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5 21:29:02 阅读7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眼下,全国各地的“农村书屋”建设如火如荼,各村纷纷建立了书屋,发动社会各界捐助图书,活动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为此还专门组织了演讲比赛等等,可是遍地开花的“农村书屋”到底效果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一个商贸业的角色呢?
先看一条来源:鲁中晨报 发布时间:2010-6-5 9:31:17 的消息:滨州市今年计划建成标准化农家书屋393家
为更好地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滨州市加大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农家书屋1357家,2010年计划建成标准化农家书屋393家,博兴、邹平、开发区达到农家书屋覆盖率{bfb}的建设目标。
2009年,滨州市农家书屋建设获得省市奖励资金共80万元。市农家书屋配送中心专门组织人员,根据农民群众需求精选出农业种植栽培类、科学养殖技术类等共800余种图书,确保了配送图书适应基层发展实际、符合群众需要。并于年底全部配送到各县区,共配送56家标准化书屋。
另外,各县区采取政府资助、社会捐助、乡村自筹和市场运作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各县区在书屋建设中,组织开展了“全民读书月”、“读书文化节”等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多读书,读好书,培养阅读习惯和兴趣。
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为此的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在村上建立了“农村书屋”,初衷和愿望是好的,可是效果和成效却事与愿违,这些所谓的“农家书屋”已经变成了应付检查和验收的道具,根本没有起到一个书屋应有的作用。
我认识的一位热心青年教师,在西部农村任教,业余时间在网上组织募捐,在当地办起了一所“故乡书屋”,虽然书籍来源多样,图书繁杂,可是前来阅读和借阅的学生和当地群众,络绎不绝,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试想,有哪一家政府组织建立的“农村书屋”能与之相媲美?有几家“农村书屋”不是长期“铁将军”把门?也许,每一个人都会说,公家的事情就是那样的,又不是盈利的事情,本来就不赚钱,谁{yt}到晚在那守着让人来借书看书啊?
其实,“农村书屋”从一开始就是先天营养不良,运作的机制有问题,但是在试点的时候可能没有没有xx反应出来,或者没有反映到决策者那里。设想过于简单,没有让那些真正希望图书能发挥作用的人管理图书。
办什么事情都应该多考虑一些可能的因素,这样要全面铺开而实施的事情更应该慎重行事,否则,浪费的不但是公众的资源,而且有损组织者的社会形象,是个很不值得的事情。
与此对应的是,现在到处又在搞什么“留守儿童之家”,看样子,又要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