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
张林森:一部沉甸甸的高原史
刚刚结束“中欧世博科技周”的采访任务,我们便迅速走出了国际大都市上海的繁华——起身奔赴遥远的陕北高原。
离开上海,在莽莽苍苍的高原漠野上行走,思想禁不住驰骋于喧闹与宁静、繁华与沉寂的两极世界。此行不为别的,只为了追索一颗高原的魂魄——延长油田领头雁张林森。
-、26小时之久的等待
乘坐北京——延安T46特快,我们下午3时到达延安。这天是周五。
踏上这块红色圣地的时候,感觉一段久远了的红色历史正汹涌澎湃地朝我们涌来。凤凰山麓下的宝塔山、延河水,浓郁淳厚的陕北乡音,半山腰间的旧窑洞,漫长岁月之后的革命遗址,那些久远的脚步声……这凝固了恒久不变气息的一切,瞬间都朝我们涌来了,让人感受到一种升腾的力量。
然而,我们不是游者,前来接应的延长油田司机已等候在火车站出站口。他载着我们朝距延安市十几公里处的李渠镇崖里坪村驶去,那里才是我们此行目的地——延长油田。据说,公司是2008年底从山沟里永坪镇搬迁至崖里坪的,搬迁,实现了企业发展又进入一个历史新纪元——几代石油人的夙愿。
来不及端祥公司外貌,司机已径直将我们拉进了大院。负责安排采访工作的高秘书打来电话说,张董事长正在主持一个重要会议,请我们稍候。
下午近6时,下班时间快到的时候,高秘书通知我们赶紧过去,说张总主持的这个会就要结束了,但下个会议马上就要开始。他说,中间的这点间隔就是他插缝安排的,顶多采访20分钟吧,别嫌少,因为张总平时是非常忙的,很难见到他。我们吃惊不小,《放歌大西北》栏目是10个整版,是篇幅较大的xx科技人物专访,才给20分钟?这对于具有专访经验的我们来说,不得不叹息!
不管了,还是赶紧见到他再说。
直奔东三楼秘书处,我们静静地守候主人公的出现。这时,高秘书又脚步匆匆赶过来,歉意地告诉我们:“下面采油厂来人了,张总要开碰头会,晚上也要加班,今天怕是抽不脱身了,抱歉啊! 明天我再插空安排吧!”我们虽然感到失望,但还是理解地说:“没有关系,我们再等吧!”随即,对张总双休日都无法休息表示敬意。高秘书说:“早就习以为常了。”
按高秘书的安排,我们先去食堂用晚餐。
饭间,经打听才知道,明天要召开的是“延长油田半年工作总结大会”,所以下属23个采油厂已陆续来人向张林森汇报工作。他是很重视这个机会的,采油、发油、车辆运输、电力、注水、环保治安、职工培训、岗位练兵、员工思想状况、后勤生活设施等,他对每一项工作都要认真的询问和了解。“你们想想,要走遍23个采油厂,那怕是{yt}去一家,张总恐怕也得用一个月吧?”
哦,终于彻底理解了。
晚饭后,我们带上相机随意地漫步,欣赏着高原夕阳下的这座xx石油国企总部的景色,欣赏着企业文化在大院内外各角落的传播,也让自己的思维游荡在高原历史与现实之间。
次日,周六。
上午9时,延长油田宣传部贺部长给我们打来电话,说在报告厅等候,邀请出席即将召开的半年工作总结大会。我们迅速奔往报告厅,会议正好刚刚开始。
主席台两则墙面,采用高清晰多媒体屏幕方式,呈现了下属23个采油厂各分会场的多画面同步播放。据说,这些采油厂分散在陕北高原的千沟万壑中,人员加起来共有6万多人,要集中起来开会不大可能,所以开大会都采用这种形式。
终于见到了他——坐在主席台上的张总,正在聚精会神、不失庄重地听取报告。他同时也是主持人,将会议进程安排得非常紧凑,井井有条。
我们一人端着相机在会场忙碌,一人在席位上静静聆听记录着。大会内容很丰富:延长油田201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专业工作报告,各重要部门工作总结报告……令我吃惊的,是一个采油厂的表态发言。这是半年来任务完成最差的单位面对全体延长人,面对我们媒体人的一份工作检讨及以今后期望。我这才知道,这个创下了千万吨级的延长油田,经历了一种怎样的心灵砺炼。由于各采油厂所处地域位置原因,许多老油田经过百年开采,石油产出率已经很低,开采难度非常大,持续开发任务相当艰巨……
临近下午6时,终于盼来高秘书电话,说张总请我们过去。这时,距我们到达这里,时间已经过去整整26小时。
当身材魁梧的主人公出现在面前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张具有典型特点的陕北人淳朴的脸。高高的个头,眼睛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极具亲和力。我们不禁投去关切的目光。
我们惊讶极了,快58岁的人了,长年累月的操劳着,竟然是一幅神采奕奕的模样。与张林森安静地交谈了约10分钟,下属采油厂的同事便迫不急待地破门而入了,似乎有很重要的事情。接着,又有几位接踵而来,我们的谈话xx打断。他一边热情地招呼着同事,一边向我们流露出歉意的表情。经历了这两天,我们已经明白许多,作为拥有6万多员工,加上家属实际拥有20多万人的延长油田的领头雁,张林森是何等地忙碌!
想想约了他几个月,来到此地又等候了26个小时之久,我们得到的采访时间仅为10分钟。不由得生出无限感慨。看着源源不断的来访者和忙碌不已的他的身影,有采访经验的我们立刻主动中断专访,向张林森提出要亲自去定边采油厂和七里村采油厂走一走。因为,我们敏感纤细的心灵,已经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被这颗高原的魂魄征服。
他再次流露出歉意:“你们去定边采油厂走走吧,那是我生活战斗了16年的地方。七里村采油厂也值得一看,它是中国陆上{dy}口油井的诞生地。”他的话激情澎湃地敲打着我们心扉,走访心切的我们,要求收拾行李连夜起程。
“那吃了饭出发吧!”建议很快得到了他同意。
很高兴,这个晚餐是和张总一起吃的,是食堂普普通通的工作餐,他说平时就喜欢吃这样简单的工作餐,清谈的素菜,清香的稀饭和柔软的面条……
饭毕告别,我们顺便说了一句:“张总,我们不想给下属单位带来麻烦,找个简单地方随便住一宿就行了。”却听他正给司机强调着:“注意安全啊!”
刚刚转身,忽听背后传来一声“你们会住进{zh0}的酒店!”这是张林森的声音。我们有些疑惑,不明白他为什么强调这事。
收拾好行李,办公室小鲍和司机陪我们起程,这时,是晚上9点钟半了。
高原之月下,汽车载着我们驶进了暮色中,撩起了我们对张林森“战斗过”的定边采油厂和无边无际原野的无尽沉思。
(图注)长年忙碌奔波在工作一线的张林森
汽车从高速公路下来,驶进定边县城的时候,时间已过子时。也就是说,我们这一路上走了近3小时。令我惊诧的是,下榻的定边县石油王子大酒店,居然是一家高级酒店。真是做梦也想不到,以凄婉悱恻的《走西口》旋律闻名的定边,居然还拥有这样的高级酒店。
我们猛然想起出发前张林森丢下的那句话:“你们会住进{zh0}的酒店!”原来,这个酒店也有他内心深处的一份情结啊!
掐指一算,来陕北已是第3天了。
清晨,推开窗棂,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气息扑面而来。
一抹淡红的朝阳下,我们看到,定边城的交通已经四通八达,高楼大厦遍地林立,漂亮的教学大楼,宽敞整洁的街道,绿色的植物迎风摇曳,青草绿地吐着芬芳。哦,还有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老人们晨练时的悠闲身影……美丽的晨景告诉我们,这是一座非常适宜人居的城市。
“辛苦了!占用了你们宝贵的双休日。” 我们抱歉地笑了笑,环顾起几百平米展室里那么多的文字资料及历史照片。
“早就养成双休日上班的习惯,没关系,已经习以为常了。”这是采油厂一位衣着时尚的年轻女工的声音。
我非常感慨,怎么又听到了这句漫不经意的“习以为常”?
我发现,定边人提起张林森就没有不交口称赞的。他就像一本厚厚的书,读着他,简直就是捧起了一部诠释陕北与人生的xx,这位朴实的陕北汉子书写下的,是与自己祖辈迥然不同的人生篇章。
(图注)年青时爱书如命的张林森
三边,是指定边、安边和靖边。
30年前,走三边的道路崎岖又险阻,人们主要依靠两条腿步行,一般人家的交通工具没有别的,只有毛驴。
在白于山的一片高崖下,有几孔土窑洞,这是定边县的贺圈乡五兴庄村。1952年12月,张林森就降生在这个极度贫苦的村子——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荒漠草原相交融之地,这是他的祖父逃荒要饭的落脚地,是几辈人都走不出沙窝窝、遭受贫困的苦难地。
那时的定边,黄沙漫道,沙尘蔽天,行走十分艰难。想从定边行至榆林,恐怕要足足走上半月之久。由于交通不便,老百姓们通常是吃糠咽菜,衣不遮体,靠天吃饭。祖祖辈辈只能逢节起庙会、天旱祈甘霖……这是陕北高原人默默认同的一种生活方式,并沿着这种生活的惯性,一代一代执著地在落后与艰辛中缓慢前行。
提起哥哥你走西口
妹妹泪长流
走路你走大路
莫要走小路
大路上人儿多
拉话解忧愁。
一曲《走西口》旋律,唱得人柔肠寸断。而张林森的父辈们在黄土高原上,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平静地歌唱与守望。
忽然{yt},在极度贫困日子中渐渐长大的张林森,从中国最早的一首石油诗中知道了家乡土地下的秘密:陕北有石油。他便激昂地大声吟诵起来,吟诵这首出自北宋xx科学家沈括的石油诗:
二郎山下雪纷纷,
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未老,
石油多似洛阳尘。
最早在东汉(公元32—92)xx历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中有记载:上郡高奴县(即延安)有洧水,肥可燃;北宋科学家沈括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沈括为它取名为 “石油”,是世界上最早之称谓;到了元朝,《元一统志》中记载:在延长县南迎河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
从此,张林森将这段史书上的记载铭记于心。
知道到家乡土地下有大量“黑金”后,张林森小小的心怀里便生出了一种感叹:为什么地下有丰富的宝藏,地上人们的生活却穷得叮当响?他一遍遍地自问,解答不出时,连自己的呼吸都感到灼热难当。
他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寻找传说中美丽的天堂。
走过了“大跃进”的童年,走出了“xx”的荒漠,深情悠长的张林森在故乡沟壑纵横的高原上挺直着腰板赶路,在塞北毛乌素沙漠里一步步地向前疾行,留下了一位负重的黄河子孙醒目的脚印——
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员。
20岁,担任大队支部书记。他领着乡亲们苦干加实干,让大家在一片片绿油油、黄灿灿的庄稼地中面露惊喜。十年的苦干,他硬是让一个落后的大队走到了全公社最前面。
30岁起,担任农场场长和书记,很短的5年内,他把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科学造林、科学办厂当成了主旋律,让农场的年景一年胜过一年,使严重亏损企业扭亏为盈。为此,《人民日报》有篇报道称他为“陕北农业综合发展的典型,文教界经济的示范。”
36岁,被调到多种经营公司,正式投身商海。面对严重亏损的局面又负重前行,他再次使公司摆脱困境。
39岁,正式步入能源行业,开始了石油人生,少年时代的寻“乌金”之梦,也由此而开始。
就这样一路走来,张林森从石油公司待业门市部经理,到定边县石化局副局长;从石化总公司副经理,到定边石油钻采公司总经理;从延长油田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兼定边采油厂厂长,到延长油田董事长、党委书记,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在不同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1993年,张森林受命组建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下面简称“定钻”),这让他的心情异常激动,因为,儿时的梦想终要实现了。但是,这也意味着他要从吃“皇粮”的定边县石化局副局长位置上退下来,去干风险大、钱没一分、设备没一台、技术资料没一份、办公场地没一间、从来没有干过的石油开发事业。
(图注)一辈子都在埋头苦干的张林森
与所走过的每一条艰难道路一样,每每遇到难,他总是面对浩如烟海的漠野,用那双睿智的眼睛极目眺望。“千斤重担,为你也要扛! 万般困难,为你也要闯! ”他喃喃地望着黑黝黝的山头,那有一簇簇闪烁的光亮——那不是长庆油田的油井么?他心里暗自发誓:人家行,咱也行!
他想方设法找来了9口油井的详细资料,经请教专家反复认证,认为有开采价值。然而,石油是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项目,修复残次的油井需要设备,需要好几百万元的设备呢! 财政拔不出钱来,这么多的钱上哪里去弄啊?
经思考,他提出了创业之初“举债起步,旧井垫底,以油养油,滚动发展”的地方石油开发思路。考虑到工人有困难,筹款额定为5千元,干部则每人筹款1万元。可是,资金的缺口仍然很大。无奈的张林森,情急中想起了昔日工作过的家乡、农场、多种经营公司……对,试试看,天无绝人之路!
他来到昔日的老乡、老朋友、老同事处求助,大家不但纷纷搬出了家底子,还各自从朋友和亲戚处转借。因为大家深信,张林森不到十分困难的时候是不会张口的。仅仅几天时间,他个人就借到了100万元。加上单位干部和工人筹集的,一共筹集到了200万元。
捧着这些血汗钱,张林森控制不住感情,潸然泪下……他含着泪与战友们商议:这是背水之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他又多方奔走,西上兰州、东下河南,凭借他的人格力量和执著,为公司赊回了用现金难以买到的几百万元油井设备。
张林森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再一次创业。不久,就掀开了一场异常艰苦的战役,他命名为“揭盖井”之战。
正如后来有人这样描述他:西口,这个历史上就具有纯朴民风的地方,盛开了一朵火红的山丹丹。这惊世骇俗的花朵竟染红了坡坡沟沟,染红了整个定边县,清纯的芳香浓郁了这片死寂的大地。
(图注)笔者镜头下的陕北高原
(图注)笔者亲赴石油开采一线采访(右二)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