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被指控“窃取商业机密案”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政府博弈| 迅尔对讲机商城博客

  尽管华为被指控窃密的最终结果目前尚难判断,但华为借路进军北美市场的希望无疑再次破灭。人们在咋舌华为与摩托罗拉之间8年的OEM合作关系就这么戛然而止之际,也不禁质疑,华为作为少有的技术“偏执狂”型民营企业,为何多年来屡被思科、诺基亚、阿尔卡特、西门子这些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就专利问题揪住不放?
  显然,步随诺基亚-西门子(以下简称诺西)7月21日宣布以12亿美金整体收购摩托罗拉无线网络设备业务,MOTO随即将2年前悬而未决的“旧案”拎出说叨,时间点颇为诡异,难免令部分人士领会为诺西责令MOTO对华为做出的“表态”。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也好,政府博弈也罢,则十分微妙。
  商业逻辑背后的“壁垒”传递
  “更微妙的,是爆发时间与爆发方式,是先按兵不动,然后择期指名点姓把人找出来,还是别有意图的嘴上叨叨?国际上诸多涉嫌商业秘密的案件,就这么蹊跷,但还是发生了。”通信业专家项立刚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鉴于迄今为止北美市场排名前三的设备商爱立信、阿朗以及即将完成交易的诺西,当初均以收购方式“曲线”入市,而华为多次叩门却不得要领,我们有必要梳理华为在全球化布局的这块“短板”。
  2008年,因思科专利诉讼黯然退出美国市场的华为希冀借助收购3Com解决了重返欧美主流市场难题,最终在美国外国投资委员基于“国家安全考量”的审核下宣告失败;2010年5月在与惠普竞购美国palm公司的角逐中落败,同时也将电信设备商国际战局中的这个中国影子昭然天下;此次欲借MOTO无线设备OEM合作伙伴的身份发力,则被诺西横刀夺爱。丧失与MOTO的来往,不仅意味着将北美CDMA 16%的市场拱手让人,同时宣告华为若欲向这块重新进入三足鼎立状态的阵地再次进军,或已然失去收购标的。
  “目前参与北美市场并购的大多还是那些出身显赫的欧美设备商,华为以进攻性研发和市场营销战略著称,同时价格相对低廉,北美运营商视其为一种威胁,同时对于外包还缺乏信任。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商业利益的问题上,美国向来就不客气。”项立刚表示。
  在格局日悉明朗的电信设备商版图割据战中,任何一个并购方面的疏忽均会为竞争者带来可乘之机,北美市场对于华为设置“壁垒”在所难免。事实上,不仅仅是北美,这种“排外”情绪实则蔓延至中国电信设备企业昔日的海外重镇。
  在印度政府近期制定的一份电信设备供应商“黑名单”中,华为、联想、中兴等25家中国企业赫然在列,而爱立信、诺西和阿尔卡特朗讯则安然过关。欧盟委员则于6月底对中国进口的无线网卡发起了一场反倾销调查,涉及千余家中国企业,受影响{zd0}的无疑是华为。
  国际化征途中的基因冲突
  另一方面,面对国际化征途中的壁垒,以及印度、北美“排外”情绪或形成的连锁反应,华为无疑需在“自力更生”的扩张布局中,付出更多的代价。此外,还需审视自身基因。
  毋庸置疑,华为近年来高速增长背后的驱动力,相当程度上来自于政策支持下的中国电信市场。一份来自三星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报告中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华为2009年海外合同销售增长率由往年的超过50%骤降至15%,而国内合同销售约100亿美元,同比增长72%。
  此外,报告分析认为,尽管华为将研发当作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将研发开支保持在销售额的10%以上,但是一方面,截至2008年底华总计35773件专利申请中,海外申请为9768件,比率较低。中国三星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刚认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在华为的研发工作中也有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略显浮躁的心态。”
  另一方面,华为尚属于通信设备行业属于传统的技术密集型阶段,剖析“2008年研发不少于销售收入10%”这个数字,其实际研发密度只有8.3%。
  与此同时,研发人力成本的上升则成为趋势。按照2009年12月31日外汇牌价计算,华为研发人员人均花费4.5万美元,是诺基亚的1/5,爱立信的1/4.5,这一低廉的人力成本使华为得以用不到爱立信一半的投入维持一个规模超过后者一倍的庞大研发队伍。伴随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一优势将逐渐淡化。
  “华为还是国际电信设备制造界的后来者,别人每往前走一步,都会用知识产权为其树立一个壁垒,有些根本不允许华为跨越,所以华为在翻越时尽管做到小心翼翼,也难免做到xx不犯规。究其原因,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的并购,更看重的是基因渊源,看对方是否对未来有一个前瞻性和洞察力。倘若执行力超强,而在创新基因上存在机会主义,仅仅凭借劳动力而与国际巨头平起平坐的优势并不能维济。”电信专家王煜全对记者表示。
源于:中国企业家网

Copyright ? http://www.xuners.com

 

Leave a Reply

郑重声明:资讯 【华为被指控“窃取商业机密案”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政府博弈| 迅尔对讲机商城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