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9 07:47:31 阅读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引用
的
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精细密集农业
王征兵 魏正果
农业经营形式关系到谁是农业经营的主体和动力。农业经营方式则关系到具有积极性的经营者沿什么技术道路前进以达到经营目标。这两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基于国际社会对石油农业(高度能源集约化)的批评、我国农用物资供应不足及农业内部存在着大量难以短期转移的劳动力,现阶段中国农业经营方式必须是精细密集农业。
精细密集农业依据国情和农业科学的当代水平,吸收集约经营的有益成份,其基本特点大体为: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出更多的科学技术需求,提出更多的劳动需求,进行精细操作,农业经营内容密集化,提高产出率,产出内容由单一而多样化,产品优质化。
一、精细密集农业的生物学依据
1.光合作用规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形成的生物物质是农作物物质产量的基础。农作物生产中所采取的大部分增产措施都无非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创造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条件。一是增加高效绿色植物的数量。二是增加绿色植物能丰产的营养物及相应的多种物质及能量的投入。精细密集农业要靠两方面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扩大光合作用的空间面积,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强化光合作用的物质供给。
2.循环利用规律。生态学为农业开创了新天地,精细密集农业在生态循环的基础上对种养业原来的副产品或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
如作物秸秆的用途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热能,可以做燃料;二是有肥效,可以做农肥;三是有营养价值,可以做饲料。不搞循环利用,只做燃料,就不能再做肥料和饲料。只有通过循环利用,才能把它的三方面价值都发挥出来。又如,一般动物之间生理机能有差异,所能消化的食物营养结构也就有所不同,某一种动物的排泄物,往往仍然是另一种动物的食物。由于鸡的消化道短,鸡粪中仍含有相当数量的营养物质,如粗蛋白质24~33%,纯蛋白质13~23%,各种氨基酸8~10%,还有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矿物质及各种维生素。因此,鸡粪经过一定方式的处理,就是某些牲畜的好饲料。微生物在物质循环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但将动植物残体及排泄物之类的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如能返回到环境中,就可再供植物利用。而微生物的活动又在合成营养物质,据分析,稻草经微生物发酵后,蛋白质可从3~5%增加到20%以上,制糖甜菜渣经微生物发酵,蛋白质含量由11%增加到45%。在粪便发酵过程中,有的微生物能利用粪便中的非蛋白氮合成菌体蛋白,当微生物大量繁殖时,粪便中就会增加大量单细胞生物的蛋白质。据测定,猪鸡粪便经微生物发酵,其氨基酸的含量可提高1~2倍。所以在排泄物变饲料的过程中,饲料的品质也相应提高了。
3.媒介体协调规律。生态系统作为能够产出的生产体系,与工业比较,多出了一个给养体,而且在自体和给养体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媒介体。我们把凡是不能被自体或给养体直接吸收利用、而对它们的机理和性能又起着影响作用的一切物质,统称为媒介体:如光、温度、土沙(指不含养分),某些微生物、电场、磁场、声波等等。农业生产的进行,自体与给养体的结合离不开媒介体的作用,精细密集农业正利用、强化媒介体的协调。常常是自体和给养体不变,只改善媒介体,就可以大幅度提高个体生产力。当自体和给养体的结合达到一定程度,单方面追加给养体无助于动植物的生长,而xxx的是改善媒介体来刺激和改善自体或给养体的机理和性能,以协调二者的结合。
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对媒介体的自觉利用早就有了,如耕作是改善土的物理性状(包括地温),增加了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从而为给养体(水份、养料)与自体的结合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但是人们对媒介体的新发现和重视,只是现代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植物离不开阳光”已成为常识,但不是所有的光对植物的作用都相同。科学家们发现,只有特殊波段的光才对植物有特定的刺激作用,有的还改变植物中营养成份。例如,植物在红光的照射下,可以增加果实内的糖分和维生素C的含量,同时加快植物的成熟;蓝色的光能增加植物蛋白质的含量。
声波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不同频率的音调对植物有不同的刺激作用。实验中发现,强烈、尖啸的噪音能够抑制作物生长,有的甚至造成作物死亡。但轻柔、优美的声音和音乐旋律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调节作物新陈代谢过程。法国有一位业余园艺家,使一株西红柿超出正常产量的6倍,{zd0}的一只西红柿重达2公斤。
地球表面也是一个巨大的电场,这个电场的两极分别是大地地面和高空大气层,大地地面带负电荷,为负极;高空大气层带正电荷,为正极。一切生物都生长在这个巨大的电场中。如果人为地改变这个电场的强度和极性,也会直接刺激植物的生长。美国一位植物生理学家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在植物的上方布上铁丝网,然后将高压直流电源的正极接在铁丝网上,负极接地。在这个高压电场中生长的西红柿、黄瓜、白菜、南瓜、萝卜等蔬菜和豆类,成熟期缩短了一半,重量分别增加了三至五倍。在同样的电场中种植棉花,其产量也增加了50%,而且棉纤维质量有显著提高。
更为有趣的是,如果改变电场的极性,把正极铁丝网布在植物的下方,则可人为地抑制植物的生长。农艺家们曾用这种方法来控制葡萄、南瓜、萝卜藤蔓的营养,以加速果实的生长、发育,取得了成功。
磁场对植物生长也有相当的作用。美国一位植物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株生长完好的盆栽植物与磁场隔绝,此时即使给它提供足够的养料,也会枯萎死亡;相反,给植物外加一定强度的磁场,却可加速生长。如果把灌溉用水经过磁场处理后再灌溉农作物,可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近年来,还有将煤炭燃烧以后的灰烬磨细,经过磁场处理,使煤粉带上磁性,再撒到田里,这样确实能加快作物的生长。畜禽对上述大部分媒介体也很敏感。比如,挤奶时,给牛放音乐可多产奶;饲料经过磁化处理后,饲喂某些畜禽可以提高饲料报酬。从目前看,多数措施花费太高,尚难推广。但我们可以此管窥精细密集农业的前景。
4.共栖互惠规律。某些不同种的生物在同一时空生存,可以相互促进其生长发育。这是精细密集农业的又一基础。
养蜂。蜜蜂取食花粉酿蜜的同时也为作物传花授粉,生产了蜂蜜,又促进了作物高产。
稻田养鱼。稻田为鱼提供了虫和草作饵料,同时,鱼在田间游动摄食,可以起松土、除草、灭虫的作用。在我国鱼稻双丰收的事例已普遍出现。
共栖互惠规律在间作套种中表现为异质效应。所谓异质效应,就是利用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差异,以选配作物结构,使异质之间互利。植物形态的高低,有助于立体用光,生态上的阴阳面,有利于协调生长环境,生理上的喜磷喜氮,可以充分利用养分。玉米大豆间作,玉米洋芋套种等都是异质效应利用的典型。陕西关中地区的麦辣套种异质效应尤为突出。大量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在关中地区,套种的辣椒产量大大超过单作辣椒,麦辣套种也利于小麦生长。小麦的行与行之间留有空带,边际效应的作用使小麦增产。空带1尺,少种1行小麦,可靠边际效应而做到不减产,或者略有增产。
5.种内协作效应。某些生物种群在恰当的数量范围内,具有种内协作效应,能够促进或有利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如蜜蜂当遇到低温时,分散生活会被冻死,但群聚的蜜蜂由于能够较多地保存热量,则可避免死亡;在水中成群的鱼比单个的鱼对毒物抗性大;作物合理密植或间作套种,不但能充分利用太阳能,而且还能抑制杂草。如养鸡,如果采取平养,在寒冷的冬天,需要在鸡舍内增温;而笼养的鸡舍内仍保持较高温度。种内协作效应使精细密集农业成为必需。
6.空间定位规律。这里的空间,包括空中、地面、地下、水上、水面、水下。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惯和适宜的空间位置。精细密集农业顺应自然,把所经营的各种动植物,配置在一定空间的适宜位置上,形成错落有序的若干层次。如同自然生态系统,扩大了生命繁荣的空间。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反而更为蓬勃有力。
池塘养鱼的空间位置结构是这样的:鲢鱼、鳙鱼在水体的中上层生活,草鱼、扁鱼、青鱼在中下层生活,鲤鱼、鲫鱼在最下层生活,分层使水面无形中扩大了。
江苏省如皋县高井乡一姓朱农户饲养三千多只鸡,他把鸡笼安在70厘米高的空中,使鸡通风透光,鸡笼下面饲养蚯蚓,同时在鸡棚的上面搭葡萄架。这样鸡、蚯蚓、葡萄各得其位,取得了一地(面)三用的效果。
7.补偿效应。两种作物生长在一起,一为主要作物,一为辅助作物,辅作物能分散或捕获害虫、病原菌,可使主作物受到的危害较单作时轻,辅作物又能充分利用未被主作物利用的生活因素,而照样增产,补偿主作物的产量损失。这就是补偿效应。在陕西关中地区,茄子与玉米套种,未见茄子有绵疫发生,而专业菜田里该病感染较重。
精细密集农业等于“在庄稼地里开个杂货铺”,这家不收,那家收,补偿效应起作用。
以上规律从生物学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农业精细密集经营提高土地生产率的理论依据。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精细密集农业的潜力和希望。
二、精细密集农业的经济学依据
1.异量投入产出原理
所谓异量投入产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做到投入微量或相对的微量而产出巨量或相对巨量。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充沛而资金短缺,在科技密集前提下,靠劳动密集实行精细密集农业经营,就能做到用微量或相对的微量的投入取得巨量或相对巨量的产出。例如新产品玉米浸种剂,每亩地的种子只用一包,费用3角,而能使产量提高一百斤。其投入产出比约为l:200。这是异量投入产出原理的{zh0}实例。
2.{jd1}收入原理
{jd1}收入原理是指在劳力、资金、物资的投入上,人们只关心{zh1}的收入量,只要能增加最终收入,就愿意继续投入。
显然,这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经济或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因为人们追求的是利润,而不是一般的总收入。没有利润的生产是不会有投资的。但在自给自足经济或商品经济尚不发达时,生存的本能使人们把最终收获放在xx,而不计较成本得失。人们首先关心生产了多少,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会首先关心自己投入了多少,因为投入与购买的关系很淡薄。所以成本与利润的概念是模糊的。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经济时代,{jd1}收入原理一直在起着作用。而商品经济还不发达时,{jd1}收入原理依然反映时代和指导时代。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如果把劳动报酬考虑进去,往往是利润微薄或出现负值。但农民仍然要从事粮食生产,是因为难以找到其行业的就业机会,故就这样的比较利益看,种粮仍然很实惠。而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目的首先也是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人们只关心{zh1}的收成和一年的温饱。由于种粮的目的和种粮的机会成本十分低下而显得种粮的盈利问题几乎不是问题。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徘徊或小幅度的回落,反映的正好是自给性农业生产力低下的落后性波动,但又不会出现大的回落(自然灾害除外),反映的仍然是自给性农业的特点;非市场性的稳定。
再以养猪为例。在陕西的关中地区,一般农户都养1~2头猪。按近年的投入产出看,1头猪仔约值60元,从买回到育成出售,大约10~12月,加上精饲料及精饲料加工费约共4l0元。而育成猪大约重300斤,可得收入约450元,如果算上劳动支出,两相比较,很难说有多少利润,也许是亏本的。可农民依然在养猪。一个重要原因仍然是机会成本太低下了,养猪总能收入,“亏本”只不过是劳务的低收入,而不养猪则根本无收入。
在贫困山区,养“长寿猪”的现象是普遍的,也是不奇怪的。如果计算这些猪的多年投入和预期产出,必然是亏损严重,但人们关心的不是投入了多少饲料和劳动,而是在恰当的时候可以食肉,在最需要钱的时候可以出售。猪是自己财富的贮存形式而不是商品经济意义上的投入产出活动。
{jd1}收入原理既然因商品经济不发达而在我国农村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在相当时期内,应该因势利导而充分予以利用。
可见,把劳动力的闲置变为投入,由大量农副产品的可再加工看,精细密集农业的发展是可能的。尽管增加的收入可能是微利,但增加社会财富是显著的。
可以先由此开始,然后在发展中不断变微利为厚利,变无利为有利。因为精细密集农业必然能加快社会主义非农产业和事业的发展,所以农业因此而最终受惠的机遇就会提前到来。
3.劳动无成本原理
劳动无成本原理,就是在农业生产中不计算或不考虑劳动成本,并且只要劳动的增量能带来收入的增量,就愿意继续投入劳动。{jd1}收入原理则不考虑一切投入的成本。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只要有收入的增量就继续投入。农业生产中的种植业,更多地符合劳动无成本原理,因为这里只是不考虑劳动成本,至于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生产资料的投入费用农民还是考虑的,并常以此作为盈亏分析的依据。而养殖业,特别是养猪、养鸡,更多地符合{jd1}收入原理,因为在这里农民几乎不考虑投入,只关心最终收入。
劳动无成本原理是自给自足经济和劳动力过剩的产物。在自给自足经济条件下没有计算成本特别是劳动成本的必要,而劳动力的闲置,使大量劳动力一文不值。既然没有可能去创造财富,这些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就只能等于零。崇尚勤劳的惯性和改善生活的本能促使人们只要能获得收入的增量就愿意投入劳动,而不敢去计较报酬的多少。
当城市刚刚为农民提供了一点薪低活苦的就业机会,就立刻引起了数百万农民对城市的冲击,虽然城市所能容纳的农民是极为有限的,但对每一个农民来说谋求职业的机会是相等的,都想获得机遇,{zh1}必然是更多的农民无可奈何地退回去。但当他们再一次看到或听到就业机会来临的时候,更大的“盲流”群会更加激烈地争夺机遇,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为零,何妨一试、再试。这就是“盲流”产生的深层原因。
“盲流”对农业生产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由于劳动无成本原理的存在使农民盲目流向城市,但此时我们如果能在农业内部为农民找到就业机会,那么“盲流”就会减少。如对农业进行精细密集经营,务农收入就不一定比进城低,且风险明显也低。相对说,技术易学,生活开支低。劳动无成本原理正好为我们引导农民进行精细密集经营提供了一种契机。
三、精细密集农业的现实作用
1.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素质,缓解大城市压力
精细密集农业由容纳部分剩余劳动力开始,而发展的趋势是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当劳动力不够时必然会产生对机器的需求。农业内部现在已经分化为多种行业,精细密集农业将使农业内部的行业分工更加精细。将为农业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必然与精细分工发生矛盾,这要由发展教育来解决。所以精细密集农业将成为发展农村教育的动力。剩余劳动力的合理安置把人们引向创造财富的道路,因而有利于培养勤劳上进的美德,减少游手好闲的存在,缓解大城市的“盲流”压力,以利有序转移。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小国。精细密集农业能用较少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经济学就应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资源有限,但挖掘资源潜力的前景是无限的,科学的进步就是人们利用资源技巧的进步。与古代比,人口不知增加了多少倍,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却比以前大大提高,其秘诀就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于寻到了可开发的新资源和新办法。
资源因有限而变得十分可贵。但在现实中,仍有闲置或浪费。比如家庭院落,人们一直认为它是生活憩息的场所,最多是种些花木美化环境。想不到这块巴掌之地现在会有相当大的潜力,能变成“聚宝盆”。在四川省米易县和陕西省的礼泉县及渭南市等有许多农户搞庭院农业年收入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但这些农户相对说仍然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农户的庭院都未利用。
精细密集农业不仅要充分利用庭院,更重要的是要使低产田变中产田,中产田变高产田,高产田变吨粮田;还要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水及各种滩涂。
我们曾习惯于把农业向四周扩张看成是发展,现在要把向上、向下及加大自身的容量看成是农业发展的更佳途径。
3.强化科技应用,扩大科技需求
精细密集农业所以能容纳较多的劳动力,能充分利用资源,就在于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精细密集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过程。也可以说,精细密集农业将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新的经营方式将不断向科学技术提出新课题。应用本身是创造需求的消费。新的经营方式将呼唤高素质的科技队伍。
新经营方式将使科技成果供不应求和农民学技术成为自觉追求。
4.改善投入结构,节约资金投入
精细密集农业既然主要依靠技术和劳动的投入以取得高额产量,相对说能节约资金。精耕细作主要投入的是劳动,集约经营主要投入的是资金,而精细密集农业主要投入的是技术和劳动。投入结构的变化,效果好而省资金。
精细密集农业强化了微观生产投入,相对降低了改善农业大环境和大量设备投入的压力。另外,精细密集农业重在调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会使农民压缩一些婚丧嫁娶和建房等非生产性的投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精细密集农业。
5.以丰裕的生产来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精细密集农业将以丰裕的农产品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
新的经营方式还有助于农产品出口,赚取外汇。精细密集农业不仅能为社会提供数量丰富的农产品,而且它通过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优质化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出口不仅给精细密集农业提出发展的需求,而且为精细密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
目前,精细密集农业的“星火”已随处可见。从这些“星火”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农业的出路和希望:农业在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农产品的同时,能实现农业人口较为充分的就业。但是目前,精细密集农业正处在艰难的启动阶段,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取得共识之后,协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尽快促成精细密集农业的普及和昌盛。
精细密集农业的产生有其历史条件。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部分农业劳动者必然要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农业上的劳动力相对减少,{jd1}减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将有力量对农业进行较多的投资;科技的重大突破,有可能使农产品相对人口极大丰富。此时,人们渴求的将不再是农产品{zd0}化,而是生态环境优化。这些条件的变化,精细密集农业将被更新的农业经营方式所替代。但精细密集是中国农业目前条件下的正确选择。精细密集农业将作为一个时代的农业经营方式而永载史册。
参考文献:
1、于光远:《合理利用阳光和地表、地下土地资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靳汉生、刘天福:《精细化农业初蕾》,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年。
3、周玉振、刘国宣:《四川立体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4、李家福:《高效益庭院经济技术指南》(北方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年。
5、孙绪森:《农户经营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6、刘巽浩、王宏广:《中国农业出代化与精久农业的构思》,《中国农村经济》,1991年第3期。
7、刘巽浩:《我国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希望》,《人民日报》,1989年12月30日。
8、《“精久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向》,《报刊文摘》,1990年1月2日。
9、任尔际:《农业生产力的证明》,《人民日报》,1990年6月10日。
10、杨永德、吴天恩:《小庭院变成聚宝盆,南阳县农民尝甜头》,《人民日报》,1990年10月31日。
11、黄东华,计用福:《别开生面的“生态庭院”》,《中国青年报》,1990年3月26日。
12、袁祥:《让科技兴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光明日报》,1991年3月21日。
13、夏福堂:《靠生态农业增产的一个实例》,《农民日报》,1990年6月6日。
14、杨春峰:《间作套种的理论与技术》,西北农业大学胶印,1990年。
15、彭延柏:《生态农业奇观》,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16、魏正果、王征兵:《发展精细密集农业》,《人民日报》,1991年3月9日。
17、王征兵:“精细密集农业初探”,《中国农村观察》,1991年第4期。
刊于《管理世界》1995年第5期P195-200;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1995(11)全文转载,P123-128;
中国科学院科技文摘《中国国土资源文摘》1996(2)摘录,P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