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之心看Business | 中国彩电厂商如何不沦为加工厂?


中国彩电厂商如何不沦为加工厂?

作者:磐石之心

在新的市场形式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美经济衰退的负面影响,对已经跻身于世界彩电生产和消费大国之列的中国制造行业,压力明显增大。然而,历史上许多大的危机,实际上也意味着行业重新洗牌,特别是对于处于挑战者地位的中国企业更是如此。

中国彩电厂商去造屏是必须的

从全球彩电制造的产业布局来看,如三星、LG、索尼、夏普、飞利浦等企业均已进入液晶面板领域,成为上下游整合一体的产业巨擎,而LCD替代CRT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控制LCD产业链的边际利润,为其带来了丰厚回报。作为已然是全球彩电制造中心的中国,要想建立真正独立、完整的液晶电视产业链条,提升液晶电视的产业核心竞争力,进入上游液晶面板制造领域是不可回避的选择。

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大潮、中国独有的庞大内需优势,中国政府出台《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刺激政策等,都为中国企业进入液晶面板创造了发展良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彩电企业纷纷积极切入上游,引进平板电视模组整机一体化生产线建设。中国大陆投资的8.5代线纷纷浮出水面,如TCL集团和深圳市深超科技合资的投资245亿元的华星光电8.5代线和京东方总投资280亿元的8代线皆为其中的优秀代表。

进入液晶面板制造,只是万里长征的{dy}步。最起码,掌握了面板资源并不等于掌握了话语权。与CRT的产业链相比,LCD更具有技术全球性的特点,产业链很长。以产业链的上游—玻璃基板来说,技术主要来自美国和日本,相应的技术和专利门槛很高。很多上游材料都无法在中国进行配套,只能直接从日本、中国台湾买进。

面板工场不应沦为加工厂

有人担心,就算国内企业切入了面板生产领域,也只是停留在面板组装层次。国外企业看中的是中国这个庞大的制造、消费市场,希望离需求更近一些;国内企业渴望引进面板生产线,却又普遍缺乏液晶生产经验和技术基础。这种不对等的谈判,有可能导致合资企业只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一个生产厂,空心化将继续。

为此,技术的自主创新和突破仍然是关键。要想获得液晶产业的核心技术,企业就不能依靠长期以来“市场换技术”的固有思路,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就必须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而这一条道路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必须下大决心大力气来研究与实践。TCL作为中国内地率先具备TFT-LCD彩电产业链全制程的企业,将产业链条向上延伸至核心部件领域,完成新型平板电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形成良好的上下游配套,从整体上提升中国彩电企业的竞争实力,对于改变我国彩电企业“缺芯少屏”的现状,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增强中国本土企业在全球液晶产业的话语权,提升整个中国彩电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中国彩电企业自己的路:消化吸收创新

2009年以来,虽然多重环境因素给彩电行业带来很大压力,但我国彩电企业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坚持走自己的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以TCL等骨干企业为代表的本土彩电企业,液晶电视的市场份额也出现了螺旋式上升。前12个月TCL在全球销售液晶电视逾842万台,同比增长101%,增幅高于同行业水平,更进入到全球液晶生产行业前六。相信8.5代线的投资建设将会进一步完善TCL集团在TFT-LCD产业布局,提升其技术能力与盈利空间,从而整体上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液晶电视产业处于高速成长初期,预计未来五年中国乃至全球液晶电视市场,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国将成为全球液晶面板业的制造中心,技术和人才向中国的集聚,将无法阻挡。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液晶产业要走好自己的路,一方面国家要集中力量,充分调动市场与行政手段,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效化,一方面企业要抓住机会,通过收购和引进技术,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同时要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坚持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



Leave a Reply

评论审阅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会出现。


郑重声明:资讯 【磐石之心看Business | 中国彩电厂商如何不沦为加工厂?】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