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名胜古迹(3)_名胜古迹_导游网

南靖土楼群


?



?

???南靖共有土楼15000多座,其中圆土楼386座、方土楼175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称“这里是土楼博物馆”。

???南靖土楼历史悠久,形状各异,大小不一,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还有椭圆形、五凤形、半月形、交椅形、曲尺形、八卦形、围裙形、凸字型形等。土楼以生土为主要原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造成宽厚的楼墙,内建木结构房子,一座土楼一般要三、五年才能建成。土楼的特点是:坚实牢固,抗风、抗震性能好;楼内房间建筑结构、大小相同;大多数土楼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楼内有水井,就像一座坚固的城堡,便于防盗和防一切不测的事情;由于楼墙高且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冬暖夏凉。

???圆形土楼可分为小、中、大三个级别。小型的一般是二、三层的单环式,中型的是三、四层大直径或双环式结构,大型的四、五层大直径两环甚至三环式。南靖土楼三分之二以上是三层的,通常规模是每座有70至100个房间,可住20户100人左右。

???方形土楼,民间称“四角楼”,包括正方、长方两种。与圆形土楼不同的是,外周边线和内部空间都成矩形。方形土楼大都是三、四层,上百个房间的中等造型。楼中央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楼的东西南北方向都有楼梯。

???田螺坑土楼群 位于书洋镇上坂村,是闽西南山区土楼中最美丽、壮观的一处绝景。该土楼群共有5座土楼,中间一座是方楼,围绕四周的是3座圆楼和一座椭圆形楼,恰似一朵梅花开在大地上。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路秉杰考察后赞道:“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均为黄姓家族居住,黄氏祖先于明末定居田螺坑。清乾隆至嘉庆年间,黄氏村民开始建造土楼。在田螺坑土楼群中,居中的方形楼名“步云楼”,始建于乾隆五十八年年间(1793年),楼高3层11.4米,每层22开间,共66间,占地1393平方米。右上方的圆形楼名“和昌楼”,始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楼高3层11.6米,每层22间,共66间,占地面积1268平方米。左上方的圆形楼名“振昌楼”,始建于1930年,楼高3层11.4米,每层26开间,共78间,占地面积976平方米。右下方的圆形楼名“瑞云楼”,始建于1936年,楼高3层11.2米,每层26开间,共78间,占地面积1063平方米。左下方的名“文昌楼”,为椭圆形楼,始建于1966年,楼高3层11.8米,每层32开间,共96间,占地面积1288平方米。

???田螺坑土楼群的五座土楼建在五层高低不同的台地上,从行驶在盘山公路的汽车上观看,时而圆楼在前,时而方楼涌出,景观不断变幻。由坡顶向下俯瞰,奇景乍现:四个圆环簇着一个方圈,像一朵梅花。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曾描绘田螺坑土楼群建筑是“上看如天上掉下的飞碟,下看如地上冒出的蘑菇,侧看如突兀出现的西藏布达拉宫”。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1999年秋到田螺坑考察时,写了一首律诗《田螺坑土楼群》,诗曰“田螺坑畔土楼家,雾散云开映彩霞。俯视宛如花一朵,旁看神似布达拉。或云宇外飞来碟,亦说鲁班墨斗花。似此楼形世罕有,环球建苑出奇葩”。国内外许多建筑研究专家考察后这样评价:这是奇中之奇,没有看到田螺坑土楼群,不算真正看到中国福建的土楼。近几年来,前往田螺坑考察的有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及中外游人数十万人次。田螺坑土楼群的图片、镜头,经常出现在海内外传播媒体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游客。

???曲江河坑土楼群 位于书洋镇西12公里处。站在狮子山观景台上观看,可以从三个方位看到不同造型的3个土楼群体共29座。在右前方的一片开阔地与山坡连接处,坐落着绳庆楼、南动楼、东升楼、晓春楼、永盛楼、永荣楼、永庆楼等7座土楼。往左前方看,只见两条溪流在河坑山脚下交汇,形成了“丁”字水。沿着“丁”字的溪流岸边,分布着连盛楼、朝水楼、永贵楼、平山楼、春贵楼、裕昌楼、裕兴楼、阳照楼、阳春楼等9座土楼,其中圆形楼4座,方形楼4座,凹形楼1座。向左后方看,在曲江自然村里,有庆裕楼、庆南楼等13座土楼。曲江河坑土楼群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大多土楼有石雕、木雕和门联,如东升楼的门联是“东方赤子乡情乃吾人应效,升平海内一体为故土新兴”。

???南欧土楼群 位于书洋镇西部8公里处的南欧村。站在村后的小山上往下看,只见圆、方、梯形等形状的土楼星罗棋布,构成一幅美丽壮观的画卷,令游人陶醉。有三个特点:

???一是土楼集中,密度大。在一个小村庄内,分布着25座土楼,其中圆楼1座,方楼16座,梯形楼和凹字形楼各3座,交椅楼、似三角形楼各1座,是全县土楼密度{zd0}的地方。

???二是历史悠久。在25座土楼中,300年以上的有2座,200年至300年的有11座,100年至200年的有10座,只有2座在100年以下。

???三是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大多数土楼有石雕和对联。如裕源楼大门有副对联“裕后光前勤俭二字,源开流节什货一书”。

???下坂土楼群 坐落在书洋镇下坂村。在上坂村与下坂村交界处,登上观景台,极目远望,只见四周群山环抱,一条小溪从村庄流过,沿溪流两岸的平地和山坡上,分布着5圆7方12座土楼,犹如12颗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璀璨明珠。下坂土楼群分布在上节和坑口李两个自然村,其中上节6座:裕昌楼、聚源楼、声远楼、涧滨楼、辑光楼、永安楼,除永安楼建于1967年外,其余5座均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的裕昌楼已有600多年。上节自然村居住的是刘氏家族,而坑口李的居民都姓李。在德兴楼、福兴楼、东阳楼、翰兴楼、东进楼、聚源楼等6座土楼中,2座已400多年,1座300多年,1座100多年,另外2座建于1967年至1969年,只有30多年的历史。

???下坂土楼群有两座紧密相连在一起的土楼,被人们称为“情侣楼”,这就是东进楼和翰兴楼。两座楼均为圆楼,建造时间都在1967至1969年;楼的建筑规模差不多,都是3层,高11米,直径东进楼43米,翰兴楼46米;东进楼每层32开间,共96间,翰兴楼每层30开间,共90间;现楼内居民都姓李。

???头土楼群 位于梅林镇西北9公里处,该土楼群共有8座土楼:永盛楼、东昌楼、福昌楼、华兴楼、永昌楼、东华楼、福兴楼、明华楼。站在头村山顶往下看,4座圆楼和3座方楼环绕着一座半圆楼,犹如“七星伴月”,因此,人们把头土楼群称为“七星伴月”土楼群。

???和贵楼 位于梅林镇璞山村,方形土楼,是简氏家族住宅。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93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贵楼最为奇特的是整座土楼建在近1300平方米的烂泥田上。初建{dy}层时,因为负荷过重而下沉倒塌。后来重建时先打下木桩,夯筑了四层,数年后看楼基稳定,才再建第五层。建这座楼共用20厘米口径的杉木柱220根,65厘米口径的梁材780支。经过200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安然无恙。

???和贵楼,顾名思义,是劝世人弘扬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它的门楼上刻着一副楹联:“和地献奇山川人物星斗画,贵宗重训衣冠礼乐圣贤书”。在天井中心建了一厅三室的学堂,供族人读书。现在学堂内依然悬挂着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的“兴学敬教”和原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陈委员长赠送的“兴学利教”两块牌匾。在学堂左右各有一口井,水质截然相反,俗称“阴阳井”。右井水清甘甜可饮用,左井水混蚀不清供洗刷。更为奇怪的是两井水位皆高出地面。和贵楼高5层21.5米,是全县{zg}的土楼,每层有28个房间,共140间,设四个梯道,一个大门出入。


?

林氏义庄

???????永泽堂林氏义庄,位于龙海市角美镇杨厝村过井社,是清末民初台湾首富林本源家族创办的闻名海峡两岸的民间慈善机构。

???林本源家族的奠基人林平侯,于清乾隆间从龙溪县的白石保吉上村(今角美镇埔尾村之北,沙坂社与丁厝社中间)东渡台湾垦殖致富之后,“念乡亲贫苦,仿范仲淹义庄之法”,置良田为养赡基金,赈助贫苦族人。他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耗巨资在白石保过井社兴建林氏义庄,越两年落成。义庄坐西北朝东南,占地15亩多,为具有典型闽南风格的庄园。3座并排两进大厝,前面一片砖埕,中座之后建一座二层楼房,右座之后建一列仓廪,配合东西数列对向护厝等,建筑面积3730平方米。庄前有鱼池,庄后有花园,庄门左右侧开,埕前临池护栏和护庄矮墙围拱全庄,结构整齐宽敞,古雅大方。

???“永泽堂”金字木匾悬挂中座大厝门上,前后进中间的西过水亭墙上,镶嵌12块精磨的黛黑石组成的道光元年正月立的“永泽堂林氏义庄”碑文。碑文镌刻着清代书法家吕世谊书写的小楷,工整精美。内容为办庄宗旨和赡赈条规:“将在台湾淡水自置海山保水田四十三甲八分四厘二毫(合500亩),充为原籍本族义田,年收佃租除完供耗谷外,实收谷一千六百石,按年寄回内地龙溪县白石保吉上村(后村废,族人迁居过井社)、潭头村(今埔尾村西隅),赡给同宗族人贫乏之用。”赡赈事宜“延请族中诚实心正两人经理其事。”林氏族亲,凡贫乏之家,逐房计口给米,成丁每日给糙米一升,于每月初一日永泽堂内发给;每年冬至日,男给棉布三丈,每年春分日,女给棉花三斤,令其亲自纺织,(赈给米、布、棉花11~16岁减半,5~10岁给十分之三,4岁以下不给);有服之亲者,娶妇给银二十两,嫁女给银十两;尊长有丧支银七两,次长有丧支银五两,未婚娶者支银四两等等。赡给有定额,男女不遗漏。从道光元年(1821年)开赈,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两岸隔绝终止,延续四代人116年,其赈期之长,赈面之宽,赈事之恒,为世所罕见。

???林氏义庄赈事能坚持一个多世纪,端赖林本源家族瓜瓞绵衍,辈出英才。以林平侯、林国华、林维源、林尔嘉等爱国爱乡事迹而名垂青史。

???林氏义庄房屋于20世纪50年代初,发给佃农居住;80年代中期,退还原业主;90年代初,台湾林本源家族的后人出资维修,除后楼、仓廪外,保存完好,整体外观仍具当年恢宏气势。

???距林氏义庄1公里处的过井山麓,有1992年冬重修的林时甫墓园。墓园坐北朝南,占地2000平方米,墓碑镌刻“皇清诰授光禄大夫督办全台抚垦大臣侍郎衔太仆寺正卿林府时甫公之佳城”,墓前左右两侧置8件花岗岩雕制的翁仲、石羊、石虎、石马,其中有6件是清代始置原物,墓园肃穆恢宏,石雕造型精致、形象。

?

东南花都


?



?

???有“东南花都”之称的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园,位于漳州市区南郊外的漳浦县马口(官浔镇溪坂村)、国道324线345公里处。地处闻名遐迩的漳州百里花卉走廊中心地段,背靠九龙岭,九龙江支流——南溪穿景区而过,交通便捷,自然环境优美,是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研教学、文化交流、赏花赏果的大花园。

???园区规划总面积为526公顷,有六个功能区,即观赏区、自然生态游览区、休闲娱乐区、科技示范区、市场交易区、出口培植加工区。

???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漳州市人民政府与省林业厅承办的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5届由国台办、国家林业局、福建省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由原来地方级区域性花博会提升为国家部委参与主办的全国性花事盛会。海峡两岸的花卉业者还在这里举办兰花迎春展销会、仙人掌与多肉植物展销会、旅游商品交易会等。境内外客商云集,盛况空前。

???1998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确定在原有百里花卉走廊的核心区——“闽南花卉中心”建设规模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园”,以此为载体,以花为媒,促进和拓展闽台农业、科技、旅游、文化、经贸等领域交流合作。

???花博园规划设计融入了闽南、台湾、香港、广州、南京、上海、北京、澳洲等地园林专家的设计理念。花博园的观赏园区建有六园六馆。六园:“锦绣漳州园”、“闽南瓜果园”、“棕榈园”、“榕景园”、“大地艺术广场”、“水生植物园”;六馆:“荫生植物馆”、“沙漠植物馆”、“兰花馆”、“盆景馆”、“园林艺术生态馆”、“出口花卉展示馆”。其园林景观、园林小品、奇花异卉、名花佳果构成五彩缤纷的花卉大世界。2004年,花博园设有室内展馆8座、室外展园6个,总面积达7800亩。

???在“锦绣漳州园”区里,挑选展出漳州各县市区{zj1}代表性的人文自然景观、人文地理旅游景观、名胜古迹,按比例微缩,有平和的“灵通岩”,漳浦的“赵家堡”,云霄的“将军山公园”、“石矾塔”,龙文的“龙文塔”,南靖的“田螺坑土楼”,华安的“二宜楼”,东山的“风动石”,芗城的“林语堂纪念馆”等,显示了漳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此外,还有百竹园、水仙花园、莲花池等,与微缩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在瓜果园里,巨人南瓜、形态各异的袖珍南瓜、葫芦瓜、蛇瓜,色彩斑斓的蔬菜、果树,在现代设施(调温调湿大棚)的呵护下,生长茂盛,果实累累,游人仿佛置身于花果山水帘洞之中。

???园区里有一座顶高11米,占地600平方米,风格别致的钢架与阳光板结构的大型建筑。这就是“沙漠植物馆”。馆内有沙漠植物120多个品种,形态各式各样的仙人掌球,花开各色。其中有来自美国、韩国、德国、印尼、墨西哥、非洲等十二个国家的名种,但更多的是漳州本地品种。一棵原产韩国的黄刺金琥仙人球直径达1米,至今已生长100年,身价100万元以上,堪称亚洲{dy};美国产的“擎天柱”,高5.2米,已有103年。每到此馆游客皆称奇赞叹。

???花博园的东头,是“荫生植物馆”,呈闽南民居庭院建筑风格,墙是竹子编的,屋顶是绿色和深红色的遮阳网,庭院、假山、花草、鱼虫、盆景、水车、奇石等错落有致,布局精美。荫生植物馆又分为A、B、C馆:A馆为凤梨馆,里面的花墙、屏风、花柱、花槽、吊篮共种有48个凤梨科植物,如大红星、粉菠萝、红剑等;B馆内有假山、水车、鱼池,种有名贵的象耳兰、千代兰、万代兰、蝴蝶兰、领带兰、大花惠兰、兜兰、跳舞草、猪笼草(吃虫草)、地涌金莲等48个名贵花卉品种;C馆内以蕨类植物和天南星科植物为主,有48个品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在A、B、C馆连接的花架走廊上,长满各类爬藤植物。

???花博园内,聚热带、亚热带奇花异草、珍贵树种、奇特瓜果,四季百花争艳、瓜果飘香。按植物品种分类,园区共种植2400多个品种,其中,棕榈科植物百余种;仙人掌与多肉植物百余种;水生植物百余种;国兰、洋兰百余种;荫生植物百余种;经精雕细刻的各类花卉盆景百余种;漳州特色花卉百余种。属外来引进的花卉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韩国、荷兰以及台、港、澳地区,多国家多品种的珍贵植物聚集一园,使游人大饱眼福、大开眼界。

???花博园区经过六年的建设初具规模。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已建成阳光家园、茶文化走廊、美食一条街、酒店餐馆、娱乐中心、“花卉超市”、“十里花市”等。花博园区成为一道集旅游观赏、休闲度假、花卉交易为一体的靓丽风景线。


?

天福茶博物院


?



????天福茶博物院位于梁山北麓盘陀平原国道324线边,是祖籍漳浦的台湾天仁、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先生的精心之作。博物院于2000年元月8日奠基,2002年元月7日落成开馆。范围80多亩,建筑总面积6千多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zd0}的茶博物院。

???跨进院区,迎面是一座高16米的xx楼,正门宽8米,两侧边门各宽2米。门柱上对联气势旁礴:“发乎神农,闻于鲁周,茶史溯源追亘古;经见陆羽,歌传卢仝,茗风愈盛看今朝”。“严寒送暖,酷热清凉,非君莫属;得意平心,消沉励志,舍我其谁”。过了牌楼即见到一座大照壁,一面浮雕五位“茶圣”像:神农、陆羽、苏轼、蔡襄、乾隆皇帝;另一面浮雕范仲淹的斗茶歌和赵孟的斗茶图。游客来到这里,已经“入门”了,举目便可看到各种馆、阁、亭、台、楼、榭,如主展馆、茶道教室、日本茶道馆(福慧庵)、汉亭、唐山、宋桥、元塘、明湖、清池、武人茶馆和戚继光雕塑、茶诗石刻等等,与茶园、绿树、草坪相映成趣。景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标名“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塑雕:两头大水牛拉着一辆载满茶叶包的笨重牛车,由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操持方向柄,一个年青小伙子执鞭赶牛,艰难地行进在斜坡上。这显示李瑞河少时随父创业的艰辛历程,也是“唐山过台湾”先人及其子孙艰苦创业的缩影。

???院区内的馆、阁、楼、台、亭、榭,掩映在山水之间。

???主展馆 是二层中式古建筑,具传统风格而隐含现代感。展厅宽敞,总面积2828平方米。主要展示茶的历史和中国茶文化及世界各国茶叶产销情况,并展示天福集团的发展历程。一楼展厅展示茶叶的发现、利用之演变,中国历代茶事、各地茶园景观、各种茶的生产和创作方法、各民族饮茶风情、中国茶叶产销现况、茶叶科技。其中,有一套珍贵的唐朝宫廷茶具复制品,包括银火箸、银茶碾、银茶则、银茶罗、长柄银勺、银盐台、银风炉、鎏金 银笼、金银丝结条笼、银调达、琉璃茶盏及银托等十一件。这一套茶具原是唐后宫所特有,于咸通十五年(874年)送到法门寺供奉佛祖,封存于地宫密曼茶罗坊,至1987年4月才被发掘出来。天福茶博物院特于2001年请得陕西法门寺博物馆允许,复制了这一套唐代宫廷茶具。主展馆二楼主要展示:茶叶知识、欧、美、日本、东南亚茶文化;各种茶具、中国历代茶书画、诗文;以及天福、天仁集团的各地茶园、连锁店概况。

???茶道教室 在明湖之畔,二层楼,总面积1540平方米。一楼设专业茶艺表演厅及茶道教室,并设有品茗场所“溢香轩”、“品茗阁”、“鸿渐居”、“玉川居”、“振铎居”。二楼设国际会议厅,配备中、日、英同步口译。

???日本茶道馆 进入小巧玲珑的仿茅屋式“福慧庵”外门,游客{zx0}感受到的是小桥流水及绿树、草坪的幽趣,然后享受日本茶道。茶室建筑面积197平方米,分精亭、俭亭、敬亭,分别代表三个不同时代的茶道风格。“精亭”茶道是十六世纪的“空寂茶道”,客人由狭小的出入口跪进,跪坐在茶室参加茶会。这种茶道很难为现今的中国人所接受,只是偶尔领略其时代特征而已。“俭亭”茶室较宽,可供10人左右跪在地上参加茶会。“敬亭”行“立礼式”点茶,客人可安静地坐在茶桌后享受主人诚敬的“点茶”,是日本现代通行的茶道。

???书画馆(含奇石斋) 二层楼,建筑面积1440平方米。设三个展厅:主展厅设在一楼,长期展示各种字画。活动展厅也设在一楼,不定期地举办个人书画展,或主题书画展。一楼尚有奇石斋展示各种奇石。二楼设联谊厅,不定期地举办笔会,现场挥毫。“中国天福兰亭笔会”亦设于此,经常举办笔会、展览会、茶会等,并组织参与“国际兰亭笔会”的活动和展览。

???唐山、瀑布,兰亭、曲水 “唐山”是一座人造小山,以开凿元塘、明湖、清池等池塘及小溪挖出的泥土堆积而成。从山上泻下的瀑布也是人造的,引自梁山之水。山间有洞,瀑布“挂”在洞口,成为“水帘洞”,洞内藏陈年旧茶。唐山下人造小溪,弯弯曲曲,称“曲水”。溪底和两岸用洁白的石英石铺设,岸边可以坐人。瀑布泻到唐山下,流进曲水,汇入明湖。唐山下又建有兰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九月初九,都在兰亭下曲水边举办曲水茶宴,称“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展示古代文人流行的野外饮酒吟诗活动,天福博物院以茶代酒,仿晋代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举行的曲水流觞。每届盛会,琴瑟和鸣,宾客们坐在溪边石上,一只只鲤鱼形的托盘里盛着刚刚泡出来的甘醇茶汁和糕品,陆陆续续从上游飘逸而下,当它飘到某人身边,便是主人特意安排给这位贵宾品赏的礼物,可以尽情享受。不时,主持人会邀请参加盛会的某一贵客上台吟诵一两首自己创作的诗词。事后,茶博院还将这些诗词结集出版。

???武人茶苑 戚继光在剿平浙江倭寇后入闽剿倭。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收复兴化府城后又击退包围仙游县城的倭寇一万多人,追击残寇南下,至盘陀通坑,将其围歼。戚家军在这次战役中阵亡八十多人,立一座集体坟墓于盘陀墟口,称忠勇墓。这墓恰好在天福博物院的西北角落,茶博物院便重新修建忠勇墓,并立“忠勇碑”,使其更显辉煌。又立戚继光石像,让游客瞻仰。之后,又建立“武人茶苑”,与东南隅的茶文化区相辉映。

???武人茶苑附近有一条小溪,溪上有一座“宋桥”,在桥上观赏各种景致,别具情趣。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天仁、天福集团还在漳浦县旧镇(厦汕高速公路天福服务区内)建有“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园区以“唐山过台湾”,筚路辟新天;百年传薪火,数代系茶缘;花甲再创业,芳草报故园;豪情惊陆圣,茗谱大同篇”为主线,讲述多数台湾人的祖辈从大陆移居台湾艰苦奋斗,创造辉煌,如今又回到大陆回馈桑梓的故事,体现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一脉相承的关系。园区石雕分为“唐山过台湾”主题石雕群和“闽台民俗”主题趣味性石雕群两大部分,并充分利用山上丰富的自然石资源,营造一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石文化景区。园区内还辟有闽台民俗馆、丹岩风景区、问天石景区、观光茶园和为纪念皮定均将军因公殉难于漳浦灶山而修建的皮定均将军纪念园等景点。

?

威镇阁


?



?

???威镇阁,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位于漳州市区东南角战备大桥北端桥头处。明万历元年(1573年)《漳州府志·规制·宫室》卷二记载:“八角楼(即八卦楼、威镇阁),在城东南角,隆庆六年(1572年)知府罗青霄建”。清光绪版《漳州府志·古迹》卷四十记载:“威镇阁,亦名八卦楼,在城东南角,明万历六年(注:应为隆庆六年),知府罗青霄以巽隅甚,乃撤城上旧楼建层阁,额曰‘威镇’,与芝山威镇亭对峙,势若华表。撑空郡治增胜,八窗玲珑。取象八卦,其规制皆出同知罗拱辰。时有联云:‘五名山、二秀水,城外风烟连海峤;七真儒、三及第(注:应是三及第、七真儒),漳南文献甲闽瓯’。”又载:“乾隆二年(1737年),知府刘良璧重筑,砌石为基,高与城并,建楼三层,启窗八面,漳南形胜一览在目。”在《府志》规制卷记载威镇阁“基与城齐,高出城六丈有奇(约20多米)”。威镇阁地基用八块宽长相同的长方石铺成八卦形状,每块石头上都按方位分别刻有“乾、坤、震、艮、坎、兑、巽、离”的方正字,故又名“八卦楼”。威镇阁是漳州古城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漳州文人墨客常登楼聚首吟咏,老百姓也常到此游览。岁月沧桑,八卦楼多次被毁,多次重修,上世纪60年代,“xx”中武斗而成危楼,70年代因建漳州战备大桥夷为平地。

???改革开放后,重建八卦楼成为漳州人民和旅外侨胞的迫切要求。漳州市、芗城区决定重建威镇阁,1998年1月26日落成。

???威镇阁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面积9亩,比旧威镇阁扩大3.1倍,立面高度51.88米,是旧威镇阁高度的2倍多,总建筑面积7300多平方米,分为基座和主楼两部分。主楼有三层,高38.48米,建有绿地、凉亭、喷水池等附设景点,成为集游览、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园林式风景区。

???重建的威镇阁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既保留原有三层八角、宝葫芦顶的遗风和闽南古建筑特点外,又融入现代创意。基座前是一排青松翠柏和欧式的街灯,东边是一对用生铁浇铸高8米的宝塔,宝塔旁有一喷水池,雕刻9条栩栩如生的青龙和2条口喷清水的红鲤鱼,互相戏耍,寓意九龙江源远流长。阁前竖有四根高7.35米、直径1.2米和高6.35米、直径1.1米的浮雕九龙青石柱组成的山门,门楣正中悬挂着由前中国书法协会会长启功亲笔题写的“威镇阁”三个大字;山门左右安置一对高2.98米的华安玉大石狮。特别显眼的山门中两根大龙柱是用整段重达28吨的南安“码头青石”雕刻而成,每根龙柱雕刻形态各异,相映成趣,是目前东南亚一带用“辉绿岩”整石雕刻而成的{zg}大的龙柱。此外还建有三角亭、四方亭、御路石、护廊、花台、石制草坪灯等。护廊浮雕以水仙花为主,镶刻三平寺、灵通岩、南山寺等我市各地名胜古迹。主楼造型典雅,精雕细刻,贴金嵌铜,古朴大方。还特地从北京邀请曾为故宫、天安门彩绘的工艺师来绘制威镇阁的图案,其工艺水平xxxx;八卦楼门、窗、楼梯栏杆全由红木加工而成。整座威镇阁流光溢彩,金碧辉煌,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高高地屹立在九龙江畔,展示了漳州古城的新面貌。威镇阁现辟为漳州灯谜艺术馆。


?

林语堂故居与纪念馆




?

???林语堂(1895~1976年)漳州人,祖籍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今珠里村),出生于平和县坂仔镇。他博学多才,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己任,辛勤笔耕,在文学、历史、语言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任国际笔会副会长,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其著作在文学界和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林语堂在漳州的故居有两处,一处在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是林语堂的祖居地;一处在平和县坂仔镇,有林语堂诞生的小屋。

???五里沙村距漳州市中心6公里。林语堂的祖居屋在五里沙村里,是一座闽南乡村常见的单层砖瓦房,悬山双坡顶,坐北朝南,具有典型的闽南民居特色。房屋大门是石门框,厚木板门。大门两边各有一个小门,屋内的两个厢房可以从这两个小门进出。一进大门是一个约有20平方米的大厅,大厅两侧是厢房,大厅木制屏风前照例是一张可用于供奉、祭祀祖先的八仙桌,屏风后有一个小窄间(如果是两层的房屋,楼梯就隐藏在这里)。房屋前是一个方形砖埕,就是乡村人家都有的晒谷场。

???林语堂的祖居屋后面不远处有一株空心的老荔枝树,据说是被雷劈成的,虽历经磨难,仍郁郁葱葱,洋溢着生命活力。林语堂父母的合葬墓就在距村子200米左右的小山坡上。墓碑上正中竖刻着“龙溪林公至诚牧师暨淑配杨夫人之墓”16个大字,右侧记载着其父母的生卒年月,左侧镌刻着子孙辈的名字。林语堂父母的长眠地(合葬墓)经历半个多世纪,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也毫发无损,说明家乡人民对林语堂的敬重。

???林语堂故居在平和县坂仔旧xx堂园中,因坂仔xx堂年久失修,后辟为坂仔中心小学校园,建筑物大都无存,只有林语堂故居保存下来,基本保持原貌。现坂仔新教堂另择地重建。林语堂父亲林至诚。于1880年前后来坂仔传教,是坂仔xx堂{dy}任牧师。林语堂于1895年出生在坂仔旧xx堂并度过他的童年、少年时代。

???坂仔旧xx堂建于19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初这段时间,为园林式建筑。园中有大小xx堂各一座,又有牧师楼、xx楼、执事房等附属建筑,布局合理,具规模。园中屋宇相连,曲径通幽,既有西洋建筑的特色,又兼有中国庭园之美。小xx堂左侧,有五间相连小屋,呈“同”字形,砖木结构,这就是林至诚牧师的住所。五间小屋都是平房,只有右上角一间带有小阁楼,面积不足12平方米。一代文豪林语堂即出生于小阁楼中。林家屋舍之中,有一口水井,位置恰好是“同”字形之中那个“口”字,卵石围墙,熏石板井埕。

???五里沙村林语堂故居不远处的小山坡上,现在建起了林语堂纪念馆。这是我国大陆{dy}家纪念林语堂的专馆,2001年10月8日正式开馆。纪念馆占地7亩,坐落于一座小山之上,紧邻其父母的永居地,前眺林家故居,背靠蕉园,清静幽雅。主体为半圆形二层建筑,借鉴台北林语堂故居的建筑格局,西式门窗上覆盖着中式琉璃瓦,意指林语堂中西合璧的思想。馆舍正面墙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的“林语堂纪念馆”六个金色大字苍劲遒美。馆中底层包括接待室、贵宾厅和资料室等,楼上则主要是一个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林语堂生平与创作展厅,分“山乡的孩子”、“在祖国大陆”、“在国外”、“在台湾香港”、“文化巨人”、“桑梓情深”等六个部分,展出许多图片、书籍、研究资料及林语堂生前用过的一些实物。在100多幅图片中,有许多是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的珍贵照片;在各种版本的林语堂著作中,有一些是20世纪初期中期出版的外文图书,现已绝版。

???纪念馆前开阔的院落中林语堂坐式全身青石雕像,形神兼备,体现出先生乐观幽默、闲适自在的性格特征。先生从容悠闲地倚坐在藤椅上,身着长衫,脚穿皮鞋,一手拿着烟斗,一手轻放在扶手上,面带微笑地环顾家乡如诗如画的景色,似乎又在构思一篇美文。雕像由全国xx雕塑家李维祀和他的学生共同创作。2002年4月1日,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和林湘如专程从美国前来为他父亲的雕像揭幕。纪念馆前81级花岗岩台阶,暗喻林语堂享年81岁。纪念馆后二三十米处就是林语堂父母的长眠地(合葬墓)。环绕四周的是天宝特有的葱郁蕉林,环境优雅,极富魅力


?

?


?

?



    郑重声明:资讯 【漳州名胜古迹(3)_名胜古迹_导游网】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