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王摆耧”
主持词:新闻眼聚焦新视点,欢迎走进新闻视点。在甘肃省2009年农业机械补贴产品目录中,有6个类型的农用机械来自我县金农农具制造厂,而这个厂的厂长却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叫王开荣,当地人更习惯叫他“王摆耧”。 导视:大家都叫他“王摆耧”(我父亲是做摆耧的,我跟上又做播种机);10多年来,他从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民营企业家(从农民的思路出发,设计出的东西农民肯定喜欢。)敬请收看新闻视点《能人“王摆耧”》。 解说:史料中,摆耧 也叫耧犁。是我国从西汉时期就开始使用的农作物播种用的农具,一般由畜力牵引,人力抓扶、摇摆,将作物种子播种到地里。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北方广大农村还在普遍使用这种摆耧。 同期声:王开荣 叫我王摆耧,我父亲是做摆耧的,我跟上又做播种机,这播种机就是摆耧的替身。现在我的名说起知道的不多,这个外号基本都知道,我还准备现在注册商标就注册我的外号。 解说:王开荣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从记事起,就看到父亲和村里的农民靠着一些传统的农用工具劳作,整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些辛苦的劳动场景在他的脑海中扎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期声:王开荣 当时的体力劳动,壮小伙都没办法支持,就想办法能不能减轻劳动力。 解说: 1990年,34岁的王开荣在到天水秦安县看望岳父、岳母时,看到当地农民使用的一种三行播种机非常灵巧,王开荣马上想到,这种农具如果带回家一定能减轻不少劳动量。 同期声:王开荣 带个回去,来借得用了有好几十家子,都说能不能搞上一批来。 解说:农民对新型农具的认识,让王开荣仿佛看到了一种机遇,于是,他立即从天水购进了50多台播种机,很快在当地便被{qg}一空。在农具的贩运过程中,王开荣同时发现,从外地购进的这种三行播种机使用虽然方便了不少,但在本地使用仍存在很大的缺陷。 同期声:王开荣 在卖的过程中我就思谋,那个机子也有毛病,在人家山地上用没柴草,比较好用,是一排齿子,到我们这边地上柴草多,中间还有问题。边卖边琢磨,那时候骑个三轮车,边卖边琢磨到93年就开始做,xx适用于我们这个地方的。 解说:随着这个想法在他脑海中的产生。1993年春,王开荣东借西凑了3000元作为起步资金,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多少个日日夜夜,经过潜心钻研和反复耕作实验,{dy}台适合本地生产要求的多功能播种机终于在王开荣的手中设计、试制成功并很快投入了批量生产。然而,正当王开荣为初次的成功高兴时,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同期声:王开荣 当时{dy}批做出来以后,农民不敢相信,不敢相信这是你自己做得东西,不敢买。 主持词:村民们都不相信,一个农民自己设计、加工的农具到底能用吗?尽管王开荣对自己设计生产的播种机充满信心,但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这让王开荣犯起了愁。 解说:在经过苦思冥想之后,王开荣突然眼前一亮,为什么不把自己生产的播种机先借给农户使用,让农户亲自检验一下使用效果呢?这一想法的实践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不仅使借用的农户买下了播种机,而且又有好多人提前预交了订购款。 同期声:村民 焦其禄 从这个(播种机)做出来后,一个人、两个人都能拉,从三行、四行、五行的,人都能拉。还有推的那个带兜兜的,棉花、玉米,哪个都能种。 解说:初次的成功,使王开荣信心倍增。他不再小打小闹,而是押上了全部家当。住宅成了车间,承包地当作实验田,自己跑销售,妻子管生产,家里几件像样的家具和能用的牲畜全部变卖,换成了加工设备,一件件产品生产出来,一件件产品又卖了出去,几年的发展,企业规模逐渐得到了扩大。 同期声:王开荣 做得最多的是96年,我定下的是5000台,厂里的人不敢生产,说是生产上卖不掉咋办?他们只做了3000台,这3000台一个星期卖光了,这样一弄,那一年是加班加点,整个晚上轮班的干。 解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王开荣设计的农机具品种也渐渐多了起来,为了设计出更适合本地实际和农民生产习惯的农机具,王开荣远赴新疆、陕西、河南等地学习取经,考察了解市场,在广泛征求农户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农户需求,不断对农机具进行改进。 同期声:王开荣 不是你做啥农民卖啥,而是农民要用啥你就做啥,只要你农民想用啥,这地方就有,比如说前些年棉花种上,刚开始是锹铲、手拔,刚刚棉花摘掉,随后铲杆机就做好了,农民说我是培养懒汉的专家。 解说:王开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他知道农民需要什么,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设计制造出的产品也最贴近金塔农业发展实际,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同期声:购机农民: 现在成了连施肥,耙地,收地,功能齐全些,确实用起来好。 经销商: 他的那个东西毕竟就在农村里面,造出来和农民所想的那些功能、结构就都造上了,这个比别处有独到之处的特点,在我们金塔来说还是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好评。 王开荣 自己作为农民,设计农民的东西从农民的思路出发,他的地块种什么东西,株距、行距、深浅,我都掌握,设计出的东西农民肯定喜欢。 主持词:王开荣的辛勤努力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受到了广大农户的肯定。可以说,此时的王开荣,事业已基本获得了成功。然而,一项事业的成功往往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就在王开荣的企业一步步做强做大的时候,一个预想不到的危难正在向他一步步靠近。 解说:2002年,通过农机具制造有了一定积累的王开荣,准备向商业销售方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四处筹款,在县城新华街路段建一座商贸综合楼搞服装销售。 同期声:王开荣 考虑修楼是当时的条件下,我准备把设备全部卖掉后搞经营,我经商呢。我当时准备铁器不搞了、机械都不搞了。 然而,就是这项决定的作出,让王开荣犯下了一生中{zd0}的错误。当商贸楼建成时,位于商贸综合楼前规划区域内的几户居民因拆迁费用问题,突然拒绝拆迁,而且多次谈判都无济于事。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王开荣立即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同期声:王开荣 尤其到02年开始修了个楼到现在用不成,从02年到05年,这四年时间到底难坏了,相当难行,难行的把保险单都全部退掉了。 解说:由于修建商贸楼,王开荣不但花光了多年的积蓄,还向银行贷了款。楼不能用,重新干老本行又没有资金,这时王开荣开始有点绝望了。 同期声:王开荣 我当时都打退堂鼓不准备搞了,太困难了,尤其我没钱贷不上款,我(借了)20多万的保险单,找好去给我贷的是一万多块钱,一万多借给我我都不要,那个时候我真是淌了眼泪了,我把我四、五万的保险单退掉,退了两万多块钱。 解说:两万多元钱要想重新恢复生产,无疑只是杯水车薪。而正当王开荣一筹莫展之时,一位老朋友的雪中送炭让他又重新看到了希望。 同期声:王开荣 人给我帮了忙了,也就是说象老陈,陈显玉给我,一下就借了十几万,人困难到那个份上,这已经事情都xx形成了,能帮一把就好好的,如果说这回这个坡坡爬不上去,滚下来以后车毁人亡。 解说:老朋友陈显玉的帮助让王开荣重新站了起来,2005年,王开荣顺利还清了所有xx,而此时,也正好赶上国家搞农机补贴政策的好机遇,王开荣设计制造好的五个类型的农机具被确定为全省农机补贴产品,投放到农村市场。 同期声:王开荣 象去年补贴了50多万,今年估计在100万,到现在这个生产基本上是年年缺,产品不够,象今年九行播种机又是紧张,早就没了,有几样机械刚卖到红火处没了。 主持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在经历了一段波折后,王开荣的农具制造厂比以前更红火了,一方面是他遇上了国家农机补贴的好政策,而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他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现在,王开荣的大儿子王飞也刚从学校毕业,回来帮助父亲,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那么,儿子的回来,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解说:2006 年,在 西安上大学的大儿子王飞毕业回到了王开荣的身边,这让王开荣感觉好像轻松了许多。为了让王飞在企业中能够独当一面,王开荣索性把销售权交到了儿子手中。 同期声:王开荣 大儿子学的是市场营销,销售的这一块子我已全部委托给他了,营业执照都办掉了,从省上的销售名单里都有他。 解说:让王开荣感到欣慰的是,王飞并没有让他失望,利用自己的所学,王飞把各类农机具信息和产品图片发布到网上,做起了网上销售,销售额成倍增长。 同期声:(大儿子)王飞 基本上建网站就是一个农资展示平台,产品介绍、公司介绍、公司历史以及联系方式更直观一点,人也更容易联系到,而且他可以对比本地的情况选择机型,就更方便一点。 解说:闲暇时,父子俩坐在一起,经常为企业管理、发展方面的问题进行争论,但争论归争论,王开荣还是从心底里认同儿子的一些新想法。怎样让自己设计制造出的农机具更加方便农民使用?如何让自己的产品被更多地方的使用者所认可?王开荣始终不断的思考着。 同期声:王开荣 现在主要考虑就出大型的,小型的就那样子一年一年不同再改进一下,主要考虑出一些大型的,还要考虑研制一种像大型地块的施肥机械,还有一种灭茬机,今年这都是要新出的产品。 解说:辛勤的耕耘之后,总是会有丰硕的成果。王开荣先后设计生产出了金农牌离合分离式谷物播种机、分层施肥播种机、机引覆膜穴播机、多功能耕耘机等40多个农民喜爱的农机具新品种。产品畅销甘肃、青海、新疆、内蒙、陕西五省,其中多功能穴播机、种子调节穴播机还分别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优秀新产品金杯奖和银质奖;多功能耕耘机、分层施肥播种机分别荣获第八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金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被酒泉市确认为民营科技企业。今年,他设计生产的六项农机产品再次被确定为甘肃省农业机械补贴产品,王开荣发展农机产品的信心更足了。 编后语: 对于企业的发展,王开荣有着精明的头脑;作为一个农民,王开荣对农业又有着一份深厚的感情。虽然现在已经拥有三、四百万的资产,但王开荣说,这条路,他要坚定的走下去,因为它不仅收获财富,同时也收获希望。感谢收看本期新闻视点,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