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简述
有一种茶,处处和绿茶不同,颜色是红黑色;茶性是温和;口感是香醇;茶汤也是红橙色的。这种和绿茶“对立”的茶,就是红茶。营养专家们说,“火”性体质的人宜喝绿茶,“寒”性体质的人宜喝红茶。虽然和绿茶表现出那么多不同,但是红茶却是在绿茶的基础上经发酵制成的。在我国6大基本茶类中,绿茶是不发酵茶,红茶则是全发酵茶,红茶的命名也是因为茶叶色泽和冲泡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我国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既有中国特有红茶,也产红碎茶,其中安徽祁门所产的祁门红茶最为xx。
红茶与绿茶不同,绿茶随着时间会失去味道,而红茶能够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而保持不变,这样就能适应长途运输。这也许是红茶传到西方的原因之一。目前红茶的出口量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50%左右,客户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销量最多的是埃及、苏丹、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巴基斯坦、英国及爱尔兰、加拿大、智利、德国、荷兰及东欧各国。
红茶起源于武夷山(可能为漳州人创制),从漳州月港传播到欧洲
红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世界红茶均起源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原崇安县)星村镇桐木村。
16世纪武夷山一带发明了小种红茶((注:可能为漳州人发明),最xx的产于桐木村,称为“正山小种”,“正山”是“高山地区”之意。当时还有“外山小种”,指的是政和、坦洋、北岭、屏南、古田、沙县及江西铅山等地所产,仿照正山品种生产的小种红茶,这些仿制品也被统称为“人工小种”。现在人工小种红茶早被市场淘汰,唯有正山小种存留下来。
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福建漳州的月港(今龙海海澄镇)是对外进出口极为发达的口岸,是当时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中心。正山小种红茶被当时参与茶叶海上运输的闽南茶商带出了深山古村,1610年荷兰商人{dy}次运销欧洲的红茶就是正山小种。{zx0}它是以治病功能在药店出售,此时世界其他红茶均未诞生。1650年以前,正山小种红茶的经贸权几乎xx被荷兰人垄断,但英国东印度公司觊觎中国武夷茶叶市场,于荷兰人发生摩擦,终于在1652年至1654年两国兵戎相见,爆发了{dy}次“英荷战争”,1665年至1667年又爆发了第二次英荷之战,两次战争均以英国获胜告终。英国人渐渐垄断茶叶贸易,1669年英国政府规定茶叶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从此,英国政府由厦门(清朝前期,厦门属于漳州海关所辖)收购武夷茶,大量将正山小种输入欧洲市场。
漳州腔闽南语对欧洲地区影响{zd0}的要数“茶”[te24]了。16世纪下半叶,茶叶经过漳州月港开始传入欧洲,“茶”这个词也被借入西方语言。现代英语“茶”叫tea,荷兰语和德语的thee,法语的the,意大利语tè、西班牙语、丹麦语、捷克语、挪威语、匈牙利语和瑞典语的te,都源于漳州腔闽南语“茶”的读音。可见这些国家的茶叶是从漳州海路输入的。另外,俄语的“茶”叫chai,阿拉伯语的shai,土耳其语的chay,葡萄牙语的cha,波斯语的cha,乌尔都语cha等,是北方方言“茶”[ts‘a]的对音。可见文化的交流与语言的借用往往是同步的。英语中有bohea(武夷茶,现在漳州话仍把武夷山的茶简称为“武夷”)、oolong(乌龙茶)、pekoe(香红茶)、congou(功夫茶)、hyson(熙春茶)、souchong(小种)等与“茶”有关的词语,其中“bohea、oolong、congou”是从漳州腔闽南语翻译过去的。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英语在翻译“红茶”和“绿茶”时的方式:“绿茶”green tea,“红茶”black tea。显然其定语意译的角度与我们的不同,汉语取茶水的颜色,英语取茶叶的颜色。这种译法可谓英语和闽南方言的合璧。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带去的红茶,就是中国正山小种。这位英国皇后每天早晨起床后{dy}件事,就是要先泡一杯正山小种,因此正山小种成为珍品。随后,安妮女王提倡以茶代酒,将茶引入上流社会,正山小种红茶作为当时的xx品,在成为“下午茶”主角的同时,也逐渐演化出一种“下午茶”文化形态。
小种红茶流传到闽东各县,演化创新形成工夫茶,其工艺成形年代大概为道光末至咸丰间(1850—1861年)。正山小种的加工工艺是鲜叶加工复杂,毛茶加工简单,而工夫红茶则相反,简化了鲜叶加工,对毛茶加工大下工夫,因此称为工夫红茶。工夫红茶在福建经历史淘汰最终形成三大闽红工夫,包括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19世纪闽红工夫崛起,深得国外茶叶市场的欢迎,红茶利润十分可观。同一时期,工夫茶工艺流传到安徽,形成而今xx的祁门工夫红茶,我国其他南方茶区也积极生产工夫红茶,形成了多种工夫红茶并存,争奇斗艳的局面。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