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张 琰 柳
敏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竞争。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Internet技术在全世界的推广,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快速、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前沿信息,已经成为各个领域迫切实现的目标之一。
农机化信息工作是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农机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农机化信息体系将在加强农机管理、科研、生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农机销售和作业服务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加大力度开展农业机械科技信息工作,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大方向、大趋势。
1.农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农机化信息系统是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和农村经济综合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加强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是搞好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基础。因此,迫切需要畅通信息通道,扩大信息来源,广泛运用现代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大力加强农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的整体效能,以适应全国农机化管理工作的需要,提高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水平,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实用、互联的优势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信息,逐步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综合性强的农机化信息系统,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各级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服务。在信息传输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各个领域的今天,能否提高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全国农机未来的综合竞争能力。
2.农机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农机信息化建设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具有双重性,如果运用得好,就有可能为落后国家、落后地区超越先进提供很好的支撑;反之,差距将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农业还处于逐步推进实现基本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大。我国农业机械化要实现快速、健康、跨越式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加强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农机管理、科研、生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作业服务等方面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这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农机信息化建设是应对WTO、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现代化农业实质上是市场化农业,也是信息化农业。农业生产需要什么样的机械,如何购买,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如何推广都离不开信息。我国农机行业总体规模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行业管理能力弱,加入WTO后,我国农机工业必然要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农机市场的加入必将给我国农机市场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农机企业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生产、营销、管理机制,及时捕捉有效的市场信息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农机工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农机信息化建设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必然选择。农机生产经营主体是农民和农机企业,政府的工作应从过去的催种催收转变为如何引导农民和农机企业搞好生产经营并提供各种服务上来。如何引导、怎么服务、用什么手段、服务什么内容,无疑将成为转变职能后思考的主要问题,而提供信息服务,建立信息体系应该是思考的首要问题。加强农机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指导服务工作,合理有效地组织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是农机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必要的任务。
3.农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的农机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信息网络服务也进一步展开,但由于我国的农机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机信息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尤其农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农机信息体系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农机管理部门对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工作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投入不足,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发展缓慢;三是信息网络管理队伍不稳定,人员专业素质较差,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工作的需要;四是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对开拓农机化信息服务市场缺乏研究,许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五是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比较落后,信息发布、传输滞后。
4.农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对农机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决不是简单地把传统管理事物搬上计算机网络,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政府工作流程的整合与优化重组,打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农机信息化建设中要统一认识,工作到位,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支持信息化建设,并大力推广研究开发出来的成果,使之应用于生产,变成现实生产力。通过产业信息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经营集约化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加强管理、营造机制的作用,为不断优化农机结构,适应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需要,向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延伸,提供详实信息,做到“五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领导力量到位,机构人员到位,资金投人到位,组织协调到位。
(2)加强建设,推动农机信息化进程。任何体系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支持它的软、硬件设施。所谓软件,是指人力资源。农机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针对当前农机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的现状,要采取引进与并举的方式,加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力资源开发,以满足农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同时应加强对现有农机化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农机化管理工作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实用、互联的优势,为农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信息,逐步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综合性强的农机化信息系统。所谓硬件,就是尽快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力地推动农机经营管理方式和企业组织方式的变革,但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公益事业,而农机又是个弱质性行业,因此,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迫切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支持与合作,形成政府“搭台”,多方响应“唱戏”的格局,以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重视信息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为提高信息质量,要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发布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信息的采集是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如何及时收集最基层、最真实的原始信息,并整理、加工为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是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各基层农机部门办公设备落后,信息人才缺乏,与农机用户、市场及厂家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及时了解基层农机动向,没有一定的信息交流途径,从而造成信息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采集体系,是当前农机信息网络建设的当务之急。因此应完善信息上报制度,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用户、生产者的联系,及时了解基层群力的信息反馈,同时与国内外农机部门建立广泛的联系,及时了解{zx1}的农机科技信息和农机发展动态。农机信息的加工是连接信息采集和发布的中枢,起着关键性的桥梁纽带作用,信息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农机化信息处理质量的高低,因此,应充分利用网络通信、多媒体、虚拟技术、GPS等信息技术手段,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信息资源。信息的发布是农机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快捷的信息发布系统是信息价值得以充分利用的保障,信息只有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农机用户和生产经营者手中,才能发挥其实效性,让农机用户和生产经营者从中得到实惠。
(4)完善工作规范,保障农机化科技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农机化科技信息工化作必须制定完整的、系统的、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定,以实现信息工作和信息网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发挥农机化信息网络的作用,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频次;实现信息收集渠道系列化、适时适用化;充分发挥出电子信息网的作用,加强网络互联、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日常工作中要提高电子化办公的比重;省级要做好对上级部门的信息汇报、对下级工作的信息指导作用;市、县要做好对基层部门及农民的信息提供与反馈作用。
5.加强领导、多渠道筹集资金
(1)加强组织领导。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工作领域新、工作难度大,必须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各地应成立以农机管理部门一把手为组长的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对农机化信息服务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和监督检查。
(2)切实加强技术指导。由农业部农机化司信息中心对整个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提出统计的技术指导意见,制定统一、开放的网络技术标准,重点是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标准。以利于形成一种集中分布式的管理模式,便于农业部农机化司信息中枢能够有效调控,地方各个网站及使用终端能够灵活地分散运行,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3)多渠道筹集资金。①利用现有通讯、办公设备进行改造。②采取部分信息的有偿服务,谁联网、谁受益、谁投资、谁所有的方法筹措资金。③吸引域外投资者,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④争取国家和地方无偿、有偿资金或xx投入。⑤利用资本运作,通过入股、挂靠等形式,筹措资金。 (信息来源:摘自2006年第3期《农业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