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锌(心)的

2009年最值得一提的是绩效工资。绩效工资等于涨工资,只有提高我们的工资,才能真正吸引优秀的人才到我们中间来。清贫不等于光荣,真正的荣光,要让我们致富。福至才能心灵,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

由于过去“光荣”的时间太长,致使整个教育畸形、软弱、无力、苍白。本来分的就已是“粥”,还粥少僧多,只好鼓励部分学校,部分不贫穷(谈不上先富)。怎么办,检查评比,好的分八宝粥,其次白米粥,再次就是稀水粥,又懒又差的就接近于开水了。于是,大家评强造强;于是,我们忙这忙那,于是乎教育就长期烙下了缺锌(心)的多动症!

绩效的到来,本指望能够在这个物役的挣脱些许自由和从容。哪知道是继续的缺锌,继续的多动,继续的疲倦。西谚道,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争论都是名词之争。真希望“绩效工资”是属于那后百分之十的。折腾需时间,而时间就是价值,那涨幅就要大打折扣,甚至不如先前。从这点上说,有人把它叫作“鼓捣工资”,是不无道理的。鼓捣了半天,都是在内耗,都是在白鼓捣!

管的少才是好,管得少的政府才是好的政府,同理,管得少的教育才是好教育。需要管说明有问题,管得越多说明问题越多。不幸我们是属于后一种。教育是一项保守的行业,需要从长计议,即百年大计。老美等强国的学校,墙壁上贴得通常是自己学校尊敬的校长,以纪念他们长期以来筚路蓝缕的建校过程。校长有决心,老师静下心,教育才能有“良心”,才能气度从容,欣欣向荣。

回顾新课程,我们可能跑得太快了,应该等等我们的灵魂,应该补补锌(心)。绩效工资倒不是跑得快,而是来得太迟,来得迟我们也就忍了,还这么折腾,更要补补锌(心)。我听到一个真实的笑话,上头派人检查学校的绩效台账,“钦差大臣”问,你的那个材料呢?百姓答,那个我已经“造”好了。更绝的是大家都禁不住的笑,都没补充什么。我们已经经历了xx的折腾,为什么不吸取血的教训,还要继续折腾。

教育是一项精神领域的营生,吃得是良心饭,应该想办法,如何鼓舞唤醒老师,而不是一切都采取不“信任”的态度。方帆(《我在美国教中学》的作者)说,美国的教师两三年都没有人检查他们的上课,要检查的时候也是非常友好的先通知,更没什么检查评比的玩意儿,这一点在我们尊敬郑平校长、特级教师的美国考察也得到了印证。

而我们平均一年有多少的检查和评比,尤其是实行绩效的2009,这个期末哪还像人过的,天天在“想象”中过着并不“诗意”的日子。我们的教育行政是多么的不信任我们,强行过来检查我们的课堂,还美其名曰“推门听课”,急功近利,不顾规律。结果是什么,你不相信“哥”,哥也不是吃素的……

温总理说“要教育家办教育”。要用心去办教育,而不是用“数据”去办教育。我是一个基层的学籍管理者,我深刻的知道部分“数据”背后的荒唐。白书记说“成绩不是检查评比出来的”。要用心去干,而不是用“形式”去骗人。不是做得多,做得大,就能“悬壶济世”,须知小小的“麻省理工”也能体现大国的气象。

缺锌(心)就会浮躁,浮躁就会多动,多动就会折腾。补补锌,沉下心,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慢慢来,用心走,不要让灵魂落在路上!切记切记,教育要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