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济南的老街巷1_筱然_新浪博客

                    济南的老街巷1



                      济南巡抚衙门

    现在的历下区,在古时属历城县,而这里自从成为州郡衙门驻地后,一直处于山东其首县地位,明代则是济南府首县,且成为山东承宣布政司管辖六府之首府。到洪武九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迁来济南,这里便成为一省省会所在地,其地位比前更显重要。

    由于一些官衙逐渐就位,加之成化初年区所在的老城内珍珠泉一带建德王府,这便有了一些以官衙府第而名的地名,如:后宰门街、小王府街、府官街、东玉斌府街(“玉斌”为“仪宾”的谐音,仪宾是明代对皇室诸王女婿的称谓);古城门最初只有四个,门上都有城楼,到清末,为方便交通,又辟四门,后为防捻军攻城又在古城东、西、南修圩子墙,北城外当时是一大片水域没修,这圩子墙也先后辟九处圩子门,因而便有了以这些城墙、城门而名的街巷如:曾有的东门月城街、南门月城街、乾健门里街,现有的东顺城街、东关大街、南城根街、东圩门外街等近二十条街巷之名;区内有以古代官署、机构、官职、商会、乡祠而名的街巷如:因明代处所之布政司、按察司、都司而名的街巷“布政司街”(曾名:布政司大街、大布政司街。后因处山东省人民政府前而名“省府前街”)、按察司街,因处古历城县衙而得名的:县东巷、县西巷、县前街、县后街,还有运署街(因清代驻盐运使司,故名)以及曾有的道署前(处岱北道署前)、府署前(处济南府署前)等近三十条街巷;官府拜天祭地,百姓求神灵保佑,这便有了以祭祀场所而名的街巷和许多以寺、庙、观、院、坛、宫及宗教而名的街巷如:曾有钟楼寺街、祭坛巷、玄武庙街和现在的十方院街、天地坛街、万寿宫街、将军庙街等二十多条街巷;区内在明、清两朝曾是举行“乡试”全省考试举人的地方,于是也便有了一些与儒学、科举及教育有关的街巷之名如:贡院墙根街、榜棚街(因处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张榜的榜棚,故名)、县学街、学院街、山大路、科院路、文化东路、文化西路等二十二条之多;历下南依群山,于是也便出现了以山而名的街巷之名如:千佛山路、佛山街、对山街、朝山街、历山路、历山顶街等十多条;区内因有一些湖、流、桥梁,故也有以此而名的街巷之名如:大明湖路、临湖街(街临大明湖水面)、水胡同、新桥街、起凤桥街等;古老的城池有驻军把守,当然也有保障居民、xx的用粮、军火之仓库,这也就派生出许多以xx驻地和仓库而名的街巷如:后营坊街、南营街、东箭道街、东仓街、南仓街、武库街等十多条;古城内尤其是圩子墙内,有些地方原有庄稼地或农村园林,这也就有了体现农业特点的街巷之名如:花园庄小区、东西菜园街、十亩园街、后坡街、南场街、金菊巷等十多条;区内过去和现在有许多集市、作坊、特产、工厂企业、商号,于是也便有了许多充满生活和商业味道而名的街巷如:菜市庄、菜市新村、葛贝巷(亦称“葛伯巷”,前者因巷内有人打“葛贝”以为制作鞋用,后者因姓氏而名),曾有鹅鸭房街(旧时有人借河水之便养鹅鸭,人称“鹅鸭房”街因此名)、木头园子巷、杉槁园街(此为卖杉槁木料较集中处);区内的街巷有些是以其自然地貌和所处位置而名如:辘轳把子街(街形似辘轳把子)、半边街(街只有南边有人家,北边是护城河)、棋盘街(街面纵横状如棋盘),还曾有葫芦头峪(街形似葫芦)、十八拐(巷内弯曲较多)、裤裆街(街为“Y”形,似裤裆状)、牛头巷(街似牛头)、上天梯(依山,街较陡)、耳朵眼、云彩眼、勺子头、镰把胡同等近二十多条;区内有些街巷以其周围有代表性建筑而名如:东花墙子街(旧时府学文庙外东西有花样砖砌墙)、曲水亭街、广智院街等;区内有些街巷的命名,反映了人们的团结互助和对吉祥、和平的企盼如:曾有吉庆街、千祥街、富安街和现在的太平街、和平路等十多条街巷;区内有些以姓氏、名而得名的街巷,大多反映了街巷形成之初的情况如:苗家巷、姚家庄,还曾有沈家胡同(据传因盐商沈某居此胡同)、兴隆街(据传此街有一卖面为生的唐兴隆,街以其名为街名)等近三十条街巷、村庄;区内有些街巷的命名于一些历史事件、传说、典故、佳话有关如:鞭指巷(传为清乾隆皇帝马鞭指处)、秋柳园街(清诗人王士祯在大明湖天心水面亭组织秋柳诗社,遂称这一带为秋柳园,形成街巷后便以此定位街名)、仁智街(取典故“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浓缩雅化为街名),曾有的南侠士巷、北侠士巷(传因有“侠士”曾居于此,故名)、牛旺庄(因庄内“金牛”传说而名)等多条街巷;有些街巷的命名是人们避讳丑陋而用谐音命名如:翔凤巷(为“墙缝”之谐音,原意是街面由狭窄之墙缝而成),曾有的才盛巷(区内曾有过四条同名巷,后为区别便依所处位置在街名前加方位“东、西、南、北而名”)、前、后帝馆街(为“地拐”之谐音加方位名之)、贺胜戏场街(为“火神戏场”、“火剩戏场”之谐音而名);济南人自古“敦厚阔达多大节”忠厚仁义,所以区内便有一些以民族英雄岳飞和《三国演义》有关的街巷命名如:曾有永胜街、精忠街、国兴街等便是以敬仰岳飞精忠报国、战无不胜而名,而曾有的三义街、红墙街等的命名便与《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及关羽有关;区内还有些以数字而名的地名如:{dy}泉、千佛山东二路,曾有的二郎庙街,三和街、四望湖(宋代大明湖曾称此名)、茂岭山路(为五顶茂岭山缩写)、七家村、八涧堡,曾有的九曲巷,十亩园街、十方院街、百花洲、千佛山、万寿宫街,还有半边街;区内还有些以颜色而名的地名如:黄台南路、白衣庵、白雪楼、白云山、白石泉、黑虎泉、青龙街等;区内还有的地名以“五行”而名如:金菊巷、金鸡岭、木头园子巷、水胡同、曾有火神庙街等,在区内还有一些以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三大名胜及市树(柳树)、市花(荷花)而名的地名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济南名称的由来

  济南,因为它在济水之南而得名。济水,在趵突泉涌出地面之后北流,即成为泺水。这条水后来流入小清河和大清河,而大清河走的正是济水原来的河道,但以后河道又为黄河所夺,因此现在济水、大清河已经和黄河成为一条河了。

           清朝济南街巷图局部

小布政司街

  小布政司街是现在的省府东街,明代时这条街叫四牌坊街。清初时该街成为布政司街,清末时改叫小布政司街,民国时期叫布政司小街。建国后,布政司衙署改为山东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因其方位所在遂改名为省府东街,原小布政司街的西段被命名为省府西街。

布政司街

  现在的省府前街在元代初期名叫同知巷,元代曾设中书省于街北首。中书省又叫宪台,故将此街易名为宪司街。后嫌其谐音不雅,改为宪衙街。元末明初时废用中书省,改名澄清里。明洪武九年(1376年)布政司衙署由青州移驻于原中书省处,将此街改为布政司街。

半边街

  半边街在南护城河的南岸,xx的黑虎泉的上面,这里应该算是外城了。这条街只有路南有房屋院落,北边靠护城河的一面没有房屋院落,只有一堵矮墙,站在墙边可以眺望护城河。由于只有一半,所以叫做半边街,也是名副其实。

洛口

  泺口(洛口)在济南市区北十里处,是古代泺水流入济水的地方,所以叫“泺口”,有人将“泺口”写作“雒口”,而“雒”与“洛”相通,“泺口”就变成了“洛口”。古济水演变为大清河,洛口占据两河交汇的有利地势,到明朝,发展成为繁华码头。当时、济南、泰安、东昌、兖州、沂州、曹州等地所用的食盐,都由洛口转运,木材、药材、毛皮等货物也在这里集散。一时间,洛口成为商业重镇。
西门桥

  西门桥也叫泺源桥,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北魏年间,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曾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东、北两面则湖。”北宋年间,xx文学家曾巩任齐州(即今济南)知州时,为防御水患,修建了北水门,引湖入水小清河。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小清河的船只还可以直达西门泺源桥下。

曲水亭街

  曲水亭街北起大明湖路,南止西更道街,东临百花洲和后宰门街,西连辘轳把子街,南邻珍珠泉,北有院后街。珍珠泉泉群之水汇合后,沿街北向流入大明湖。民国十三年(1924年)《继修历城县志·地域考》中载为“曲水亭街”。街因曲水亭而得名。

后宰门街

    明成化二年(1466年),修建德王府共有四门,南门叫端礼门,东门叫体仁门,西门叫导义门,北门叫广智门。依照元、明时的惯例,王府的北门一般叫做厚载门,“厚载”一词见《易·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街在厚载门之外,清代称厚载门街,后又讹传为后宰门街。

    后宰门街上曾建有八旗会馆280多间,后宰门街做生意开小店的较多,住户较少。街西头路南是曲水亭,有茶社。街东首路南是当年有名的同元楼饭庄、九华楼饭庄、岱北楼。街上还有远兴斋,公兴酒店,济南美斋点心铺。润美斋、天兴斋钟表铺,庆育堂中药店,首饰铺,钱行,理发店,书局,印刷社,简报馆,国文报馆,林宝斋,聚宝斋,信宝斋,鸿泰祥等古玩店。华夏斋笔铺,文美斋南纸。街西首路北建有基督教堂,为老街增添一笔浓厚的异域风情。

辘轳把子街
    辘轳把子街,街西头和曲水亭街相通,这条街走向弯曲,像农村打井水的辘轳把手,这条老街以形状得名。

西更道街

  曲水亭街最南头是刘氏泉,刘氏泉往南就是西更道街,因为过去打更的经常路过而得名。

九曲巷

  九曲巷位于历下区安乐街以东,巷子南头与南城根(黑虎泉西路)相通,这条巷子奇特之处是有九个弯,拐弯处都是直角,巷子很窄。按其结构取名。
葫芦头巷
    葫芦头巷,位于天桥区朝阳街北头,是条东西方向胡同。巷东头较宽大,西头圆窄,这条巷子像似葫芦头形状,因此取名。

双忠祠街

  双忠祠街在鞭指巷以北,是济南老城区的一条东西小街,清初街上建有双忠祠,是为纪念明末在济南死难的山东巡抚宋学朱和历城知县韩承宣建立的。双忠祠位于双忠祠街西首,据说是当年建祠时,掘地而成泉。现今双忠祠已然不见,只有仍在喷涌的泉水还在追思着昔日的英魂。
  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节节胜利,关外清兵乘明朝人心涣散之机大举进攻,所过府、州、县城全被攻陷,并连破临清、武城、茌平,十二月下旬到达济南城下。时任山东巡抚御使的宋学朱正在章丘巡查,闻报后急回济南,与布政使张秉文、历城知县韩承宣指挥守城。当时城内只有乡兵500人和莱州援兵700人,而且大部分为老弱病残,兵力单薄。清兵十余万围攻济南,用炮火云梯猛烈攻城。济南坚守9昼夜,终因兵力相差悬殊,张秉文在西门大街巷战中战死,其妻女眷属投大明湖xx。山东按察副使、盐运使、兵备道、济南知府、同知、通判、都指挥使、儒学教授、历城知县韩承宣,以及全城官员和守兵全部遇难。
  清兵攻入济南之后,大肆抢掠,将年轻妇女、少年掳走。“杀掳人丁八千八百五十一丁”,济南府属所有耕畜均被清兵掠夺殆尽,这在济南历史上可以说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清政府在巩固统治后,为了“教忠教孝”,居然褒扬抗清明臣。其间,为纪念宋、韩二人忠贞殉职,于1706年在济南建立“双忠祠”祭之。祠内原来有丰碑四座,均由名家撰文书写,可惜后来均下落不明。建祠掘地时忽然涌出一泉,水流不息,清澈甘美,遂以祠命名为“双忠泉”。山东督学赵申季当时作《双忠泉记》,勒石于泉边。双忠泉和双忠祠于解放前祠毁泉埋,泉址上建了民居。2000年,有关部门重新修复了双忠泉。该泉还曾被列入清代郝植恭的《七十二泉记》中。

剪子巷

  剪子巷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北起共青团路,南止花墙子街,东西分别与盛堂巷和五路狮子口及大小板桥相连。剪子巷四百多年前是一片藕池。后来,随着邻近地区西关的繁荣,逐渐废了藕池填成平地,陆续出现民居、店铺,形成街道。当年街道北口有几家铁器铺,前店后坊,生产和销售剪子等物件,生意十分红火,于是人们给这条街道取了个“剪子巷”的名称。和剪子巷紧邻的篦子巷,则因巷内的一些作坊产销篦子而得名。

花墙子街

  花墙子街是一条名泉汇聚的古街老巷。老花墙子街北接剪子巷,南接青龙街口,当年青石板铺路,石缝里流水,人们进出家门趟水而行,妇女就在街边小溪洗衣,真乃水乡风韵。此街与趵突泉“三股水”隔墙相望,人在街上走,可听到趵突泉如雷轰鸣。当年此街有一济南名吃糁馆,取此街泉水熬制的鸡汤糁、鸡丝糁、鸡丝羊肉糁远近闻名,当年达官贵人、京剧名伶乃至寻常百姓都来品尝。如今此老街早已不存,街上名泉也一度埋入地下,登州泉上曾建了厂房,此泉就埋在一张办公桌下,直到1997年8月修复,才有了今日俏丽模样。

济南圩子城

  老济南的圩子城,被称为“外城”,全长20余公里。济南圩子城只有东、西、南三面城墙,北面因湖水所限而与内城北墙相接。

  济南圩子城东、西、南共建有七门:

东南叫永固门,位于今泺源大街与和平路问,又称东舍坊围子门。

南叫岱安门,又称南围子门。西南叫永绥门,位于今泺源大街与顺河街交接口间,又称杆石桥围子门。

正西叫永镇门,位于今顺河街与北坦大街交接口间,又称英贤桥围子门。

西北叫济安门,又称北小门。东北叫海宴门,又称菜市围子门。

东叫永靖门,位于东门大街与花园庄路间,又称东围子门。

1904年在圩子城西侧开辟商埠,为方便出入在西圩墙又增开普利与麟祥两门。

杆石桥

  西南永绥门外为杆石桥街,此街西接长清古道,是当年济南西去的主要干道。杆石桥原称永绥桥,因与杆石桥街相连而改称,清同治四年(1865年)建,为五孔石桥。

商埠

  xx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国门,1904年济南被迫开辟商埠准备洋商并华商于划定界内租地贸易。1906年商埠东起济南西关的十王殿,北至胶济路,南沿长清大道,西至北大槐树,东西约五里,南北约二里,共四千余亩对外开放。1918年和1925年,商埠又二次拓界至南圩子墙外,泺口以南,津浦路以西的地域。商埠的开辟,一方面内政、司法等事务均被洋商和华商自组的商埠局管理,外国人在此享有治外法权,济南由此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另一方面济南西部得到迅速发展,使济南在民国初年成为国内重要的商业城市。济南商埠区的街道规划是按照经纬来设计的,但与地球仪上的经纬正好相反,东西向的道路称为经路,南北向道路称为纬路,据说这起源于传统纺织业中所讲的经纬线。因东西向的马路长而且宽,所以经一、经二路等便被老百姓称为一大马路、二大马路。经路与纬路将商埠区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棋盘状街区。

馆驿街
  馆驿街自济南圩子城的永镇门起至纬一路商埠,原为古代济南城外西去的东西官道和驿道。明代因山东布政司移驻城里,故在此设山东馆驿总站而得名。

  明洪武九年(1377年)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于省城,该街东端设馆驿,传递公文、迎送官员,群众俗称“接官亭”。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记载:“周官遗人之志,三十里有宿,行夫之职掌邦国传递之小事、后世驿递之,设盖于此县,为山左首邑,又西接南北通衢,宾客之往来,文书之传递,无日无之。”

  据《历城县志》载,清乾隆年间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间逐渐形成街巷,馆驿街因馆驿而得名。

昔日馆驿街两侧马车店、杂货店等店铺林立,是济南重要的商街之一。

十王殿

    济南“十王殿”建造年代很早。十八世纪的《历城县志·地域考》中就有“十王殿街”(今馆驿街西段)的记载,可知那时“十王殿”就已经建造多时,且周边已形成街巷。但近百年来,济南人所称的“十王殿”实际是作为一处地名使用的,指的是现今经一路东首(天桥南头往东)、小纬北路南口、明湖西路西口、纬一路北口、馆驿街西口那处街心广场一带。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后,当局开始在原“十王殿”殿址处修建津浦铁路管理局办公楼。济南解放后,曾作过山东宾馆和xx招待所等。

  所谓“十王殿”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阎王殿。中国佛教中,又有十殿阎罗之说。十殿阎罗是中国佛教所说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这一说法始于唐末。分别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此十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称此十殿阎王。 

  受佛教影响,“西”一般代指死亡,故济南的十王殿设在了老城西关以外。

  济南的“十王殿”早在百余年前就已废圮。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作为地名之称的“十王殿”也在逐渐消亡。

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位于经三纬五路,1904年开辟商埠时创建,初称商埠公园,占地四顷。1925年为悼念孙中山先生逝世改称中山公园,1929年为纪念济南惨案一度改称五三公园。中山公园是济南{dy}座对民众开放的公园,1911年为配合当年实业救国的思潮,园内曾设商品陈列所,1914年园内又集山东工、农、矿产等资源举办山东{dy}次物产展览会。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济南民众曾多次在此集会。是当年省会民众聚会的主要场所。

长春观街

  长春观街因长春观坐落街北侧而得名。长春观始建年代不详,据记载:“长春观,西门外,丘处机潜修处,平地一洞,蜿蜒数里,今没入民舍,关在帮记”。明末清初,长春观发展到鼎盛时期,至清朝中期日趋衰退。建国后,济南市钻探设备厂设在该处。现在长春观已残败不堪,仅残存明代建筑“前门”、“正殿”三间房厦以及清建筑“殿前卷棚”。

丘子洞
  回民小区长春观内大殿东北角有一个新修的亭子,亭子下面有一个深洞。只见洞距地面约两米深,有石砌拱形门,拱形门上方写有隶书“丘子洞”三字。传说该洞是丘处机修炼处。

司里街与所里街

  司里街是一条位于黑虎泉南岸的济南老街巷,宋代时,这条街是司理参军府衙门的驻地。“司理”是司理参军的简称。司理参军是宋代的官职,掌管刑、讼、审,为从九品。自明清开始,官商看好此处,纷纷建房居住,逐渐地,这里住户多了起来,久而久之,形成了街巷。按照宋代时沿下来的称呼,被称为“司理街”,时间久了就简为“司里街”。因为明清时期官商多喜欢在此居住,因此那时便有许多当官的、商贾云集于此。而它南面的所里街,又是从前城里人出殡时的必经之路,向北一步观荣华富贵,向南一步看生死轮回,因此,时间久了,民间便流传下来“司里街上看上任的,所里街上看出殡的”说法。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所里街上经营殡葬用品的还很多。

按察司街

  明代济南是省治,便设按察使司“掌握一省刑名按劾之事”,这是集司法、监察、纪律检查于一体的权力机构。明洪武九年,“三司”(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案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迁来济南,《济南府志》载:“提刑按察司署在府治东,近东城垣。明洪武中亦自青州移治于此,成化中重修。”按察司署占了原济南府署地方,而济南府署改在原开元寺址(相当于今山东省政协所在地)修建。

     据考,约在明崇祯年间才有了以按察司署所在而命名的“按察司街”。古时按察司署正门大约就是现济南一中的校门处,而现在这里处运署街中部路北。为什么按察司署的大门跑到运署街上去了呢?据载,运署街之名由来,是因清代盐运使署迁至“按察司使西,两辕相邻”而得名的。据此看来,很可能是在盐运使署迁来前,按察司街的范围也包括了后来才有的运署街。按察司是个较大的机构,大学士商辂记载:“经历司在正堂外之左,司狱司在仪门外之东”,旧志记载,按察司署原还有“照磨所在正堂右”。因一省所辖地区很大,管的事也多,所以当时除设布政、按察司外,还设有督粮道、驿传道、海道等,这都划归按察司,有其副职任之。至清康熙后,原由皇帝派到省里的学政不再加按察副使衔,称为“提督学政”,而使按察使司就只管司法了。

铜元局街
  大明湖西南的铜元局前街、铜元局后街,顾名思义和当年的铜元局有关。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开办了制造铜币的工厂称铜元局,它占了当时东流水街大片地基,建厂三年后迁至河北省,原厂址变成了“铜元局街”。

东流水街

  东流水街北起铜元局前街,南止共青团路;东濒护城河,西通显明池街。1963年路东侧的院落除邻街房屋外,全部拆除,辟为护城河西岸绿化带。1909年东流水街有宏济堂阿胶厂。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东流水街周围散布着濂泉池、显明池、李家大院池等等许多泉池。泉池里浸泡着密密麻麻盛满豆芽的大竹筐,这里就是东流水街上的豆芽坊。,1925~1927年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机关的一部曾分曾设于东流水街105号小院内,当时,王尽美、邓恩铭同志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一九七七年定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东、西镰把胡同

  西镰把胡同长约百米,宽约三四米许,东接汇泉寺街,进去后向北一拐直通大明湖。如今,这条老胡同北面与大明湖间已被高高的围墙隔开,胡同与汇泉寺街之间的平房已被三栋红砖居民楼所取代,只有胡同西侧、南侧的还零星可见几座旧式门楼,院内建筑多数已经改造。从院落格局来看,这条紧挨大明湖的胡同在旧时均为独门独户的小院。

  与西镰把胡同相对的东镰把胡同西接汇泉寺街,进去后往南一拐可通阁子西街,长度也在百米左右。所不同者,这条胡同较为狭窄,最窄处不足两米,胡同两侧依次分布着近十个旧式门楼,规格虽然不高,一个个却也是修得磨砖对缝,小瓦屋脊上的蝎子尾、花草砖一应俱全。除了偶尔传来几声孩子们捉迷藏的嬉戏声外,这条偏居一隅的小胡同寂静得如同睡着一般。

阁子西街

  阁子西街它因旧时位于汇波寺阁子(1946年拆除)以西而得名。阁子西街的路虽然长不足百米、宽只有三米许,却是厚实平整的青石板路。如今阁子西街的两侧院落基本保持着原始风貌,小瓦花脊的大门楼与青石起基的白灰墙次序相连,门前普遍设有的两层石阶。似乎是历史上做过统一规划,这里每家每户的院落大小和建筑样式都颇为相似:走进大门后正面均为建在厢房山墙上的座山影壁,由影壁前左拐是一道简易二门,二门以内是一个四合院。老街坊刘长荣老人说,当年这条街上的住户不少是在济南经商的生意人家,他所住的阁子西街5号院的原主人以前在院西大街(今泉城路)一“祥”字号店铺中任经理,后来卖给了潘家,旁边不远的9号院据说以前属于做蔬菜生意的卞家。

估衣市街

  1904年以前,济南的城市重心在老城里,开埠后,商户西迁,作为连接老城与商埠的交通要道,西门外的估衣市街更加繁荣,这条街是济南市{dy}条沥青马路,它的宽阔和平坦曾给老舍先生留下深刻印象。“估衣”是指把当铺中形成死当的旧衣服或加工粗糙的衣服,贱卖给穷人。但除估衣买卖外,其他各类店面也云集于此,如:盛锡福帽店、永盛东帽店、广顺和百货店、仲三元杂货铺、经文布店、北厚记酱园、老茂生糖果店等等。1928年,日本制造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时,估衣市街被严重损毁,也见证了日寇的丑恶暴行。这条街东头路南解放前有家食品店,相传那里就是隋朝末年瓦岗寨起义英雄程咬金、秦琼、罗士信等结拜为义兄弟的贾家楼,但多年前这里即为一片平房,早已无楼可考。

普利街

  普利街东起筐市街南端,西到普利门桥,北通靖安巷,南通郝家巷和西券门巷。该街原名柴家巷,因此处是柴市,故名。民国初,于永镇、永绥之间增辟普利门,遂将街名改为“普利街”。民间十三年(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有:“柴家巷,今称普利街”。普利街因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连接老城与商埠的主干道而渐成商业街。早在1875年陕西人在此开设的“恒兴漆店”创济南化工商业之始。民国初年以后,廖隆昌瓷器店、鸿祥永布店、老茂生糖果庄、泰康食物店、大生东杂货庄、普华鞋店、大同药房、永兴扬银号等相继开业;草包包子铺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也迁于此。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赞玉堂药店自制的“膏丹丸散”声誉颇高。1923年设立的济南裕兴颜料商店(厂在五柳闸)设厂生产硫化青染料“生生牌”煮青,取代了中国传统的土靛和进口染料,行销近半个中国几十年,成为山东乃至中国最早的大型化学染料厂家和经销商。

芙蓉街
  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街位于珍珠泉群之中,邻近历代两大府衙和贡院、府文庙及古城主干道。金、明、清时,向是文人墨客饮酒赋诗之地。清代诗人董芸曾寓居“芙蓉馆”,因而书声朗朗,流水潺潺,垂柳依依,意境优雅。

    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是很热闹的。明清时期这条街的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今省政府后院)和府学衙门,良好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众多商家来此开店营业。xx的瑞蚨祥布店,清朝同治年间济南的{dy}家眼镜店“一珊号”,当时济南{zd0}的百货商店“文升行” ,xx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许德一等人开办的教育图书社均曾在芙蓉街落户。芙蓉街一度成为经营文房四宝、乐器文教用品、古玩字画以及印刷业为主的商业街,同时还聚集了刻字、铜锡器、乐器、服装鞋帽小吃店等店铺作坊,街道两边店铺鳞次栉比顾客盈门,加之街上的住户大多祖籍章丘一带,有做生意的传统,芙蓉街也开始从单一的文化街向文化、商贸并行发展过渡,商业的繁荣也把芙蓉街推向了一个异常兴盛的阶段。
  芙蓉街过去有四座庙,从南向北依次为:土地庙、龙神庙、关帝庙、文庙。其中以文庙和关帝庙最为xx。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曾是济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在科举时代文庙是来自全省考生赴考的必经之地,科举时代考取秀才者入县学、府学为生员,也称“入学”或者“入泮”,这是封建士子仕途的起点,为此清朝顺治年间在芙蓉街北段梯云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名曰“青云桥”取青云直上之意,并修建坊额题有“腾蛟起凤”的牌坊。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之名都是因文庙、府学、秀才们而命名的,当时外地来的文人雅士都把到芙蓉街一游引以为幸。久而久之考生秀才们拴马匹的地方便成了现在的马市街,张榜公布考试成绩的地方便成了如今的榜棚街,虽然现在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早已损毁遗迹全无,文庙也只残存大成门和大成殿以及破旧的影壁,但是凭这些遗迹足以想象当年祭拜孔子时鼓乐喧天万人景仰的盛况和芙蓉街的繁荣。

起凤桥

    清初芙蓉街北段有芙蓉泉到泮池的溪水,顺治年间曾在桥上建一石桥名为“青云桥”,后又建一牌坊,坊额为“腾蛟起凤”,这里在宋代以后是通向府学和文庙的必经之地,士子们便为其起了个寓意登攀“青云之路”的吉祥名字“起凤桥”。现存起凤桥为石板铺成,桥虽窄小,但令人回味无穷。起凤泉位于起凤桥街9—11号院内,泉水清澈见底,泡出的茶特别香。

翔凤巷

    翔凤巷西起芙蓉街,东到平泉胡同,是济南一条最窄的街巷。旧时还有个旧名叫“让让巷”和“墙缝巷”。
  翔凤巷两边盖的房子,因墙隔的太近,巷道只能走开一个人,路南、路北各有一个在济南一带干买卖的章丘人,他们隔路相对建房。两人一看,如再继续学东边建房,那这条巷就变的太窄了,于是都提出“让一让”,意思是都把房子向后建一点。结果,从这两家建房后,巷内西段再建房都“让一让”,终于使道路宽了一些。后来人们便把小巷叫“让让巷”。但章丘人把“让”读作“浪”,“让让巷”也就被念成了“浪浪巷”。为了让巷名更好听,有人建议叫“墙缝巷”,因为这条巷子实际就是两边房子的墙缝形成。这一叫就是好多年。后来,巷子里出了个文化人,他提出巷子有个起凤桥,咱就以“墙缝巷”为谐音叫“翔凤巷”吧,图个吉祥。直到今天街中一间房的墙上,仍嵌着清咸丰元年“翔凤巷”的刻石。

马市街

    起凤桥街向西即到马市街,此街在原济南府学(即孔子庙)大门南侧。辛亥革命前,为尊崇孔子,经过府学门前,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游人或来府学祭孔的官员,都会将马拴在此街,故名马市街。马市街上干净清新,虽然已经不见曾经的马匹车辆,但空中仿佛还回旋着马儿前蹄腾空时的嘶叫声。

西门内大街

  西门内大街西起泺源门,东至新东门青龙桥,以山东府署为中心又名济南府大街,是济南内城东西的主干道,也是老济南官商等最集中和最繁华的大街。昔日济南人所称“城里”,一般即泛指此街。商埠开辟前,因其紧靠衙府深处圩城及内城两道城内,故最为安全。截至民国初年统计,济南近98家钱庄、10家银楼多集中于此。

小王府街

    小王府街位置在泉城路之南,舜井街之东,宽厚街之北有两条南北向小街叫“东小王府”和“西小王府”。明代德庄王第四代孙宁海王在此街建府居住;后又由德庄王第七代孙宁阳王朱由椅在宁海王府以东建府,遂就分别称之为东小王府、西小王府,以后居民迁来居住便成为街名,后两街合并,称“小王府街”。

    由济南市东小王府街南首北行约三五十米,是耳朵眼巷。两米多宽的狭长胡同与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相交,小巷长不过一二十米,东西巷头相对各有一户人家。因为它实在太短了,不仔细看,行人甚至觉不出这是一条小巷。耳朵眼巷恐怕要算得上济南街巷中最短的一条。
  穿过“耳朵眼”,沿东小王府街曲折北行,在蕃安巷北段路东还有一条狭长的胡同,形状类似家用的勺子,柄长头大,因此人们赋予它一个生活气息颇浓的名字——“勺子头巷”(又雅称北斗巷)。

山水沟

  山水沟是南圩城至内城南城墙间南北向的排洪沟。每年夏秋雨季,南部山区洪水暴发时,经南圩城护城河分洪后,又从南圩城水关由山水沟导入老城护城河。枯水期间沟内滩地则成为济南南关集市所在,因地接南部贫困山区,故集市所买卖的均为价廉的生活必需品及杂物,昔日又称此为山水沟破烂市。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济南的老街巷1_筱然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