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波长、灯光颜色与其优缺点之间的联系

  我们先从“单色光”来谈灯光的光线波长、灯光的颜色、灯光的优缺点之间的联系。这个谈明白了,再谈混合光线的这方面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

  假定我们分析的灯光,按照光线的波长来看,只有单一品种的光线,那么,我们可以明确的是,波长越长,其穿透力越强,反之,波长越短,光线的穿透力越差。

  光波长到一定的程度,则超出肉眼可见光范围,称为“红外”区。红外线由于其穿透能力强的特点,被广东用于军事夜视、医学临床等应用领域。而光波短到一定的程度,同样会超出肉眼可见范围,称为“紫外”区。紫外线穿透能力比可见光都差,因此,被应用到验钞等事物上——它是连水印都无法直接穿透的,因此,遇上可以被激发发光的水印,便产生投射效果,将水印“照”亮,而长波长的光线,会直接穿透水印的,从而不会照亮水印。

  而在肉眼可见光里,从红外这一端开始,往紫外这一端结束,光线的波长,是从长到短、分为多个区间的。一般地,波长不同,其光线的颜色也不相同。而肉眼能够较明确地分辩的光线颜色,基本的颜色有七种。即通常所说的“赤(红)、橙、黄、绿、青、靛(蓝)、紫”。事实上,除了这七种光色以外,其它光色可以存在,只是,在“工业生产行业用标准色卡”上,才有很详细地标注——岂只千种万种!

  以红光、黄光为代表的光线,其光波波长较长,其优点是穿透力强、光色柔和;而其缺点则是亮度提升困难,不宜作为照明。

  例如:红色与黄色比较醒目,哪怕是一件红衣服,也可以被远远地看见。红黄色还被广泛用于“警示”色。如红绿灯、警服、急救伞包、马路工人工作背心等。但它不宜用于照明。如果用红色灯光来照明,恐怕灯再亮,也难以将灯下的东西看得清楚。

  以紫光、蓝光为代表的光线,其光波波长较短,其优点是光色炫丽、比较刺眼,缺点是穿透力差,也包括刺眼这一点。因为刺眼代表“酷”时,的确是优点,但是,当“刺眼”代表眩目时,则又是缺点了。

  例如:一些汽车车友,追求“灯光的酷感”,结果,购买“蓝钻之光”等产品,灯光蓝幽幽地,的确令人赏心悦目。但事实上,蓝光的波长较短,穿透力差,当行车环境里有雾、烟、尘、雨等情况时,这种蓝光,抵达雾、烟、尘、雨的最近点时,便告无法继续“前进”,因为无法穿透过去,只好“反射”回来,于是,视野里的东西难以看清。假如将这些光线用于舞台效果,则又另当别论,它可以制造很强列的炫光效果,特别是投射到“烟雾”(由干冰挥发成“气”状物)上时,更是可以催灿夺目。

  而在黄、蓝之间,则以“白光”较适合我们的眼睛看清物体。例如,我们的显示器,可以显现纯白的部分。以白色为背景的地方,有色字符都容易被我们识别其本来颜色。汽车照明领域也是如此,白色光是最适宜于驾驶人员需要的。

  但是,我们看到的白光,往往又不是单色光。这便需要我们来看看“混和光”了。混和光线最终被肉眼识别为“单色”光线,但其性质,已经与真正的单色光线有所不同了。

  通常,日光里的各种颜色的光线,是以一定比例混和而成的。但是,经大气层不规则地“过滤”后,在早、中、晚不同时段,表现出来的颜色并不一致。一般地,早晚均以“穿透能力强”、“波长较长”的光线为主,因此,多呈黄、红等色。由于云层厚薄不一,不同地方穿透过来的光线波长也不一致,因此,呈玩多色云彩变化。

  到中午时,由于太阳基本上是直射大气层和云层,因此,太阳光线里的大部分都成功穿透、并投射到地表。这时,我们看到的光线,则是“纯白”的光线。这种光线之下,什么东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其实,这个光线,已经是多种波长、多种颜色的单色光混和而成。

  其实,人们早已在照明工业里应用这个原理。例如:白炽灯泡的光线是偏黄的,这表明其中波长较长的光线的比例,要偏大一些。于是,通过加某种材料的灯罩,使得透过灯罩后的光线,是“白”的;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偏蓝色的材料做成灯罩,也可以使透过灯罩后的灯光“变”白。而在汽车照明领域,更是不可避免地应用到这一工艺,用蓝色的透明材料去过滤原产灯泡的光线,使得灯光光线向“白”、“蓝”方向转化。

  正是由于这种转化的原理,是“过滤”,所以,它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过滤掉多少、如何在过滤掉部分光线的同时,不至于影响照明工具的光通量?

  一般地,分子大小及材料总厚度小于需要令其通过的光线的波长时,光通量损失最小;反之,如果分子大小及材料总厚度大于光波波长,则光通量损失较大。

  因此,包括欧司朗公司和飞利浦公司在内,一些汽车照明行业企业,都已经将“纳米技术”应用于给汽车灯泡“镀膜”。例如,欧司朗和飞利浦均在西欧市场上推出了其“纳米技术镀膜”类汽车灯泡产品;而实际上,为其提供镀膜的OEM单位,则在亚洲(具体厂址恕我不能泄密)。而国内则可以找到极有限的此类产品,需要大家上网搜索一下才行。

  而“过滤”后的光线,也有其弱点,这主要是因为灯泡发出的混和光线,如果“补”其比例小的,应当也可以令其变白;然而,过滤法是“滤”掉其比例偏大的,虽然也令其变白,但是其弱点便开始出来了。比如:蓝色光的汽车灯泡,遇到偏黄的行车环境时,灯光会“变绿”,甚至变“暗”……

  这样一来,岂不是看不清东西了?

  而在纳米技术镀膜领域里,有一种镀膜方案,则可以视为“补”法。那就是“黄金之光”。我们知道,黄金之光的镀膜,也是黄色的。对于长波长的光线来说,可以毫无障碍地通过这个黄色膜层(短波长的可以不被长波长的光线阻滞),而长波长的光线,不仅未被阻滞,反而被黄色膜所强化!

  因此,一些用过黄金之光系列车灯的朋友都认为,黄金之光的汽车灯泡特别亮、比超炫白光灯光和蓝钻之光灯泡都亮,其原因便在于此。

  当然,之所以用纳米技术镀膜的滤光过程来举例说明,是因为它的滤光过程比目前其他传统工艺的滤光过程要纯粹,其“光通量”的损失量,总是最小。

  好了,虽然读贴者也辛苦,但是,相对于花了48分钟写就本文的笔者来说,辛苦程度应当小一些吧?因此,还请感觉读来有所裨益的朋友,回贴支持一回!



郑重声明:资讯 【光线波长、灯光颜色与其优缺点之间的联系】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