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纬34.18°、东经108.56°的一个园子里,静静地居住着几千种奇花异草、珍稀植物;这里被市民看成是“自家后花园”、是喜结良缘的新人留下最美瞬间的外景地,是摄影家最过瘾的大特写区,是孩子们亲近自然、触摸万紫千红的课外学堂,同样,你听,这里还是鸟儿们在这喧嚣城市中栖息的天堂……没错,我们带您来的,正是西安植物园。西安人有福气,这个“美丽的园子”,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参与了一段段爱情定格成照片时的浓情,也被文人雅客以文称颂吟咏、被丹青墨客泼墨挥毫写意花开瞬间……
往事并不如烟
踏入植物园大门,一棵遒劲挺拔堪称合抱之木的松柏迎面伫立,向我们透露着一种厚重和宽容的仪态,彷佛它也记住了这个园子的历史。三九天,花木凋零,万物噤声,似乎这里的一切都进入了“冬眠期”,信步穿越这个园子,只瞥见木牌上写着的“木兰园”、“鸢尾园”、“郁金香园”等等美丽的名字。中国旧历年底,适逢的植物园“50而知天命”,近80岁的郭生帧,60多岁的王兴民、年轻的研究员原雅玲……重新带着我们回顾了植物园一段段封存了很久的往事……
三选园址的曲折故事
(1958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利用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的指示和中国科学院关于大力发展全国植物园网点的精神,开始筹建西安植物园。)
郭生帧是最初建园的元老之一,同时是国内丹参研究的xx,老人开门见山,为我们讲起了‘故事’:“我是1958年西农园艺系毕业的,毕业后我在西北生物土壤植物研究室,植物专家崔友文通知我说‘你要去西安,参与筹备植物园’,我和当时兰大生物系毕业的肖崇礼,俩人就来到西安。”
郭生帧告诉我们,俩人当时到了西安,正好赶上植物园选址。“当时先去的是南五台,同行的还有当时研究所的所长王育英、张耕野、植物专家崔友文,一行五人。南五台当时是长安县(区)林场,我们进山,一路上都能看到树上挂着的牌子,牌子上都注明植物的名字,山脚下是当时的省植物研究所,在这里再建一座大园林,显然客观条件不允许。”于是放弃了这个地址。
紧接着,郭生帧一行,又来到翠华山,回忆当年的情景,郭生帧说:“我们当时兴致很高,来到翠华山一看,奇崛的山坡上,几乎没有什么植物,而且翠华山是地震之后形成的山,中间的“天池”是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水是从石头下面流出来的,这里不适合植物生长。”看完翠华山的阵势,五人当即“pass”掉了这个方案。
马不停蹄,又来到第三个“备选区”,现在的小雁塔北面的一大片空地。郭生帧向我们描述1958年的西安:“当时小雁塔周围大概有200亩左右,大部分都是菜地,冬天人们为了生炉子都是在麦田周围取土打煤饼,放眼看几百亩的一片空地,除了麦田就是被挖的坑坑洼洼的荒地,四周全是杂乱的坟茔。当时市里规划是,南门外左边是植物园,右手边是体育场。”考虑到离城太近,面积也太小,怕有人为因素破坏植物园的发展,最终也放弃了这个方案。
“当时还有另外一种方案,就是想把园址放在现在的省委东院那一片区,大概有500亩左右,南山过来的谲水,长安八水之一,就是这里的灌溉水源,因为这块地受季节、农时影响非常大,我们再一次放弃了这个方案。”
经过多次调查,郭生帧他们最终将园址选定在大雁塔以南。“当时西安的规划是:把曲江池打造成风景区,组成部分有:曲江池、西影外景拍摄基地(秦王宫)、再加上大雁塔,植物园就作为风景区的一部分,形成风景区。”郭开帧说。回忆当时的情景,郭生帧告诉我们,当时大雁塔周围全是麦田,地势北高南低,适宜植物配置与造景,该处多为多年坟地,且为旱地,对农业耕作影响不大,面积为20公顷,符合他们选址的标准。
他们选的地儿,北面是纬零路,(插入一张的交通手绘图)西边是翠华路、东界现在的雁南路,中间是720亩的一块空地。据说,唐代长安启夏门便在此地。“当时是一条土路,下雨天泥泞难走,不下雨又尘土飞扬,马车过去,半天看不清人。”就这样,地方选好了。
原来它与秦岭一脉相承
(1959年,经报请中国科学院、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同意,正式建立西安植物园。)
“西北设计院总工程师洪青和他的助手是当时植物园的主要设计者。郭生帧老人眼光落在窗外的松柏树上,“这树,就是建园的时候,当时的西安市市长杨晓初送的,我记得杨市长很重视植物园修建工作,先后多次来植物园考察,建园之后送给我们这颗松树,50年了。”
郭生帧告诉我们,西安植物园是建国后全国首批建立的八个植物园之一,也是当时国家在西北地区建设的{wy}的植物园。建园初期,他们邀请了国内知名的植物学家如林鎔、裴鑑、耿以礼、刘慎谔、陈邦杰、俞德俊、钟补求等教授以及前苏联引种驯化专家A.V.瓦西里耶夫教授来西安,对植物园的办园方针、规划、园林特点、科研及干部培养以及植物以后的发展方向给予指导。
秦巴山区属暖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气候区,自然条件多样,自然资源丰富,景观垂直分布明显,是我国的xx植物种质资源宝库,是多种生物的分布中心,也是我国{zd0}的生物“基因库”之一。作为我国植物曲系的起源地之一的秦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秦岭山脉的植物,独特性强,种子植物就有3000多种。将近一半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植物,秦岭特有的植物目前已有200多种。秦岭是中国、日本、喜马拉雅,南北、东西的大交汇地带,因此,建一座植物园,势在必行。
于是,植物园的定位非常清晰:调查研究西北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引种国内外,尤其是秦岭和西北和华中地区野生和栽培的经济植物,进行引种驯化试验,以丰富西北地区资源。
做好了一切前期准备工作,没有搞奠基仪式,甚至正式的文件都没有。1959年正式动工修建植物园,在植物引种驯化方面,他们坚持“一切工作以建园为主的方针”,在很短的几年时间内就收集种子植物1700余种,80余万株。初步形成了资源植物区、木本油料、芳香油、果树、药材、松柏和杨柳植物标本园等分区状况。
“很多人不知道,植物园改过名字。最初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西安植物园’,后来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西安植物园’。 1959年建园初期,员工大概有30多人,先后派出50多名同志(包括雇的村民)在秦岭里面寻找植物,那时候人们的干劲很大,我记得那时候10天时间,我们就移植野生有用苗木1万余株。那会基本上都是人从山上把树苗、花卉背到山下,都是用架子车拉回来的。”郭生帧老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选什么样的植物进园,是谁负责的?”我问。
“当时有很多技术人员,我是当时的技术负责人。”
“我看植物园的资料上说,植物园的植物,大多数来自秦巴山区,这是当时是出于哪个方面的考虑?”涉及到最近备受关注的秦岭,我又追问。
“主要是考虑到本地特色。各省的植物园都有自己的特点。西安特点是,一是展现秦巴山区的植物特点,而是突出渭北高原(黄土高原)的植物特点,外地游客来西安,要让他们了解陕西的植物特点,其次,才是增加科普作用,引种一些南方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国外的一些珍稀花卉植物,增加植物园的观赏性。”郭生帧告诉我们。
“物园里当时有没有一些很珍贵的花木,市民有没有人跑来看?”我问。
“呀,多得很。”郭开帧老人说起这个话题,眉开眼笑,“说到这里还有个笑话,68年,植物园温室里有个铁树开花了。当时有个人无意中看到了,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蜂拥跑来看。当时植物园的外面没有路,只有农民田里面的窄窄的土路,市民急急忙忙都跑来看,外地人有的还乘火车跑来看,当时市民太多,植物园的工作人员害怕控制不住局面,没办法,为了保护这两株花,把这两颗花藏了起来。”
“就是,我就是当时跑来看的群众之一”和郭生帧一起来的副研究员王兴民老师,一直没说话,此时开口说道。“我是西北大学学植物的,也没见过铁树,当时铁树开花,轰动了西安。当时人山人海的,路两边的庄稼,都被赶来的市民踩踏的不像样子。68年的植物园还是个烂摊子,能看到铁树看花,确实很稀罕,植物园也没有围墙,就是个木栅栏门,门都被挤倒了。”
一波三折却春意更浓
(1960年到1963年,三年困难时期,植物园建设基本停滞。
1964年初期,受社教运动的影响,确定的建园方针是“半劳半研,以园养园”。
1965到1975年“十年内乱”的破坏, 植物园千余种植物丧失殆尽。
1970年,根据中央精神,西安植物园由中国科学院下放归陕西省科技局领导,单位名称仍沿用“中国科学院西安植物园”。
1978年,陕西省委批准陕西省科学院成立,并做出决定:从1978年10月起,将原属省科委领导的西安植物园归属陕西省科学院领导。
1979年,省科学院通知:“自1979年10月1日起,中国科学院西安植物园更名为陕西省西安植物园”,植物园得以再建。
1980年,植物园建成了药用植物展览区、油用植物展览区、芳香植物展览区等八大格局。)
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植物园的建园和科研工作基本停滞,植物园里荒草丛生、杂乱颓废,还一度面临被撤掉的命运。“我们当时的主任(园长)叫粱德柱,就只好把一部分给了轻工业研究所,搞技术合作,提炼薰衣草精油。把一部分给了陕西省药材公司;技术人员,就准备交给西安市园林局。后来中科院兰州分院撤消了,研究人员被分到了西安,成立了科学院西北分院,院长叫时逸之。”郭生帧告诉我们,当时就不主张把植物园分出去,准备在园子里盖一所疗养院。主张植物园的研究人员自给自足,以园养园。附近农民和有关单位纷纷进园抢种和占用土地,一个初具规模和外貌的植物园变成了一个荒园,悉心收集的千余种植物种类丧失殆尽。郭生帧现在还记得农民把植物园的围墙推到了,工人们自己打板墙,再把园子围起来的情景。xx结束后,植物园有了二次重建的过程,才开始真正用作科研工作,开始真正发挥作用,走向正轨。
在第二次重建植物园三年的日子里,茫茫秦岭,千沟万壑,花草树木芊芊莽莽,怎么样找到植物园需要保护引种的植物?怎么把它们带回来?带回来分类怎么分?
这个问题,与郭老一起的王兴民老师说话了:“第二次重建的时候,我刚来植物园工作。在这之前,我在秦岭植物资源考察队工作。后来分到植物园。我就跟着老一辈的植物研究人员,参与了第二次重建的过程。我当时写的很多科普文章,都发在了《西安晚报》上。一般都是春天去找植物,先得记住这个植物在哪里长着,到秋天到山上满山的寻找种子、挖树苗。秦岭深处,什么地形都有,一不小心就脚下一滑,背着十棵八棵树苗,什么情况都遇见过。采集植物每年都得去,出去采集植物种子的时候,大家都背着自己的行李,走到哪住在哪,庙里、山洞里都住过。有一年,我们采集队有个小伙子,到甘肃麦积山甘谷县附近采集树种,晚上住在庙里,实在太累,害怕睡着了被子被人偷,把被子在脑袋下面枕着,结果还是被人偷走了,后来,很多人凑起来分到的棉花,小伙子才有了被子。” “你说到这,我也想起来了,我那会跟肖崇礼他们出去采集树种,我生病了,就留在山洞里看行李,做饭。我不会做饭,就把大家好几天的大米全做了饭,害的大家后来吃了好几天煮的野毛栗子。”
就这样,植物园在科研工作者辛勤的建设中,慢慢的有了规模。仅仅在1979年,西安植物园先后五次派人员去秦岭和巴山,历时50多天,组织采挖种苗5000余株,收集标本900多份,制作蜡叶标本500多份,全年共完成引种500多种,是历年来引种最多的一年。建成了包括药用植物展览区、油用植物展览区、芳香植物展览区、水生植物展览区、花卉展览区、园林植物展览区、植物分类展览区和热带、亚热带植物展览温室的展览区格局。
“百花”盛开 游人如织
1984年9月,植物园引种的王莲开花,借此机会,西安植物园正式对外开放。
1984年,西安植物园召开了{dy}届党员大会, 1985年园党委正式成立。
1988年,建设了面积为7200平方米的园中园-翠华园。
1993年,举办了首届西安郁金香花会。
1995年,组建了“西安西植园林花卉有限公司”。
2006年12月19日西安植物园加挂“陕西省植物研究所”的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
2008年——开办大型花卉展、科普教育活动……
2009年参与世园会的前期策划以及承接展览的技术创作支持……
像一个夏天的童话。1984年的夏天,植物里有一株奇特的莲花,莲叶上竟能坐上去几个孩童却“面不改色心不跳”——王莲盛开了。借这个机会,西安市植物园正式对市民开放,人们竞相告知。“当时的门票,是1毛钱。”
祁云枝(植物园副研究员)在她的第二本科普著作《与植物xxx》里这样写道:八九月植物园的水生植物区热闹非凡,王莲、荷花、热带睡莲、耐寒睡莲、姬睡莲、慈姑、萍蓬草、荇菜等水生植物的花朵赶集似的纷纷绽开笑脸,碧波荡漾的水面被红、黄、白、蓝、粉、紫等水生花卉装点得艳丽妩媚。在众多争奇斗艳的花儿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花叶俱奇的水生植物———王莲。这种原产于巴拉圭的克鲁兹王莲,已经适应了古城西安的气候与环境,今年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王莲是西安植物园自己培育的。王莲的叶片大而舒展,叶缘向上直立翻卷,叶片直径{zd0}可达1.8米。使人惊奇的还有它巨大的负载力,一片王莲叶子上坐两个小孩也安然无恙,这是因为王莲叶片背面有类似于蜘蛛网的粗壮叶脉。王莲的花更富特色,一朵花可以开三天,三天以三种姿态和颜色出现,日落花开,日出花合。初开洁白晶莹,形似荷花,并飘散香味,第二天花心变为粉红色,自成一束,第三天变为紫红,中心花瓣合抱。三天后花束沉入水中结子。王莲傍王莲自7月9日开出{dy}朵花以来,不断有花蕾挺出水面,花期估计可延续到10月份。
从这段唯美的文字可以想象,1984年的西安,植物园这次轰动带来的影响有多大。而西安植物园的工作重点变成:以秦巴山区经济植物引种驯化为主,兼顾黄土高原改造对植物种类的要求,并注意引进国内外有价值的经济植物,同时建成具有本省植物特色,中等规模、良好园林景观和科学内容的现代化植物园,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城乡绿化、美化服务,为科研、教学、旅游、科普提供场所。于是,植物园下设经济植物、园林花卉等五个研究室和科普建园科以及党办、工会等七个职能机构,并成立了花卉开发部、劳动服务公司。
“写植物园,有两个人,不能忘了采访。”90年代初大学毕业,在植物园工作了近20年、出版了三本专著的祁云枝太了解这座园子和一群把青春和热情都献给这座院子的人。她说的是庞长民研究员和原雅玲研究员。
郁金香原的原产地是荷兰。中国好多城市引种,效果不明显。80年代初期,人们对这种听说被荷兰人称为“花中女皇”的花分外向往。西安植物园却引种成功了,研究员名字叫张俭。原雅玲就是张俭老师{wy}的学生。“我的老师是去年走的,在这之前,他给我一个木头盒子,盒子里面是各种郁金香照片资料。”
“当时郁金香展还在《西安晚报》上发了很多文章”。两位先后从事培育郁金香的研究员回忆当年的情景。
1993年郁金香的{dy}届花展,是当时的副省长姜信真、市长崔林涛剪得彩,全国各地的群众蜂拥而来,甚至从西安转车的人,也专门瞅空来看一看郁金香,市区的群众,更不用说了,那时候就有人讨五块钱买一束郁金香,一个花展,竟吸引了数百万之众的游客,社会反响巨大,影响波及国内外,一度引来国内许多大中城市纷纷仿效举办大型郁金香花展,带动了全国花卉事业的发展。郁金香花展,成为植物园、成为西安人的骄傲。
此后的西安植物园,先后举办的花卉展览有郁金香、风信子、欧洲水仙、百合、温室花卉、水生花卉、牡丹与芍药、月季、菊花、兰花、芳香植物等,花卉展览和围绕花卉展览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多次被媒体报道。
最有新意的是,2006年至今,植物园策划制作了由178块展板组成的科普宣传长廊,布置在园内主干道两旁,每年更新两次。这样,每次来植物园的游人,都得到了植物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世园会上,大家可以看到我研究引种的一种稀罕花。”庞长民说。拿出一张彩页,上面是一种我从没见过的花,像星星一样醒目的散落在花园。“天上的星星开满花,地上的娃娃叫妈妈,夜夜想起妈妈的花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没错,不久,你将看到传说中的鲁冰花。
(完)
管理者说
“西安植物园,不是一座公园”现任(主任)园长李思锋再次“强调”,植物园是调查、采集、鉴定、引种、驯化、保存和推广利用植物的科研单位,以及普及植物科学知识,{zh1}才是供群众游憩的园地。每一个植物园主要任务就是发掘野生植物资源,引进国内外重要经济植物,调查收集珍稀和濒危植物种类,丰富本国栽培植物的种类和品种;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引种后的适应性和经济性状及遗传变异规律,总结和提高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和方法;建立有园林外貌和科学内容的各种展览所、馆和试验区,作为科研、科普园地。作为参与植物园建设和发展的管理者,我希望大家从了解植物园开始,了解我们的大秦岭,爱护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植物、动物,热爱大自然。
董书记
植物园的几次辉煌,在西安乃至全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人们没想到,小小的花展,就能引起外省人对西安,对陕西的关注,之后我们多次举办花卉展、插花艺术比赛、科普活动等等,所以,我相信以后的植物园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爱护,我们也会为市民,为西安的环境保护、美化市容出一份力。
印象植物园
凌霄花
班里有个长得极漂亮的女孩叫凌霄。从而知道了凌霄是一种美丽的花。忍不住在暑假里专门跑到植物园看凌霄。“霄花为多年生木质藤本,聚伞状圆锥花序,花漏斗状钟形,外面橙红色,内面鲜红色。花期6月~8月。蒴果细长如豆荚,成熟期10月。”这是花的说明牌子上写的。绿叶满墙,花枝伸展,一簇簇桔红色的喇叭花,缀于枝头,迎风飘舞,格外逗人喜爱。凌霄花柔条纤蔓,碧叶绛花,犹如游龙直上云宵。花繁叶茂,红绿相映,蔚然可观。关于凌霄,有宋代曾肇诗句曰:“凌霄体纤柔,枝叶土托丽。青青乱松树,直干遭蒙蔽。不有严霜威,焉能辨坚脆。”
地涌金莲
老人回忆这这座园子带给的欢乐和幸福。“那几年,我们多数人没听说过,更没见过“地涌金莲”。2007年刚过完春节,植物园里新引种的“地涌金莲”先开花再长叶子,它会在早春开花时像一夜之间从地下涌冒而出,这才有了地涌金莲这个名字。花卉多以美、香、色取胜,而地涌金莲以奇压倒群芳,它不仅花冠硕大,奇美,还有更令人拍案叫绝之处:当它生长旺盛时,在假茎的叶腋中也能开出众多的小花朵,形成“众星捧月”的奇观。在当时再次引起群众的轰动,争相来植物园观赏、拍照。”
——退休大学教师 王淑珍
植物园的奇珍异草(图片+说明)
“魔力”植物——
魔芋,单听名字就充满了神秘感,魔芋的汁液有毒,如果不小心沾在皮肤上会有刺痒感。其次在魔芋叶冠覆盖的地方是很难长出别的植物的, 它所具备的有毒生物碱使它能够“独霸一方”。
风餐露饮的松萝凤梨——
又名老人须、空气花、空气草和苔花凤梨等,是凤梨科、铁兰属多年生气生或附生草本植物,外形很像地衣类植物松萝,它生长在海拔1000---3000米阳光充足的地带,附生于树木、岩石、仙人掌和沙土上,是空气凤梨的一种。
能坐人的王莲——
植物园夏季的一大亮点,2008年又从美国引进王莲新品种——“朗伍德”、克鲁兹”相比。
天堂鸟鹤望兰——
荷包牡丹——
早春,在植物园百卉园的一角,有一种看似柔弱的小植株在默默地吐叶长高,从暗红色的梗上上伸出一片片极似牡丹的叶子,青青翠翠、错落有致。随后,在枝叶的分叉处,又抽出了一串串挂着花骨朵的枝条,那骨朵先是小小的,纤弱得惹人怜爱,形状分明是一颗颗粉色的小“心”,在和煦的春风中,袖珍小“心”不几日便鼓胀起来,直到长成一元钱大小。“心”是顺着花枝一排排横挂上去的,微风过时,那一颗颗小小的如荷包般的心就颤颤的激动,叶子也随之温柔的摆动起来。(节选自祁云枝《与植物xxx》)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