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态的中华古镜

千姿百态的中华古镜

 古镜绝大多数为圆形,少数为方形、长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和带手柄的。圆在中国古代是丰满、完整、吉祥、美好、富足的象征,在汉语中团圆、圆满是祥和的词语。铜镜光亮的一面为镜面,反面中央设钮以穿绦带便于手执使用。镜背素面外,大多数铸有图案和铭文,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为方便使用,古镜尺寸大多小而薄,除特殊的外,一般为100至150毫米,大的在150至230毫米间,小的在100毫米以下;小于50毫米、大于300毫米为罕见镜种。重量一般在几十克至300~400克之间,极少数达700~800克。

  战国镶嵌玉琉璃镜

                                           千姿百态的中华古镜 - ALICE - SHINEING

  战国嵌金银狩猎纹镜

                             千姿百态的中华古镜 - ALICE - SHINEING

战国镶嵌琉璃玉石镜

                                  千姿百态的中华古镜 - ALICE - SHINEING

 战国云锦纹地连弧蟠螭纹镜

                            千姿百态的中华古镜 - ALICE - SHINEING

 西汉草叶纹铭文镜

                                千姿百态的中华古镜 - ALICE - SHINEING

西汉四乳四螭纹镜

                               千姿百态的中华古镜 - ALICE - SHINEING

 

铜镜原本是古人照面饰容的生活用品,它见证历史,集观赏、实用、珍藏于一身,因其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

                           千姿百态的中华古镜 - ALICE - SHINEING

  收藏铜镜正逢时

  近年来,古代铜镜从一个不太受人xx的收藏小门类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其价格也是连年攀升。在去年中国嘉德春拍的“铜镜”专场中,92件铜镜总成交额达到268万元,成交率为80%。其中成交价名列{dy}的是一面战国六山镜,以47.04万元人民币成交。前不久,一面从德国回流的西汉铜镜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以180万元成交,创下目前铜镜国内拍价之最。

  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镜是青海贵南县尕马台遗址25号墓出土的一面七角星纹镜,属于齐家文化晚期文物。由此推断,中国铜镜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了。从流行范围、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铜镜出土以山东、河南、陕西、安徽为最多。十多年前,笔者在陕西的几个古玩市场上看到锈迹斑驳的铜镜被胡乱地堆在地上,价格大都在几十到几百元不等,宋代的带柄菱花镜,一百元可以挑五六面。现在地摊上的铜镜多是赝品,即使有一两件真品出现,价格也令人咋舌。

  专家认为,铜镜收藏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热点,现在收藏正当时。铜镜与青铜器、瓷器一样,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它的纹饰雕刻手法丰富,有线条式、高浮雕、浅浮雕、圆雕、斜雕、透空雕等。而那些特种工艺镜,如涂朱彩画镜、金银错镜、漆背加彩镜、鎏金镜、螺钿镜、金银平脱镜等,则创造了我国青铜工艺的辉煌,对于研究我国冶金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巧辨真伪更重要

  如今,随着铜镜收藏热的兴起,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仿制的铜镜充斥古玩市场,即使是经验老到的行家稍不留神也会上当受骗。就其真品来说也比较复杂,传世与出土的铜镜不同,全国各地铜镜的形制、工艺、皮壳、包浆也各不相同,地域性非常强,所以辨别的真伪尤显得重要。

  据专家说,新仿的铜镜和老的铜镜在声音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老的铜镜声音普遍比较低沉、圆润。而新仿的铜镜声音比较清脆,甚至是刺耳。除了声音上的区别外,“看形”也是鉴定古铜镜的一个小窍门。“看形”就是研究铜镜的形状,以此对古铜镜的真伪进行辨别。为使铜镜具有真实、清晰的映照效果,古人在铸造铜镜时,镜子的大小和弧度有严格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小一点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厘米的铜镜基本就是一个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铜镜弧度与镜子的大小大多不成比例,大铜镜弧度很大,小铜镜弧度收缩不自然。所以,仿制铜镜照出的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变形。

  从锈上来说,新仿的铜镜,它的锈是后做上去的。仿者采用一些化学方法,或把一些老铜器上的锈划下来以后,用胶和起来粘连在上面。可以用水做个试验,把仿制的铜镜放在水里,它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锈的地方它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叶沾水一样的感觉。沾水以后,新仿制的铜镜有这样几种味道,一种是硫酸味;一种是碱烧过的那种臭味;还有一种是铜腥味。就是用刚炼出来的铜做成的铜镜,也有一种铜腥的味道。而老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我们说的铜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铜镜纹饰种类鉴别

  铜镜,是用青铜器铸造的古代照面用具,多为圆形,一面磨光以照面容,另一面铸有钮、花纹及铭文,各时期铜镜纹饰的特征各有不同。

  素文镜,流行于西周、春秋和战国。唐代以前素文镜均为圆形,镜背光素无纹或有一至五周弦纹。唐以后的素纹镜,开始打破早期仅有圆形的固定模式,出现圆、方、菱花等多种镜式。宋代素文镜的形式更加多样,有圆形、葵瓣形、葵花形、带柄形等。

 几何纹镜,流行于商代至汉代。镜背铸有方、圆、三角、波浪、连线等各种纹样。春秋战国至汉代多将各种禽兽、花草等变形为几何纹样,布满整个镜背,花纹繁缛精美,制作精致。

  山字镜,战国时期{zlx}的镜类之一。分布地区广泛,以湖南出土最多,均为圆形,图形作二叠式或三叠式。主纹由三至六个斜行的山字纹样组成,其中四个山字纹的四山镜占绝大多数。

  禽兽纹镜,禽兽纹是战国、秦、汉时期铜镜的主要装饰纹样之一。战国时期禽兽纹镜为圆形,三旋钮或半环钮,双重圆钮座。多为两层花纹,地纹为细云雷纹,主体纹饰多为凤和兽相间排列。汉代禽兽纹镜类的主要特征是钮座外有四个圆形乳钉,四乳间环绕着螭、禽、鸟、兽、四神等。根据四乳环绕的不同纹饰,有四乳四螭镜、四乳禽兽纹镜、四乳四神镜等类型。

  蟠螭纹镜,因镜背装饰蟠螭纹而得名,流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蟠螭是一种盘曲的龙蛇纹,是春秋战国铜器上常见纹饰之一。蟠螭纹镜类均为圆形,春秋战国时多为三弦纹桥钮,圆钮座,两层纹饰,地纹为云纹或云雷纹。汉代蟠螭纹镜为桥钮或兽钮,蟠螭纹钮座或素圆钮座,主纹多为三个或四个蟠螭纹,地纹为云雷纹。

  瑞兽葡萄镜,又称禽兽葡萄镜、海兽葡萄镜,主要流行于唐高宗及其后几百年。多数为圆形,少量呈方形或菱花形。因原料中含锡量较高,铜质较一般铜镜发白,镜面发亮。镜背主体纹饰是禽兽和葡萄,并穿插飞鸟,也有单纯饰葡萄纹和葡萄加飞鸟的,多种瑞兽中以海兽、海马配葡萄的方式最为普遍。花纹采用高浮雕手法铸造,精细而逼真,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镜钮有圆形、兽形等。瑞兽葡萄镜制作工艺精湛,花纹图案美观,是我国古代铜镜艺术的典型代表。

  双鱼镜,以左右相对的两条鲤鱼为主体纹饰,始于唐代,流行于宋、金时期,明清也有所见。唐代双鱼镜为兽头鱼尾,状如摩羯,又称摩羯纹镜。宋代双鱼镜为菱花形,弓形钮,钮两侧各饰一鱼,两鱼首尾方向相反,鱼尾摆动,鱼鳍、鳞、背鳍刻画较粗糙。元、明时期双鱼镜为圆形、圆钮或银锭钮,二鱼首尾相对配置,甩尾展鳍,窄缘。清代双鱼镜有圆形、羊纹大圆钮的式样,除双鱼主纹饰外,外区饰有铭文。

  人物故事镜,流行于隋唐至明代。纹饰内容为神话传说、历史轶闻及社会生活等。元代人物故事镜为圆形或带柄形,主体纹饰有仙人、童子、鹤、鹿、龟等,有的整个镜背云水相接,上部新月流云,下部海浪涛涛,钮两侧海中各漂浮着一个仙人,海中起伏怪兽,有的描绘骑牛外出等。明代人物故事镜除饰人物山水外,许多饰多宝、杂宝为辅纹,布局形式多在钮上饰仙阁、画卷,两侧饰展翅高飞的仙鹤。


郑重声明:资讯 【千姿百态的中华古镜】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