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水泥行业将现兼并重组浪潮
——专访湖北省建材行业协会秘书长周豫鄂
近年湖北水泥总体向好,鄂东、宜昌等地局部过热
《产经周刊》:目前,有关水泥产业的“十二五”规划已经提上日程。“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情况,往往会成为下一阶段规划的关键参考。请您介绍一下我省水泥工业在“十一五”期间的总体发展情况。
周豫鄂:“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的水泥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泥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已经占到80%,总体基本保持了良性发展的态势。
尽管去年我省水泥总产量的统计结果尚未出台,但是预计会超过7500万吨。
目前,我省所有已经投产,包括已经核准和已经开工的项目,如果全部投产的话,产能大概是1.1亿吨。扣除其中即将淘汰的1000万吨产能,综合考虑设备检修、雨季停产等客观因素,实际产能利用率可能只有80%左右。
这意味着我省水泥实际产能在8000万吨左右,和目前的市场需求总量基本吻合。
尽管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局部地区投资过度和规模集中度分散的结构失衡问题,在某些地方表现得比较突出。《产经周刊》:局部投资过度主要集中在我省哪些地区?
周豫鄂:局部投资过度、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鄂东和以宜昌为代表的鄂西地区。鄂东地区,包括武汉在内,集中了华新、亚东、京兰、葛洲坝等几大企业。但是这一地区市场规模本身就比较大,具有很强的价格缓冲能力,加之大企业运营相对规范,因此,产能过剩的矛盾,反映到价格上,表现并不很突出,但是投资过热的趋势值得我们警惕和关注。
西部除了恩施好一点以外,最严重的大概就是宜昌。整个宜昌市,除了枝江没有水泥生产线以外,其他的县市全有,而且差不多都是产能在2500吨、2000吨左右的小线,没有大线。所以各企业之间,成本差不多,市场差不多,只有通过价格手段占领市场,造成整个鄂西市场水泥价格长期偏低。
未来五年,兼并重组是我省水泥发展方向
《产经周刊》:规模集中度不够会否成为我省水泥工业“十二五”期间的调控重点?
周豫鄂:我省拥有水泥工业企业超过150家,绝大多数为小企业。产能过千万吨的,目前只有华新、葛洲坝和京兰集团这3家,产业集中度严重不够。
水泥粉磨站无序建设也是导致产业集中度低下的重要原因。由于我省水泥项目核准权已经下放到了市(州),特别是有的地方,水泥粉磨站备案权进一步下放到县(市、区),造成有的地方不顾建厂条件和市场环境,过度集中建设水泥粉磨站。
所以“加强行业集中度”必然会成为未来五年我省水泥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去年,国务院规定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的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这一规定的出台,意味着水泥企业,将不得不暂时脱离依靠新建生产线增加产能、扩大规模的成长方式,转而走兼并、联合重组之路。
目前,省内几家大型水泥企业,已经对此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强化核心环节,并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产经周刊》:“十二五”期间,我省水泥工业要继续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您认为哪些方面的问题必须着手解决?
周豫鄂:关键的问题依然是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过度竞争,在结构调整上面下工夫。
从企业层面来讲,在“十二五”期间,一定要强化产业链核心环节,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例如开展快硬、低碱、微膨胀等特种水泥产品的研发,加强对重点桥梁、城际铁路等工程市场的供应,或者发展终端产品,生产商品混凝土及预制品等产品。
水泥企业延伸产业链,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和营销成本,还能延伸价值链,支撑主业的发展。但是怎么向下游产品延伸,水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需要多加思考并作出表率。
水泥企业进行产业链拓展,将是一个长期趋势,短期内还会有不少困难,政府也应适当从政策上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