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有诸多因素,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文化自信心。当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尊重和了解而不是一味地靠包装赚钱时,当对于文化符号的创新追求源自内心的感悟和体会而不是简单的敷衍时,当对于外面的世界敢于包容和学习而不是盲目崇拜时,我们的文化自信心自然会磅礴而出。这,恰恰比说几句英语更吸引人。
有一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有183个城市规划要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也许,今后会有更多的“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出炉。只是,希望作为文化中心的首都能为这些做着“国际梦”的城市当一个好表率。
一时间,全民学英语的“豪情”又回来了。人们依稀可见,5年之后,首都人民都在“叽里呱啦”地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首都也将变成熙攘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然而,宏伟的理想是否符合实际呢?创语言环境能用行政规定达成么?
不可否认,居民提升外语水平对城市实现国际化有利。当一个街道大妈用流畅的英语回答外国朋友的问路时,一定会给其带来宾至如归的亲切感。然而,有多少位大妈能够有兴趣、有能力、有精力学习英语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在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之后,仍有大部分人无法流利地与外国人交流。这与教育方式有关,但也告诉我们不能把学习外语这样需要天赋、兴趣和精力的一件事强加于人,况且仅仅是为了在偶遇外国人时为他解忧释惑。尽管,这些会让一些三流的外语培训机构高兴得手舞足蹈。
全民说英语与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并无必然联系,与市民素质高低也无因果关系。巴黎、东京、柏林、莫斯科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就从未出现过要求全民学英语或外语的倡议。换一个角度讲,如果北京成了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拥有足够的魅力和吸引力,那么就应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文,向北京的国际标准看齐。近日,北京市政府出台了《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2011-2015)》,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规划中写到:建设优良的国际语言环境,提高市民整体外语水平、文化素质,是打造一个面向世界的崛起中大国的首都形象,提升城市现代文明程度、国际化水平和综合宜居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外语培训,提高普通市民的日常外语交流能力,并建立奖惩制度。到2015年,要使市民学外语活动实现规范化,市民对外交流能力和综合交往能力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