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1}亚马逊的短视| 可能吧

无论你花了多少钱去做广告,一次在危机中的处理失误会将之前的投入毁于一旦。而如果你逃过了{dy}次处理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后面再犯同样的错误,你所做的任何公关投入都将是徒劳。

{zy1}亚马逊继“图书门”后,昨日再发生“硬盘门”。和“图书门”事件一样,{zy1}亚马逊单方面取消了低价订单,没有给用户任何赔偿,自以为了事。

有时候你可能会损失一些金钱,但却能获得信誉并带来长远利益。{zy1}亚马逊的高层显然还没有这样的思想,他们宁可在Google、百度花钱购买关键词广告,也不愿做一次危机营销。他们将会为接二连三的“欺诈”行为付出代价。

2009年12月22日,{zy1}亚马逊网站上的一些极具收藏价值的书籍以25元的低价出售,这些书包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宋词》等,价格从800多到5000不等。

网友们发现这一情况后迅速在BBS、博客、Twitter等发布这一消息。很多人甚至下了多个订单,有网友表示,“25元买这么多书,当手纸也值了”。

当人们认为这是{zy1}的一次促销活动时,23日晚上,{zy1}大量删除25元的订单,仅仅给顾客的邮箱发了一个没有诚意的道歉

同时,{zy1}也没有给下了订单的顾客返现25元人民币,只是给他们提供了25元优惠券

此次事件引起了消费者强烈的不满,很多网友认为网站出错不应该由用户来承担责任,同时也有人认为{zy1}应该好好利用这一次危机来营销自己,提高自己的形象。但是,{zy1}没有这么做,它宁愿让自己的形象受损也不愿意拔出一根毛

{zy1}亚马逊认为,虽然客户已经下了订单,但在{zy1}没有确认的情况下订单是不生效的。同时,{zy1}也认为,客户在{zy1}上购物即表示同意其价格条款,里写道:

也就是说,{zy1}几乎在任何时候都有单方面取消客户订单的权利

月经不仅仅发生在女人身上。一个月后的2010年1月23日,{zy1}亚马逊再一次上演了价格错标事件。这次的主角不是古书典籍,而是一个原价为559元的移动硬盘。{zy1}将其标价为118元。

和“图书门”事件类似地,网友们大肆传播这一消息,有人一次性订了一大批。

但是,这一次很多人都怀疑能不能收到货物了,因为{zy1}亚马逊在一个月前已经欺骗了用户的感情,“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果然,和“图书门”一样,25日{zy1}单方面取消了这一批118元订单,并给每个订户发送了邮件通知:

我们抱歉地通知您,您在{zy1}亚马逊网站上购买的劲永牌320GB移动硬盘的价格出现错误。{zy1}亚马逊上有数百万种商品,因此有些时候难免会出现这类问题。根据我们在{zy1}亚马逊网站上公布的使用条件中的价格政策:出现商品价格错误问题时,如果商品正确价格高于错误的标价时,我们不得不取消您的订单,并且通知您。因此,您的订单已被取消。如果您仍然想购买这个商品,请根据正确的价格再次购买。

对于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请您接受我们真诚的道歉。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尽力确保{zy1}亚马逊上不再出现此类问题。

再一次地,{zy1}伤害了广大消费者的感情

戴尔是xx的网上错标价格供应商,它在中国大陆、台湾、美国都有过错标价格的先例。我翻查了一些资料,发现戴尔在2008年上演了一次扭负为正的危机营销,堪称经典。

2008年2月,戴尔将原价为8999元的液晶显示器错标为2515元,引发消费者的疯狂订购。本来,戴尔想取消订单,因为他们坚称这是错误的操作。但是,在消费者的坚决抗议下,戴尔决定自行承担损失,承诺将按该错误报价出货,在系统错误期间生成的该部分订单按照正常订单处理,货物将在正常承诺的送货期限内送交客户。

下图为某媒体对戴尔危机营销的报道,作者称之为“乌龙后面的高明促销”:

实际上,戴尔不止一次在危机中赢得口碑,2006年8月,戴尔中国网站价格出错,有消费者通过自选配置以不到1000元的价格将价值8000多元的服务器列入订单。戴尔{zh1}没有按1000元的价格处理顾客的订单,但给予了25%的优惠,也即是2000元。

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我找到了2004年IBM的一次类似事件。当时,IBM将一个价值1500元的Combo标价为1元,很多人都下了订单。

当时IBM本打算取消这些低价订单,并开始给下了订单的用户打电话表示歉意。

但后来他们改变了想法,决定按照原价将Combo发送给顾客,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犯下的错误不应该由顾客来承担。在“一元门”事件中,IBM损失了数百万,但赢得了口碑。

事实上IBM不止一次在危机中拯救了自己,几年前,IBM报价出错,结果让220名客户以201美元的价格获得了实际为2049美元的笔记本电脑。后来,IBM按照201美元的价格给这220名顾客发送了笔记本。

不过,收购IBM PC业务的联想似乎没有继承这个以客户为“上帝”的优秀传统,2008年1月,联想美国网站出现系统错误,将售价1700美元的笔记本标价为264美元,当用户下了订单后,联想决定让这些订单化作灰尘,于是它随后给订户发了一封取消订单的邮件,然后就始终保持沉默。

2010年1月18日,东方航空官方网站登出一则xx机票信息:南昌至厦门头等舱票价只要20元,经济舱10元。此外,从南昌至上海、厦门、北京、昆明等多个航线都大打折扣,出现了0.2折的特低价格。

很容易想象到,人们疯狂{qg}这些xx机票。

开始时东航和{zy1}亚马逊的态度一样,本想取消这些订单,或者最多给客户赔偿100元了事。但他们不是{zy1},他们决定将错就错,来一次逆转。

1月24日,东航宣布这些20元的机票全部有效。

媒体马上蜂拥而至对东航这一尊重消费者的举动进行了报道,并称赞东航做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危机营销。在媒体的报道里,没有任何一家批评东航如何出错,都将重点放在它如何将客户当作上帝

下面的视频是某媒体的报道:

在这次“机票门”里,东航总计损失了20多万,但它获得的信誉远远超过21万的实际价值。

这是{zy1}亚马逊坚持不给用户发货的客观依据。

让我们再次将镜头对准戴尔,2009年,戴尔台湾网站再次出现价格错误,通常零售价在6.09万台币的某型号笔记本,在网站的价格不到该价格的1/3,于是消费者提交了10多万份订单。

由于订单数量巨大,戴尔不希望吃太大的亏,因此决定按照正常价格出售该款笔记本,但同时给消费者提供了2万台币的优惠券作为补偿。

然而,仍然有消费者对戴尔25%的赔偿感到不满,于是他们将戴尔告上了法庭。

2010年1月22日,台北地方法院宣布消费者败诉,戴尔无需为错误的标价负责。法院的理由是,用户下了订单之后,如果戴尔方面没有确认订单,交易协议则不生效。

虽然台北法院声称这一次判决纯属个案,并不代表以后整个电子支付行业类似事件将按此方式执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zy1}已经将这一判决当作是行规了,否则它不会在东航“机票门”事件后依然采取伤害消费者的行动。

网上交易到底是下订单即生效还是双方确认才生效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无论如何,企业无时无刻都应该考虑如何维护自身的形象,如何提高口碑

我不知道{zy1}亚马逊的高层相不相信社会化营销,相不相信丑事传千里的道理,如果他们相信,他们应该为下面截图的搜索结果感到沮丧:

截图表明,很多博客已经开始讨论{zy1}亚马逊的“欺诈”事件,即使这或许不能称之为“欺诈”。事实上除了博客,Twitter、新浪微博今天也有很多人在讨论{zy1}的事情,大部分人都对{zy1}的行为表示不解和愤怒。因为即使在“图书门”时{zy1}的管理层还不知道危机营销为何物,只是草草了事,但在东航做出了如此成功的自救后,{zy1}为什么不能醒目一点

或许{zy1}的高层需要考虑解雇两次都下决策退货的管理人员了,当然,如果决策是高层直接下的,你自己看着办吧。

被“误操作低价”的移动硬盘原价是559元,不计算琐碎的费用,{zy1}如果按照错误的报价出货,它每个硬盘可能要亏损400元。{zy1}错误报价的消息被传播极广,假设移动硬盘被预订了10000个,{zy1}将要亏损4000000元,也就是400万。

400万做一次营销价格可能有点高,但{zy1}可以像戴尔那样给用户较高的优惠并和每个客户沟通。比如给予已经下单的用户30%的折扣,也就是390元一个移动硬盘,考虑到很多用户只是因为过于便宜的错误报价才下订单购买,面对390元,这些人肯定会掂量一下。因此,{zy1}的损失可能不到50万。

然而,这50万却赢得了远远高于50万的价值:

这比花钱购买硬性广告要有效得多。试想现在网民在怎样讨论{zy1}亚马逊:

而如果{zy1}没有将媒体“公关掉”的话,见报的报道或许会是这样的标题:

在B2C商城里,{zy1}的{zd0}竞争对手是当当,{zy1}接二连三地走错棋子,无疑为它的未来挖下了一个又一个的陷阱,至于什么时候掉下去,或许已经不是由{zy1}自己来决定了。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前面提到的反面和正面例子:

1、2009年12月,{zy1}亚马逊取消了25元订购原价4000多元图书的订单,仅给用户赔偿25元消费券。

2、2010年1月25日,{zy1}亚马逊取消了118元订购原价599元的移动硬盘,没有给予任何赔偿或优惠。

3、2008年1月,联想将售价为1700美元笔记本标价为264美元,当用户下了订单后,联想单方面取消了订单,仅仅发邮件给用户表示道歉。

4、2008年2月,戴尔将原价为8999元的液晶显示器错标为2515元,后来它按照原价给用户发货。

5、2004年,IBM将一个价值1500元的Combo标价为1元,按照原价给用户发货。

6、2010年1月24日,东方航空将300张头等舱机票标价为20元,东航承诺机票有效。

如果按照台北地方法院的判决,网站出错后是不需要承担报价错误带来的责任的,因为网站方面并没有确认顾客的订单。

但是,在营销的范畴里,这已经不是合法与否的问题,而是一家企业是否重视自身形象、重视品牌建设的问题了。IBM和戴尔、东航给其它企业树立了范例,在自己犯下错误时,不应由顾客去承担责任

东航损失了21万,赢得了口碑。IBM损失了数百万,获得了喝彩。{zy1}或许会损失一些金钱,因为他们要找xxxx删除那些负面的帖子,但是,它得到了什么?

我们也可以想想中国移动,当它出现系统错误让用户捡了便宜后,它从来都会迅速从用户里收回这些“不正当”收入。

好的信誉,等于财富。坏的信誉,等于{zy1}亚马逊。


标签:, , , , ,

除非注明,本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本文地址:
Trackback地址:

  • 77条评论

    1. 我对于这件事跟你观点正好相反,我觉得亚马逊的决定没什么不妥。既然你觉得在法律上没有什么不对,那至少说明它取消订单别人拿他没办法。至于公不公关,这也是公司的决定,不是大家的。即时亚马逊没取消订单,自己吞下损失,消费者就会感激涕临,从此以后甭管价格高低,就认准他一家买?至于你提到的信誉,我觉得是指在交易确认后,严格履行商家职责,按时准确的将商品寄送给消费者,并按照承诺做好售后服务。在交易还没确认之前,就谈这个是没有道理的。至于那些没有取消订单的案例,只能说消费者拣到一个大便宜。因为理论上讲,是商家的慷慨而非消费者权益得到保护。但是甚至到{zh1},大部分人甚至不会有感恩之心。人不能总是心存侥幸。
      中国的网购还很不成熟,这不成熟不仅是商家、物流,也包括消费者。没必要为没有占到便宜而口诛笔伐。以上愚见,欢迎讨论。

      {zy1}这种做法当然从法律上讲没有问题,{zy1}这么做从法律上没有问题,也不排除消费者就是抱着捡便宜的心态。但是这篇文章的题目是“{zy1}亚马逊的短视”,主要是讲{zy1}这样的处理会给他的信誉造成多大的影响。标错价本身就是{zy1}自己的错,只是看他在犯错后的处理,是将这次犯错的损失减少到{zd1},还是一错再错,损失企业最重要的信誉。
      讲到信誉,你说的“在交易确认后,严格履行商家职责,按时准确的将商品寄送给消费者,并按照承诺做好售后服务”当然没错,但是为什么在那之前的报价就不算在信誉范畴里面?
      一句“不成熟”可以解释很多问题,但是我们更希望企业的是在不成熟的时候能够尽快地从自己犯的错误中成熟起来。
      以上乃本人愚见,欢迎大家讨论。

      没错,我也赞同这个观点。
      在营销学课本里面,常常有这种商家危机营销、维护信誉和品牌形象的案例,实际上都太理想化了,并不是xx基于现实的。影响一个品牌长远经营的,也绝不仅仅是这种所谓的信誉这么简单,即便{zy1}打落牙齿和血呑了,也未必从此就拥有了一批死忠客户。而{zy1}采取的取消订单行为,也不一定会对它的经营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它已经是一个足够强大的企业,所以xx有资本牛气一下。
      那些因为取消订单事件而气恨地说再也不去{zy1}的人,我看恐怕很多人都会慢慢淡忘自己的气话。下一次如果他看到{zy1}的价格比当当便宜,也许还是会下单。
      就拿蒙牛、伊利等等来说,三聚氰胺的事情闹的那么大,它们的乳制品不是一样在卖吗?促销小姐喊一声降价了,还是好多人围过去买。中国这么大,人这么多,{zy1}总是可以赚到很多钱的。

    2. 举几个我暂时不会离弃{zy1}的理由,
      1在我平时会买的书里面{zy1}可能常常更全更便宜,我和我同学曾经用同一个账号买课本之类的在{zy1}买到了vip级别,这样的优惠使得我们不会因为{zy1}一次两次的短视行为而投奔当当。
      2因为长期的购买我个人习惯了{zy1}的界面,换用当当的页面,虽然不至于不懂得操作,但也会觉得略有不适。
      3当当网在我们学校的访问速度极其低下,搜索半天常常也出不来结果。

      当然,还有订机票的例子,对某家航空公司有品牌忠诚度的用户基本上都是常常飞来飞去的人士。大部分自由出行的人士还是会去www.qunar.com搜哪家{zpy}就订哪家的机票吧。

    3. 这其实是中国商场上的“基本商情”,在中国很少有人能做到以顾客为上帝,大到汽车房子,小到衣服裤子,消费者大都是买之前是上帝,买之后是孙子。这当中也许有中国老百姓太过喜欢贪小便宜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中国生意人“一切向钱看”的所谓“生意经”。拿Dell中国来说吧,它在中国算做得不错的了,可是在货品延期问题的处理上上,也只能做到“关怀”和“赔付”一个鼠标、键盘或音箱之类的,而不像在国外那样,消费者因货品延期以及延期等待过程中的商品降价而得到应有的价格补偿,甚至还有的地区的dell销售根本不理睬所谓的“延期补偿”,客服直接就把消费者给拒了。

    1. Jan 26, 2010:
    2. Jan 26, 2010:

    发表评论

    郑重声明:资讯 【{zy1}亚马逊的短视| 可能吧】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