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迷航”事故考问游乐设施安全

 

6月29日下午,深圳东部华侨城大侠谷“太空迷航”娱乐项目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6人死亡,10人受伤,其中重伤5人。深圳市盐田区委宣传部7日晚发布通告称,事故原因初步查明系“太空迷航”5号座舱因支撑系统失稳与活动站台发生碰撞坠地,随后又与其他座舱发生碰撞,导致部分座舱内的游客伤亡。

华侨城事故给近年来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游乐业笼罩上一层阴影,也让公众对游乐设施的安全问题平添了几分忧虑。

 

●现状

 

游乐设施安全

不缺少制度保障

 

从1980年5月1日北京市接受日本友好城市赠送的“登月火箭”、“直升机”、“推土机”、“打地老鼠”4种游艺机开始,中国游乐行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史。

据不xx统计,如今国内大大小小的游乐园(场)达1000多家,其中大一些的游乐园、主题乐园有400多家,占全世界游乐园总量的10%以上。2009年,进入游乐园(场)休闲娱乐的有3亿多人次,仅按人均消费20元计算,年营业收入就达60亿元,全行业形成产值在100亿元人民币以上。

随着游乐业的繁荣,游乐设施制造业也日渐成熟。目前国内已有游乐设备制造厂商200余家,已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各类游乐园的需求,北京实宝来、中山金马等国内游乐设备制造xxxx制造的产品已陆续出口亚洲、非洲、拉美和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游乐行业的突飞猛进却始终面临着安全的考验,偶发的安全事故不仅影响游乐业自身的发展,而且社会反响极其恶劣。

1994年11月,重庆科普中心内的“飞毯”将一男一女抛出,2人当场死亡。

1998年8月,上海闸北公园运行中的“转椅”突然倒塌,当时设备上约有20位游客,事故造成1死9伤,其中有8个孩子。

2001年2月17日,南京红山动物园游乐场的旋转升降飞机上升中突发故障,6名游客被困高空长达两个半小时。

2006年4月16日,贵阳河滨公园时空穿梭机发生游客坠落事故,一死一伤。

2007年6月,合肥市逍遥津公园游乐场的世纪滑车在爬坡时突然失控并向后滑落,1名刚参加完中考的女生不幸丧生。

……

昨天的教训历历在目,今天同样的灾难再次降临,而且更加严重。有媒体报道说,华侨城6死10伤的事故是国内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游乐场安全事故。

“虽然事故惨痛,但总体来看,我国游乐场所事故发生率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中国游艺机游乐园协会游乐园专业委员会原秘书长冯锦凯说,近年来,中国游乐园安全事故率已经明显降低。1980年至1998年中国游乐园共发生伤亡事故70起,年均3.8起,而近几年平均每年不到1起。

游乐场所事故率的下降主要得益于国家对旅游安全问题的重视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冯锦凯正在撰写的《中国游乐指南》中给出了详尽的论述。

为加强游艺机和游乐设施的安全监督检查,切实防范伤亡事故发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公安部、劳动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6部委于1994年4月13日联合下发《游艺机和游乐设施安全监督管理规定》。据了解,这是我国{dy}部关于游乐设施安全问题的规定。此后,《游乐设施监督检验规程(试行)》、《游乐园管理规定》、《游艺机和游乐设施安全标准》等一系列文件和法规相继颁布。特别是2002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实施,国家将大型游乐设施纳入特种设备目录,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国家对游乐设施的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检测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涉及游乐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对游乐的主体———游客都作了详细规定。游乐设施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已基本完善。

 

●借鉴

 

第三方参与社会化管理

 

美国经验值得学习

 

关于游乐设施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建设问题,美国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据了解,美国游乐设施安全监督管理除了常规的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之外,还走了一条“第三方参与,社会化管理”的路子。

在美国,移动游乐设施作为消费产品的一种,由消费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行使产品缺陷投诉受理、调查鉴定和召回的管辖权。美国消费产品安全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的xx管理机构,它由国会根据《消费产品安全法》指定成立。成立消费产品安全委员会的目的是保护公众,防范因产品缺陷给消费者造成伤害或死亡。正是其独立于政府与行业之外的中立性,确保了安全检测和调查的可靠性。

此外,美国还有众多的游乐设施行业协会对其会员进行制度化约束,这些组织包括:游乐和娱乐设施安全委员会(CARES)、国家游乐设施安全官员协会(NAARSO)、国际游乐场联合会(IAAPA)、户外的娱乐行业协会(OABA)和国际游乐设施行业制造业供应商协会(AIMS)等。

据了解,中国目前虽然也有中国游艺机游乐园协会等行业组织,但是这些组织大多站在政府或者行业的角度考虑问题,缺少足够的独立性。

深圳市特种设备安全检验研究院院长梁广炽在《美国游乐设施安全管理》一文中指出,要真正做到第三方参与,社会化管理,就要调整行政审批重点,把政府行政审批项目减少,把部分评审权、管理权逐步交给xx性的、能负起责任的非营利组织,这些组织{zh0}是标准的制定组织,能准确把握标准的要求,如中国游艺机游乐园协会等。此外,除了资质审批权外,还要建立一支独立的技术检查和执法监察队伍。这些检查机构可以是政府的监管机构、保险公司检查机构、私人顾问公司检查机构等。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总体趋势都是第三方参与、市场化管理。

 

●追访

 

主体责任不落实

安全隐患难xx

 

如此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何却依然没能阻止游乐场所安全事故的发生呢?

面对这样的困惑,冯锦凯给出的解释有二,一是法律法规的落实不到位,二是某些游乐设施质量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材质方面差异很大。

规章制度制定得再好,不落实也等于零。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原副局长武津生曾公开表示:“通过包括游乐设施在内的特种设备大量的事故分析,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事故都是由于运行单位主体责任不落实,违章指挥、违规操作等原因造成的。”

2001年,在南京红山动物园游乐场旋转升降飞机事故调查中,江苏省和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工作人员发现,事故属于旋转飞机电机控制方面的问题,且这套设备未得到检测部门的认可便投入了运行。

2001年,北京平谷世纪龙滑道发生滑车冲撞事故,事故中使用的滑车是没有生产许可证或安全认可证的产品,滑道的安装设计也未履行相应的手续。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多次对企业发出“不得投入使用”和“责令停止使用”的通知书、并采取行政处罚后,公司仍拒不执行。

此外,还有不少经营者因不愿出检验费、怕麻烦而拖延、逃避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后未及时整改就违规开业迎客;不少经营者未按照相关规定对大型游乐设施进行试运行和例行安全检查,有些小型游乐园甚至将游乐设施承包给个体商贩经营,导致设备处于无人检查、保养、维修的状况。

除此之外,游乐设施质量方面也存在不少非人为的安全隐患。这类隐患主要源于大型游乐设施高空、高速、高旋转的特殊运行环境和个别器材配件的材质问题。

“更高、更快、更刺激已经成为现在游乐设施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伴随着这一趋势而来的是游乐设施超负荷运营。而游乐设施在高空、高速、高旋转的超常规环境下运行,会导致设施的过度损伤,增加安全隐患。”冯锦凯说。

而个别器材配件的材质问题主要是目前大型设备生产过程中的“外协”现象导致的。据介绍,生产一架飞机需要300多个“外协”企业提供零部件才能完成,生产一部汽车需要80-100个“外协”企业。同样,生产一台大型游乐设施也需要20-30个“外协”企业。

据了解,东部华侨城“太空迷航”所用设备也是如此生产的,虽然东部华侨城副总经理郑红霞对媒体称,“设备是通过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审批并检验合格的国家A类特种设备”,但是谁又能保证每一个设备零配件都符合标准呢?

“很难!”冯锦凯说,一是不少“外协”企业并不是专门从事游乐设施制造的企业,二是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品质量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小厂商的产品。

“以‘急流勇进’设备中使用的光电管为例”,冯锦凯说,唐山凤凰山公园的“急流勇进”项目曾先后使用过国产和日本进口两种控制船体发射间距的光电管。国产的虽然便宜,但经常失灵,造成冲刺的小船与前船追尾;日本的光电管1万元一个,但性能稳定,从来没有出现过失误。

 

●观点

 

要堵住设计制造和监管漏洞

 

有专家指出,游乐设施的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三个环节:设计、制造和管理。要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应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完善,最重要的是要从监管上堵住事故发生的漏洞。

“中国的游乐项目更注重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和表面噱头,缺乏足够的人性化设计,因为投资者急于收回成本并盈利,只要有一个热点概念,就可吸引游客。”一位参与华侨城麾下项目策划设计并从事景区规划多年的业内人士透露,海外一些主题公园在每次开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游乐设施前都要做多次检查,且海外主题公园在初期规划时就已经考虑了人体承受能力和游乐刺激度平衡问题,而中国主题公园几乎都做不到这些。

冯锦凯也表示,“游乐设施在设计时就应把保证人的安全放在{dy}位,而不是刺激性,这一点应该从制度上给予明确规定。”

另外,他认为,设施制造方面在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要处理好“外协”生产企业的资质鉴定和审核问题。“技术是无界限的,但是跨行业的资格认定却存在诸多困难。解决好‘外协’企业的资格认证问题,将成为确保游乐设施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相关人士透露,东部华侨城“太空迷航”事故中的设备就大量使用了“外协”企业生产的零部件。如何保证每一个零部件的质量,保证每一个“外协”企业都具有游乐设施生产资质,成为未来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

此外,缺少有效监管是目前国内游乐行业的一大隐忧。一名不愿具名的专家说,国内游乐行业监管虽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存在有法不依、敷衍了事的现象,特别是设备检测方面,所谓的设备检测都只停留在企业的自检和备案阶段,制造单位和主管技术部门的第三方检测和监督存在空白,这就使得一些性命攸关的设备检测流于形式。

据相关媒体报道,东部华侨城“太空迷航”事故发生前不久,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曾开展过一次“迎亚运”安全大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就包括大型游乐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特种设备的安全保障,但是却未能检测出任何安全隐患。

如何确保旅游设施安全监管制度的有效运行,已经成为游乐行业管理的重要课题。

 

●调查

 

本报与清华大学媒介调查

实验室联合调查显示

 

81%受访者对游乐

设施安全表示担忧

 

本报讯(实习记者徐万佳)深圳东部华侨城事故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型游乐设施安全问题的xx。中国旅游报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显示,在全部1574名受访者中,有81%的受访者对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忧,54%的受访者把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归结于“不到位的维护保养”。

“激流勇进”、“疯狂老鼠”、“过山车”……近年来,惊险刺激的大型游乐项目越来越受到游客特别是年轻游客的喜爱。调查显示,在1574人中,16%的受访者体验过此类大型游乐项目。华侨城“太空迷航”事故造成6死1伤的惨剧,这让不少人对游乐设施安全问题表示担忧,对今后参与此类项目也是心存忧虑。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访者(81%)对大型游乐设施有过安全顾虑,25%的受访者表示以后不再敢去体验类似的游乐项目。

大型游乐项目在给人带来感官刺激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调查显示,游乐园管理人员一般会主动向游客说明注意事项,55%的受访者在体验此类项目时获得相应的安全告知,但仅有11%的管理人员出示过“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书”,更有七成多(73%)受访者表示没有看到过“安全检验合格标志牌”游乐设施安全标识。

与81%的受访者存在安全顾虑相对应,超过半数的人(51%)认为游乐设施的检查周期应该是每天一次,2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是每周一次,17%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是每月一次。在被问及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是否知道该如何处理时,66%的受访者选择了“听从现场管理人员指挥”,20%的受访者选择“等待专门救援人员”,另有12%的人选择“自行逃生”。

游乐设施安全事故近年来虽属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影响恶劣。究其原因,多数受访者(54%)认为是“设施维护保养不到位”,22%的受访者认为是“设施设计不合理,存在质量问题”,21%的受访者认为“园方安全意识淡漠”。虽然有报道说“太空迷航”游乐项目在国外多被禁止,但是在回答是否该取缔此类项目时,大多数人的意见仍倾向于“应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确保安全运营”,比例占到60%;另有36%的受访者态度比较坚决,认为应该取缔。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太空迷航”事故考问游乐设施安全】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