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肥发展是否行得通
近年来,在劳动力价格迅速上涨的形势下,作为将施肥和病虫草害防治两次劳动整合为一次的药肥,以省工省力,受到广大农户的亲睐。但是,近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疑似广西某企业药肥导致2000亩甘蔗减产甚至绝收事件,一时间引发业内外高度的xx。那么,药肥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肥料?目前药肥行业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研发硕果累累

  据华中农业大学微量元素研究中心教授吴礼树介绍,药肥是功能性肥料的一种。所谓功能性肥料是指除了能为作物提供营养外,还具有肥料之外的某种或多种功能。当前业界对药肥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把某种农药与某种营养物质混在一起制作成的产品,既可以有农药的作用,又可为农作物提供营养。

  近年来,由于农村用工成本迅速增加,发展施用方便、能减轻劳动强度、省工节本的施肥施药技术及开发相应的药肥产品,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在喷施农药时,经常把液体农药和叶面肥等混合使用(桶混),也常把肥料与颗粒农药混合后撒施,事实上已经实现了药肥混合使用,达到省工省时的目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药肥复合使用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刚性需求。”中国农业大学[微博]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树文表示。

  据胡树文介绍,国际药肥研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药肥具有省工增效的作用,在各国得到发展,在国外有很多登记产品。而国内药肥研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在已有几种药肥实现商品化。

  据了解,经过近几年的技术攻关,我国已自主设计开发出一整套连续化、自动化生产新型控释肥料的中试包膜设备;并于2009年首次实现了500千克/小时水平生产新型高分子包膜控释肥料,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国际缓/控释肥料标准。在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上进行控释肥料评价时,肥效整体表现良好,等氮条件下增产在9%~15%。

  而颗粒剂农药因其施用方便、省工节本、可实现种、肥、药同播等优点,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

  据了解,针对颗粒剂土施的施用方式,我国研究人员制备了系列专门防治地下害虫和根结线虫的缓释杀虫颗粒剂,施用方便,持效期长。

  前景不容置疑

  随着药肥产品逐渐被农民接受,其广阔的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受农药、化肥企业的期待。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认为,药肥很值得研究,前景不容置疑。

  同时,业内专家也纷纷表示,药肥发展路很宽,生物药肥、除草药肥、功能性肥料、缓释药肥等各有亮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邱德文表示,通过蛋白质农药xx植物体内的免疫系统而达到抗病防虫和抗逆的目的,而某些蛋白质农药就是一种药肥。

  据邱德文介绍,由于先前农药的开发大都以病原菌为靶标,用能快速全面杀死靶标的xx来研制农药,而忽视了被病原菌危害的寄主植物本身对这些外来生物的抵抗能力。以有病治病、有虫治虫的理念来防病治虫,导致农药越用越多,浓度越用越高,不仅病害越治越重,虫害越治越多,而且还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出现食物中毒等现象。

  而在美国,很早就开始研究并开发蛋白农药,例如过敏反应蛋白基因的过敏反应和致病性,很早就在世界{dj0}的生物学术杂志上刊登发表,说明诸如蛋白农药之类的产品的前景非常广阔。

  “国内蛋白农药的研究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研究成果还是很多的,如研究人员发现由植物病原xx产生的,能诱导植物抗病防虫xx蛋白。目前,xx蛋白类农药已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xx、无残留,可用于植物的拌种、浸种、浇根和叶面喷施。”邱德文表示,随着几家大的国际农化公司已经相继开发出了植物免疫xx剂(蛋白质农药)产品,说明植物免疫农药的研发,正在成为当今国际新型生物农药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将迅速成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型战略产业。

  据胡树文介绍,经过对国内外高分子包膜控释技术进行评估发现,开发可降解高分子酯类膜材料,研发缓控释的药肥产品市场需求量大。目前科研人员已开发的包膜缓/控释肥料、包膜缓/控释颗粒农药以及高浓缩螯合态微量元素水溶性肥料,都可以通过滴灌、蘸根等方式混配使用,田间实验效果明显,达到了施用方便、减轻劳动强度、省工节本和增效的目的,真正实现水肥药一体化。

  最早的药肥“金稻龙”开发者——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贤振华认为,在以往的稻田药肥研究中,遇到产品稳定性、对作物安全性及使用效果差等问题,能实现产业化的产品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筛选到科学合理的药肥配方;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未能解决有效成分分解问题;在使用上未能提供科学的配套技术;产品的xxx不理想,使用成本偏高。但不争的事实是,稻田除草药肥有广阔的市场,稻田除草药肥的开发需要技术的投入,水稻需要多功能的药肥。

  吴礼树则认为,国内除草药肥还刚刚开始起步,迈向成熟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未来药肥的发展方向是不含农药成分的药肥——功能性肥料,建议使用类营养(生理活性)物质代替调节即是最为典型的功能肥料。

  管理亟待加强

  毋庸置疑,药肥符合农业发展现状和农村劳动力稀缺的刚性需求,是未来农药发展方向,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是农资企业的一片蓝海。然而,近日的央视报道的药肥事件,给药肥生产、经销企业带来了不少担忧。对药肥行业而言,被央视曝光肯定会产生负面影响,但业内专家认为,这也是完善规则、清理门户的极好时机。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国表示,药肥管理存在许多法律问题,包括借用农药颗粒剂证充药肥混剂,在没有农药加工定点资格的复混肥企业中加工药肥,超出登记范围推广产品,产品中添加噻虫胺、噻虫嗪等隐性成分等。

  从现实看,药肥市场的混乱亟须治理。“目前我国药肥产品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注册为企业标准。部分药肥产品有效成分含量较低,在市场监管中,管理交叉,很难对这些产品进行分类和检测,造成一些假劣产品冲击市场。”李卫国解释道。

  业内有专家也表示,由于农药、化肥由两个部门分别登记、分别监管,让药肥这个特殊产品处境尴尬。市场监管和交叉、监管权责不清,不容易对产品进行分类检测。同时,药肥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产品,不具备相当技术和设备的企业,无法生产出放心产品。行业内缺乏标准,更加各行其道,出现这样的事件不可避免。

  吴礼树也指出,当前的管理制度对正规从事药肥生产企业来说门槛很高。

  据了解,当前的药肥是按照农药的一套制度进行管理:向国家农药检定所申请农药登记,获得登记证后方可销售;申请者必须是国家定点农药生产企业;除产品说明之外,药肥包装其他位置不允许出现肥料养分、含量等文字。按此要求,正规从事药肥生产对企业来说门槛是很高的,一个新农药制剂的注册登记,需要经过毒理、环境、药效、残留等方面试验,通常要花费3年以上的时间,耗资几十万元,很多小企业根本耗费不起这么长的时间,也承担不起高昂的成本支出。

  对此,吴礼树表示,应当采取更灵活和务实的登记和管理制度,为肥企和农药企业的合作和共同参与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药肥应包括不含农药成分但具有药肥功能的肥料,比如在肥料中加入兼具农药及肥料功能的其他制剂:生物活性物质及微生物制剂。活性生物药肥的成分能增强植物体xxx,提高防疫、抗旱、抗冻能力;对多种害虫有显着的杀灭作用,能够改善土壤环境。

  此外,李卫国建议,鉴于农药和化肥的登记各有主管部门,是否登记事务可由这两方面的主管部门协同负责。在药肥标签上,既要标示药,也要标示肥;既要实行农药登记,也要实行肥料登记;药肥产品标准应共同包含农药相关和肥料相关的指标项目;产品组分的标示应包括农药活性成分种类与含量、农药以外组分含量、肥料组分及含量;产品须获得的许可及包装上许可证的标识包括产品农药登记证标明颗粒剂、农药产品、生产批准证或许可证、载体肥料对应的复混肥生产许可证号、药肥产品标准证号、肥料登记证号。


(责任编辑:江华)
郑重声明:资讯 【药肥发展是否行得通】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