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时代的雕塑叛逆儿------ 雕塑艺术家名和晃平(by 方莉) - 思维的 ...


数码时代的雕塑叛逆儿------ 雕塑艺术家名和晃平

一头透明的巨鹿,静静伫立在宽阔的空间。这头只看得见空气的轮廓,在轮廓中闪闪发光的灵性动物,甚至不存在------看不到皮毛,嗅不到味道,没有任何可视的色彩。它在空间突然凝结而成,也许会忽然消散而逝。

泉水泡般清亮的水晶密布在“鹿”的全身,观者记忆中“鹿”的形状被xx地覆盖;来自空间的自然光亮在水晶的折射中熠熠烁烁,通过鹿透亮的表皮,四周的景像若隐若现。

在“雕塑”的既成概念中,被塑造而成的物体可视看,可触摸,存在着明确形态。而这头鹿的出现,以它华丽而巨大的身姿,屏息静气之中向观者的视觉经验与思辨力提出挑战-------那只可以称为“鹿”的动物到底存在于何方?

若将雕塑作为一个由若干材料聚合而成的“块状物”的物实体来理解与考察,其物理特性暗示了在理论上雕塑作品能够被分割,产生出相对于“主体”的“部分”,拥有划分物与物的“边界线”与“边界面”。在这种传统的二分法下,雕塑同时具有“内部”与“外部”的概念特质特征,这两者的关系对立而生,“外部”以表皮的形式呈现,而“内部”中的物粒子连动作用,最终抵达物体的“外部”。

在名和晃平以Beads(珠子)命名的作品系列中,覆满全身,连绵不绝的球体使表皮在视觉体验上仿佛继续以运动的方式,企图到达另一个未知的空间。动物身上球状的凸起物抹杀了物体“内部”与“外部”的境界线------鹿的形象被人们认知,而此认知对象却无法触摸,表皮似乎还未形成,内外部界限模糊。

这一系列也是名和晃平最为人所知的作品。在作品创作的{dy}阶段,即收集标本的过程中,名和运用了拍卖网络的关键词检索功能------每次输入一个特定的词汇,经网络检索到的关联商品便会在第二天自动发送到邮箱。而在收到的商品的名单中,能够与关键词发生切实的逻辑联系的并不多。这种被人们普遍理解并接受了的网络商业的小把戏,在名和晃平看来显示出了网络(数码)时代的一大特征,即随机性与不确定性。随后,他在非抵抗的条件下,从商品中选择出制作对象------“下载”对象,并用珠子覆盖住对象的全身------颗粒状的珠子暗喻了形成下载图像的最小单位------“像素”(Pixel)。

名和晃平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注入了对数码时代特有行为的强烈的模拟意识。从选择标本的最初环节开始,他便已经在进入作品内在观念的表达;他坚持随机性,落札并寄运到工作室的标本并非样样做得顺心,“鹿”不过是在艺术市场中亮相最多的作品例之一。这种苦行僧式的艺术家的自觉性与自动力令人影响深刻。值得注意的是,名和晃平提出了一个与“像素”(Pixel)相仿的组合词汇概念------PixCell,即影像细胞。巨鹿身体上球形的珠子亦可被理解为作为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细胞,这些透明的细胞排列组合形成了我们能够认知,但只能提取其记忆影像的物体。

Scum(浮渣) 的系列,是Beads(珠子)系列的另一面影子。在这个系列中,原材料(标本)表皮上的珠子被某种看上去缺乏视觉美感的泡沫状的物体所代替。废旧的玩具,单只的鞋子,不再钟意的家居装饰品,等等诸类在拍卖网上随机落札并送到工作室的物品被长时间地放置在含有聚氨酯树脂的气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树脂缓慢地在物体的表面聚合凝固,犹如某种人工结晶。

表皮替代了物体的原貌,并以愈长愈大的结晶变态体的新形态,向着人们无法掌控的方向肆意膨胀而去。艺术家在此系列里着重考察了雕塑创作中“随机”,“放任”,“变态”的可能性以及物体表皮的新意义。2009年秋在东京银座的爱马仕画廊的个展“L_B_S”中,名和晃平将Scum(浮渣)的作品无逻辑地一字排开,有意识地避开了其个体与个体间的关联性,其布展用心也正源于Scum(浮渣)系列最基本的思考。

名和晃平是一个雕塑艺术家,其作品却常常蕴含着“反雕塑”的哲学性思考。重新回到名和晃平所提出的PixCell(影像细胞)的概念,在这一概念下,Prism(柱体)系列同样能够考察到他对雕塑艺术中的既成概念的警觉性与反思力。模板经光的处理,使“困”在模板盒中的动物影像随观者视角的改变而错落出现,或者称为若隐若现。一匹斑马,一只小鸟,一头郊狼。。。观者分辨出影像中的动物,而它们在观者的眼前真实地存在着吗?为什么我们能够认别出它们?非实体的作品能够被称为雕塑吗?在这个系列里,名和晃平再次考察了影像与之对应的实物之间的关系,以雕塑作品的形式质拷了“实体”的存在意义,犹如一个充满暗喻色彩的哲学命题,显示出数码时代人类普遍存在的困惑。

名和晃平以一个严肃的雕塑艺术家的身份,超越雕塑技巧层面的诱惑,逆水溯源,其作品大胆地挑战了雕塑艺术的传统与xx话语权。2007年在日本东京森美术馆所举办的日本当代艺术大展“Roppongi Crossing------向着未来的脉动”的群展中,名和晃平获得了{wy}的评审员奖。颠覆性的“反雕塑”的思考与其京都工匠般严谨的创作姿态也正成为其{zd0}的艺术魅力。

详文见《a+a》杂志 建筑+艺术 中国建筑学会会刊 2010年1月刊 方莉 /文



郑重声明:资讯 【数码时代的雕塑叛逆儿------ 雕塑艺术家名和晃平(by 方莉) - 思维的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