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1999年,在中国有色地质总局的安排下,中南大学刘继顺和奚小双1999至2002年承担了“天山区带有色(贵)金属成矿条件与找矿靶区优选”(99-D-13),合作方为新疆鑫汇地质矿业公司。1999年4月18日起,我们赴新疆开展了为期4年的找矿综合研究。
其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优先启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东天山被纳入首批实施项目。中国有色地质总局和鑫汇公司要我们优先开展东天山地区的找矿靶区优选研究。
吐哈盆地中部卡拉塔格一带新生代地层出露区,存在一块古生代地层隆起区(“天窗”),极为醒目,遂引起我们的注意。从图面分析,似乎存在七角井—卡拉塔格—延东的西侧一线的南北向构造带,区内又有北西向构造带,火山--侵入杂岩体发育,处于土屋--延东斑岩型铜矿的西北部,同处于头苏泉—大南湖古生代岛弧带上,只是陆壳的成熟度更高,应具有寻找斑岩型矿床等的地质前提。王旭东先生找来了一幅1:20万矿产图(蓝图)上,约30km2范围内,分布有AP3、AP4、AP6、AP7、AP8和AP9 7处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Cu异常,有些异常明显地没有封边。我们遂提议卡拉塔格地区作为重点踏查区。其它踏查区由王旭东先生提出。
在野外考察的前{yt},北京有色矿产地质研究所的秦克璋也到了新疆。这样,1999年5月25日,中南大学刘继顺和奚小双、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秦克璋、鑫汇公司王旭东和孙超与两个司机一行七人,离开乌鲁木齐,对东天山重点地区踏勘选区。本次考察结束于6月9日,行程6000余公里。
特别是1999年6月6日至8日,我们乘一辆丰田霸道和一辆北京吉普车,带上了被褥、水、干粮和方便面,便向沙尔湖、卡拉塔格地区进发。
夜宿戈壁滩,两部车呈厂字形排开,拉开垫单,用床单和被子将身体全部裹住。次日醒来时,风砂淹没了大半个轮子,身上覆满了黄砂。
功夫不负苦心人,进入卡拉塔格地区,从AP3到AP9,铁染带和“火烧皮”便吸引住了我们的目光。各类蚀变带,黄色的、红色的、绿色的、白色的应有尽有,组成了一幅叹为观止的美丽画卷。孔雀石、氯铜矿、胆矾、黄钾铁矾、蓝绿色针铁矾等氧化蚀变铜金矿化带展现无遗。安山质火山岩、角砾岩、集块岩、斑岩和硅化岩构成了xx的有利成矿组合。我们不约而同地雀跃起来。“找到了!”“找到了!”响彻云霄。
就这样,2000年,作为重点勘查项目,而后作为大调查项目,由上级安排北京有色地质研究所承担。从下文可知,而今一个崭新的大型铜多金属矿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我们在祝福同仁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为我们开拓性的工作感到欣慰--曾经的汗水结成了丰硕的果实!
东天山卡拉塔格是有色地调中心经过十年艰苦工作发现并勘查评价的一个大型铜锌多金属矿田。这十年来,原本是东天山地区矿产勘查空白区的卡拉塔格,一直活跃着一群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地质工作者。他们克服荒漠戈壁地区干燥炎热、高温多风的恶劣工作条件,辛勤劳作、励精图治、前赴后继,终于迎来了卡拉塔格找矿勘查的突破,并开拓了东天山地区寻找早古生代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崭新思路。
重温卡拉塔格发现之旅,牵动卡拉塔格人的回忆。在此向曾经在卡拉塔格奋战过的人们表示敬意!
1999年初夏,原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地质总局设立的地质科研项目“天山成矿带铜、金成矿条件与靶区优选”{dy}次叩响卡拉塔格的大门,从此开始了卡拉塔格长达十年的艰苦勘查评价历程。
2000年8月,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的科研项目组冒着戈壁滩的炎炎秋暑,幕天席地、风餐露宿,在一场荒漠地区罕见的风雨之后,用铁镐凿开了覆盖卡拉塔格地表数万年的表层土,绚烂夺目的蓝色胆矾和世界上独有的紫色铁矾巨晶首次揭开面纱。
2001年初,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评价项目“新疆哈密卡拉塔格地区铜金矿评价”正式拉开了卡拉塔格矿产资源评价的序幕。
自2001年至2005年期间,在有色地调中心和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有关领导的指导部署下,充分发挥科研——勘查一体化的优势,强调科研带动勘查、勘查支撑科研的良性互动,利用国家科研课题和勘查生产项目的协同作战,将卡拉塔格矿产勘查稳步推进。2001年利用钻探发现了红山近40米厚的铜金氧化矿;2002年通过钻孔进一步验证了红山深部存在厚大铜金矿体;2003-2004年发现了红山东侧8千米的梅岭铜金矿;2005年,全面展开了卡拉塔格勘查评价。随着钻探验证的深入,发现与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热液脉状矿时隐时现,难以把握,而且并不具备大型斑岩铜矿的地质条件。卡拉塔格找矿难局就这样突兀地呈现在面前,找矿思路亟待突破。
2006年初夏,在973项目“中国西部中亚造山与成矿”首席科学家兼有色地调中心主任王京彬教授的陪同下,卡拉塔格迎来了国外xx的斑岩铜矿专家R.H. Sillitoe。在国内外专家的会诊把脉下,将卡拉塔格找矿思路引向了块状硫化物“黑矿”类型。王京彬主任在考察了东天山地区主要铜多金属矿床之后,正式提出了寻找早古生代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思路。2006年底,发现了红石通道相富铜矿体,极大地振奋了找矿士气。
2007年,随着坑探工程的掘进,更多的通道相脉状富矿体被发现,卡拉塔格红石、梅岭、红山进入矿山开发的前期筹备阶段。2008年,注定是卡拉塔格不平凡的一年。九月,科研勘查人员在深入分析以往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以寻找块状硫化物矿床为目标,制定了物探工程勘查及钻探工程验证方案,终于在红石南侧2千米发现了30多米厚的隐伏块状硫化物矿体,经过领导快速决策、突击详查,探获工业资源储量(332+333)矿石量300多万吨的铜矿体。卡拉塔格取得了前9年来一直苦苦追寻的找矿突破。
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他们十年砥砺、默默耕耘,甘愿化为戈壁滩上的流沙,坚守着与埋于地下数亿年矿藏的相约?是什么样的动力驱使他们顶风冒雪战酷暑,奋战在戈壁无人区,历经曲折,唱响了一曲二十一世纪版本的地质队员之歌?又是什么样的决策者动用十年毅力和耐心,运筹帷幄,三xx命,筹划了这一场前人没有尝试过的科研勘查战略?
{zy1}的领导、优秀的团队、坚定的信念、顽强的自信、不懈的努力,谱写了卡拉塔格十年奋斗的编年史。我们忘不了2000年打地铺躲夜雨挤车熬夜到天明,揭开红山地表的红红绿绿见到胆矾后,大家脸上现出的惊喜;忘不了2001年盛夏帐篷被狂风卷走的惊险,以及老专家踏着正午地表六十摄氏度的高温进行化探采样时被戈壁干风烘热的面容;忘不了2002年收获见矿钻孔岩芯时的喜悦,尽管初冬刺骨的寒风在身后咆哮;忘不了2003年忍受四十五度高温在梅岭坚持完成一条地质路线填图时近于脱水的滋味;忘不了2004年中心领导杨兵书记莅临现场指导检查敬业的专注;忘不了 2005年中色地科总工刘正桃在深秋霜露中穿越梅岭的晨曦;忘不了2006年王京彬主任站在红山望梅岭陷入沉思的神态;直到2007年我们深入卡拉塔格地下120米目睹了条条铜矿脉的光芒;2008年红海400米深处的几十米长的铜锌柱子被打捞出世,手捧矿芯犹如怀抱初生的婴儿,喜悦和幸福涌上心头。
回顾十年的艰辛磨砺,不禁感慨万千:发现矿床的人首先是那些相信有矿的人。正是基于对卡拉塔格地区能找到大矿床的坚定信念支撑着我们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地探寻地下宝藏。成功的矿床发现,除了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恰当的找矿方法外,勘查者的信心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卡拉塔格,十载砥砺,凝聚了多少人的青春汗水;卡拉塔格,戈壁炼金,承载了有色地质人的信念追求。
其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优先启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东天山被纳入首批实施项目。中国有色地质总局和鑫汇公司要我们优先开展东天山地区的找矿靶区优选研究。
吐哈盆地中部卡拉塔格一带新生代地层出露区,存在一块古生代地层隆起区(“天窗”),极为醒目,遂引起我们的注意。从图面分析,似乎存在七角井—卡拉塔格—延东的西侧一线的南北向构造带,区内又有北西向构造带,火山--侵入杂岩体发育,处于土屋--延东斑岩型铜矿的西北部,同处于头苏泉—大南湖古生代岛弧带上,只是陆壳的成熟度更高,应具有寻找斑岩型矿床等的地质前提。王旭东先生找来了一幅1:20万矿产图(蓝图)上,约30km2范围内,分布有AP3、AP4、AP6、AP7、AP8和AP9 7处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Cu异常,有些异常明显地没有封边。我们遂提议卡拉塔格地区作为重点踏查区。其它踏查区由王旭东先生提出。
在野外考察的前{yt},北京有色矿产地质研究所的秦克璋也到了新疆。这样,1999年5月25日,中南大学刘继顺和奚小双、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秦克璋、鑫汇公司王旭东和孙超与两个司机一行七人,离开乌鲁木齐,对东天山重点地区踏勘选区。本次考察结束于6月9日,行程6000余公里。
特别是1999年6月6日至8日,我们乘一辆丰田霸道和一辆北京吉普车,带上了被褥、水、干粮和方便面,便向沙尔湖、卡拉塔格地区进发。
夜宿戈壁滩,两部车呈厂字形排开,拉开垫单,用床单和被子将身体全部裹住。次日醒来时,风砂淹没了大半个轮子,身上覆满了黄砂。
功夫不负苦心人,进入卡拉塔格地区,从AP3到AP9,铁染带和“火烧皮”便吸引住了我们的目光。各类蚀变带,黄色的、红色的、绿色的、白色的应有尽有,组成了一幅叹为观止的美丽画卷。孔雀石、氯铜矿、胆矾、黄钾铁矾、蓝绿色针铁矾等氧化蚀变铜金矿化带展现无遗。安山质火山岩、角砾岩、集块岩、斑岩和硅化岩构成了xx的有利成矿组合。我们不约而同地雀跃起来。“找到了!”“找到了!”响彻云霄。
就这样,2000年,作为重点勘查项目,而后作为大调查项目,由上级安排北京有色地质研究所承担。从下文可知,而今一个崭新的大型铜多金属矿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我们在祝福同仁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为我们开拓性的工作感到欣慰--曾经的汗水结成了丰硕的果实!
东天山卡拉塔格是有色地调中心经过十年艰苦工作发现并勘查评价的一个大型铜锌多金属矿田。这十年来,原本是东天山地区矿产勘查空白区的卡拉塔格,一直活跃着一群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地质工作者。他们克服荒漠戈壁地区干燥炎热、高温多风的恶劣工作条件,辛勤劳作、励精图治、前赴后继,终于迎来了卡拉塔格找矿勘查的突破,并开拓了东天山地区寻找早古生代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崭新思路。
重温卡拉塔格发现之旅,牵动卡拉塔格人的回忆。在此向曾经在卡拉塔格奋战过的人们表示敬意!
1999年初夏,原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地质总局设立的地质科研项目“天山成矿带铜、金成矿条件与靶区优选”{dy}次叩响卡拉塔格的大门,从此开始了卡拉塔格长达十年的艰苦勘查评价历程。
2000年8月,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的科研项目组冒着戈壁滩的炎炎秋暑,幕天席地、风餐露宿,在一场荒漠地区罕见的风雨之后,用铁镐凿开了覆盖卡拉塔格地表数万年的表层土,绚烂夺目的蓝色胆矾和世界上独有的紫色铁矾巨晶首次揭开面纱。
2001年初,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评价项目“新疆哈密卡拉塔格地区铜金矿评价”正式拉开了卡拉塔格矿产资源评价的序幕。
自2001年至2005年期间,在有色地调中心和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有关领导的指导部署下,充分发挥科研——勘查一体化的优势,强调科研带动勘查、勘查支撑科研的良性互动,利用国家科研课题和勘查生产项目的协同作战,将卡拉塔格矿产勘查稳步推进。2001年利用钻探发现了红山近40米厚的铜金氧化矿;2002年通过钻孔进一步验证了红山深部存在厚大铜金矿体;2003-2004年发现了红山东侧8千米的梅岭铜金矿;2005年,全面展开了卡拉塔格勘查评价。随着钻探验证的深入,发现与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热液脉状矿时隐时现,难以把握,而且并不具备大型斑岩铜矿的地质条件。卡拉塔格找矿难局就这样突兀地呈现在面前,找矿思路亟待突破。
2006年初夏,在973项目“中国西部中亚造山与成矿”首席科学家兼有色地调中心主任王京彬教授的陪同下,卡拉塔格迎来了国外xx的斑岩铜矿专家R.H. Sillitoe。在国内外专家的会诊把脉下,将卡拉塔格找矿思路引向了块状硫化物“黑矿”类型。王京彬主任在考察了东天山地区主要铜多金属矿床之后,正式提出了寻找早古生代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思路。2006年底,发现了红石通道相富铜矿体,极大地振奋了找矿士气。
2007年,随着坑探工程的掘进,更多的通道相脉状富矿体被发现,卡拉塔格红石、梅岭、红山进入矿山开发的前期筹备阶段。2008年,注定是卡拉塔格不平凡的一年。九月,科研勘查人员在深入分析以往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以寻找块状硫化物矿床为目标,制定了物探工程勘查及钻探工程验证方案,终于在红石南侧2千米发现了30多米厚的隐伏块状硫化物矿体,经过领导快速决策、突击详查,探获工业资源储量(332+333)矿石量300多万吨的铜矿体。卡拉塔格取得了前9年来一直苦苦追寻的找矿突破。
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他们十年砥砺、默默耕耘,甘愿化为戈壁滩上的流沙,坚守着与埋于地下数亿年矿藏的相约?是什么样的动力驱使他们顶风冒雪战酷暑,奋战在戈壁无人区,历经曲折,唱响了一曲二十一世纪版本的地质队员之歌?又是什么样的决策者动用十年毅力和耐心,运筹帷幄,三xx命,筹划了这一场前人没有尝试过的科研勘查战略?
{zy1}的领导、优秀的团队、坚定的信念、顽强的自信、不懈的努力,谱写了卡拉塔格十年奋斗的编年史。我们忘不了2000年打地铺躲夜雨挤车熬夜到天明,揭开红山地表的红红绿绿见到胆矾后,大家脸上现出的惊喜;忘不了2001年盛夏帐篷被狂风卷走的惊险,以及老专家踏着正午地表六十摄氏度的高温进行化探采样时被戈壁干风烘热的面容;忘不了2002年收获见矿钻孔岩芯时的喜悦,尽管初冬刺骨的寒风在身后咆哮;忘不了2003年忍受四十五度高温在梅岭坚持完成一条地质路线填图时近于脱水的滋味;忘不了2004年中心领导杨兵书记莅临现场指导检查敬业的专注;忘不了 2005年中色地科总工刘正桃在深秋霜露中穿越梅岭的晨曦;忘不了2006年王京彬主任站在红山望梅岭陷入沉思的神态;直到2007年我们深入卡拉塔格地下120米目睹了条条铜矿脉的光芒;2008年红海400米深处的几十米长的铜锌柱子被打捞出世,手捧矿芯犹如怀抱初生的婴儿,喜悦和幸福涌上心头。
回顾十年的艰辛磨砺,不禁感慨万千:发现矿床的人首先是那些相信有矿的人。正是基于对卡拉塔格地区能找到大矿床的坚定信念支撑着我们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地探寻地下宝藏。成功的矿床发现,除了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恰当的找矿方法外,勘查者的信心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卡拉塔格,十载砥砺,凝聚了多少人的青春汗水;卡拉塔格,戈壁炼金,承载了有色地质人的信念追求。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