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当代苏轼_梨花开,海花边。_百度空间

饶宗颐,大紫荆勋贤(1917年8月9日-),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生于中国广东省潮安县,是蜚声国际的国学大师、汉学家,在中国研究、东方学及艺术文化多方面成就非凡。学术界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饶宗颐教授是一位的“国宝级”学术巨人,学界有“北钱南饶”、“北季南饶”之说。 饶教授字选堂,号固庵,1917年出生于潮州,学贯中西,治学范围广泛,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自幼已沉浸于父亲数以万计的图书中,十六岁便继承先父遗志,续编《潮州艺文志》,并受聘于中山大学广东省通志馆任编辑。其间接触到大量地方志,为地理学研究奠下根基,其于1946年编选的《楚辞地理考》,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领域,令二十九岁的饶宗颐一举成名。

  饶宗颐教授治学广博,从事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七十多年,著作等身,精通考古、甲骨、古文字、敦煌、金石、简帛、诗词、书画等,在艺术和学术上力求开创,以学入于艺,也以艺融于学;年届九十仍创作不断,在学术与艺术两方面依然叠有开创,足为后学者之典范。

  香港特首曾荫权说:国学大师饶宗颐以旷世之才,文通六国,学富五车,堪为一代鸿儒。

  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说:饶公继承了我们传统文化最精致典雅的一部分。他研究之广、学问之深,古今一人而已。

  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xx语言学家的许嘉璐说:中华文化什么样子?就饶公这样!饶公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于20世纪的{zh0}典型。我可以说:50年之内,不会再出第二个饶宗颐!

  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说:“饶宗颐先生治学,与世俗迥然不同。数十年间,著述逾千万字,于学术文化,中西古今,无不会融通贯,得其窍要,及前沿之地位,开风气之先声,为海内外同知共仰。2003年辑成出版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论文集》,煌煌二十巨册,洵非一般学人所能意想。”

  不少人把饶宗颐教授与王观堂及陈寅恪相比,因为他们都是在治学上,既博而又能深,在不少学术领域上,具有很大开创性。但王观堂及陈寅恪两位,都未有如饶宗颐教授之艺术成就,所以有人以为,若与前人相比,饶教授应是更近宋代苏轼。

  饶先生著作等身,在国际上有 极高的声誉。1962年,他获得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儒莲奖,1993年荣获法国文化部颁授的文学艺术勋章。饶先生还被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国内外五十多所院校、学术机构聘请为顾问、院士、会员或客座教授。

  业精六学,情系潮州

  饶宗颐教授涉猎国学里诸多领域。季羡林先生曾根据饶氏对自己学问的归纳分为8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又作了添加补充,细分为15类。总括起来有13类应该是没有争议的,即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金石学、书画、音乐史、道教史、佛学、古文论、潮州学等。从上古史学到明清,每一个朝代他都有涉猎,而且还精通琴、书、画,精通中英现代文、古文,也精通甲骨文、象形文、梵文、希波莱文、波斯文等。故此饶公享有“业精六学,才备九能”的盛赞。

  饶先生是海内外xx的经、史、考古和文学家,并且对诗、书、画造诣极深,治学的领域著书立说不胜枚举。仅其中的《20世纪饶宗颐学术集》便有12卷,内容超过1000多万字;专著60多部;各种论文四百多篇;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等6国语言文字;他对中古梵文和巴比伦古象形文字颇有研究,有些文字连其本国人亦少有精通,被称为“国学”领域{zh1}一位“集大成”者。作为一个潮籍的中国人,能通晓异国的“天书”,其天才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先生治学从艺七十余载,在学术与艺术上汇通南北,融贯中西,其文、史、哲、艺诸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形成了博大精深、引起学术界广泛xx和深入研究的文化现象——“饶学”,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1996年8月,“饶宗颐学术研讨会”在潮州市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和美国、法国、日本、荷兰、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地的80多位学者出席,“饶学”的确立,奠定了饶宗颐在国际的学术地位。

  先生根在潮州,情系潮州,治学之路始自潮州。在先生九十华诞之际,在先生的家乡潮州举办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既是学术界的一大盛事,也是一件大喜事,对于推动先生学术的系统研究,对于弘扬潮州文化乃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信“饶学”作为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国内、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推动下,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

  郭伟川先生是香港《国际潮讯》总编辑,从事潮学研究和国学研究多年。郭伟川著《饶学与潮学研究论集》2001年由艺苑出版社出版。郭伟川先生跟随饶宗颐教授问学10多年,深感饶教授学问渊深、所拓学术领域广无际涯,该书从史学与经学相结合的角度,对饶老的古典文学成就和史学观、饶老与中日文化交流、饶老与欧洲汉学界的深厚渊源、饶老与潮学等几个重大研究课题进行细致深刻的研究;同时,作者在该书中就潮汕历史上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关人物及史事、著作等进行探讨与申论,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文章用多学科交相论证的手法,把史学、民族学、族谱学、文学、经学融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潮汕民俗网)

  书画正气,笔墨超凡

  饶先生六岁已无师自通地描绘各种人像,尤喜画佛。到17岁,他写任(伯年)派作品,已达纵控自如的地步。饶教授善于将书、画结合起来,形成雅俗共赏作品,除研求古人笔墨以外,身体力行,好游历,所至皆以写生册追随,丰富的游历使他不论在绘画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皆别成一体。 1994年9月7日,《饶宗颐教授书画展》在北京中国书画研究院展览馆揭幕时,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亲临剪彩,北京各界知名人士200余人出席,中央电视台当晚新闻联播以显要排列予以报道。在1993年香港的国际拍卖行上,饶公的书法已是字逾千金,画值数十万元,可谓“香港纸贵”矣。

  1996年10月,香港回归前不久,在香港举办的《饶宗颐八十(书画)回顾展》上,香港各界要人云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占满香港大学展览馆椭圆形大厅整整一面墙壁的一幅一丈六尺的国画《百福是荷》,121朵的荷花,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氤氲着80高龄作者的浩然大气和对香港回归的祝福。这幅一半完成于悉尼、一半完成于香港、却是装裱于广州从化(香港没有足够大的设备)的大画,实在是气势逼人。九十年代中期,饶教授开始创作巨幅荷花,其运用篆书笔法,一笔而下写长至十尺之荷 梗。其气魄与精神,直似大千居士壮年之气势。而巨幅或数幅连屏,结构雄壮。昔日有人云,张大千荷花,气魄直如山水,开前所未有之局,而饶教授之巨幅或连屏荷 花,其气势 更若长江大河,有奔流浩瀚之势,而笔墨之清筸,直如龚定庵云:「待与鹤铭分浩逸」。近代画荷 花名手不少,齐白石、吴湖帆、张大壮、陆舓少、谢之光、丁衍庸、唐云、潘天寿等,各有其趣,然以气势言之,则大千居士与饶宗颐教授可以云并峙双峰矣。

  关于饶公的书画,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行家的评价是:人物画,取法敦煌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赵沤波、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其国画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有传统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国风光的写生,更有自成风格的创作;先生书法方面,植根于古文字,而行草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真草隶篆皆得心应手。从大幅中堂、屏条、对联到仅方寸空间的小品,风格形式尽管多样,而沁人心扉的书卷气总洋溢于每件作品。

  雷铎现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一级作家、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他在《旷世奇才大宗师》一文中说,以我之见,先生之游艺,比诸治学,近其趣而异果,殊其途而同归。其游于艺也,发轫乎未冠之岁,而成就于知命之年。其沉潜久兮,其成就高兮,其题材广兮,其风格丰兮,其韵味隽永兮。先前,画论家把中国画分为“画人画”和“文人画”,我以为,饶先生的独创,使中国画的风格又多了一种,姑命之为“学者画”,即诗人的才情更加上学者的宏博。

  例如,现代画家画山,多源于写生,来龙去脉一一了了,讲究的是可看、可行、可居(此说其实始于明清间人);而先生则不然,他笔下的山,纹路像古木、如老石,类云纹……这山人世间有没有并不要紧,要紧的是能抒发画者心中的块垒,如同先生爱写擘窠大字是抒发胸中的块垒一样的所以,先生的画,不像今人的画而像是古人的画。赖少其先生“八十五以后作品展”被誉为进入了一种“无法无天、天马行空”的自由大境界。饶先生说:“我也在追求这种境界可惜还达不到。”饶先生其实是自谦。他画心中的山水,而不是复制现实中的山水,那山水,或许人间并没有,而是“此景应是天上有”,给观赏者快意无限同时又无以名状的艺术遐想和精神感动。

  先生在其《澄心论萃》书中,有一段“奇正论”极其精彩,先生后来说,“奇正”学说是他为人和为艺的基石:他并非“奇人”,其实是“正以养气、奇以治学”;同理,先生的字画乃至诗词,亦是“正以立意、奇以用笔”,因此故,既面目鲜明,奇崛多姿,又正气凛凛,浩然有雄风。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 朱逢派说:饶宗颐先生既是海内外xx的历史学家、文字学家与考古学家,又是享誉艺林的诗人、书画家。在他身上,学者和艺术家这两种身份、两种气质xx地融合在一起,所以,他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在精湛的笔墨技法之中洋溢着浓郁的超凡脱俗的书香与诗意。

  李嘉诚先生经常出席饶先生的书画展,他说道,每一次看到饶先生的书法和绘画,都觉得有新的面貌、新的创作,这一点就说明了饶先生不愿意重复自己,永远追求,推陈出新的精神。

  黄苗子氏,赞饶公‘落笔便高’,笔笔有书卷气。又因其才学过人,胸纳浩然气,笔起快哉风,山水花卉各有特创,尤以佛教人物白画与张大千氏同誉,公以正养气,以奇治学,奇正相生,研究学术而登象牙之塔,作书画则成一家面目,尺幅而藏大千,书画相成,合璧生辉,故有‘旷世奇才’之誉,堪称当代学苑宗师、艺林大匠焉。”

  饶公曾把自己的墨宝——《般若波罗密心经》铺在中文大学的体育馆篮球场上。据说它会被香港政府用来铸造一面墙。这部心经共280个字,每个字都有脸盆大小,峭拔古腴,遒劲苍老,透着一股禅意,显出无穷的生机。

  饶宗颐教授是“当今集学术和艺术于一身的一代英才”,他的书画艺术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优秀传统,充满“士夫气”,是当今社会难得的“学者型”书画艺术家,他的山水画写生和人物白描,独具一格。他的国画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有传统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国的风光写生,更有自成风格的创作。书法方面,植根于古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各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采壳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真草隶篆皆得心应手,从大幅中堂、屏条、对联到方寸空间小品,风格多样,而沁人心扉的书卷洋溢于每件作品之中,是名副其实的文人书画。

  饶先生说:我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后来(混充)变成一个艺术家。像这幅荷花(的梗),我是一笔从上面画到下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书画与气功是分不开的。我说的学问是艺术的基础,学问是艺术的资料。气功其实是艺术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中国画是讲线条,没有线条就不能讲中国画。书和画是分不开的。

  王观堂及陈寅恪两位堪称国宝级人物,但他们都未有如饶宗颐教授之艺术成就。

  评估甲骨,贡献敦煌

  在甲骨学方面,饶先生是{dy}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他是学术界{dy}位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的学者,并于 1959年出版《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一书,该书对商代的研究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

  最近几年前,香港中文大学经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协商确定,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甲骨文合集编辑组所撰《甲骨文合集释文》为底本,由饶宗颐教授和沈建华女士主持,利用电脑编纂《甲骨文通检》,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推出一批相关成果,包括先公先王•先妣•贞人、地名、天文气象、职官人物、田猎、祭祀等六个分册的甲骨文通检索引工具书,从1989至1998年,已出了五本。这套书字体摹写细致,甲骨词汇详备,考订精良,检索方便,在体例内容方面不仅分类辑集了《甲骨文合集》的全部材料,而且还汇入《小屯南地甲骨》、《英国所藏甲骨集》、《怀特氏等收藏甲骨集》等几种《合集》未收甲骨著录书的材料,规模洋洋可观,引人xx,成为后出的一套重要的专门性质的甲骨文通检索引工具书。值得注意者,饶宗颐在这套工具书的每个分册卷首皆撰有长篇序言,对每册涉及内容的甲骨学界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斯学未来之展望,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估,提出了不少新思路和新见解。

  在敦煌学方面,饶先生有更多独专之成果:除研究敦煌道教文献的开创之作《老子想尔笺校注》与填补了敦煌画研究中重视壁画、绢画而忽略遗书纸画的缺陷的一项空白的《敦煌白画》等外,尚有研究敦煌曲子词和敦煌乐谱的先驱之作的《敦煌曲》与《敦煌琵琶谱读记》;研究敦煌写卷书法最为完整系统的著作《敦煌书法丛刊》等。

  在“纪念敦煌藏经洞文物发现暨敦煌学百年”活动中,一项是由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颁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殊贡献奖”,2000年7月29日,7名中外人士获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殊贡献奖”,他们中包括季羡林、饶宗颐、潘重规(台北)等xx敦煌学家,邵逸夫和平山郁夫两位慷慨捐资者,而他们中像白杨树一样常年扎根于莫高窟的,是常书鸿和段文杰。饶先生与常书鸿等6位功勋卓著的敦煌保护功臣和研究专家,以及中国敦煌研究院、美国盖蒂、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等3家{zy1}的研究机构一道,受勋而载誉,世界百年,故世者与健在者,获此殊荣区区7人而已,饶先生以“顺便研究”而能与常书鸿诸公比肩,岂能不令人折服?

  穷研释道,探寻精微

  饶先生于释道二藏如数家珍,以其对佛教经典和对道家藏书的熟识,解决了许多前人悬而未决的难题。例如敦煌遗书中有一个宋初人用“十一曜”推流年的批命本子《灵州大都督府白衣术士康遵课》。海内外众多学者都考据不出十一曜确指的星宿。饶先生根据道家文献之互参,确定了十一曜的内容。先生对道藏的熟悉程度,可见一斑。

  唐德宗贞元年间在吐蕃曾发生过一场我国僧人摩河衍与婆罗门僧人莲花戒关于佛教教义之xx辩论的年代,学术界颇多争论,以往学者多是应用典籍中的文献,故众说纷纭。然而先生另辟思路,根据敦煌遗书所用唐朝纪元与吐蕃纪年的年号的终始,再参以其它文献,确定了争论年代应在792~794年。此说法虽始于法人戴密微,但作{zh1}论定的,是饶宗颐先生。

  其他如对于宋齐以降产生的经疏学与佛家经疏“同源”说的矫正,先生力排众议,一言而成定论,先生对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这桩公案的圆满解决,其得力处在于其通晓梵文,能够直接阅读梵文本婆罗门经典和佛教经典。

  关于刘勰对《文心雕龙》“览华而食实,弃邪而采正”主张的历史贡献的评价,先生尝提出:“彦和之文学主张,处处以正为依归。”道出了刘勰功在“雕龙”而非“雕虫”的主要意义之所在;一般持论多说刘勰为儒家正统,饶先生则应用大量证据说明了刘勰颇多得益于佛教。

  上世纪五十年代,饶宗颐先生在英国找到了《老子想尔注》的残本,并把它校勘出版。这是将道家和道教结合起来研究的特有例子,其成果对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他研究宗教,对佛、道等教都深有研究,尤其在道教方面更是独辟蹊径,有独特贡献。然而,他不知跑了多少艰难的路,流了多少汗水,才换来学术上的成果。他每天必看宗教方面的书。他曾对人开玩笑说:“我与佛、道有缘啊!”

  饶公研究过许多宗教,但他这种富有禅意的气质其实自小就有。还在天啸楼的时候,他就喜欢看道教、佛教方面的书。十几岁的时候读到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还当真每天打坐,有一段时间甚至还减食,几乎让人以为他要出家。父亲去世那年,他写过一首《优昙花诗》,其中抒发了“大苍安可穷,天道邈无极”的真谛,其意境之深正如一个苍苍老者。很多老先生读了这首诗,都摇头叹息,说这个孩子活不长。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早熟天才,常有早夭;但书画人才,则多长寿。

  治学之道,南国天啸

  饶先生家学深厚。他幼承庭训,聪明好学,遍阅经史典籍,学识大为长进。他富于想象,常常语惊四座,素有神童之称。如今还依稀可见饶先生十三岁时自撰的对联:山不在高洞宜深石宜怪,园须脱俗树欲古竹欲疏。   根植于“岭海名邦”的沃土,又深受家学渊源的熏陶,这为饶先生日后的 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可是在87年前,饶宗颐出生时的饶家却是潮州首富。钟鸣鼎食之家很容易造就出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饶宗颐却是个例外。由首富之家走出国学大师,饶宗颐本身成就了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奇迹。

  饶公说:我的学术发展是因为我有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家学。我有四个基础是直接来自家学的:一是诗文基础,我是跟父亲、跟家里的老师学习的。家里从小就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第二个是佛学基础;三是目录学基础;四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在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下,我从小就养成了独特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对我以后做各方面的学问研究很有帮助。

  宗颐先生的祖父有四兄弟,每个人都开了xxxx的银庄。当时海外大量的侨汇和国内的军饷都是通过潮州饶家的银庄周转的,所以饶家有两三代都是潮州首富。饶家其实还是一个文化世家。

  饶先生父亲的“天啸楼”是粤东{zd0}的藏书楼,这是一个小图书馆。饶公说,我自己可以在那里一边读书,一边玩,不管懂不懂也就在那里逛。所以中国书的基本种类我老早就了解,对历史更是早就烂熟于胸。另外,家族文化空气的熏陶也很重要,我父亲交往的都是些当地的文化人,他们成立了诗社,常在我家后花园吟诗作对、切磋学问,这其中有后来中山大学xx教授詹安泰,他当时是金山中学的教师。

  饶公说:我的两个女儿都没有继承我的学问研究,这是我一直感到遗憾的。不过今天中国的学术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非常繁荣,真正做学问的人很多,我不担心学问会中断。 饶公的小女儿饶清芬女士现在全职帮父亲处理大小对外事务,是饶公的得力助手。饶公的后辈虽不能继承学术,但也为发扬饶学作出自己贡献。

  饶先生治学有惊人的原创力。 他擅长开风气、出奇兵、 导先路,在许多陌生的领域开荒播种,在许多新鲜的学术中着人先鞭。 在甲骨学方面,他是{dy}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他是学术界{dy}位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的学者,并于 1959年出版《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一书,该书对商代的研究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在敦煌学领域,他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诸于世,并撰写{dy}篇研究论文,他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dy}人;他是撰写宋、元琴史的xx学者,并首次研究了 西晋陆机《文赋》与音乐的关系,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说:饶先生到九十华龄还保持赤子之心,不断求知、创新,这也是我们心目中的大学之道。

  饶宗颐先生十分崇拜韩愈,他说:“韩愈在潮州的时间很短,他反对朝廷迎接佛骨所以就被贬谪,皇帝恼怒,贬了他,唐宪宗时。他在潮州先后仅八个月,他来的时候,教育学生、开办学校,潮州人很感激他。我都有受到影响的,我写文章,都主张要读韩愈的文章,韩愈的文章大江大河,很有气派,我做学问都学他。”

  “曾国藩有一个求阙斋。” 饶公讲到做学问,总把这句话作为开头,其实他自己就是“求阙”的典范。他做研究像拔竹,一拔就牵动一片竹林,越研究问题越多、兴趣越大。有了饶公的“求阙”,国学领域便少了许多的“阙”处。他{dy}个编著词学目录、楚辞书录,{dy}个研究《日书》,{dy}个研究敦煌白画及写卷书法,{dy}个将殷礼与甲骨文联系研究,{dy}个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概念,{dy}个提出把楚文化、吴越文化作为学科名,{dy}个讲中国艺术史上之墨竹石刻,{dy}个将《盘古图》的年代推到东汉……凡此种种,不下百例。

  饶先生深受潮州文化的熏陶,他明白潮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多年来,饶先生积极倡导潮学研究, 阐明研究和弘扬潮汕文化是一件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1987年在澳门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潮团联谊会上,饶先生提出了“潮学”。 在1992 年11月举行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第二次理事会上,饶先生提出了建立独立的“潮州学”、把研究工作推向更高层次的{zy1}创见。

  按照饶先生自己的说法:没有香港就没有今天的饶宗颐。饶先生这位学界奇人与香港这块奇地确实有过太多的奇缘。

  1950年,饶先生到香港定居,出版了《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一书,这本书使饶先生在香港的名气大增。 1952年,饶先生被香港大学聘为中文系讲师,之后又被聘为高级讲师、教授。从任教授以来,饶先生以香港为研究“基地”,到世界各地开展学术交流,广结道缘, 结识了不少国际xx学者、汉学家,这些活动使他眼界大开,学术成果大放异彩。

  饶先生身体康健,老当益壮。 饶公称: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不好怎么行万里路?因为有了强壮的身体,为了研究一个问题,我可以跑到发源地去考察。1962年,我{dy}次跑去莫高窟,当时环境很艰苦,但是乐趣无穷,因为我亲自印证了我所知道的东西,而且受此启发,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

  有记者问:您现在87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有什么养生之道吗?

  饶公答:我对自己的身体很珍重!珍重,就是做学问时,我xx投入,疲倦了,我会停止;吃东西,饱了就马上停止,自己克制自己。自14岁起,我学“因是子静坐法”,我早上会沐浴和静坐,然后散步,晚上9时必宽衣就寝。

  饶公还说,我的好处是活得长命,龚自珍只活到49岁,王国维先生50岁,以他们50岁的成绩,和我87岁的成绩比较,是不够公平的;但龚自珍也的确“火气”大了一点,要不,可以更长命,成就更大。学问其实是积微之功,在于点滴之积累。人的生命如同蜡烛,烧得红红旺旺的,却很快熄灭,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长久地燃烧来得经济。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他{dy}个编著词学目录、楚辞书录,{dy}个研究《日书》,{dy}个研究敦煌白画及写卷书法,{dy}个将殷礼与甲骨文联系研究,{dy}个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概念,{dy}个提出把楚文化、吴越文化作为学科名,{dy}个讲中国艺术史上之墨竹石刻,{dy}个将《盘古图》的年代推到东汉……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直至可以朗朗而读。

  学术交往,中大情缘  

  早在1937年,二十岁的饶先生就被中山大学聘为研究员,当时饶先生打算由香港转道前往已经迁到云南的中山大学任教,不料中途染病,滞留香港。在此期间,饶先生先后结识了当时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等xx学者,并帮助王云五编写《中山大辞典》的书名词条和叶恭绰整理《全清词钞》。

  中山大学陈炜湛先生曾在一杂志上谈及这么一件事:他和饶宗颐教授到山西华严寺旅游时,饶宗颐教授无意中又发现有一经书的写序人的名字也叫“宗颐’。此人是北宋高僧释宗颐。他看后,甚有感触,即随口赋诗一首:

    窃喜同名得异僧,秋风正马事晨征,华严寺前挂飘去,岂是生前此诵经。

  饶宗颐教授与中山大学颇有情缘,合作出版学术论著。如《古文字研究》第24辑,本辑为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与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收录近百位学者的一百多篇论文。包括: 饶宗颐 殷代卢帝考。中山大学 原中文系主任、古文字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宪通与饶宗颐先生有师生关系。曾教授编的《饶宗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由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国际xx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非常重视地区性研究,曾将潮州史地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韩师还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潮学研究所,以“潮汕地方史研究”、“潮汕地方史学科资料建设”和“参与教学”为工作重点,努力推动潮学研究的发展。此次学术研讨会由韩师潮学研究所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与会专家围绕“地区开发与国家认同——中国区域社会之建构”这一主题,对地方史(区域史)研究理论方法和研究个案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1993年12月27日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受聘为该中心名誉主任。叶选平、欧初、杨资元、郑群为该中心顾问。陈伟武教授1999年7-10月,应饶宗颐教授之邀,赴香港中文大学作短期研究,课题是“出土战国楚系史料系年”。

  饶公《瑶山集》中有一首诗中曾提到“皋桥”及“羁旅”二句。诗前云:“冼玉清自连州燕喜亭贻书及诗,予避兵西奔,仓皇中赋报。”冼玉清是岭南才女,xx的中山大学教授,她与陈寅恪、饶宗颐诸先生时有唱和。冼玉清赠饶公的诗云:“卖痴声不到山村,祈谷人家笑语喧。我自无聊闲读赋,蟪蛄鸣处忆王孙。”饶公答诗:“千秋燕亭喜,寂寞今无主。玉想琼思处,江山伴凄苦。地似皋桥僻,怀哉暂羁旅。出郭濑浅浅,入门风虎虎。攀桂聊淹留,万方惊窘步。遗我尺素书,未曾及酸楚。日月苦缠迫,春愁种何许。山中听蟪蛄,吟篇应无数。十年拓诗境,澒洞复几度。且试写古抱,宁复怨修阻。休谱厄屯歌,哀时泪如雨。”

  大陆近年来掀起一股陈寅恪热,但他的故居只是一座寂寞的旧岭南建筑,中大图书馆的陈寅恪纪念室也不成气候。一代国学泰斗钱钟书故居日前在江南名城无锡修竣并对外开放,但还在加紧建设。 作为“北季南饶”的xx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季羡林在最近出版的《病榻杂记》中称,他希望“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三顶桂冠指的是民间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称号。饶老与季老一样,有很高的佛学成就。人称佛教的精髓原罪是私欲,个人如若对人生进行快乐寻求,只有当灵魂从这种私欲原罪中解放出来,才能获得至善重生。饶老以后是否也会从“大师”、“国宝”的桎梏中得以解脱,阿弥陀佛。

网络文摘

祝愿饶老晚年安康.



郑重声明:资讯 【饶宗颐:当代苏轼_梨花开,海花边。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