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dy}财经周刊>>看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橡胶百年>>,讲述了橡胶的从xx橡胶到合成橡胶的发展。橡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汽车轮胎,口香糖,运动鞋,安全套等等。 令人吃惊的是,这里面有几对兄弟很有意思。比如米其林兄弟创建的米其林轮胎,鲁道夫兄弟的阿迪达斯和彪马。 国外的很多xxxx的创始人都是家族式的,有梦想的创业方式,而不是为了挣钱改善生活。向发明橡胶硫化技术的美国人固特异,发誓让橡胶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临死的时候还背负60万美元的债务, 后来一家橡胶公司为了纪念他,把公司名称改为固特异。 也许是传统文化的原因,中国向来重农轻商,即便是近代,也鲜有为了梦想而致力于发明创造的,家族式企业几乎都是财富的收集者,而不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富不过三代和国外的百年家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难道是中国人太现实了,从来都是没有梦想和激情的民族?希望中国以后也能出现像莱特兄弟,米其林兄弟一样的人物。 ps: 阿迪达斯和彪马的故事 既非德甲,更不是世界杯,2009年9月21日,国际和平日,在德国荷索金劳勒市举行的一场普通足球赛,却聚焦了世界的目光。这{yt},互斗了60多年,世界体育用品市场最xx的一对冤家——阿迪达斯与彪马终于以和平的方式坐到了一起。两家公司的 CEO分别率队,举行了一场联谊足球赛,两家公司的员工也首次握住了对方的手。 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自从荷索金劳勒市诞生彪马和阿迪达斯这两个运动品牌后,一条河便成了分界线,两家公司的总部隔河相望,各自为政。 尤其在最初的40年里,只有胆子大的人才敢穿着彪马牌的鞋子,到阿迪达斯占据的那半个城市。反之,穿着阿迪达斯鞋子的人,也不敢轻易走到对岸。学校、酒吧等公共场所都各有所属,一家“效忠”彪马的面包店,甚至拒绝卖面包给穿着阿迪达斯鞋子的顾客。荷索金劳勒因此被称为“以鞋取人”的城市。 本是同根生 这两大巨头起初并非你死我活,他们的创始人原本是一对亲兄弟。哥哥鲁道夫·达斯勒生于1898 年,是彪马的创始人,小两岁的弟弟阿道夫·达斯勒则是阿迪达斯的创始人。打小,两人就得到鞋匠父亲的亲授,学了一手制鞋的好手艺。1924年,兄弟俩成立了达斯勒兄弟鞋厂,弟弟阿道夫负责钻研制鞋技艺,哥哥鲁道夫则负责销售。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短短4年,达斯勒家族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豪门。 1936年是达斯勒兄弟鞋厂大红大紫的一年。他们赞助美国黑人田径明星杰西·欧文参加奥运会,杰西一举获得了4枚xx,订单随后雪花般飞来。 然而此时,关于二人不合的传言也开始出现:有人说阿道夫与鲁道夫的妻子有染,有人说他们两人的妻子彼此不和互嚼舌根,还有人说鲁道夫盗用鞋厂的钱被逮了个正着……虽然这一切都无从考证,但至少说明兄弟俩的关系已经存在裂痕。 二战成了两人矛盾的爆发点。两兄弟虽都加入了纳粹党,但政见不一,鲁道夫性格激进,对纳粹更加“效忠”,而阿道夫则像“辛德勒名单”里的辛德勒一样,暗地里解救了不少犹太人。 二战结束后,鲁道夫开始自立门户,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鲁迪鞋厂,尔后更名为彪马;而阿道夫则将原来的达斯勒兄弟鞋厂改成了自己的名号阿迪达斯。兄弟二人从此反目。 相距最远的两个人 其后几十年的竞争中,阿迪达斯与彪马互有攻守。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赛场,成为兄弟两人的必争之地。 1954年的瑞士世界杯足球赛,是两兄弟的首次正面交锋。当时,遭到鲁道夫蔑视的西德国家队教练泽普·赫贝尔格接受了阿迪达斯的赞助。阿迪达斯为西德队准备了一款专门用于湿滑草地的球鞋,其效果在比赛中充分体现了出来。西德国家队最终取得胜利,阿迪达斯也声名鹊起。 开局不利的鲁道夫不甘示弱,接连出招还以颜色。1958年世界杯闯进决赛的东道主瑞典队与巴西队,都穿着彪马球鞋;1962年巴西球王贝利脚穿彪马球鞋带领队友夺得了世界杯{gj}。 对了压倒对方,两兄弟甚至不惜花大把金钱对簿公堂。1958年,为了阻止阿道夫在广告上把阿迪达斯塑造成“世界上{zh0}的球鞋”,鲁道夫以“不正当竞争”为由把弟弟告上法庭。法官最终判鲁道夫获胜,责令阿道夫在一周之内撤下类似广告。在那7天里,愤怒的阿道夫故意把写有“阿迪达斯是世界上{zh0}的球鞋”的招牌挂在一辆卡车上,停在鲁道夫办公室窗户正对着的大街上,以示反击。 都说死亡会带走一切,但对这两兄弟而言,这个说法并不成立。两人甚至留下遗言,让后代“将战斗进行到底”。1974年,鲁道夫因病去世。第二天,阿道夫发表的吊唁信中却似乎有点幸灾乐祸:“本着人类同情之心,阿道夫·达斯勒家族不会对他的去世发表任何评论。”4年之后,阿道夫也随之而去。两兄弟的墓地分别位于小城的两端,成了小城上“相距最远的两个人”。 “将战斗进行到底”的遗训在本是同根生的两个家族里延续,在折磨两家后人的同时,也成为某些人获利的法宝。 上世纪80年代初,一名不太知名的德国网球运动员找阿道夫的儿子霍斯特拉赞助,未果之后转身前往彪马办公室,在商谈陷入僵局之际,他冲着鲁道夫的儿子阿明说了一句话,便获得了10万英镑的赞助,他说,“签了我,霍斯特就会被你气疯了。” 就连那些普通的刷墙工,也懂得利用阿迪达斯与彪马之间的“世仇”谋利。“他们会穿着阿迪达斯的鞋子,去给彪马的外墙刷漆。阿明看到之后,就会把他们叫进去,换上{zx1}款的彪马运动鞋,再去刷墙。转天,这些刷墙工又会穿着彪马的鞋跑去给阿迪达斯刷墙,也会如愿免费得到一双阿迪达斯球鞋。”荷索金劳勒市的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如是说。 无休止的争斗 两个兄弟家族的对峙,以1987年,霍斯特的早逝而宣告结束。 为了既不违背祖辈的遗训,又能摆脱同室操戈的局面,已经深感疲惫的两家人,像是约好了似的同时放手:1989年,两家人各自将阿迪达斯和彪马出售。两家公司从此摆脱了家族企业的发展轨迹,而荷索金劳勒市的广场上,那些穿着阿迪达斯或彪马的年轻人也终于开始混在一起——这里,已经不再是那个“以鞋取人”的城市了。 尽管两大家族之间放弃了争斗,可阿迪达斯和彪马在市场上的争夺却无法休止。从规模上讲,目前的彪马要逊于阿迪达斯,但论气势,彪马从未示弱。为了向国际田联官方合作伙伴,同时也是世界杯{dj0}赞助商的阿迪达斯发起冲击,彪马曾向日韩世界杯投入了1亿欧元。相比之下,阿迪达斯投入的4000万欧元就少得可怜。 这样的竞争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达到顶峰。当时,穿彪马赞助的球队高达到12支,而穿阿迪达斯的球队,却只有6支。作为反击,阿迪达斯则利用官方合作伙伴的身份,责令各大电视台在转播球赛期间,不得播放彪马的广告。 了家仇,御外敌 尽管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下,阿迪达斯和彪马时刻都会兵戎相见,但考虑到日渐冷酷的现实,他们又不得不多一个心眼。 2003年,耐克将曾是美国最知名运动鞋品牌的匡威纳入囊中,使其世界运动品牌排名{dy}的位置更为牢靠;2006年,阿迪达斯将当时排名第三的锐步收归麾下,替代锐步成为NBA的官方合作伙伴,进军耐克的大后方。 至此,世界体育用品市场的排名成为:耐克{dy},阿迪达斯第二,彪马第三。 2007年,彪马投诚PPR集团,成为Gucci的同门师弟,以彪马的市盈率来看,短时间内PPR 不会将其出售,这也意味着,短时间内阿迪达斯很难再通过收购的方式来缩小与耐克的差距。 体育用品市场可供开发的新领域越来越少,想做大做强就不得不蚕食对手的份额。从目前的格局来看,耐克成了阿迪达斯和彪马共同的对手。同时,此次金融危机,也让这两家本就渊源极深的公司有了抱团共渡难关的想法。 有什么可以让彼此憎恨了60多年的“宿敌”一笑泯恩仇?——只有共同的敌人和相似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