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母亲成为小镇上的名人(九)

我小时候,妈妈就请人给我算过命,说我是个有福之人。尽管爸妈不信迷信,听了这样吉利的说词,也为之高兴。在我三岁那年,突然间,在我家居住的小镇南河里边没有任何理由生出好多渔来,爸爸身体不好,就带几个大的孩子清晨去南河里捞渔。几乎是网网不空,并且有几个品种,渔还很大。可惜的是哥哥姐姐们没有多少力气,爸爸大手术后,体质弱,捞多了渔也背不动。捞回来的渔,就到早市上卖掉。这次南河生渔,帮了我家。我家捞渔,也发了一笔小财,家庭生活改善不少。把急需的补褥添置齐全,每个孩子做一套新衣服,添置一些家里需要的生活用品,这在60年代的东北人家,是不多见的。

8岁时,我家生活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基本上摆脱贫困,成为小镇上一时有名的富裕人家。

1968年,小镇上兴起来在家里纺石棉线的手工活,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耐火材料。纺织过程中,有很严重石灰粉尘污染,对人的肺部伤害很大。但纺好的石棉线,一斤一等线是1.2元钱,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改善命运的机遇来了,爸爸妈妈那里还管得上有什么伤害。爸妈在山东老家时,就是纺线织布能手,这一优势,得到了用武之地。

爸爸去收购石棉线的收购站报名,并领回来石棉,也就是来料加工。所谓的石棉,就是把棉花里掺上石灰,棉和石灰要扮匀。纺石棉线的纺车要自己制作,这也难不倒爸爸。

       爸爸找来一些木料,自己亲自动手,叮叮当当地做起纺车来,很快{dy}台做好。妈妈是{dy}个纺石棉线的人,我家是南北炕,当时大哥,大姐参加工作。家里的人都挤到北炕上住,把南炕变成了纺石棉线的工厂场地。妈妈{yt}可以纺二斤多线,一个人可以挣三块钱,一个月就是100多块钱。当时周围人们的工资没有超过100元。{dy}个月纺线收入,爸爸妈妈乐在心里,喜上眉梢,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邻居们嘲笑妈妈,说干这样的活又脏又累,还伤身体不划算,说妈妈有点傻。

爸爸妈妈不理别人怎样说,过自己家的日子。纺石棉线初试成功,爸爸又做了几台纺车,大的小的都有,二姐,三哥,还有8岁的我,都加入了纺线的行列。妈妈是主力军,我们几个孩子是放学后,星期天纺线,爸爸是专业掳线,框线,二哥是专业合线,至此我家形成了纺线专业流程,就象家庭手工作坊。{dy}道工序——纺线,把石棉纺成线穗。第二道工序——掳线,把纺好的二个线穗,放到用水调好的石灰浆里,粘上灰浆合成二股线。第三道工序——合线,把掳好的粘有灰浆的二股湿线,用纺车合成一股线。第四道工序——框线,把合好湿着的石棉线,用木框称起来。木框的高度和宽度都有具体尺寸要求,按标准制作。第五道工序——凉线,把用木框称起来的湿石棉线凉干。第六道工序——拆线,把在木框称上凉干的石棉线拆解下来。第七道工序——捆线,把拆解下来的石棉线按要求捆好。第八道工序——交货,把石棉线送到收购站。

全家总动员,老少齐上阵,分工协作,形成专业化流程,纺线的质量高,速度快。每个月的产量,随着纺线熟练程度的提高,日产量不断盘升。家庭收入也由原来的100多块,提高到200多,有时还会达到300多。不经意间,我家就成了小镇上的名人,登门求艺者络绎不绝。收购站为了扩大产量,也请爸爸帮助新学者制作纺车,请妈妈手把手交给求艺者,妈妈纺的石棉线,免检。我家周围的邻居是{zx0}跟着学会的受益者,带动一条街的邻居们改善提高生活水平。我家纺石棉线质量好,挣钱多,很快在小镇上传开,便有很多人先后到家里跟妈妈学习纺线技术。

我们家从68年开始纺石棉线,一直纺到74年。6年时间,我们家总收入近万元,这在当时就是天文数字,多的不得了。我们家的四大件,哥哥姐姐们每人一台自行车,一块手表,几套新衣服,家里用品更新。我和小弟每天都有小零食吃。我们的家庭生活,也从捉襟见肘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2009816


6 2010-01-23 12:25 |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有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的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坎坷是一种经历,让我们真的理解人生。对生活时时充满希望,也就不会有失望。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4 2010-01-23 21:33 |
那个年代社会生产力很落后。在大城市里有些手工制品,经常由一些单位发原材料给街道居民,在家庭里加工制作。家庭式生产作坊很普遍。例如:糊火柴盒,点心盒,线手套,砸出口核桃仁,缝纫服装加工......
不过我还没听说过石棉制品的外加工的,那时人们都穷,不管什么活只要能挣点钱就可以没黑没白的干。岁月朋友家的作坊,一有技术能力(母亲的加工操作能力,父亲的生产设备制造技术能力),二有劳动力(8个劳力),三有厂房(半间房),四有现代化管理(分工合作组织严密),五有父母的超前意识等等,仅用了五、六年时间成了家庭万元户,这要比xx后的万元户可要超前了好多年啊!那个年代一个城市里劳动力一年才有几百元人民币啊?非常了不起的家庭成就!羡慕朋友家庭几经磨难,否极泰来,提前进入了“高消费”时代!
15 2010-01-23 22:10 |
回复llsqyc:感谢刘老师用心读贴,点评xx到位。那时人们为了赚点钱,是不怕吃苦受累的。您提到的几种:糊火柴盒,点心盒,线手套,砸出口核桃仁,缝纫服装加工,我们小镇也有过。父母亲在山东老家时纺过线,织过布。所以,纺石棉线,技术就有实力了。但这种活,是非常脏的。石灰飞的满屋里都是,我们只在南炕纺了半年多时间,爸爸就在后院盖了间小屋,作为纺线专用的生产车间了。通过全家人的辛勤劳动,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为以后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郑重声明:资讯 【《我的母亲》 母亲成为小镇上的名人(九)】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