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书看到一篇很搞笑却又很真实的文章《不抓老鼠的猫釉》。说的是夏威夷鼠患成灾,但灭鼠效果很差,贾德博士向当局建议——对自然的问题,应该用自然的方法。多次商讨之后,助手推荐了“猫釉”——凶、猛、连眼睛蛇都不是他的对手,而且爱吃老鼠。但是,效果却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原因竟然是:猫釉是日行动物,老鼠是夜行动物,他们虽说是天敌,但就是碰不到一起。看完故事,反思自己的教学:
不是每个好办法都适合每一个学生
文中的事例就是这样,你说这不是一个好方法吗?是啊,猫釉很凶猛,能快速适应新环境,而且还有高度的繁殖力。当然最重要还是会抓老鼠、喜欢吃老鼠。可是,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让博士大感抑郁。写到这儿我忽然想起了那句名言——不管黑猫白猫,抓得到老鼠就是好猫。
原来,作为一只“猫”,人们最需要的是你捕鼠的能力,至于外表、色泽,那该是宠物猫该去思考的,作为一只用途为“捕鼠”的猫,对你只有一个要求——抓住老鼠并消灭。
虽说教育并不是只有一个目的,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永远需要这样那样的方法来引导我们的学生,有时候是引导他如何学习,有时候是引导他如何生活,还有的时候是引导他如何做人……在这个时候就要学习这个故事了,并不是每只“猫”都能如你所愿的抓老鼠的,就像不是每个方法都适应每一个学生的。
“因材施教”提了很多年,我们常说面对数百个学生不可能做到根据每一个学生进行教育,但是我想“分层”还是可以的,将班级中的孩子分层,清楚的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征,或者是这一层孩子的特征,知道他在学习过程中最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方式最适应这样的孩子,千万别用那些看似很好却对这群孩子xx无效或是低效的法子,既浪费时间而且还让你火冒三丈,{zh1}还没有任何成效,我相信每一个聪明人都不会乐意做这种事情的。
针对孩子的教育,我们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但是,有的时候,问对了问题,并不代表你得到了解决的方案,就算那个方案看上去是那么xx,那么优秀,因为,还有一个小概率事件会发生,那就是答案和问题不再同一条直线上。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