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及服装_flash技术收集

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古代 物品的 图很多

中国原始社会的服装大体在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形成配套,包括冠帽、衣裳、套裤、护腿、鞋靴、发式、首饰、纹彩等。由于当时的纺织品服装难以保存到今天,因此原始社会的陶器彩绘及雕塑人物形象,玉器人形刻纹,是反映当时服装配套的珍贵资料。

1.发型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有综发至顶,顶中央束发髻,发髻上横插发笄的形象,西安半坡曾出土骨笄700件。

陕西龙山文化的神木石峁遗址曾出土玉人头像,头顶有髻,也可能是用笄束发的。骨笄从黄河上游到长江下游的各新石器遗址中均有发现。且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及东下冯类型的各遗址也有发现,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型骨笄相同,可知束发作髻是远古以来华夏服饰的特征。但在不同地区和族别之间,又有不同的装扮,如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或大理石片等制成发箍的装饰。甘肃秦安寺咀新石器遗址出土的人头形器口陶瓶,为辫发

围绕前额的装束。甘肃宁定出土半坡山型彩陶人形器盖,有头顶左右束髻,而在头顶正中往脑后悬挂一条长蛇的装束,可能为巫师的形象;此彩陶人形器盖的衣服亦画有S形蛇纹,可能是蛇图腾崇拜的反映,与“龙的传人”有关。也即为龙袍的前身。

2.冠帽根据出土的材料,我国原始社会的冠帽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用来表达身份地位或象征礼仪的,例如: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盆上所画的人面鱼纹,多数戴有尖顶高冠,冠缘及左右底侧有装饰物,左右底侧对称外展并向上弯翘的两枝冠翅,使冠帽呈现庄严感,显现出空间气势。人面的上额和下颔均涂饰纹彩,是当时纹面习俗的反映。下颌从嘴角往外画着两条鱼纹,则是祈望渔猎丰收和人口繁衍的象征。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冠形玉饰,常有线雕人纹,头上都戴羽冠,冠上所插羽毛自前额均匀向左右排列,与南美印第安人的羽冠极为相似。

在头上戴羽冠的风俗,广泛流行于南北各地,北方如山东的龙山文化,南方如云南省的元江、沧源均有羽冠,流行时间如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人,至商周时期,都有戴羽冠的资料发现。

第二种类型是实用与美观结合,以美观为主的,例如在陕西北首岭新石器遗址出土戴平顶小帽的陶塑人头像,这种平顶小帽直到现今仍在新疆民间流行。还有一件湖北天门邓家湾石家河文化中期遗址出土的陶塑女像,头戴平顶有檐圆筒高帽,这种帽形甚至在当今的时装表演中也能见到,足以说明美的形式在生活中的生命力是无穷的。

第三种类型是在实用的前提下达到美观,例如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遗址墓地出土的戴有顶方格扁帽的玉人,陕西临潼邓家庄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庙底沟类型陶塑。实用功能和审美目的是自然统一的。

3.衣裳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完整而写实地反映人物整体服装的材料所见不多,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马家窑类型舞蹈盆所画三组舞人,是用影绘的方式表现的,所穿均为窄袖紧身、长与膝齐的襦衣,画面为了表现动势,将包头布的一角垂于额头的右方,而把衣襟向左方飘起。然而也有人强调原始舞蹈的巫术内容,说是舞者身后挂有一条兽尾的。

1995年,青海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宗日遗址出土马家窑类型彩陶舞蹈盆,高12.5厘米、口径22.8厘米,距今约5300年至4050年,所画舞人均穿紧身上衣,下穿裙身作半球形膨起的齐膝短裙,打破了原始人舞蹈必挂兽尾模拟兽类的推想。

甘肃辛店出土放牧纹彩陶盆,放牧者身穿上衣下裳相连、长过于膝、腰间束带的衣裳,美国檀香山艺术学院收藏中国辛店式放牧纹彩陶罐,牧者衣裳形式也xx相同。

1988年甘肃玉门出土一件彩陶人形,高20厘米,头戴帽箍,上身赤膊、胸部饰网纹饰件、下穿不连裆的长裤、脚穿翘头靴,当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服饰形象。玉门烧沟还曾出土两件彩陶下半身人体造型罐,一件似穿裙裳、长裤、圆头鞋;一件似穿裙裳、护腿、尖头鞋。玉门还出土一只尖头陶靴,反映了当时鞋靴形式的多样化。

4.服饰纹样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纺织手工艺的出现,我国出现了织花衣料,江苏吴县草鞋山发现的3块距今5400年前的葛布中,就有一块是织有回纹和条纹的。但大量的服饰纹样是彩绘的,1973年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一件人形彩陶罐,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罐口仅开一个小孔,故非实用之物;人形披发,头部非常写实,身上衣纹画了3层斜线三角纹,极为生动,1989年8月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乡冰厓村出土人形器口彩陶瓶,通高24厘米、口径7厘米、唇壁0.3厘米、腹壁0.2厘米,人面刻画兼施,轮制。身上画四排斜角弧线纹,这是在洮河流域更西部发现的一件新石器时代与服饰艺术相关的珍贵文物。原始社会各氏族部落的服饰纹样,风格与同时期同类型的彩陶纹饰格调一致。在古代原始氏族部落,都有文身的习俗,当创造了配套的衣裳之后,原来画在肉体上的文身纹样被衣裳所掩盖,于是文身纹样便转移到衣裳上,从而出现了“四缋”工艺和服饰纹样,到后来画缋纹样用丝线来刺绣,就出现了刺绣工艺。

您现在的位置: >> >> >> >> 信息正文

有关人物装饰图案

作者:美术高考…     信息来源:美术高考信息网     点击数:8275     更新时间:2006-4-16

人物装饰图案是图案"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它不仅是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内容,也是现代设计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如陶瓷、染织等,其图案装饰就有许多是运用人物造型的,形成了传统图案的一大特色.现代设计从装璜广告到工业产品设计、从室内设计到环境艺术设计等,人物装饰图案在其中的应用,正附合当代人所追求的"人情味"、"回归自然"的心态,如广告设计中的图形创意设计,就广泛地运用了人物装饰图案。

    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图案的分类中如花卉植物图案、风景图案、动物图案、几何图案、人物图案等.算是人物图案难度较大,因为除了要掌握图案的基本构成规律外,还要掌握人物的装饰造型形式规律.人的形体、结构、比例、动态、情感、服饰等都是人物图案中重点表现的要素.图案中的人物造型,不能用写实表现的手法,要将原始的写生(或照片)素材,经过整理、加工、变形、变色等大胆的、主观的夸张变化手法,结合特定的构图组合关系,才能完成人物图案的装饰造型工作.不过,只要掌握了其规律,任何难度的事情都可以轻松地去完成、去做好。

    对于学习人物装饰图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从中是可掌握其规律性的:一、人物装饰图案的素材选定.二、人物图案的装饰变形手法.三、人物装饰图案的构图形式.四、人物美感因素的表现.五、从中外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及民间艺术中借鉴学习.

    一、人物装饰图案的素材选定:人物装饰图案的设计素材很广泛,不同的人种、民族、性别、年龄、城乡等人物,都可成为我们所要描绘和设计的对象.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对象的速写写生或摄影相片作为原始素材,对它进行装饰化的加工处理,去掉客观现实中人物的繁琐细节,进行平面化、夸张化的处理,使原来具象、繁琐的人物形象,变化为概括的、抽象的、具有装饰趣味的人物图案.人物图案的素材选定还包括人物题材的选择,如少数民族题材、人体题材、儿童题材、头像题材、体育题材、舞蹈题材、母爱题材、时装题材等.我们应根据不同题材的选定,去创作和设计不同的人物造型。

    二、人物图案的装饰变形手法:选择好人物素材后,首先必须掌握具体的变形方法和表现手段.一般人物图案的装饰变化方法有下列几点规律:
    (1)影绘简化:就象描绘物体的影子一样去表现人物的轮廓特征,{zd0}地简化人物的结构关系而采用黑形干涂的手法.这种方法应注意人物外形的轮廓特征,选择适合的角度在乎涂后仍能表现出人物特征.还应对外形轮廓进行概括性的简化,去繁就简.如民间的剪纸和皮影中运用得很好,形成了典型的风格。
    (2)秩序化修饰:用统一化、条理化的手法使设计画面出现一种有秩序的美感.这也是图案变形手法中常用的—种.要求对杂乱的内容进行整理,使之整齐而统—.可采用重复、近似及渐变等具有规律性较强而又单纯统一、规则整齐的形式来修饰人物造型.还应对人物的某些结构作为必要的简化、删减,适当进行夸张和装饰加工,增加画面的装饰效果。
    (3)夸张加强:这是图案装饰变形手法中最必要的—种手法.进行夸张和加强,必须以简化与秩序化为基础,再去夸张或加强人物的某些特征,如比例、结构、形态等,从而得到自然状态中所没有的美感表现,增强画面的装饰性.我们要夸张和突出本质的、富有特征性的东西,放弃非本质的、非特征的东西.夸张加强是装饰变化的重要手段,当然,其目的是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优美,而不是离奇古怪,这点与漫画中的夸张是有区别的。
    (4)添加综合:在上述手法的基础上,根据我们构图的需要,在较为单一的纹样上添加一些能突出特征的装饰纹样,使人物形象更加xx突出.我们还可以从图案的整体形式美需要,在简化后的形象中添加一些抽象的点,线、面或其它形象,使画面的层次更丰富,更具有装饰趣味性.但应注意一点就是要注意所添加的纹样与原形象要风格相统一,防止生搬硬套。
    (5)组合移位:这是一种接近于抽象装饰效果的变形手法,在变化人物形象时,可将不同的造型作局部或全部的交错、重叠等,使形与形之间产生透叠的视幻效果.还可将具象人物加以分割,再按我们的构思重新组合,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三、人物图案的构图形式(1)均齐式构图.即对称构图,具有均衡感,给人以完整、规律、统一、庄重、稳定的感觉.(2)平衡式构图.遵循力学的原理,即同量不同形的构成法则.具有新颖活泼、灵活多变的装饰美.(3)适合构图.这种形式就是把图形压宿在特定的形态空间内,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人物图案的构图有以下特点:
(1)追求在统一调和中产生装饰性很强的形式;
(2)在二维空间中产生形象的于展化,即“前景不挡后景”;
(3)装饰性的构图特别强调程式法则的运用。

    四、人物美感因素的表现:人的形体美、动态美、服饰美及情趣美,这些形式的美感因素应尽力发掘和运用,使之转化成不同效果的装饰美的人物图案来。
    五、从中外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及民间艺术中吸取精华、借鉴学习.这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
  唐长安灯会走马灯上岗 佛经俗讲手绘画添生动

  清宫影戏成王府座上宾 现今送戏上门不受欢迎

  许多年前,走街串巷演皮影的艺人走到哪儿,总能招来周遭老小一看究竟,如今,即使是逢年过节,街上也很少见到皮影表演了。近日,日本影法师剧团在中国儿童剧院演出了《竹取物语》,在这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幻影剧中,中国皮影是剧中运用的几种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相对于剧中同时运用的日本影绘戏形式,中国皮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数百年的演绎生涯,然而它却随着日本巡演剧目走向世界。

  中国皮影戏VS日本影绘戏

  影戏单独做不大 综合艺术是出路

  在幻影剧《竹取物语》中既有中国的皮影戏又有日本的幻影戏,那幻影戏和皮影戏有什么不同呢?此次演出的日本影法师剧团艺术总监山崎靖明说,日本幻影戏又称影绘戏,只有60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江户时代。当时平常人家用“影子娱乐”,就是晚间点着蜡烛用手在墙上做各种投影形象。后来,欧美的投影技术传到日本,影绘剧才真正发展起来。最近几十年才有了正式剧团。

  日本专业从事表演影绘戏的剧团有6家,大约有130多名从业人员。而影法师剧团每年有200场演出,观看演出的群体还是以中学生和儿童为主。日本中小学开设了艺术鉴赏课,其中就有影绘戏,剧团会配合课程创作适合不同年级的影绘戏剧目。

  在《竹取物语》中,山崎靖明大胆起用了话剧导演鹈山仁来导这部幻影戏。剧中运用皮影戏、影绘戏、演员真人串场等不同的形式,用了8块银幕和丰富的光效手段,使《竹取物语》成为立体、综合型的剧目。皮影戏或影绘戏只是整个剧目中的一部分,而剧目的演出空间就被拓展开了,不光是银幕而是整个舞台。山崎靖明认为,影戏单独做剧目,做不大,只有把影戏放到各种剧目中,才能使各种表现形式相得益彰。

  日本官方和媒体并不重视影绘戏,导演鹈山仁在接这部剧时,对影戏也并不了解。但在这次执导中,影像留下的无限想象空间深深影响了他,鹈山仁决定以后在自己执导的话剧剧目中要适当地增加影绘戏的成分。而如何让这种传统艺术受观众欢迎,鹈山仁说:“那就得有很多变化,而且剧场效果要华丽,要有很快的节奏,要在有限器材的地方展开无限的想象,创作形式要多样,各种现代的舞台手段和舞美艺术都要用到,不要把它看作是一个影绘戏剧目。”

  

  皮影·溯源

  汉武帝思故人夜观画像 张良城楼演皮影退军

  中国皮影的起源历来有着不同的说法。最早的传说都与神有关,有的说是远古的太黄真人{zx0}教人制作皮影,后来又有人说是观音菩萨发明了皮影。

  文字版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搜神记》,文中说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去世后,汉武帝很难过。手下人就精心剪刻了李夫人的画像,晚上在一顶帐子中点起灯烛,映出的形象宛如李夫人的影子。汉武帝在另一帐中远望去,李夫人摇曳生姿、栩栩如生。汉武帝道:“是 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

  后代《海阳竹枝词》中也记载了此事:“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宋代岳珂在《桯史》中说:“秦始皇作曼延、鱼龙、水戏,汉武益以幻眼、走索、寻橦、舞轮、弄碗、影戏……”

  民间版

  民间说:“汉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人百姓家。”说的是汉代一个小太子爱哭,{yt}宫人抱着他玩时,他看到窗户上有树叶影子随风忽至忽灭,觉得好玩就不哭了。有人受到启发开始在明亮的帐后进行影像表演。

  也有人认为,皮影的出现与张良在城楼设影退兵有关。民谣中说:“一评二鼓三皮影,智胜项羽三千兵”,说的就是楚汉相争时,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谋,用说评书、鼓书和唱皮影戏的方法,吓跑了项羽三千子弟兵,取得了胜利。现在湖北一带的皮影艺人仍然把张良奉为皮影的鼻祖。

  皮影·雏形

  唐长安灯会走马灯上岗 佛经俗讲手绘画添生动

  隋唐时期,据《太平广记·幻术二》记载,有个名叫宋子贤的人,他能在自家楼上表演迷惑人的影像。

  晚上,他在楼上点了灯,一会儿窗上就会映出一个人的影像,同时还会传出宋子贤的声音。忽然,影像又没了,再出现时,已经变成佛的样子。

  佛陀对众人说:“宋子贤就是佛陀xx”,看的人觉得惊奇便对宋子贤敬畏起来。后来,宋子贤凭着“妖术”的影响力立了山头,响应者众多。

  宋子贤虽然借助窗纸、灯光同时运用配音假扮了佛的形象,但这一“妖术”表演与皮影戏的表演已经很相像了。

  唐初睿宗时期,每逢正月十五十六晚上,长安都要举行盛大的灯会,安福门外搭了一座高二十丈的灯轮,上面用锦绮包裹,用金银装饰,还要燃起五万盏彩灯。

  诗人张悦记录了当年的盛况:“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此时,出现了皮影戏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灯具——马灯(亦称走马灯)。

  自唐太宗开始,唐朝政府积极提倡宗教,各种讲经活动频繁举行。当时讲经分为“讲经”与“俗讲”。“俗讲”面向的是世俗大众,为了能把佛教经义讲得活泼生动,讲师在讲解经文时常常用手绘画来图解教义。后来,在俗讲的队伍中除了僧尼外又加入了民间艺人,讲述内容除了佛教经典外还加入了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和民间传说。

  敦煌文书有:“油二升半,充十五日夜点影灯用”的记载。虽然不能证明“影灯”就是皮影,但皮影戏的雏形已经出现。至今戏曲行内人相见,相互问候时,并不说你唱戏了没,而问:你宣卷了没。这说明,佛教的讲经宣卷与皮影戏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

  皮影·繁荣

  瓦肆影戏兴痴迷人遭戏 伴元军出征皮影传四方

  到了北宋,正式出现了走马灯。北宋都城开封,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要在东华门前举办赏灯盛会,其中一个重要节目就是走马灯。在灯中立一竖轴,轴上部安放水平叶轮,叶轮边沿悬挂用纸制成的骑马人物。清代的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写道:“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灯灭则顿止矣。”

  开封城内娱乐场所也很多,有一种叫“瓦肆”的地方,专门演出“百戏”剧目,其中就有专门演影戏的场地。时令节日,城里各处都设有乐棚,还有很多随时开场表演影戏的小棚子。

  宋代皮影有忠实的戏迷,他们天天看影戏表演。《明道杂志》中记载:有位痴迷于皮影戏的富家少年每看到关公被害就会落泪。一次,他的同伴决定要捉弄他。他们与表演皮影的艺人约好,就说关公是蜀国大将,把他斩了,关老爷的鬼魂就会出来作祟,只有花钱好好地祭奠关老爷才能躲过此难。少年听后花了一大笔钱买来丰富的食物祭品,祭品关老爷没吃,全进了少年同伴的肚里。

  后来,南宋都城杭州又成为皮影的中心。南宋官员仿北宋的瓦肆,在杭州城内外修建了许多“瓦舍”,招集伎乐,作为军中将士娱乐玩耍的场所。还出现了“绘革社”、“镞影人”等专门以刻镂皮影为职业的行会组织。民间富裕人家的老人过生日、其他节令,除筹办酒宴外,最重要的节目就是请xx杂剧或影戏戏班子来表演。

  元朝时,军人成为最受重视的群体,不少皮影艺人把军人作为自己的衣食父母,他们伴随大军远征,为军人表演,皮影也成为xx里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皮影也随着元朝战马的脚步向四方传播开。

  

  皮影·延伸

  “宫影戏”成王府座上宾

  太痴迷政府颁法禁通宵

  明朝建都北京后,皮影在河北一带迅速发展。永乐、万历年间,中原皮影艺人又跟随屯兵大军到了边疆地区,皮影与当地的地方戏曲相结合,形成了各地独特的皮影艺术风格。

  清代,入关的满族人非常喜爱皮影戏,八旗王府中有专设的皮影戏舞台和道具,艺人常被王公贝勒邀请到王府表演,那时叫“宫影戏”。因为宫廷、贵族的追捧,北京、河北一带的皮影空前繁荣。随着满汉文化交流的加深,皮影进入东北和辽宁一带,往南由河北传入山东。

  清代时在广东潮州,戏迷们只要一进戏院就入迷,整夜呆在戏院,天亮也不知道,直到听到晨钟敲响才散去。政府不得不专门为此颁布法令,不允许通宵达旦看皮影戏。

  随着皮影戏传播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和县府所在地,各种皮影表演流派也相继形成。皮影也传播到了欧美,在18世纪中期的法国,观看中国皮影成了一种时尚。

  后来,随着电影艺术的诞生以及不断的普及,皮影风潮渐息。加之近些年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皮影逐渐退出了大众视野。

  皮影·剧团

  演出季节性强 送戏上门遭拒

  被采访人:李宏(北京皮影剧团团长)

  北京市皮影剧团是目前北京市惟一一家专业剧团。剧团成立于1957年,“xx”时解散,1979年又恢复了,但从恢复后直到三年前才招了新学员。剧团总共12个人,演戏、制作、编导、设计等全都这些人做。现在团里人员平均工资一千多,老人慢慢都走了,新人不补进来这门手艺就得失传,剧团就得解散。

  剧团有40多个节目,可现在送戏上门人家都不接待。皮影戏的观众一般是学生、儿童,上学校联系,客气点的说,课程安排不过来,不客气的连门都不让进。倒是一些大使馆里的学校和外国语学校请得比较多,一年能固定去这些地方演五六场。其次就是逢年过节,各单位有团拜会的,还有合资单位请得比较多。

  现在,皮影戏演出季节性很强,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演五六场。但因为一直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又没有专门的业务员,只能等着人家上门来请。有的单位请了去演出,还一个劲地砍价,现在虽然剧团花的都是自己挣的钱,可也不能为了那点钱,砸了剧团的金字招牌。

  前段时间在新街口电影院开设了一个小厅专门演皮影戏,能坐60人,每周五六日上午10点,大概50分钟演三四个剧目,刚开始有宣传上座率还不错,现在没宣传了人数又下来了。

  以前也跟{gjj}的剧团合作过,演出效果也不错,但毕竟级别不一样,而且皮影剧团的各种条件跟人家没法比,合作也得对方同意。虽然现在在申请{gjj}“非遗”,但即使申请下来了,资金这块也不大会有补贴。

  皮影·观众

  银灯映照千员将 已消失于老胡同

  老贺(曾经的皮影迷)

  小时候看到挑担子演皮影的,就跟着瞎逛,他们演到哪儿就跟到哪儿。前段时间,一个外地朋友约我拍张演皮影的照片,想着去转转老街老巷的应该有,可转了几个小时一无所获,问了一位坐在家门前石礅上的老人,他也是一脸茫然地说:“好些年没见过了。”

  记忆里,皮影戏班只有四五个人。演戏的行头和道具不像大剧团那么繁琐,最多两只小箱子就可全部盛下。俗话说:“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说的就是皮影戏。一般每只箱子里都有五六百个不同的影人头和百八十个影人身,皇帝太监、文臣武将、神仙妖怪,一应俱全;山石草木、楼台亭阁、飞禽走兽、花草鱼虫,应有尽有。

  皮影戏班每人随身带一两件乐器,如板胡、二胡、笛、钹、鼓、锣等,每到一处,就用两根棍子把一块白纱布(也叫银幕)一撑,挂一只汽灯,再放一两张桌子、几条长凳,皮影戏的舞台就搭好了。

  节目都是大家熟悉的戏,像《封神榜》、《岳飞传》、《杨家将》、《西游记》等。

  几年以后,刚上小学的我在班上大段大段讲述岳飞抗金、唐僧取经的故事时,老师惊奇不已。他以为我小小年纪就看了这么多书,其实我一本也没看过,都是看皮影戏知道的。 



郑重声明:资讯 【皮影及服装_flash技术收集】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