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
化肥流通体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xx计划管理阶段、计划和市场管理相结合阶段、市场资源配置阶段。化肥产业政策的演变必然包含了化肥产业优惠政策的演变,所以理清了化肥产业政策的演变,也就理清了化肥产业优惠政策的演变。
化肥产业优惠政策的演变历史与现状
分配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化肥的流通实行统一计划、集中管理,从而催生了分配政策及专营政策的产生。随着农业政策、农产品价格等因素的变化,分配政策于1998年以后被彻底取消。
价格政策:经过“三种价格”、“双轨制价格”、“政府指导价格”政策、“限价政策”直至“市场调节价”。
税收政策:税收政策是调整化肥流通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税收政策先后有较大的变动。
运输政策:早期的分配政策和价格政策中,包含了关于化肥运输政策方面的规定,变化保留至今。
储备政策:化肥储备政策是在国家指导下的淡季商业储备,储备政策从应对突发事件发展成为一种调控化肥市场供应、平抑化肥市场价格的重要手段。
关税配额政策:关税配额政策是我国加入WTO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国家为保证国内化肥供需体系而出台的政策,随着一体化市场的发展,政策还会继续调整。生产环节的电价、气价等优惠政策:从政策性支持化肥生产起源,必将随着国家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而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中国化肥产业政策的指导方针,随着化肥产业的发展经历了“扶持、计划管理、调整”三个阶段。
目前国家对化肥产业仍然保留了四类优惠政策:一是原料价格优惠;二是运输优惠;三是税收优惠;四是淡季储备贴息政策。
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推进化肥价格改革,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在此政策取向下,国家有关部门对化肥产业优惠政策的调整,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方案:{dy}步,结合铁路货运价格和天然气价格的调整,最终实现计划内、计划外天然气价格并轨;第二步,取消优惠电价,取消铁路优惠运价;第三步,取消增值税优惠。这种调整已经开始实施。
化肥产业优惠政策调整的相关背景
氮肥及
磷肥从短缺到平衡、从平衡到过剩局面的形成。随着化肥工业快速发展,我国氮肥、磷肥的产能已从短缺到过剩,预计还将大量长期过剩。以
尿素为例,2010年产能将过剩1600万吨。氮肥及磷肥从短缺到平衡、从平衡到过剩局面的形成,而且是在低化肥利用率情况下的过剩,客观上为化肥产业取消优惠政策,进行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可能。
另外,化肥产业优惠政策出现了诸多负面效应。过量施用化肥、化肥平均利用率过低的重要原因是化肥价格偏低。享受着多种优惠政策的中国化肥产业,向中国农民提供着相对低价的化肥(尤其是氮肥、磷肥)产品。农民不愿意改良施肥方法和减少施肥量。如果减少或取消对氮肥生产和流通行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而将化肥成本和价格适当提高,还原化肥的商品属性,则应该会使农民更重视施肥方法的改进,并更合理、节约地施用化肥。
限价政策的效果不佳。回望中国化肥市场的发展历程,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较量中,化肥高价时候限不住.低价的时候限价又没有意义,农民并没有因为限价得到真正的实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化肥价格的市场化才是化肥企业xx解放的根本出路。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中国2001年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做出了四个方面的承诺,即降低关税、减少和xx非关税壁垒、农业方面的承诺和服务业的开放。截至2010年,中国的所有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建立起了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
而市场化的形成,也必将推进化肥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助推化肥产业优惠政策调整。
“化肥国六条”的出台。“国六条”的推出,适时将化肥价格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取消对化肥生产流通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虽然暂时保留对化肥生产用电、用气、铁路运输价格的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但随着进出口调控、提高粮食收购价、商业淡储、农民直补等政策基本的完善,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
天然气和电力等资源价格改革的大背景。天然气和电力产品具有资源和能源的双重属性,市场化改革的迫切性尤为突出。对化肥企业来说,气价改革或电价改革都意味着涨价,都意味着与市场接轨。
政策是时代的产物。化肥产业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这种调整必然有其价值取向。如果认真梳理,化肥产业政策调整的脉络是清晰可循的。化肥生产流通环节的优惠政策为保证国内化肥供应、服务中国农业所作的贡献不容置疑,但是综合考虑能源战略、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些有“计划性”特色的优惠政策逐步减少直至取消的方向却越来越明晰。对于一个产业的生命力,产业政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本文摘自刘帆博士《我国化肥产业优惠政策调整取向探讨》一文,出自2011年10月《河南化工》
( 责任编辑:Yan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