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_买保险_新浪博客
    在平安投资深发展相关的公告发布之后,我们曾经在网上和网民有过一个交流会。有位网民问了两个问题:“保险是否可以经营好银行?银行和保险区别很大,用保险的文化和方法管理银行合不合适?”我非常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这也确实代表了不少投资者对平安能否成功做综合金融的一些疑虑。
  过去金融行业有句俗语,说“银行是躺着吃饭,证券是坐着吃饭,保险是跑着吃饭”。银行提供的是需求性的目的产品,选择权在银行;证券提供的是选择性的目的产品,选择权在证券和客户之间;保险提供的是未来需求性的产品,选择权在客户。因此,银行习惯于等客户上门,保险习惯于主动上门,证券则在两者之间。这是人们过去对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一般看法,是长期以来由其行业特点形成的。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保险、银行和证券的经营模式、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xx不相同,不管是让“跑着的人”去“躺着吃饭”,还是让“躺着的人”到处去跑客户,这种跨界经营和文化都是不相通的,不能用保险的方法经营银行或证券,也不能用银行的方法经营保险和证券。
  但在中国最近的10多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服务观念的转变,不同行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也在快速地发生变化,三个行业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地缩小和接近。在海外,即使历史悠久的老牌金融机构汇丰、花旗银行,也在全球大规模地引进保险的销售模式和经营理念,招聘保险专才,彻底改变他们传统的客户服务观念和经营模式。
  无论银行、保险、证券业,都一样是服务行业,没有尊卑之分,其经营{zd0}的目的就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方便客户。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经营规则,但没有一个行业的经营模式是{yj}不变的,客户的服务理念和方式最终还是一致的。
  错误的前提
  从世界百年来综合金融的成功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综合金融经营内部不但没有冲突,内部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反而更加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和竞争力。无论是从保险到综合金融的经营或银行到综合金融的经营都是如此。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
  保险能否经营好银行?
  首先,保险能否经营银行的问题,假设了一个前提,认为是用经营保险的人来经营银行,用非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而“术业有专攻”,所以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管理科学的。但实际上,平安在探索综合经营的过程中一直强调专业化发展,不是让保险的专业人员去管理银行业务,而是用{zyx}的和经验丰富的银行专家来管理银行。平安银行现在的行长理查德先生,在花旗集团工作超过20年,曾在花旗韩国任总经理;副行长Ali Broker、何思文也均来自花旗银行;常务副行长陈伟是原招商银行的副行长,我们还有来自中信、浦发、华夏以及其它银行的高级专才,形成了集海外、国内其它银行和原来银行各方面人才于一体的管理层架构。
  除了专业化的人才之外,这些年无论是银行、证券还是信托等,所有的非保险业务我们都秉承专业化经营的理念,按照各自行业的规律,遵循各自行业的规则进行经营,使得这些业务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次,平安集团并不是一家保险企业。平安采取“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把金融作为自己的主业,但本身不经营具体业务,只控股保险、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等子公司,代表股东管理和分配资本,并行使监督职责。平安集团重在明确方向、制定规则,履行资本筹集、战略规划、合规监督、品牌经营、整体协同等五大核心职能,在集团及各子公司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提升公司价值。
  其三,从实际来看,国际上有许多从保险起家的集团,都可以把银行做得非常优秀。ING集团起步于1845年成立于荷兰海牙的荷兰保险公司,1963年,通过兼并,触角从保险延伸至银行,到1991年与荷兰第三大银行NMB邮政银行集团(NMB Post bank Group)合并后,奠定了银行业布局全球版图的根基。目前来看,ING银行业务经营得十分出色。
  其四,从我们自身的实践看。平安确实形成了行业内{lx1}的保险业务品牌,并且产险、寿险都做到了行业第二,养老年金市场{dy}。其实,我们的非保险业务也已经做得很不错了,证券的投行业务做到了行业三甲。我们进入银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将原来一家五类银行做成了二类银行。信用卡在个别城市,一些重要指标也已经做到行业{dy}第二的位置了。
  我们毫不怀疑,平安集团进入银行业,平安银行可以分享到平安集团20年来形成的优势资源,可以共享近5000万庞大的个人客户群、超过3000个销售机构网络,超过200万团体客户。我们可以在统一品牌下,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客户的信任,它将会比任何的银行具有更大的竞争力,这也是平安银行独特的优势。
  所以,无论从假设前提、平安的实际,还是成功企业的经验等各方面来看,“保险能否经营银行”都是一个“不能称其为问题”的问题,它的实质其实是在探讨跨界经营。
  管理不分姓“银”姓“保”
  关于“保险和银行区别很大,保险的文化和方法不适合银行”的疑问,如果我们抛开具体的产品和服务方面,实际上,这个问题关心的是管理的共通性问题。
  管理方法并没有一定是姓“银”或者姓“保”。在真正的管理专家眼里,不管是经营面包店,还是xx品,不管是制造大飞机,还是制造自行车,管理的共性都是相通的。保险与银行,行业特性当然有,但就都属于金融业范畴的本质来说,管理方法是共通的。
  首先,从平安的发展历史来看,许多管理知识与经验并非来自保险。平安虽然是从保险起家,但是,我们很多的经营和管理方法,都是向汇丰、花旗、摩根士丹利、高盛等金融集团或者投资银行学习而来。
  其次,更本质地讲,作为社会组织体,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文化都是互通的,既有本行业的特性,更有经营管理方法上的共性。比如平安在上海张江的后援运营中心,它是平安从全球{zh0}的金融企业汇丰和花旗学习、引进,并改造而形成的。而汇丰、花旗的技术则是来自工业企业的自动化管理、精益管理、六西格玛品质管理等理念。
  其三,从文化的角度看,平安文化的核心理念是诚信守法,简单务实,团结进取,迎难而上,追求{zy1},服务{lx1},创造价值,回馈社会。这些理念只能说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不应该给它们打上行业的标签,说这只适合保险公司。实际上,平安的证券、信托等子公司,包括平安信托旗下一些非金融类子公司,他们都执行一样的平安文化。
  {zh1},平安今天远不只是保险业务经营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文化的成功。健全的公司治理,矩阵式的管理架构,以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考核问责机制,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文化等,这些内容不属于任何一个行业。或者说,在任何行业的企业如果能够拥有一个良好体制、机制与文化,那它获得成功就是必然的。
  所以,从这些方面分析,我们可以说,银行和保险虽然区别很大,但跨界经营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此。能否成功的实质与关键在于是否能有效整合资源,选择合适的人、投入合适的成本,建立合理的体制、机制,营造优秀的文化等。
  保险并非低水平服务
  要对以上看法有所认同,还必须进一步厘清社会上对保险的一些认识误区。一般人认为保险就是推销,推销人员层次很低,流动性很大,这是一种误解。如果从产品企划开始,到精算、营销、资金运作、品牌管理等多个环节深入了解保险,就会发现,经营保险并不见得比银行简单。保险与银行的经营相比,共同点很多,难易程度是不分伯仲的。
  就相同点来说,两者都是对风险的管理。
  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包含不同行业的行业风险、行业周期风险、信贷风险、定价风险、道德风险等。而保险的风险管理,除了上述风险外,还有自然风险、人身风险、医疗健康风险、投资风险等等。
  就保险和银行不同点来说,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zd0}的区别是银行的风险管理以财务风险、信用风险为主;保险以自然风险和财务风险为主。银行以中短期风险管理为主(3-5年),保险以中长期的风险管理为主(5-30年)。目前,全世界资本市场中,有41%的资金来自保险,而就其中的债券市场而言,保险企业持有额度甚至超过50%。
  其次,保险较之银行的经营,拥有更多行业专家。为了应付各种风险,保险拥有一支庞大的专家队伍,如建筑、工程、水利、网络、电子、核电、汽车、医疗、法律、地震、精算、财务、法律、投资等各行业经验丰富的专家。银行虽然也有大量的行业专家,但是,总体上保险需求的专业人才更复杂一些。
  {zh1},银行的经营模式以“客户上门”为主,保险以“业务员上门”为主。但在西方的许多银行,近年来,都一改过去的经营和销售模式,引用保险的营销模式,向“跑着吃饭”转变。
  综合以上来看,和银行业相比,保险业有自己的特点,经营难度并不低。
  就平安的发展经验来谈,创新是平安的基因,如果墨守成规,满足于已有的行业地位,平安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也正是因为很早就进入非保险行业,有证券、信托等非保险金融经营的成功经验,平安才可以形成高度协调的综合金融企业文化。这些优势,都必将促进银行等其它非保险子公司的快速发展。
  本文根据马明哲近期的内部谈话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买 保 险  www.51mbx.com    通用网址: 买保险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_买保险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