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父亲倘若与梅巧玲齐寿,定会在梨园史上留下响彻云天的声名,其实,梅巧玲也是薄命人,撒手人寰时,长子梅雨田不过17岁,而梅竹芬才是个10岁的孩子。那个年代,唱戏的子女自小跟随父辈学艺实属平常,梅竹芬小小年纪也确实得了梅巧玲嫡传,亮相后还得了一诨名“梅肖芬”,梅竹芬虽不算科班出身,却能搭班唱戏,糊口养家。梅竹芬成年后娶了小他四岁的杨长玉为妻,夫妻俩只生养了一子,即梅兰芳,还没来得及为子亲自开蒙,梅竹芬因过劳而抵不住瘟病侵袭也离开了人世。由于梅巧玲的朱姓弟子没能耐心为梅家后人开蒙,梅兰芳实是传承了时小福的衣钵,别具一格的梅派则是他博取众长所开创的,或许隐约也可闻见祖父梅巧玲的唱功与身段,到底都是今人的臆测了。
现如今,人们欢喜用“科班出身”来形容受过正规教育,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追根溯源,科班本是梨园专用名词,实乃旧时培养童伶的场所,主要采取“以班带班”的口传心授,前一个“班”即是有营业性演出任务的戏班,后一个“班”专指科班,学徒一边学艺一边参加戏班演出。梅巧玲便是科班出身,梅竹芬则算是门里出身。尚不能佐证科班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只是到了清朝中叶,科班已风靡各地,而进入科班的多是七八岁左右的贫寒子弟,入班时须立下字据,为时七年的学艺生涯被称为“坐科七年”,由于学徒挨师傅体罚毒打乃家常便饭,于是,坐科也被形容为“七年大狱”,学徒科满后还得为戏班效力三年,故而这碗开口饭实在是杂拌着自己的血泪吞下肚的,同为一代名伶的程砚秋深知其味,曾经坦言:“在旧社会,人们确实没有了活路才不得不卖身学艺的,万一有一线生路也决不会狠心把儿女送进火坑”;“‘戏子’、‘倡优’,是同xx并列的职业,供官僚阔佬们开心玩乐的玩意儿,排在三教九流的最末,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而“在戏曲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极难极难的呀。”梅兰芳不曾体验这番其祖父亲历的坐科生涯,却是门里出身,身不由己,好在开蒙先生吴菱仙受过梅祖父的恩惠,既不曾体罚过梅兰芳及一起学艺的朱幼芬与王蕙芳,施教方法在当时也可谓凤毛麟角,算得上是梅兰芳命中的第二位“贵人”。那么,{dy}位“贵人”的名衔又该花落谁家呢?当然是他的大伯梅雨田。
这位梅大伯自小偏爱乐器,亦得到了其父的鼎力成全,请的是自家班的琴师贾祥瑞做了开蒙先生,后来,李春泉、樊景泰、韩明儿、钱春望等京城名手都给梅雨田当过先生,梅雨田也是天赋{jj0},吹拉弹敲一学就会,年纪轻轻就得了“六场通透”之美誉。那时候,京戏场面分文三场、武三场:所谓的“文三场”,指的是胡琴、月琴、三弦这三件乐器;所谓“武三场”,指的则是单皮鼓、大锣、小锣。同时,文三场的京胡手要兼管笛子、唢呐、海笛,月琴手兼管唢呐、笛子和铙钹,弹弦子的代管笛子、唢呐、海笛和堂鼓;武三场的鼓佬兼大堂鼓,大锣手兼镲锅,小锣手兼齐钹和检场。所以,“六场通透”是个极不简单的荣称。梅雨田比弟弟梅竹芬年长七岁,梅巧玲去世时,他已成年,对弟弟也有长兄如父的照顾,只是膝下只三个女儿承欢,因此,梅竹芬病故后,梅雨田对侄子梅兰芳视为己出。家道最艰难时,这位梅大伯也不曾遗弃过梅兰芳及其寡母,梅兰芳长到七岁,被送进私塾念读《三字经》、《百家姓》这类的幼蒙经典,过了一年,大伯则为他请了学艺的开蒙先生,读书学艺的这笔开销,对一个一人要养活八张口的男人来说,真有点自找苦吃,故而,将梅大伯视为梅兰芳命中{dy}位贵人,的确实至名归。
二〇一〇年元月二十四日,午
附记三:京戏场面
01、京胡:(详参:)
十八世纪末(即清朝中叶),顺应京戏之所需,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由琴杆、
琴筒、弦轴、千斤钩、弦马、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构成,琴杆、琴筒都是竹制,琴杆置有千斤钩,筒口
蒙蛇皮,用马尾弓拉奏。
02、月琴:(详参:)
由“阮”演变而来的弹弦乐器。自晋代起在民间流行。音箱呈满圆形,直径36.3厘米;琴颈
短小;琴身全长62厘米。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
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
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
03、三弦:(详参:)
始创于中国北方,在一种有柄的小摇鼓栓上了丝弦,制成了圆形、皮面、长柄状的弹拨乐器。秦
朝时期,称为“弦鼗”。其柄颇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
04、单皮鼓:
最早起源于民间祭神的打击乐器。
05、大锣:(详参:)
直径约30厘米,扁平圆体,有边,边孔系以绳的铜制打击乐器。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持木
槌击奏。锣面各部分发音高低不同,中心发音较低,靠边的部分发音较高,可击奏出不同的音色和音
高,音色粗犷宏亮。
06、小锣:(详参:)
直径约22厘米,圆体且中心部稍凸起,不系绳的铜制打击乐器。演奏时,用左手指支定锣内缘,
右手持一薄木片敲击发声。音色明亮清脆。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