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有“世界镁乡,滑石之都”的海城,群山百态,千峰竟秀,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菱镁矿占全球储量的1/3,滑石储量居世界之首。近年来,众多企业纷纷来到海城投资建厂,其中牌楼镇杨家甸村便是投资者们“狩猎”的场所之一。
然而,这样的机遇给当地村民带来的是收益还是……
纷争缘起露天矿
杨家甸村位于牌楼镇的东部,山上有丰富的滑石,数十家企业落户杨家甸建厂开采滑石,每年可生产滑石粉数万吨,效益十分可观。滑石是一种常见的硅酸盐矿物,质地软并且具有滑腻的手感。滑石形状多样,一般为白色、灰白色,可用于、、的、、、、、化妆材料及用料等,实用性极高。
据杨家甸村村民反映,虽然滑石可以带来巨大的利润,但是杨家甸的百姓却没有因此过上富裕的生活。相反,村民们连基本的温饱都面临着威胁,人身健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村民们为何会守着金山还过穷日子?杨家甸的矿山给企业、社会乃至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为什么带给村民的却是伤害?
据村民们介绍,从清朝、伪满,直到解放后,村民们一直上山开采滑石,靠山吃饭。最初的几十年老百姓是靠采矿山上的滑石卖钱来维持生计。
杨家甸村露天矿区范围内的滑石质量较好。1991年村里向牌楼镇申请组建露天滑石矿,海城市矿管局下发文件批准了杨家甸的申请,要求其安全生产、经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依法缴纳采掘费,原则上同意将露天采场扩大开采范围。当时露天矿委任一于姓村民为矿长,养家甸大部分村民在矿里工作,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1998年6月,村委会扩大会议决定将杨家甸露天滑石矿租赁给于某经营,并签订了租期为十年的租赁合同。在承租的头几年,由于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设备更新、改善环保等工作,露天矿并没有见到经济效益而且连年亏损。2007年露天矿逐渐显露锋芒,丰厚的利润使得露天矿成为了众人觊觎的目标。相关问题也暴露无疑。
村民排险遭干预
根据村民提供的文件显示:2008年,牌楼镇政府带领国土、安监、公安等部门联合对杨家甸矿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排查。排查中发现该地区盗采现象非常严重,盗采地域非常危险,小集体作业,盗采人员高达数百人。历年来尽管镇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杨家甸矿区进行治理,但盗采者仍不顾生命危险,为了利益继续盗采。牌楼镇人民政府批准杨家甸村对露天矿周边村民私采滑石造成的山体破坏进行大规模的排险,试图把事故隐患降到{zd1}程度,村里把这项工程承包给了于某。据村民们讲,在排险生产过程中,他们遭到了某滑石公司的有组织、有领导、有预谋的阻止,露天矿被迫停产。
“在海城市矿管局的另一份文件中规定,露天滑石矿120米以下归老县矿(现在归某滑石有限公司)管理;120米以上归杨家甸村民管理。村民是露天开采,他们公司是在井下开采,互不干涉。现在露天矿到了收成果的时候,这个公司就来和我们抢资源,霸占我们的露天矿。”村民说。“多年以来,杨家甸的老百姓都是靠露天矿吃饭的,这矿就是我们村民的,谁也别想把它抢走,矿里可以解决村里千八百人的工作,每年还给村民很多福利待遇。但是现在露天矿的矿照被吊销了,露天矿已经停产半年多了,村里的劳动力都闲在家里,没有了生计。村里的领导还想把这个矿划给别的公司,他便可以从中得到股份,要是把露天矿划了出去,那让我们老百姓上哪儿吃饭去?他们公司派人在山上截赌村民,不让生产。”村民们说,“杨家甸露天矿为全体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行为严重侵害了杨家甸全体村民的利益。
污染费发放不到位
据村民们介绍,杨家甸村周边大概有几十个矿区,有近150家大窑在生产。杨家甸大部分土地被占,以前每人大概分3分儿地,村民摊到好的地就少分点,摊到低产的地就多分点,现在杨家甸不足六百户人家大概2000多人,平均每人分到的地不足半分儿。整个杨家甸几乎被矿山包围了,村里的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工厂生产产生的粉尘严重影响着村民们的生活,侵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村民们告诉记者,原来的杨家甸田野肥沃、天清云淡,庄稼长得也不错。“现在咱杨家甸被100多个镁砂窑包围着,村里的地都已经被污染,有一小部分减产,大多数的地已经绝产了,自家的地种了四茬都长不大,园子里的大葱栽上就死,根本就种不了。早上起来,院子里的粉尘老厚了,能撮起一锹的灰,房子上的瓦也有厚厚的一层粉尘。整个村子都雾气遭遭的。现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窑都已经停产,要不根本看不到蓝天。村里征兵体检,以前不合格的也就占2%,现在20%都打不住。”村民抱怨道。
村民们还说,这些在杨家甸落户的企业每年都要向村里缴纳污染费、占地费等费用,这其中污染费是分发给老百姓的,占地费是留作村里的财政支出。1995年—2005年的十年间里,各个企业每年一共向村里缴纳7万3,可老百姓并没有得到一分钱。2006年各企业一共给了37万6,2007年给了54万7,村里分给每个村民100元,有地的村民每人分100元,房子的补偿分30—50元不等。村民们向村里索要头十年的污染费,但前任村书记说钱都已经给村里百姓发福利了:给每户每年免20个电字,发点儿米面油之类的,而且每年7万3还不够,村书记自己又添了一万六。这些企业每年实际支付给村里多少污染费?这些没有全部发放的污染费又都做什么用了?村民们表示并不知情。
“村里的环境被污染了,老百姓要污染费是天经地义的。其实咱老百姓是{zh0}说话的,要是把污染费全都给老百姓发了,百姓还能维持生计,大家伙儿就不会告状了。可是现在污染费只发了一点儿,其余的污染费也不知道去向。我们的地现在啥也种不了,露天矿也停产了,村民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老百姓能没有意见吗?”村民们说,“咱们去找镇里说污染费的事,镇上领导觉得如果百姓不闹腾,镇里就想把这件事儿不了了之。可是现在百姓告了,镇里又说不好管,这些企业都是镇里的纳税大户支持着镇里的工作,镇里惹不起他们,得维护社会的和谐。”
“前任村书记于某上任之前,我们还能得到些钱,他上任后百姓就一分钱也没有了,就给咱老百姓那么一点儿福利。这两年的污染费百姓要得紧,村里才给了发了一小部分。我们去上边告状,上面下来查账,于就指使会计做了三天三夜的假账应付检查,糊弄咱老百姓。中央要求全国的乡镇成立理财小组,辽宁省在牌楼镇的各乡镇做试点。我们村的理财小组由3个村民小组长和一个村民代表组成,尽管村民代表多次提议要求村里公开账目,让老百姓知道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但是村里的账目始终没有公开。”村民们说,“于当了17年的村书记,这么多年企业缴纳的污染费得有好多钱,但百姓都没有拿到,这些钱都被他揣进了自己的腰包。他在任时把村里的一处矿山以500万的价格卖给了别的公司,还把一些矿送给了自己的好朋友,他从中得到了不少好处。矿山是村民们集体的财产,他有什么权利这么做?村里{zh0}的机动地也被他建了大楼,造了养鱼池,好好的20多亩地就这么给毁了。因为这些事儿,他受到了留党查看的处分,可就在他留党查看期间却升迁了,成了牌楼镇招商引资办公室主任。”
随后,记者试图联系已经升迁为牌楼镇招商引资办公室主任的于占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果。
“靠山吃山”,形象的印证了杨家甸村民们多年以来的生活。祖祖辈辈们都靠着山吃饭,他们在矿山上采矿石卖钱维持生计。但他们并没有合法的手续,对矿石的采掘属于盗采,这是我们国家法律不允许的。这种盗采行为不仅破坏了国家的资源,而且盗采者自身的生命安全也因非法采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我们国家是一个资源大国,资源是属于国家的,而不是属于某个村或者某个人的,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没有权利去抢夺国家资源,合法并合理的开发利用国家资源是政策所允许的。解决被占土地农民的工作和生计也是基本国策。
在我国,不仅仅只有一个杨家甸,还有许许多多像杨家甸一样的地方,他们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如何将矿山的开采更加规范化、合法化,使得村民们不再为生计发愁,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报记者:邓轶夫 葛忠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