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里的温暖记忆
中国人的节庆,大抵与食物都拉得上关系,端午的粽子、腊八的粥、中秋的月饼、冬至的羊肉,而春节的饺子、腊肉香肠和元宵的汤圆,则更是让人的胃应接不暇。
在所有的年节食品中,我最喜欢吃的就是汤圆,我觉得那甜甜的、暖暖的感觉,是最适合用来诠释我心中“年”这个概念的。
我对汤圆的这种感觉,缘起于童年的记忆。那时我住在川西一座小城的老街上,家门口有一位姓李的老大爷开的汤圆档,他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开始生火烧水,我总是在他的扇火声和柴烟中起床,看他把包着不同馅料的不同形状的汤圆放进煮着生姜的开水里,慢慢漂浮成街坊邻居的早餐。李老伯的汤圆馅都是自制的,有玫瑰、芝麻和红糖几种,买上一碗,各种馅都能尝上一遍。他做生意特别仁义,不管别人吃不吃汤圆,都会免费送上凳子和一碗温暖的汤圆水,特别是对乡下老人和小孩。这样的场景,在冬天的早晨让人看得心里暖暖的。这是汤圆给我的{dy}印象。
我的母亲就是从李大伯那里学会了做汤圆馅的手艺。凭着吃什么就能模仿着做什么的天赋,她从李大伯那里一碗一碗地吃出了那些秘而不传的独门配方,并将它们个性化了,比如,她在李老伯的独门红糖馅汤圆中,加入了花椒,吃起来就别有一番风味。我最喜欢的,就是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早晨从她手中接过一碗冒着热气咬一口就有芳香溢出的汤圆,那上面甚至能感受到母亲的体温和爱意。
随着我的年纪{yt}天地增长,过年的快意和乐趣即在{yt}天减少。而此时,我已成了一家之主,也张罗着想做点母亲做的汤圆,让妻儿也体会一下包在里面的甜而温暖的年气。我买来了红糖,炒好了花生、芝麻和花椒,用母亲的手法精巧而细致地做好一包馅料,包上糯米面,做成汤圆,妻儿也吃得很开心,但我始终感觉少了点什么?是机制的糯米面不如小石磨磨的精细?还是城里的自来水不如家乡的泉水清冽?还是有别的原因?
其实,我能偷学来的只是做汤圆的手艺,而这里面最关键的一个元素——母爱,却是无论如何也偷不回来的,最xx的汤圆,应该在正月十五这{yt},去母亲家里和母亲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