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篆刻”

     正式接触“篆刻”是在1990年。

    那是我上大二前的暑假,去北京姐姐家里接父母,顺便在那里度假。八月的{yt},我到北京军事博物馆去转转,中午在大厅里休息,看到卖纪念品的柜台里有一些小石头,过去问服务员,他告诉我那是印章。我好奇,就让他帮我拿出来看看,当时想起小时候刻橡皮的经历,觉得好玩,那石头价钱也不贵,就买了几块回去。正好姐夫送给我一件生日礼物《中华书法大字典》,想何不查到自己的名字刻一个。于是又找来半截钢锯条,磨成刻刀状,像模带样地刻成了一方印章。大家都说很好,小外甥女就磨着我也要一个,我就又给她刻了一枚。xx两枚印章的刻制过程,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喜好是什么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回到学校,正好大学里开设书法课,我主动当了科代表。我的老师刘国恩很和气,又喜欢我的憨厚,所以我们处的很好,经常鼓励我写字。我们老师不搞篆刻,但是看到我刻印也大加赞赏鼓励,这增加了我不少信心。后来老师还让我给他和他的几位朋友刻印,我想老师和他的朋友都是“家”级人物,我刻的印怎么能配得上呢,但老师又坚持让我刻,这显然是在鼓励我。于是我就到校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学习,到毕业时,学校的所有关于篆刻、书法的书我都读遍了,懂得了不少知识。虽然自己愚钝,悟性差,书法、篆刻都没多大成就,但是在追求篆刻艺术的道路上,让我xxx的接触了中国古代文化,时时令我痴迷、震惊,我们祖国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我们的祖先太有聪明才智了。

    毕业后,分配到农村工作,忙于事业,身边也缺少艺术氛围,刻的就少了,一年也搞不了几方。后来进了城接触了几个篆刻好手,加上文化、经历的积累,对篆刻逐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印章起源于殷商时期,早期使用取信于人,有封泥为证;后用于官吏凭信。其材质多为金玉宝石陶晶角牙之属,很难奏刀。直至秦汉时期,印章发展趋于鼎盛,奠定了“篆刻艺术”的基础,所谓“印宗秦汉”是也。但真正的篆刻艺术当始于元代石材的运用,文人能够自己书篆,刻印,大大增加了印章的可观赏性,印章真正远离它的实际用途走向艺术的道路。

    明清时期是篆刻流派发展的鼎盛时期,风格流变,百花齐放。时值今日,盛世艺术,百家xx,但同时亦有些许离经叛道。篆刻篆刻,顾名思义,是刻篆字,大篆、小篆、甲骨文、鸟虫篆,无论哪种篆书均可,但如果刻楷书、隶书、行草书还叫篆刻吗?就算行,如果刻的字大家都不认识,就是几个道道儿,还叫篆刻吗?如果刻的连道道儿都不是了还叫篆刻吗?可今天这个会员、那个家,刻的东西可是“新潮”啊,就连我们搞篆刻的人都看不出他们刻的是什么了,这探索是不是有点过头儿了?

    愚以为,篆刻一词自创制以来,就是有所指的,究竟指什么大家其实都明白。虽然我们讲求发展,讲求创新,也有什么边缘科学,不同形式艺术也有融合,但创新也得有个度啊。如果没了这个度,没了原则,我们还评判作品的优劣吗?我们的评判还有用吗?

    篆刻作品讲究的是章法、篆法、刀法,融合之后产生了风格,篆刻艺术主要还得从这几方面去体现。具体点比如说印章的边框,有宽窄之分,有虚实对比,有光滑的,有破碎的,有规整的,有不规整的等等;印文的变化更是丰富多彩,从章法上看,由于字数的多寡,笔画的多少,各个篆字之间位置排列有避让,有穿插,或远或近,字形或大或小,中间可设界格等等;篆字的选择尽可能统一字体,但笔画上则可以自由变化,粗细、长短、曲直等;刀法上一般体现的是笔画的粗糙程度以及笔画的质感,结合篆法,可以体现笔画的力度、美感。石头的不同特性也决定了刀法施展的空间,切刀法、冲刀法各有千秋,在刀入石的嘎嘎声中,你能体会到石的灵性,也能体会到创作的冲动,虽仅方寸甚或粒米空间,也是藏着天地造化的玄机。

    中国的诗书画印,从来都是孪生兄弟,当殷红的印拓于精美的书画作品上时,你会深深感受到它们之间无法割舍的亲情。

    如今,篆刻艺术已经长大,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不再是书法绘画的附庸。它从历史上的实用中蜕变出来,如果没有它自己的魅力,很快就会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事实上它不但没有消失,而且日益壮大,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因为它具有比书法绘画更抽象更理性的美。就是这美,如陈年的佳酿,甘醇回味;就是这美,如落日余晖,古老沧桑。

    让我们精心呵护它——这中华民族古老的艺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色彩,为我们的情感留住一份寄托。

郑重声明:资讯 【闲话“篆刻”】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