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背二哥”的公寓生活_自愚自乐_新浪博客

 本报记者 冯一鸣

  “背兜笼在脑壳上,睡在马路街沿上,夏天蚊子咬脑壳,冬天冻得打哆嗦”。这是几年前巴中“背二哥”生活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把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吃住难问题作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兴建“背二哥”民工公寓,让广大农民工真切地享受到了家的温暖。

                   “一定要解决好‘背二哥’露宿街头的问题”

  前些年,随着打工潮的兴起,我市一大批农民工农闲时开始进城务工。由于大多没文化、没技术,只能干城市中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进城当巴山“背二哥”。据统计,我市各县区的“背二哥”达5000余人,如同重庆的“棒棒军”,在当地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劳动群体和社会“景观”。一根木杵、一个背兜、两只肩膀,扛起了一家人的生活。但由于收入微薄,多数人居无定所,只能露宿街头,生活条件极差,严重影响农民工的身心健康,甚至发生由于街头露宿引发血案的悲剧。

   “巴中400万人,每年外出务工的就达100多万人。作为市委书记,我感到最内疚、最惭愧和最牵挂的就是这100多万农民工,他们背井离乡在外务工,其中有多少悲哀、多少痛苦、多少辛酸,我时常为此感到内疚。即使我工作再忙时,凡是农民工给我发的电子邮件,我都会认真批阅、回复。因为他们在外面太不容易了!”在有关会议上,市委书记李仲彬多次饱含深情地说。

2007年一个寒冬的晚上,李仲彬路过江北大街三环家俬楼底下,发现一群背二哥头枕背篼、身裹棉被露宿街边,冷得直打哆嗦,使李仲彬深受震撼。经攀谈得知,“背二哥”道出了他们的内心话:“不是不愿住旅馆,而是挣钱不多,舍不得住。” “进城务工农民的确不易,他们为巴中的建设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各地要认真解决背二哥夜宿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他们不露宿街头。”李仲彬迅速作出指示。

背二哥在城市的艰难处境牵动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心。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一致下决心要为“背二哥”在城镇里安一个他们住得起的“家”。

为了给背二哥提供一个住得起,吃不愁的方便之家,巴州区探索出了由街道办事处牵头、社区管理、民间兴办、就业补助的模式兴建民工公寓。当年底,在巴州区总工会和西城街道办事处的鼓励和支持下,巴州区下岗女工王芳多方筹措资金、联系场地,在原来“巴城劳务人员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整体租赁城西市场二楼一个700多平方米的房屋,红红火火办起巴中xx{zd0}的民工公寓,住宿铺位多达200个,每晚都“宾客盈门”。

2008年1月16日,一群农民工背着背篼,兴冲冲来到巴州区总工会,手里举着一面“感谢给了我们一个家”的锦旗。“巴州区倡导的民工公寓为我们‘背篼’一族做了一件大好事。今后我们再也不用露宿街头了,再也不会在半夜里被冷风吹醒了。”“背二哥”代表刘太平高兴地说。

南江县借鉴廉租房模式,建设民工公寓。该县按照“以奖代补”的原则,对“背二哥”宾馆、农民工公寓建设给予补助,并按每个床位每年8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租用厂房、旅馆,在沙溪坝、公园坝、东门沟等地建立“背二哥”宾馆、农民工公寓5处,提供床位850个,共有1600人入住。

 通江县把解决“背二哥”夜宿问题作为一项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该县坚持公办与民办相结合、整修与新建相结合,投资数万元建起了南门市场“背二哥”公寓和“背篼”公寓,既解决了“背二哥”的吃住问题,同时还一次安置下岗职工7人。

平昌县根据县城“背二哥”分布状况,按照“方便、集中、适用”的原则,先后在新车站、老车站、江阳车站和汉王庙建设、起了4个集食宿、娱乐、学习培训、维权救助等功能为一体“背二哥之家”,“背二哥”白天外出挣钱,晚上就回到这个特殊的“家”里,看电视、话家常、打xx,一派其乐融融景象。

 为了保证民工公寓能够正常运转,巴中各县区政府还按照床位多少给予不同标准的补助,仅南江县政府2006年贴补“背二哥”民工公寓就超过50万元。

 截至目前,全市已先后建立大大小小“背二哥”民工公寓数十家,从而让“背二哥”彻底结束了昔日多数露宿街边屋檐的历史。

              “公寓”成为背二哥温暖的家

 

  民工公寓到底怎么样?背二哥在里面住得好,吃得香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专程来到了巴州西城民工公寓采访。

   在干净整洁的背二哥宿舍里,只见一排排钢架床整整齐齐,一个个背兜摆放有序,一床床被褥折叠规范。“我们只需自备被盖,不需床单、席子,工具、衣服、财物有专柜存放。住在这里每天1块钱,再也不会在食品公司的街沿上过夜了。”现年45岁的背二哥陈通林告诉记者。

   在餐厅里,数十个背二哥正在就餐。挂在墙上的饭菜价格表一目了然,3元套餐(一荤一素一汤):一盘2元钱的回锅肉,一盘1元钱的爆炒大白菜,外加一大碗免费汤和免费的白米饭。“油水很足,饭菜味道都很巴适。如果不是政府补助,恐怕成本都不够啊,这都得感谢党和政府!”来自巴州区青山乡的背二哥刘仁益说。

   从2003年起就在到巴城当“背二哥”的刘仁益告诉记者,由于家中经济紧张,手头上缺钱,又加上娃儿上大学,农闲就到巴城当背二哥,有时{yt}能挣上五、六十元,但遇到下雨天生意就清淡得很,所以靠苦力挣来的钱我们舍不得住宾馆,也住不起,就在食品公司街沿上挤在一起,夏天,蚊虫在耳朵边嗡嗡叫,早晨醒来身上全是红疙瘩;冬天,蜷缩着身子在墙角边哆嗦到天亮……有{yt},他听人介绍说西城街道办事处在城西市场二楼建成了一座民工公寓,住一晚上只需1块钱,刚听到这个消息,他xx不相信,天底下还有这等事,后来带着好奇去了解了,在证实消息可靠后,他掏出了皱巴巴的一块钱,{dy}次享受了1块钱的宾馆服务,钢架床,洗脚水、开水送上门,服务员热情招呼,这些让他感到特别温暖。第二天,他毫不犹豫的掏出30元钱,交纳了1个月的住宿费。

“一元钱一宿农民工住得起。其实这一元钱光付水电费、服务人员工资等开支都不够。但这助困扶贫的实事,我们再困难也一定要办好!”巴州区有关领导和西城民工公寓负责人都这样对记者说。基于此,去年,巴州区又在南坝修建了巴州第二个农民工公寓,该公寓可一次性解决200名农民工食宿。“跟住家一样,看电视、洗澡、洗衣服都很方便,{yt}消费不超过10元钱。”进城务工长达10年、今年53岁的农民工李发朝激动地说。

                 由农民工向新市民转变

解决背二哥不露宿街头的问题,这只是让“背二哥”从形式上融入了城市。如何从精神上和思想素质上融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又继续“破题”……

为缩小“背二哥”这些“新移民”与城市的隔阂,从去年开始,各县区的“背二哥”民工公寓开始进入“提挡升级”发展阶段:在进一步发挥吃、住便宜优势的基础之上,又新建浴室、阅览室、娱乐室和民工夜校等设施。义务培训“背二哥”成为一种常态。

为了让农民工有一技之长,巴州区总工会、就业局、西城街道办事处不忘给农民工“开小灶”,免费办培训班“补课”。先后举办SBY创业培训班5期,电工焊工培训班4期,家电维修培训班5期,家政服务培训班8期,免费培训农民工1000余人。

南江县委、县政府还专门发出文件,主题是创建和谐社区,善待农民工,努力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使农民工向新市民转变。为提高农民工服务技能,拓展就业渠道,南江县民政局、就业局拨出专款,支持民工公寓建立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中心。以劳动技能、法律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和党的惠民政策为主要培训内容,常年培训农民工1000余人次,促进了农民工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该县还建立农民工协会,主要为进城民工牵线搭桥、无偿提供就业服务信息和法律援助;组建农民工党支部,让流动党员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今年,南江县又在“巴山背二哥”宾馆成立农民工技术学校,先后投资6万余元,购置10台电脑,免费开通宽带网等。“背二哥”白天上街干活,晚上上网学技术、找致富点子。一些“背二哥”说,他们在城里的生活越过越有奔头。

    让“背二哥”文化生活丰富起来,目前成为“民工公寓”普遍选择:购置了桌椅、电视,征订了《》、《四川日报》等报刊,向“背二哥”免费提供棋牌、看电视、读书等文化娱乐活动,民工xx夜校,达到有制度、有教室、有教师、有课桌、有课本。真正能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

“背二哥”民工公寓还普遍制定了《入住管理制度》和《民工学习制度管理制度》等制度。南江县沙溪坝一家“背二哥”民工公寓负责人说:“背二哥”刚入住公寓时有不少陋习,如随地吐痰、乱扔烟头、不关灯和水龙头、三更半夜“冲壳子”。但自从民工公寓加强制度管理后,他们的生活习惯开始有了明显改变。

“吃住在公寓,荤菜2块钱,住宿1块钱,米饭不要钱,衣物有专柜,现在的农民工有法当。”在采访中,记者从“背二哥”们脸上洋溢的幸福之情看到,“背二哥”民工公寓,不仅缩小了巴山“背二哥”与城市的隔阂,抹平了“新城市移民”内心伤痕,更让他们感到了劳动者的光荣和尊严。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巴中“背二哥”的公寓生活_自愚自乐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