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危机时代的一柱“佛香”--余斌的blog
 

新危机时代的一柱“佛香”

——评《揭开经济危机的底牌:透过〈资本论〉看新危机时代》

  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震动了整个世界。由于这场危机而焦头烂额的人们并没有四处寻找危机的理论根源,众多的目光一下子就聚焦在了一个半世纪之前的《资本论》上,其中不乏一些xx的西方商界和政界人士。xxx曾经说过,“工人,甚至工厂主和商人都懂得我的书,并且了解得很清楚,而这些‘博学的(!)著作家’却抱怨我对他们的理解力要求过高”。实际上,xxx的思想之光从来就没有在发达国家的上空消失过。尽管某些实务界人士避免去看他的作品,但是在心里知道他就是那个{wy}说真话的“小男孩”,所以才掩耳盗铃式地支持西方学术界去千方百计地否定他,直到大难临头时才匆忙去抱他的“佛脚”。

  残酷的现实会促使人们摆脱书斋里的酸腐,提高对真实世界的理解能力,不过,xxx的《资本论》毕竟是厚厚的三卷本,想从中找出关于经济危机的种种阐释,回答眼前的种种疑问并非易事。而王佳菲博士的新作《揭开经济危机的底牌--透过〈资本论〉看新危机时代》(新华出版社20101月出版,以下简称《揭开经济危机的底牌》)则无疑让人们大大地松了口气。

  该书较全面地从整部《资本论》中,不仅摘录出用于分析刚刚发生的这场经济危机的理论依据,而且摘录出分析应对这场危机措施的观点,作者据此对当前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合乎逻辑的简要分析。这不仅有助于读者认清昨天发生过的事情,而且能为我们在新危机时代把握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今天与明天提供一些重要的启示。

  正如书中所说,“xxx绝不仅仅是19世纪历史的见证人,也始终是伴随真理前行的预见者。他早就洞悉了资本主义进步作用中包含的历史过渡性,对各类经济危机的病灶与症状了然于胸。翻开《资本论》,我们会发现xxx的许多话就像是今天刚刚写成的或是写给今天的”。作者举例道,“xxx在分析1857年英国经济危机时曾明确地说过,危机‘不会因为有一家像英格兰银行这样的银行,用它的纸券,给一切投机者以他们所缺少的资本,并把全部已经跌价的商品按原来的名义价值购买进来,就可以医治好’。同样,今天的美国金融危机也并不是美联储多增发些美元、政府多购买些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就能解决的。……规模空前的‘输血’并没有带来金融体系‘造血’功能的恢复。”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不胜枚举。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也有不少学者在文章中引用《资本论》的论述对经济危机的种种现象进行过分析,但像《揭开经济危机的底牌》一书这样,较完整、较系统地运用《资本论》中的观点分析现代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继而得出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救市措施的无效性和中国经济调整的必要性等系列结论的专著尚属鲜见。实际上,在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中,甚至一些从事xxx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也把这场危机简单地归罪于美国人的透支消费,归罪于金融投机,归罪于一些人的贪婪,归罪于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脱离。但是,在这种透支消费、这种投机、这种贪婪、这种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的背后,那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是什么,却少有人加以揭示。不仅如此,这场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和发展还向我们抛来了大量需要解答的疑问,例如:

  为什么号称市场制度最完备的美国成为这场风暴的发源地?

  为什么次贷危机引爆后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立即变成了流动性不足?

  为什么这场首先炸响在金融领域的危机实质仍然是生产过剩危机?

  为什么美国会打开次贷及其众多衍生品的"潘多拉魔盒"

  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逆风飞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独善其身?

  为什么中国必须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不能延续以前的经济发展方式?

  ……

  《揭开经济危机的底牌》一书不仅尝试性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而且力图回答得更多。所有这些回答固然来自个人的思考,但难得的是,作者几乎都在100多年前的《资本论》中找到了根据。不仅如此,作者还运用大量现代资料一次次地验证了xxx在《资本论》中的推断。用作者的话说,“我们并不是要拿《资本论》中的话来硬套现实情况,从而证明它的英明之处;关键在于,这些道理的的确确在发挥着启迪作用。”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有不少人认为美国经济遭受重创,美元霸权将要动摇。但是,正如xxx那个时代最富裕的英国会用破产的办法从它对欧洲大陆和美国的债务中脱身一样,今天美国的金融大亨们也在这场发自美国的危机中获得巨额的利益,并使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美国的霸权地位不降反升。该书提示读者注意到这一反常现象,并直言美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不应当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前景抱有过高的期望。

  当年美国罗斯福总统上台采取干预措施后,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并于1937-1938年再次陷入危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的1941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才超过大萧条前的1929年。这期间,除了罗斯福的新政外,还发生了其他一些有助于经济复苏的重大事件:一是当时苏联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时期,大量进口英美等国生产的机器设备和工业消费品,引进技术和专业技术人员,有力地缓解了英美等国的生产过剩;二是大量“过剩”商品被主动销毁,大量的玉米、小麦、棉花、牛奶等产品,或被当作燃料,或被倾入河流和大海;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使得各国对美国商品如航空制造产品的需求大增;四是大范围的技术进步带动了产业需求,大量过剩资本和过剩商品转入到新的产业领域中,资本积累重新活跃而利润也提高了,比如航空技术、重油分解工艺和食品保鲜技术的发展,以及调频收音机、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的出现等等,一些新颖时尚、魅力十足的商品以更低的成本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如玻璃纸、合成橡胶、尼龙、合金钢、粉状醋酸纤维素、合成树脂、合成光电管、电视、纳光灯、无线电话、电子管风琴以及磺胺类xx等等。

  反观今天的世界经济,若是对照上述四大利好因素,似乎一个类似的也不具备。发达国家害怕中国像苏联那样迅速崛起,成为能够与整个西欧和美国抗衡的力量,这也不敢卖给我们,那也不敢卖给我们。那么,世界性经济萧条会不会再次持续10年以上?恐怕这并非杞人忧天。

  当然,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关心的是,在这场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应当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应当走向何方?《揭开经济危机的底牌》驳斥了发达国家某些舆论认为危机是由中国制造的说法,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即便不是肇事的‘全责’一方,也应当负绝大部分责任。”而该书所引用的xxx的告诫则提醒我们,为本国的利益而牺牲一部分利润,要比为他国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资本合算得多。

  总的来看,《揭开经济危机的底牌》一书图文并茂,贴近常识,可读性强,其中的“迷你词典”方便读者了解某些概念,而“延伸阅读”则有助于读者的深入探究。相比于学术文章行文的刻板,这是一本文笔活泼、赏心悦目而又不失学术规范的经济学通俗读物。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不仅展现了《资本论》这部历久弥珍的经典著作之风采,也引用了大量当代学者关于这场危机的分析和论争,因而对于想了解学术界相关研究动态的人来说,也可视为一本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索引。

  我们曾经或多或少地疏远过《资本论》,甚至有人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早就被xxx超越了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上。但是,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资本主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与人的意志俱进或俱退的客观规律再次显示出其强大效力,迫使人们不得不再次捧起《资本论》。“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不是偶发事件,而是成为了一种频繁发作的常态现象”,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因此,不妨先从《揭开经济危机的底牌》这柱“佛香”开始,来抱一抱xxx的“佛脚”吧。


访客02WJb4(游客)余老师您带批注的电子版我也有,还没看完,很是欣赏。此外,我还下载了人民出本社的pdf扫描版。只是看电子版总要对着个电脑,而我喜欢看纸质的,因为白天单位上班,对了{yt}电脑了,晚上回到宿舍,就像离电脑远点。拿起一本书,翻起来比较好。
访客02WJb4(游客)我在09年的时候想买一套人民出版社的资本论,可惜的是:1)实体书店基本没有卖的;2)网络书店也不全。于是作罢,只好在网上下载了电子版的。只是电子版看起来不方便啊。

这么好的书,在这个高举xxx主义旗帜的国家,居然买不到!??????
 
郑重声明:资讯 【新危机时代的一柱“佛香”--余斌的blog】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