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xx| Nooidea.com | 装傻充愣

天回家路上发现终于更新了,一如既往,习惯的没有标题。

凑个热闹,不巧俺在刚结束的Winter假期也学会了国粹“xx”(Mahjong)。不要问我搓的是什么流派的,我只知道「吃」「碰」「听」「糊」。下面这照片便是俺{dy}次糊的留影纪念。

(拍摄时间:2010年7月11日晚许)

注意照片右下角那一溜洗好排好的牌。

我是个不是个懒人,所以我一般不是很会投机取巧。照xx做,偶尔也能有个新发现之类的。

小小是个爱动脑经并且一向手脚麻利的人。洗牌的时候,每人面前要有18对牌摆在面前。

几乎每次小小都是{dy}个把牌摆好的。

小小并以此教育我们,至少还指导我应该向她学习,先把一列摆好,然后在堆上面一列。她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她总是最快垒出来。我的方法其实并没有多少不同,至少看起来是没多少不同。我就用手随机拿到两个垒起,成对成对的列成一排。可事实就是如此,小小的速度就是快于我。这个已经通过至少三轮比赛证实过了。

以前工作的时候参加过一个心理分析的培训,通过言行来判断客户的性格类型,以便更好的交流。里面就提到过一个很有趣的话题,男女的大脑区别。说道女人的大脑可以同时处理很多事情,指的是平行处理,而且不会相互打扰,举个例子,女的可以一边嗑瓜子,一边修指甲,同时开着电视剧看还和你聊天自如。男士则是单脑类型,基本就是只能一次做一件事情,所以你看我吃饭时说话,经常筷子就不动了,举个例子男的上厕所,会不自觉的对准小便池的心里目标,以至于新加坡樟宜机场 T3的男厕所小便池里真的画一直苍蝇在里面。

这里就引出来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大脑到底能不能同时做几件事情?

然而科学事实是人脑的硬件结构决定了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一脑两用”。人脑不能并行计算。当我们以为我们在进行 multitasking 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 switch-tasking。我们的大脑像最土的CPU一样在不同任务之间“轮转”,而不能真正“同时”做这些任务。

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其实并不是那么显然的。人类可以说直到最近几十年,因为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进步,才逐渐确信了这一点。参见《Mind Rules》这本书。

现在是最关键的部分了:Switch-tasking 是相当低效率的工作方式。《The Myth of Multitasking》这本书里面推荐了一个小实验。用笔在纸上写“Multitasking is worse than a lie” 这句话,但是要求写的时候每写一个字母就在这个字母后面写下一个数字,表明这是句子中的第几个字母。也就是说写出来的句子是:
M1 u2 l3 t4 i5 t6 a7 s8 k9 i10 n11 ……
看看这么写完需要多少时间。

然后再做实验的第二部分,先写下“Multitasking is worse than a lie.”这句话,然后再给这句话标注数字。结果纸上的东西跟前面xx一样,可是你使用的时间将会大大减少!

在完成实验的{dy}部分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句子和数字之间 switch-tasking. 实验的结果就是这种 switch-tasking 特别浪费时间。时间浪费到哪去了呢?当你在两个任务之间来回转化的时候,有一个时间成本,”switch cost”。

当你认为你在 multitasking 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 switch-tasking,而 switch-tasking 有一个 switch cost,所以这是一个特别地效率的工作方式!

正确的做事方法是一心一意,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

这时候肯定有人会问,我跑步的时候听评书,这个 multitasking 不是很有效率么?《The Myth of Multitasking》说,这个叫做 background tasking,后台任务。这里的关键是跑步不用动脑子。只要一动脑子,就成了 switch-tasking,就是低效率的。

Switch-tasking 除了自己的低效率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缺点,就是如果在你跟别人(下属或者家人)交流的时候这么做,心不在焉,是对人的伤害。不管你多忙,你都应该让跟你说话的人感到他是重要的。更何况这种没有质量的交流同样是低效率的。

统计表明一个人平均每小时会被干扰6次。被干扰的时间越长,就越不容易回来。有人研究表明,平均每个每周工作40小时的人,其每天(!)因为干扰而浪费的时间是2.1小时!责任越大,头衔越多的人,越需要被动的 switch-tasking,其工作效率也越低!

刘未鹏老师也在博客里举过例子:

经常发现一些国外的牛人们为什么不仅学习牛逼,连“业余”玩儿的东东也都搞得特牛逼,一点都不业余(上次在上看到,理论物理学博士,同时是世界xx大赛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计奖金拿了六百多万刀),你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居然可以在不止一个领域做到{zy1}?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另外,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 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xx起来, 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了十分钟网之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十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二十五分 钟。

如果阅读的例子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员来说其实有更好的例子:你写程序写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等你开完会 回来你需要多久能够重新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试程序,你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bug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 大致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D),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至少可以缩短到3-5分钟。但要想xx进入状态,却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的。所谓xx进入 状态,举个例子:你看了3个小时的书,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之后,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你大脑中所有相关的 记忆神经网络都被xx了,要达到这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倾向于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使得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的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要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另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能够保持状态多久()。《》上有一段关于庞加莱的思考习惯的介绍,很有代表性。庞加莱经常在去海边休假或者在路上走的时候在脑海中思索数学问题,很多时候解答就在这些时候忽然闪现。虽然我和庞加莱是没法比的,但是常常也在路上想出答案,这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现在终于知道小小为何垒牌总是快了吧?

她可不是一般的一边嗑瓜子,一边修指甲,同时开着电视剧看还和你聊天自如的女同志。

————–PS:放上几段那天搓麻时大家总结出来的几段语录—–

  • 人生就像打xx,都觉得自己差那么一张牌,差那么点运气,也都以为那么输一局不以为然,因为自己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仍觉得自己也能算是英雄。其实不然,“听”和“糊”虽只有一张牌的差距,但你只是“听”了。这就是平民和伟人的不同啊。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啊!
  • 人生就像搓xx,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糊。不愧是国粹啊! 如此多的人生道理。
  • 人生就如搓xx,多洗几次牌总能糊一把。
  • 朋友搓xx一直顺手糊,感叹一直一个人赢太没意思。是啊,若是人这一生不能遇到几次坎坷和波折是多么无趣。
  • 让别人羡慕是件不难的事情,想自己对自己满意是需要耐心的过程。(这句不是搓麻时候想到的)




  • July 26, 2010 -- (0)
  • August 3, 2010 -- (2)
  • January 23, 2010 -- (8)
  • July 24, 2010 -- (8)
  • July 18, 2010 -- (3)
  • July 13, 2010 -- (7)
  • July 5, 2010 -- (7)
  • June 30, 2010 -- (2)
  • June 28, 2010 -- (7)
  • June 15, 2010 -- (8)


2 Comments


    • 确实是没事打一下的

      这个东西如果我不是闲的非常无聊估计是不会玩的。。。
      上次也是几个人3缺一。。。

      实在逃不掉

Leave a Reply

使用新浪微博登陆

郑重声明:资讯 【搓xx| Nooidea.com | 装傻充愣】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