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自2009年12月10日伦敦首映以来在不到20天时间内全球票房就达到了10亿美元,要知道迄今为止历史上仅有5部影片票房能达到10亿美元,这其中《阿凡达》的速度是最快的。据估计,目前总票房已经第二的《阿凡达》有望冲击1997年上映的《泰坦尼克号》18亿美元票房的历来{zg}记录。那么,《阿凡达》如此吸金的魔力来自哪里呢? 首先得归功于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执导了全球历来最卖座的两部电影的卡梅隆,早在十四年前便写好了82页的《阿凡达》剧本雏形,但由于当时的特技所限,只好将剧本搁置。进入新千年,包括3D摄像技术在内的{tx}技术不断提升,卡梅隆重拾《阿凡达》的剧本。他找来各个领域的专家来帮助他丰富和完善各个细节:发明潘多拉星球语言,描绘星球上的植物环境、甚至创作纳美族音乐,加上最的{tx}团队,可以说,为了打磨出《阿凡达》这一精品,在当下浮躁的氛围中,卡梅隆等待了十年之久。 但让人疑惑的是,3D电影之前也有很多人在做,为何就少有像《阿凡达》这么震撼的呢?卡梅隆特别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在影片中做出了重大突破:虚拟摄像技术、精妙表情抓取和联合立体摄影机。拍摄过程中,演员佩戴无数感应器进行“行动抓取”,电脑对抓取的数据直接进行处理,将其所代表的虚拟人物按预制比例直接显示在监控器上,从而使导演能实时观测虚拟人物与虚拟潘多拉世界的交互效果。 当然,技术只是表现手段,只要投资规模大、资金足够充裕,其他电影也能够得到《阿凡达》级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因此技术并不是《阿凡达》脱颖而出的{wy}保证,其强大的国际市场的票房号召力,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人性的表达和情感的表达恰恰是引起观众广泛共鸣的基础。除此以外,卡梅隆还有以下三方面成功的经验。 {dy}点是借鉴虚拟世界。“阿凡达”一词最早在古老的印度史诗中被提到:每当世界处于崩溃边缘、人类濒临灭顶之灾,印度教主神之一毗瑟努(Vishnu)就会化身凡人、下界救助人类,他的化身被称为阿凡达。1985年这个词被借用到在线角色扮演游戏中,并逐渐衍生出以《第二人生》为代表的“游戏镜像”。《第二人生》颠覆了简单的虚拟世界观念,每个进入《第二人生》游戏的人,都需要先取一个avatar然后登录,这相当于网络世界的ID。而《阿凡达》开拍的2006年,正好是《第二人生》游戏流行的顶峰时期,这个时间上的同步,显然并不是简单的巧合。 因此借鉴流行元素,一方面给了影片创作的灵感,另一方面还推动了影片的后期市场推广。一批游戏玩家恰恰成了影片的忠诚拥趸。 《阿凡达》成功的第二点是独特的成本分配机制。《阿凡达》是一部投入不菲的电影,但资金分配跟国内电影制作多花费在xx演员片酬上不同,卡梅隆影片90%以上成本都是技术和材料,《阿凡达》也不例外:制作成本是2.37亿美元,全球营销成本大约是1.5亿美元,而演员的片酬所占比例几乎可略去不算。 卡梅隆影片的特点是不请一线xx,而是找一些新人。《阿凡达》的男女主角也都不算明星。按照卡梅隆的说法,“将人的成本节约用于技术投资”,因为观众关心的是“视觉而不是表演”。这无疑给影视作品制作中,演员片酬占比越来越高的局面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第三,《阿凡达》的营销方式还创造出不同的体验性分类和定价。《阿凡达》有2D、3D和IMAX3D三个观赏版本。IMAX3D最{dj1},这是加拿大人所创造的一种3D动态巨像呈现方式,标准幕长22米、高16.1米,中国电影博物馆有目前北京{zd0}的IMAX屏幕,屏幕尺寸达到了27米*21米。这种体验的分类诱导了观众进行消费体验升级:2D的观赏者希望看3D或者IMAX3D,形成了一部电影的多次和多层级的消费,同时也遏制了盗版的风行,使得盗版和下载仅仅“分流”2D观众。 可以说,《阿凡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技术革命来诱导体验,用体验分层来遏制盗版。体验分类价格分层除了在这次《阿凡达》热映潮中大放异彩,其实在金融服务、保险等行业中也有广泛的用武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