3斤8两我想着苗圃种成了不行,问题是山上能不能种成。



  记者:这珍贵的3斤8两开始您的种茶的试验?



  张淑珍:种茶是在山坡上试种茶叶,所以正好种一亩地是最早的一亩地在山坡上种,在山坡上一种茶而且生长很好,出苗很好,我就在这里茶场大面积的开辟茶园。



  记者:3斤8两的茶叶是您试种的{dy}次收获,到现在我们的茶叶产量有多少?



  张淑珍:我们现在的产量是120万斤。



  记者:已经变成一个产业?



  张淑珍:对,已经是一个产业。



  记者:农民刚开始他也持怀疑(态度),祖祖辈辈都没有种茶叶,您怎么让他相信?



  张淑珍:开始种他都不愿意种,他说我们这儿从来不长茶,有了经济效益,他们主动地种茶。



  记者:这是从哪年开始?



  张淑珍:这是从1973年,1973年就大量的种茶,生态效益特别好,因为它一层一层地防止了水土流失,你看下再大的雨,它打到面上然后再流到地上,所以它保持的水土非常好,再大的自然灾害茶园都没有灾害。



  记者:正好和咱们国家的退耕还林相符合?



  张淑珍:对,正好符合,另外一个它的社会效益特别好,因为你种一片茶叶富一方人,这一方人都来采茶。像这个茶场他60%的劳力都来采茶。



  记者:这是核桃吧?



  张淑珍:对,这就是核桃。



  记者:原来这里面全种的是核桃?



  张淑珍:对,原来是一个核桃林场。现在变成茶场。



  记者:现在变成茶场,种核桃也是有经济价值的吗?



  张淑珍:我们看它的没有茶叶的经济效益好。



  记者:差别大吗?



  张淑珍:差别大一点。



  记者:种核桃能挣多少钱?



  张淑珍:种核桃我们没有统计过,一亩地就是一二百块钱。



  记者:一亩地一二百块钱,那种茶呢?



  张淑珍:种茶平均就是一千块钱。



  记者:差了五六倍。别人的实验室都是在屋子里,您的实验室却是在外边,在这大山上。



  张淑珍:对,要种茶必须在山坡上。



  记者:这么些年您在这山里肯定走了很多路?



  张淑珍:对,凡是能种茶的地方我基本上都走过了。



  记者:最远的走了多远?



  张淑珍:最远是100多里路,最近的像这个,十几里路。



  记者:都是走着去?



  张淑珍:都是走着去。因为当时没有交通工具。



  记者:那一定非常辛苦?



  张淑珍:那就无所谓了。



  记者:我们跟着张站长走过的这个她不知走过了多少遍的山路,让记者真有一种感慨,一个能创造奇迹的人,她一定是有着xx坚强的意志,一个能够带领更多的人致富的人,那她一定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这多雨的季节滋润着我们眼前这漫山的茶树,那它也一定滋润着这山里的每一家农户。

  

  主持人:我们刚才在篇中了解到商南地区种植茶叶已经有40年的历史了,我们想知道虽然在这样一个区域它能够存活下来,但是它跟南方的茶叶在品质上有没有很大的区别?



  记者:这个茶叶种植地处于西部地区的最北部,它生长的周期长、温差大,这个茶叶特点就是特别经泡。另外它含有的无机物质非常多,它是标准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在当地这个茶叶基本上供不应求。



  另外除了这个茶叶的品质之外,更让我们感慨的是像这样的南茶北移的精神,令人敬佩!几十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终于试制成功了,在北纬33度到34度之间的茶叶种植地带,改变了过去我们专家对茶叶种植区域的范围界定的标准。



  主持人:好,我们还想再了解一下在同纬度地区种植茶叶,商南地区有没有什么可值得借鉴的一些经验?



  记者:可值得借鉴的经验就是我刚才说的,因为当时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的技术力量还不是很强,那位张淑珍老人可以说走遍了当地的山山水水,她不懈的在寻找着适合茶叶种植的土地,因为土地的含量的不同,可能会影响茶叶的种植。那么现在因为这个技术的提高,她可以把这一地带适合茶叶种植的山坡地进行优先选择,这样的话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无显示 无显示
郑重声明:资讯 【关于商南茶叶的采访阿里巴巴zfuzhou的博客BLOG】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