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行业步入大周期

通过研究2000年后全球农药发展周期,我们明确表示存在两次全球性的农药产能转移。通过对比两次转移的驱动因素,我们认为两次转移有一个共同点是来自于国内需求的增长,但未来发展的不同则在于,第二次产能转移的供给端不会出现大规模扩张。

  需求端爆发导致{dy}次产能转移

  之前我们已经论证了粮食供求紧张将刺激农药需求增长。2008年需求端的井喷式增长在极大利好国际农药巨头公司同时,也使国内企业盈利大幅改善,形成2008下半年至2009年国内农药企业的扩产冲动,{dy}次农药产能转移就此形成。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所造成的粮食价格在短时间内的急剧拉升是{dy}次转移的直接原因。从全球角度来看,此次转移带来的农药行业整体量的变化要大于结构的改变。

  被人遗忘的事情——粮食危机

  1970年代之后,随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全球农业赢来了黄金发展期。除去某些特殊的灾害年份,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基本均衡,种植品种结构稳定。

  2005年美国利用玉米制备燃料乙醇产业开始起步,粮食结构调整拉开帷幕。美国国会于2007年通过《新能源法修正案》,支持国内生物制燃料乙醇发展。从2007年开始,全球燃料乙醇产量加速增长,美国国内制备乙醇消耗玉米量占总产量比重不断增高,美国国内玉米消费库存比自2007年持续下滑,已经创出历史新低。

  另一方面欧洲加速了普及生物柴油的速度。2007年欧盟提出约束性目标,到2020年运输行业生物燃料比例将达到10%。

  欧洲柴油市场较北美广阔,早在2006年欧洲柴油动力轿车销量就已超越汽油动力轿车。生物柴油在欧洲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撑与市场需求。油菜也是温带地区生产生物柴油的{zj0}选择,其生物柴油产率远高于大豆,达到130加仑/英亩。欧元区2004年至2009年,油菜籽产量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美国新能源法目标到2022年生产乙醇360亿加仑,根据每生产1吨乙醇消耗3吨玉米的比例测算,预计2022年制备乙醇消耗玉米约2.3亿吨。欧盟也继续支持生物柴油的发展。综合(行情 专区)考虑,玉米以及油籽作物的种植在今后不会出现大规模下降,当前的农业种植结构将在未来得到延续。

  国内企业为分到一杯羹,难以抑制的扩张冲动

  全球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持续调整,带来世界粮价连续三年上涨,2007年大宗商品突发的剧烈波动,使得积累多年的粮食结构矛盾终于爆发,导致全球性粮食危机。

  粮食危机突然爆发,引发了农化产业链一系列化学反应。一方面,粮食供求关系紧张引发了农药需求上升,在国际农药巨头获利颇丰的同时,国内农药企业也跟着分了一杯羹。另一方面,盈利改善导致国内企业投资冲动加大,2008年全行业总资产增加额创下历史新高。国内产业扩张,象征着农药{dy}次产能转移已经完成。

  全球{dy}次农药产能转移以粮食危机为背景,粮食结构改变带动农药产业结构变化,需求上升拉动国内农药行业投资增加。量的改变大于结构的改变。

  订单驱动,第二次转移大幕拉开

  进入2012年下半年,全球农药行业进入第二次产能转移。此次转移与上次的需求驱动类似,也伴随着国内订单数的恢复。但我们认为两次转移大背景的不同使得此次转移将不会产生较大规模供给端的扩张。我们认为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大幅度提升是第二次农药产能转移的大背景,驱动世界农药巨头进行内生性调整。转基因种子业务的高盈利使得国际农药巨头逐渐将业务重心向种子业务转移,战略调整随之带来的就是对传统经营业务的放弃或者转移,对于供给端结构的变化而非量的改变。

  转基因大发展改变全球农药消费结构

  我们认为转基因技术的大规模普及使得全球农药消费结构发生深远改变。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引起生物体性状可遗传的修饰,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该项技术于上世纪70年代末首先提出,并于1996年首先在美国实现商业化。

黄金十年渐行渐远 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

  ISAAA的统计数据显示,自1996年转基因种植商业化之后,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特别是近十年赢来了黄金发展期。至2012年,全球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7亿公顷。2012年,发展中国家种植面积占全球比重52%,首次超过发达国家。预计在未来几年,发展中国家仍将为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提供巨大增量。

  美国是世界上{dy}个实现转基因商业化的国家,经过17年的发展种植面积已逐渐趋于饱和。发展中国家将逐渐成为未来主导,巴西、印度等国为未来几年提供增量。

  以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转基因种植高峰已过。尤其美国各主要转基因作物品种种植面积已趋于饱和。混合型转基因作物(既抗除草剂又抗杀虫剂)逐渐成为主流,会进一步刺激xx剂的消费增长。

  转基因种植面积趋于饱和并不等于种子市场失去了增长的可能。由于转基因技术发展的特殊性,其研发周期较其他行业较短,具有混合性能或新抗性的新基因作物不断推出。每次更新换代都将带来作物种植结构以及农药需求结构的调整。

  十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增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其中以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为代表。2003年至2012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年复合增长率都超过120%。巴西是世界近十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转基因种植国家,已经连续四年增速维持在20%以上。总种植量已经超过美国的50%,是未来几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量的主要增长点。

  2012年,混合型转基因作物比重达到25%,巴西混合型转基因作物比重只有约15%。从美国转基因种植历史来看,混合型转基因作物在巴西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巴西玉米、棉花的传统作物种植比重仍然很高,也是未来的主要增量。

  中国已处于全球转基因产业链中

  中国实际上已经处于全球的转基因产业链中。中国是全世界的粮食大国,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很高。在中国只有转基因棉花的种植实现产业化,并占到了国内总各种面积的74.2%。

  不过,近几年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节节攀升,2007年后进口量已经稳稳占据全球总进口量的半壁江山。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大豆出口量已经超过其国内产量的30%。巴西作为全球第二大大豆出口国,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大豆出口到中国。考虑到美国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已达95%、巴西63.5%,中国实际上已经深处全球转基因产业链中。中国的需求增量,或许将成为未来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的另一个增长点。

  转基因大发展只受益一小部分农药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并没有带来农药行业的整体繁荣,反而仅带动了少数几种农药的大发展。从总量来看,总用量在减少,只使一些特殊的产品受益。

  传统作物(如大豆、谷物、玉米、水稻、棉花等)受到转基因种植面积持续增长的影响,占农药全行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说明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使得某些特定品种农药需求量剧增,对其他农药需求萎缩明显。主流农药品种数量下降显著。

  例如,非选择性除草剂草甘膦、草铵膦等,在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不断上涨影响下,严重挤压传统选择性除草剂的市场份额。抗草甘膦作物市场份额持续增加,全球草甘膦产值大幅提升。

  国际农药巨头转战种子业务是未来发展大趋势

  从转基因作物种植促进草甘膦大发展的故事可以看出,转基因的发展只会利好特定类型农药。所以只有控制了种子,才能控制未来。加大对于种子业务的投入与研发,才能控制今后的农药消费结构进而控制农药市场。

  对于种子业务的关注度加深,成为巨头进行产能转移{zd0}的驱动因素。

  为什么是孟山都?

  孟山都公司是采用以上策略成功转型的经典案例。孟山都曾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草甘膦除草剂的公司,并于1976年对其自主草甘膦品牌——农达除草剂实现商业化销售。但它并没有像其他农药公司一样,专注于农药新产品的研发,而是于1981年将生物技术确定为公司的战略研究核心。乘着全球转基因科学发展的东风,孟山都科学家于1982年首次在基因上改变了植物细胞。此后30余年,公司不断推出新型转基因种子,现今已垄断了全球90%的转基因作物市场。

  由于转基因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孟山都公司的种子业务始终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它种子业务龙头产品都是为其主打农药产品量身打造,保证了农药业务稳定增长。

  2009年后,孟山都公司逐渐在削弱农药板块权重,将精力更加集中于种子业务。但其农药业务依然维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凭借生物技术方面的优势,公司北美洲种子市场份额不断攀升,与杜邦公司共同瓜分了北美市场。

  根据孟山都公司发布的产品研发计划显示,未来几年孟山都公司将有10余种各类作物的抵抗不同农药的新品上市。由于孟山都的产品研发线具有持续性与多样性,预期未来其种子业务将继续维持较高水平增长。

  孟山都的成功,促使农药巨头战略重心向种子业务转移。我们通过跟踪近三年来国际六大巨头的并购事件,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种子业务、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以及渠道建设,以图48窥一斑而见全豹。对近三年进行比较分析,六大农药公司(孟山都除外)并购案例中种子相关业务所占比重较高。

  我们认为农药企业向下游种子行业进行扩张是大势所趋。种子是农产品(行情 股吧 买卖点)的直接上游,随着转基因以及生物改造技术日渐成熟,通过改变种子生物学性状,可以进一步加大对下游农作物种植类型的掌控,从而调节特定农药品种需求的。转基因作物种子全球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接近于传统作物种子全球总产值。预计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世界农药巨头向种子行业进行纵向整合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传统产品逐成鸡肋

  国际巨头农药公司纵向整合的投资冲动不断加大,使得盈利逐渐下滑传统产品逐渐成为了公司的鸡肋。从当前农药巨头公司的龙头产品结构来看,传统产品的确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我们以1990年为界限,将之前登记上市的产品成为“旧产品”,反之为“新产品”。通过比较世界农药巨头的销售额前xx产品比重变化来看,新产品的销售比重逐渐增加。旧产品除去草甘膦、百草枯、麦草畏等受转基因种植影响依然维持较好的销售水平外,80年代以前大部分专利农药产品,市场份额已丧失殆尽。

  不仅专利药生产公司传统产品收入比重不断降低,仿制药生产企业Nufarm草甘膦业务毛利贡献比重也呈现逐年走低态势。传统产品受新产品挤出效应越发明显。盈利能力下滑、市场份额锐减,导致国际巨头农药公司削减或放弃传统业务,节省开支投入新品研发。新品研发与投产促使传统产品发生产能转移。

  科研投入是{dy}生产力进入升级——研发周期

  传统产品的逐步萎缩,纵向扩张的投资需求,都导致国际巨头农药公司的科研投入逐渐增加。而开发的新产品更会进一步促进传统产品的淘汰,使得巨头进行产能转移。

  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使得诸如拜耳、巴斯夫、先正达等农药巨头加快淘汰老产品、推出新产品的步伐。近两年来,新产品的发布在不断加速;老产品的淘汰数量始终维持较高水平。

  世界六大农药公司悠久的研发传统,使得新产品的上市必然伴随着旧产品的淘汰。对于已经xx失去盈利能力的旧产品,会彻底被市场抛弃。但对仍具有市场盈利机会的传统产品,会对农药技术相对落后国家的企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驱动传统农药产能进行转移。这一过程逐渐演变为“升级——转移”周期。

  第二次产能转移将使全球农药行业迎来新一轮行业景气周期,中国企业明显受益

  通过以上对世界农药巨头的分析,以下三点驱动因素导致全球农药产能发生第二次转移。

  驱动因素一:强烈的向盈利能力更高的种子行业纵向扩张的冲动。

  驱动因素二:传统产品盈利大幅度下降,抛弃旧业务能够换取更多的资金与精力进行战略调整与新产品研发。

  驱动因素三:研发的不断投入使得新产品的推出逐渐提速,促进了旧产品向其他国家进行转移。进入升级——转移周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前全球第二次农药产能转移方兴未艾。

  两次转移虽然都起始于需求增长,但结局也许并不一样。我们认为第二次转移对于产品结构的转移要大于量的改变。此外国内供给端也处于逐渐缩紧的状态。

  中国农药行业进入供给收缩期

  整合加剧 供给端收窄

  我们认为供给端收缩起始于2011年。2008年供给端扩张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行业持续了两年多的低迷:开工率大幅下降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连续三年产量增速严重放缓;新开工项目数、竣工项目数、固定投资完成额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停滞甚至下降。

  2010年8月《农药产业政策》的出台,使得农药行业在2011年进入整合周期。该项政策积极推动鼓励行业内进行整合,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等。进一步提高农药行业健康度的同时,对2011年供给端收缩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政策面与市场面的共同影响下,市场重新走向整合。全国主要农药生产省份占全国比重持续增长;2011年全国农药企业数目下降明显,盈利能力得到明显恢复;国内企业并购事件持续增加。2011年企业数急剧减少,由并购整合所带来的供给端收缩拉开序幕。

  未来政策面将继续保持紧缩

  我们通过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农药政策的演变规律来对比国内政策的发展阶段,认为国内农药管理政策趋严是大概率事件。

  我们将西方农药政策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二战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开始施行农药登记制度。农药产业逐步发展,使各国进入了农药政策的第二个发展时期——“简单集中期”,即表现为对农药的审查程序繁琐、严格与对残留要求标准极高,这一时期的欧美等国均出现了农药行业发展停滞的现象。为了引导农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美国于1975年、日本于2005年,欧盟于2009年分别推出了更加科学化的农药审批程序以及{zd0}限度的环保、残留标准,对于企业的科技、工艺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农药政策进入所谓“科学集中期”。

  我们认为在政策周期每次调整中,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以及科研、化学工艺、检测水平的公司才能得以存活。即政策调整周期促进行业资源整合,利好行业内xxxx。

  根据对{zx1}颁布的《农药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农药行业“十二五”规划、等进行分析,中国农药政策在由简单集中期向科学集中期转变。国内农药行业将进入一个政策面调整期,利好xxxx企业。

国内环保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与国际化

  我们认为国内环保管理相关政策也将提速,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这方面的对于供给端的约束效用虽然可能没有政策面巨大,但也会是未来影响国内农药供给端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药进入景气大周期,持续看多农药板块

  我们明确表示农药大周期来临,我们坚定的认为本次农药大周期持续时间将较以往更久,理由在于:

  1、全球粮食供需结构紧张程度持续升温,增加粮食单产是缓解世界粮食矛盾的{wy}途径,这足以保证全球农药将在长时间内保持高的增速;

  2、全球农药进入二次产能转移阶段,此次转移来源于世界巨头农药公司的内部结构调整,驱动因素较2008年的产能转移不同,从而带动中国原药需求增长,最直接的即为国内xxxx订单充足;

  3、国内农药管理条例以及环保要求趋严,国内农药行业目前已经进入产能收缩阶段,且目前逐步趋严的态势将从政策面约束国内农药行业产能扩张,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在需求好转的情况下,供给端很难再现历史上大规模扩张的情形。

  在全球农药需求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二次产能转移与中国国内产能收缩,最终体现在农药产品上面的结果是:产品价格上涨或行业集中度提升。

  农药行业进入估值提升阶段

  我们认为农药行业进入估值提升阶段,其核心理由在于:

  4、持续成长:这是我们认为农药现时点应该获得高估值的核心要素。我们的观点在于受国内产能收缩,本轮农药行情的持续时间较超越历史,无论是从产品或者是企业订单来说,都处于持续改善和突破的时期,在行业前景逐步升温的背景下,农药板块理应获得高估值;除此之外,在产能方面的压缩将使得农药盈利变化波幅减弱。

  5、集中度逐步提升:我们在前面说到农药供需结果演变{zh1}的结果是产品价格上涨或者行业集中度提升。我们认为对于细分产品来说,国际巨头对供应商逐步提高要求,国内xxxx有望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我们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优质企业成长壮大过程中的洗礼,竞争的重心逐步转向xxxx;

  6、产品创新:尽管中国主要以过期药品原药生产为主,但是在全球性农药结构演变过程中,中国依然逐步朝xx仿制药、高级中间体等迈进了几步。

 

( 责任编辑:YanBO)
郑重声明:资讯 【农药行业步入大周期】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