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余丰慧:外资“抢粮”不怀好意_倩旭歌_新浪博客

夏粮收购结束后,一轮粮食收购大战正在上演。从收购刚刚开始看,小麦收购价格已经开始大幅走高。据有关媒体报道,豫东和鲁西小麦主产区收购价格已经达到每斤1元,往年同期价格也不过0.91元。超过国家托市价,在往年是从没出现过的。再以小麦开始陆续上市的江苏省为例,从收购价格看,每斤比国家托市收购价格高0.08元左右,比去年提高0.11元左右,今年小麦收购价格高走已成定局。另一边却是农民惜售心理严重,许多农民预期小麦价格还会走高。当然,国储收购企业纷纷叫苦不迭,国家{zd1}保护价(托市价)成了摆设。而从收购进入中期看,受收购价格走高预期影响,更多的收购企业参与到抢粮之中,与农民惜售形成鲜明对比。一片看涨预期之下,业界都在把抓粮源当做重中之重,粮食收购市场一片“厮杀”之声。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企业也加入到“抢粮潮”行列,这就不得不让人们心生疑窦。粮食安全是中国{dy}大计,这是由13亿人口的国情决定的。过去外资已经大踏步渗透到中国的粮食加工企业,外资粮油巨头在中国粮食市场正“步步为营”;中国的大豆产业基本被外资控制;世界粮油巨头—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下称“丰益国际”)投资的“益海嘉里”粮油项目,正式落户中原粮仓;以ABCD(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国际粮商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利用并购、参股、合资等形式,已经控制了中国近60%的油脂企业;入股中国肉联巨头企业—双汇集团就已经露出了狐狸尾巴,高盛在中国养猪曾经引起不小波澜,外资企业渗透中国粮食加工企业、收购中国民营粮食收购企业都已经屡见不鲜。

笔者曾经预言,外资企业绝不会仅满足于粮油深加工企业项目,最终是要控制这些项目的“原材料”市场——粮源。果不其然,当前外资企业参与“抢粮潮”,已经露出征兆。外资参与收购{jd1}不是为了争取一点国家财政补贴,也不可能争取到补贴,因为财政补贴只是对国家储备库的托市收购而言的。其目的主要在于控制粮源,垄断市场,谋取更大利益。

如果外资把重点瞄准中国粮仓以及其他农副产品,这将会给中国造成大的风险。外商凭借其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诞生和成长的经验,很快将会打败中国分散、作坊式的加工企业和收购企业,而最终实现掌控供给市场和粮食市场的目的,到时候中国人的口粮可能掌控在外资手中。

一旦彻底渗透到中国农副产品领域,且被外资掌控,沦入大豆的命运,那对中国13亿人口来说,问题就相当严重了。

客观地说,对于夏粮价格走高、外资参与收购我们处于有喜有忧的矛盾之中。喜的是,粮食价格走高,种粮农民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从而能够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利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忧的是,如果夏粮收购原始价格涨势过高,运输、仓储以及经销环节就会放大价格涨幅,大幅提高中间成本,进而使得口粮、饲料、食品、饭店以及酒类等粮食深加工产品出现一波大,不但助推通胀,而且中国粮食市场由于外资渗透可能出现安全问题。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迅速理顺粮食收购市场,规范收购企业行为,这种粮食收购门槛过低、鱼目混杂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从猪肉、大豆开始 外资触手再伸向大米、小麦、种业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金松 在争抢小麦控制权的同时,粮食巨头们并没有忽略对另一主粮品种——大米的争夺。日前,国际粮油巨头丰益国际与黑龙江省政府签署了一份65亿元的投资协议,旨在强化其在东北的粮食深加工和商业地产方面的业务。

  据悉,丰益国际65亿元的投资预计将主要投资在粮食加工和商业地产上。据媒体报道,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说,希望嘉里集团抓住黑龙江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加快城市建设的良好机遇,进一步把粮食深加工项目做大做强;选择适宜的城市与位置,建设星级酒店,为黑龙江的粮食生产和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丰益国际在2005年就已在佳木斯市成立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投资额达2.5亿元,水稻加工能力20万吨。未来还将投入7.5亿元建设佳木斯项目的二、三期工程,建成后年稻谷处理能力将达100万吨。

  在国际粮食巨头入驻的同时,国内粮食巨头中粮集团也向黑龙江抛出了橄榄枝。2010年初,中粮集团与黑龙江省政府签署了10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合作协议,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水稻、玉米等的仓储贸易与精深加工。

  黑龙江是水稻的主产区,每年粮食产量接近900亿斤,两大粮油巨头的同台竞技,让这场大米争夺战显得尤为激烈。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杜春在接受《黑龙江晨报》采访时说,“与大豆、玉米和小麦相比,唯独水稻是国家限制进出口的,这是水稻在我国能有发展的根本因素。”黑龙江作为精稻的大产区纷纷被粮企巨头入驻也就不足为奇。“做粮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粮源,有好的粮源才能有好的产品,所以这些企业都争相在粮食产区扩张。”

 

不难想象,种子是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的“制高点”;更不难想象,“制高点”就有一堆人去争抢;接着不难想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种业必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良种有力推动粮食增产

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36%提高到目前的40%

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的提升为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搜集保存了39.2万份资源,为育种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九五”以来,国家利用种子工程建设了26种作物100个育种改良中心和分中心,创制了1万多份具有应用价值的育种材料,启动了转基因重大专项、行业科技专项和36种作物产业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主要农作物的育种研发能力。

近十年来,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近1500个,授权新品种保护2595件,新品种更新更换了2—3次,良种覆盖率由“八五”期末的80%提高到95%以上,超级杂交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的单产提高和品质提升。

良种结硕果。在粮食主产区和西北、西南、华南制种优势区建设相对稳定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358个,推动商品种子繁育生产能力由100亿斤提升到160亿斤,商品种子供应率由90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现在的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商品供种率达到{bfb}。小麦由农民自留种发展到60%的商品供种,小麦生产水平显著提升。

种子企业“多小弱”

目前我国持证种子企业有8700多家,前xx种子企业仅占国内种子市场份额的13%

近年来,种子企业产权多元化,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由2001年的1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90多家。种业前50强企业的种子经营额由2001年30多亿元提高到目前140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5%提高到25%以上。其中,的销售额已接近10亿元,德农种业的玉米种子销售量已占全国玉米市场份额的9%。种子市场价值从2001年20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500多亿元,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种业市场。

然而,我国种业进入市场尚属“初级阶段”,企业发展“多小弱”。

多:目前我国持证种子企业共8700多家,而美国仅1100多家,印度600多家。

小:我国前xx种子企业仅占国内种子市场份额的13%,美国前20家种子企业垄断了其70%的市场,登海、隆平、敦煌、德农、丰乐等5家上市公司2008年销售额仅相当于美国孟山都公司的1/15。

弱:品种是企业的核心力,而我国种业的品种选育与生产经营严重脱节。目前我国99%的种子企业没有品种研发能力。{zj1}研发能力之一的每年科研投入仅2000万元左右,而美国先锋公司年研发投入达数亿。

造成种子企业“多小弱”的原因,一是种子企业进入市场不足10年,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尚未完成。二是现有育种资源和人才多集中在公共科研单位,对企业的育种创新支持不够。三是绝大多数种子企业没有自主品种,侵权行为严重,挤占了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发展空间。

“单位育种”五大问题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品种选育水平相比,我国的品种选育水平要落后20—30年

受资源遗传基础狭窄、育种技术路线单一、方法落后,以及育种目标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等因素影响,多数作物育种创新能力不强,品种抗逆性弱、商品品质不高、同质化严重。

我国88%的农作物杂交品种由科研教学单位选育,而“单位育种”存在五大问题:

一是基础性研究薄弱。目前80%左右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到商业化育种等应用研究,而种质资源改良、育种方法、技术创新以及常规作物育种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薄弱。

二是商业化育种集成度低。目前品种研发的项目资源、材料资源和人才资源过于分散,品种研发多以课题组式的育种方式,在育种效率和效果上难以与国外大企业工厂化、团队式的育种方式相比。

三是评价体系不科学。现行科研评价机制的导向是,科学研究主要以品种审定、发表论文为目的。导致科研工作者热衷于“短、平、快”,导致品种“多、乱、杂”,突破性品种少。

四是产学研脱节。少部分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开始商业化品种选育,但企业在获得育种优势资源和国家投资、稳定人才队伍等方面处于劣势。加之公共财政投入科研单位搞商业化育种,和企业育种进行不公平竞争,影响了企业科研投入的积极性,制约了企业。

五是科研办企业有缺陷。科研单位利用公共财政投资选育出品种后,自己办企业经营,或是将品种转让给一家甚至多家企业,影响企业持续发展。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调查,目前全国400多家科研院所注册了3000多家种子公司,多数科研单位办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其行政经费不足,不是为了壮大产业,很难成为推动种业发展的主力军。

外资正向源头进军

通过交换品种资源以及挖掘人才等多种形式,大量搜集、改良我国优异资源

从90年xx始,外资逐步进入我国种业,对丰富我国农作物品种、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整体水平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经过一段“潜伏”之后,目前外资进入呈快速发展势头,我国种业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外商投资设立的农作物种子企业共有35个,其中经营玉米种子的5个、蔬菜花卉种子26个。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投资重点由园艺作物向粮食作物拓展;二是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三是投资形式由合资向并购发展;四是投资布局由城市向主产区推进。

美国先锋公司现已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建立了3家种子企业。其选育的“先玉335”玉米品种以脱水快、丰产性好和谷物收购价格好的优势,仅用3年时间就迅速成为我国第三大玉米品种,2009年种植面积达1900万亩。此外,孟山都、先锋、先正达、利玛格兰和拜耳等外资企业与我国科研单位合作,通过交换品种资源以及挖掘人才等多种形式,大量搜集、改良我国优异资源,试图从源头上控制我国种业。

(人民日报)

 

国际巨头幕后做局 国人可能变“粮奴”

 

资本大鳄圈地国内:黑石卖菜 收猪

农产品竞争力尚未显著增强 棉花等对外依存度大

据商务部日前发布的商务预报监测,上周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上涨0.4%。具体来看,蔬菜价格小幅上涨,粮食价格继续上涨,水产品价格止跌回升,猪肉价格继续回升。结合近期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黑石卖菜、高盛收猪事件,中国的农产品似乎隐约被披上金融衍生的外衣,国内农业市场俨然成了外资大鳄眼中的“香饽饽”,价格上涨貌似已成不争事实。

国内农产品成外资宠儿

近日,市场有消息称,美国黑石投资集团牵头的财团已与国内{zd0}农产品市场运营商之一的寿光物流园达成协议,对其进行大约6亿的投资,占寿光物流园30%的股权。加上前期高盛并购双汇和雨润、软银收购太子奶,国内农业市场已然成为国外资金争抢的“宠儿”。

对于高盛收猪事件,有分析人士指出,短期看外资大规模进入国内生猪养殖企业是出于资本的逐利性,中国生猪产业暂时不会受到威胁。原因是高盛选择大规模全资收购中国规模化养猪企业,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在中下游的拓展已占据有利地位:高盛控制双汇集团46%的股权,控制23.7%的股权,控制13%的股权。从产业链角度而言,这些控制行为带给高盛{zd0}的收获应该是对肉制品渠道和肉制品品牌的掌控。这就为其涉足上游铺好了基石。

未来,高盛可以选择将养殖企业包装上市;也可以选择直接注入中游加工企业。以中国生猪行业的市场空间和市场现状,高盛xx可以逐步培育肉类产业链,这有可能对国内相同产业形成威胁。

从国际农产品产业链角度考察,未来的利润分配决定于对产业链中定价链条的掌控。对国际资本而言,通过对上游商品的定价,对中游加工企业的控制,以及对下游渠道的掌控,将可攫取产业链的绝大部分利润。中国的大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国内食品价格或上涨

近日,渤海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食品价格是影响通胀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异常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困难,粮食可能减产进而对未来粮食价格产生上行压力。同时,国家收储政策将推动猪肉价格逐步回升,以及猪农已经宰杀了部分能繁育母猪,猪肉价格对通胀的影响中短期内将会持续下去。初步预计,今年粮食价格、猪肉价格对CPI可能的影响分别约为0.5%和0.6%,整个食品价格对CPI的拉动作用大概为1.34%。考虑到粮食可能减产在夏季收获时才会显现出来,以及能繁育母猪减少对猪肉供给影响存在一定时滞,食品价格对通胀的影响在三、四季度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而国家对粮食和猪肉市场的针对性调控和大力扶持政策,有可能平滑掉食品价格对CPI的部分影响。

最近两年,粮食作物国际价格波动很大,即使以最近一年的价格变化来说,稻米、玉米和小麦国际价格分别上升75%、58%和36%,国内价格只上升7%、13%和10%。

表面上看,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幅度不大,但未来国内粮价上升的压力仍然很大。首先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过程中,粮食供求出现结构性矛盾,尽管总量矛盾并不突出,但部分粮食品种产需矛盾日益突出,拉动粮价出现结构性上涨;其次是粮食生产成本上升推动粮价趋势性上升;第三是国际粮价上涨,促成我国种植结构转换(比如玉米种植面积逼近{dy}大粮食作物稻米),最终刺激我国粮价上涨。

农产品牛市进入第三阶段

中投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开始大幅上升的农产品牛市可分为三个阶段:{dy}阶段是布什能源替代计划导致农产品工业需求暴增,这一阶段以玉米价格上涨为xxx,带动其他农产品整体上扬;第二阶段是农产品结构性供应短缺阶段,这一期间,国际小麦因澳大利亚干旱以及欧盟严重减产而出现阶段性短缺,小麦价格猛涨;第三阶段是高通胀导致全面短缺阶段,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短,但将是农产品大牛市的{zg}潮。当高通胀发生时,商品库存会出现人为减少,囤积需求骤然上升,从而出现供不应求。

中投证券判断,当前国内外农产品牛市正迈入第三阶段。在此阶段,农产品各商品由于生产周期不同会有所差异,市场价格波动也会较大。在农产品各类别中,糖和棉花是少数落后于其他农产品涨幅的商品。在前期主流上涨品种(大豆、小麦等)出现大幅震荡后,糖、棉花等非主流品种将由于通胀预期存在而出现轻微补涨。

四巨头幕后操控国际粮价

分析人士指出,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体系中,从表面上看,国际粮食价格是xx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但是,美国等国家的农产品市场是高度垄断的,美国农业部与跨国粮商之间的配合也是非常默契的。因此,一些跨国公司事实上主导了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定价权。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被拥有百年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ABCD”所控制,即美国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芽达孚(LouisDreyfus),这四大跨国粮商常常被称为国际粮食市场的“幕后之手”。这些国际巨头凭借资本与经验的优势,已完成对上游原料、,中游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的{jd1}控制权。

除了跨国粮商,华尔街金融大鳄也是国际农产品价格背后的重要推手。以2009年3月为例,高盛和掌握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15亿蒲式耳玉米的交易合约,占全部合约数的99.27%。垄断成为少数金融机构操纵市场价格、谋求暴利的工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期货交易师表示,近期国内农产品市场上涨,除去季节和通胀等因素,国际粮商巨头参与其中也不无可能,但总体来看,下半年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基本已成事实。

投资策略

投资农业股 保值抗通胀

近日,中投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农产品供求失衡引发农粮产品价格大幅上升,投资农业股较之于投资农产品期货是捕捉农产品涨价趋势的更好方法。彭博资讯显示,2001-2007年反映农业股走势的DAX环球农业综合指数上升超过5倍,而反映农产品期货走势的道琼斯AIG总回报指数同期只有70%的升幅。农业股较之农产品期货在风险相当的情形下,回报更突出。

农业股覆盖的范围包括整个农产品价值链:1、上游行业的种子、肥料、农机、农药等;2、中游行业的种植和养殖(农场经营、种棉、种甘蔗和水产品养殖等);3、下游行业的农产品加工及经销(油料、糖料、番茄、汁和肉类加工)。

农产品价格上升,上游行业因为成本未受农产品价格上升影响,毛利率得以提高,股价随之向上。而下游行业则受农产品需求增加,提高主营收入,上涨成本假如可转嫁给消费者,则令盈利保持增长;假如只能部分转嫁,则毛利率抬不起头,股价向下压力增大。

高通胀或自然灾害往往对股票和债券造成负面打击,但商品市场反而会因此受惠。商品与传统资产相关性并不密切,甚至存在负相关性,如金属等工业用料将最受经济周期影响;能源与股市的相关性为负;农产品与股市的相关性近乎零。农产品股票价格的升跌主要由农产品价格决定。

在金融市场反复波动的情况下,农产品无疑是股票投资组合的理想选择。

农业相关企业的投资视点还在于:1、农产品短期虽有调整,但长远看受惠于生物能源和亚洲粮食需求而不断上扬;2、农产品生产有较长周期,并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制约,供应有限;3、农产品与其他资产类别没有直接关系,金融市场不稳定时容易充当资金避难所。

(上海商报)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余丰慧:外资“抢粮”不怀好意_倩旭歌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