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板发展史
  很多人都听说过"PCB"这个英文缩写名称。但是它到底代表什么含义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印刷线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它几乎会出现在每一种电子设备当中。如果在某样设备中有电子零件,它们都是镶在大小各异的PCB上的。除了固定各种小零件 外,PCB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各项零件的相互电气连接。随着电子设备越来越复杂,需要的零件自然越来越多,PCB上头的线路与零件也越来越密集了。板子本身的基板是由绝缘隔热、并不易弯曲的材质所制作成。在表面可以看到的细小线路材料是铜箔,原本铜箔是覆盖在整个板子上的, 而在制造过程中部份被蚀刻处理掉,留下来的部份就变成网状的细小线路了。这些线路被称作导线或称布线,并用来提供PCB上零件的电路连接。通常PCB的颜色都是绿色或是棕色,这是阻焊漆的颜色。是绝缘的防护层,可以保护铜线,也可以防止零件被焊到不正确的地方。在阻焊层上还会印刷上一层丝网印刷面。通常在这上面会印上文字与符号(大多是白色的),以标示出各零件在板子上的位置。丝网印刷面也被称作图标面。
    1936
年,奥地利人保罗·爱斯勒(Paul Eisler)在英国发表了箔膜技术,他在一个收音机装置内采用了印刷电路板;而在日本,宫本喜之助以喷附配线法成功申请专利。而两者中Paul Eisler 的方法与现今的印刷线路板最为相似,这类做法称为减去法,是把不需要的金属除去;而宫本喜之助的做法是只加上所需的配线,称为加成法。虽然如此,但因为当时的电子零件发热量大,两者的基板也难以配合使用,以致未有正式的推广,不过也使印刷电路技术更进一步。
1941
年,美国在滑石上漆上铜膏作配线,以制作近接信管。
1943
年,美国人将该技术大量使用于xx收音机内。
1947
年,环氧树脂开始用作制造基板。同时NBS开始研究以印刷电路技术形成线圈、电容器、电阻器等制造技术。
1948
年,美国正式认可这个发明用于商业用途。
20世纪50年代起,发热量较低的晶体管大量取代了真空管的地位,印刷线路板技术才开始被广泛采用。而当时以蚀刻箔膜技术为主流[1]
1950
年,日本使用玻璃基板上以银漆作配线;和以酚醛树脂制的纸质酚醛基板(CCL)上以铜箔作配线。[1]
1951
年,聚酰亚胺的出现,便树脂的耐热性再进一步,也制造了聚亚酰胺基板。[1]
1953
年,Motorola开发出电镀贯穿孔法的双面板。这方法也应用到后期的多层线路板上。[1]
印刷线路板广泛被使用10年后的60年代,其技术也日益成熟。而自从Motorola的双面板面世,多层印刷电路板开始出现,使配线与基板面积之比更为提高。
1960
年,V. Dahlgreen以印有电路的金属箔膜贴在热可塑性的塑胶中,造出软性印刷线路板。[1]
1961
年,美国的Hazeltine Corporation参考了电镀贯穿孔法,制作出多层板。[1]
1967
年,发表了增层法之一的“Plated-up technology”[1][3]
1969
年,FD-R以聚酰亚胺制造了软性印刷线路板。[1]
1979
年,Pactel发表了增层法之一的“Pactel[1]
1984
年,NTT开发了薄膜回路的“Copper Polyimide[1]
1988
年,西门子公司开发了Microwiring Substrate的增层印刷线路板。[1]
1990
年,IBM开发了表面增层线路Surface Laminar CircuitSLC)的增层印刷线路板。[1]
1995
年,松下电器开发了ALIVH的增层印刷线路板。[1]
1996
年,东芝开发了B2it的增层印刷线路板[1]
郑重声明:资讯 【线路板发展史】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