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亟需设置“避雷岛”

  7月11日中午,九华山风景区突遭强雷雨天气袭击,一对母女在一防火棚内躲雨时不幸被雷电击中身亡,再次引起旅游部门对景区防雷安全的重视。

 

  2004年7月,数十名游客在北京居庸关长城遭雷击受伤,引起了媒体对风景名胜区防雷安全的关注,也引发了防雷技术领域{dy}次对“手机是否引雷”的大讨论。此后,每年有关风景名胜区的雷击伤亡事故频繁见诸报端:

  2009年6月14日,北大一对博士夫妇在爬箭扣长城时遭遇雷击身亡。

  2010年7月13日,云南昆明石林景区6名游客在南天门景点遭遇雷击2死4伤。

  2011年7月23日,3名游客在安徽天柱山海拔1300米以上的主峰景区遭遇雷击身亡,多名游客受伤。25日,福建安溪芦田景区一名22岁的保安在路途中被雷击丧生。

  2011年11月5日中午,贵州省梵净山金顶发生雷击,导致34多人受伤,其中18名重伤入院。

  2012年8月19日,深圳梧桐山风景区大梧桐顶鹏城{dy}峰附近发生雷击,游客1死1重伤。

  2013年7月17日,三峡坛子岭景区30多人被雷击,2人身亡。

  2013年8月17日傍晚,黄山风景区4名游客在莲花峰峰顶处遭雷击1死伤。

  雷电的形成是雷云和大地之间的电荷放电现象,通常来说是低概率事件,但雷电容易集中在一个突出点,山顶上是电荷最容易聚集的地方,所以在旷野或者山顶孤立的突出物遭到雷击的几率更高。

  雷击事故的频繁发生,引起了旅游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景区管委会也在一些景点设置避雨棚和避雷针等防护设施,同时加强防雷科普、增设防雷警示牌。游客在空旷地带遭遇突发雷雨,除了躲雨,还得“避雷”。所以,在旅游景区选择适当的地点建设有防雷设施的避雨、防雷和休息的简易亭阁是必要的和有效的。

  然而,是不是躲在有避雷针的雨棚下就安全了呢?从防雷技术的角度来讲避雷针是否就是{zj0}方案呢?

  在对避雷针的认识上,人们普遍有个误区,以为有了避雷针的庇护就是安全的了,就像伞下躲雨。其实不然。从原理上讲,避雷针其实是“引雷针”,它是利用{jd0}放电的原理,将雷雨电荷引导泄放到大地,从而避免雷电的“肆意妄为”。如果人处在避雷针下面,也有可能因其接闪时的“地电位反击”和“跨步电压”而导致人身伤害。2013年4月30日下午,广东省罗浮山朱明洞景区发生雷击,雷电通过潮湿地面传导,导致鹰嘴岩(海拔800米)附近17人因雷电受伤,其中1人伤势较重。

  xx防雷专家罗先俊认为,理想的避雷应该是不让雷电在需要保护的区域发生,使保护区域形成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雷岛”。而这种“新型直击雷防护装置”四年前就由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和成都东方瀚易公司开发成功并获得国家专利,除了国防军事领域外,其民用技术(HYPD系列产品)也已在电力、铁路、通信、石化、校园等重要领域成功运行,取得了确凿的验证数据。值得旅游主管部门借鉴。

广州番禺桥兴防雷工程有限公司、番禺防雷,广州防雷,番禺防雷公司,

郑重声明:资讯 【风景名胜区亟需设置“避雷岛”】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