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的杂文-《蒹葭》简赏- 一叶孤舟的舟- 叶子的世界- 和讯博客
叶子的杂文-《蒹葭》简赏 [原创 2010-07-15 12:03:47]   
 


《蒹葭》简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应是2500年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主要有“讽谏诗”“招贤诗”“爱情诗”的争议,我认为既是秦风,是民歌,那么是表达爱情的最为可信。全诗99字。分为三段,每段字数相同为33个字,三段重章叠句,每段33个字中有7个字和它段不同。

我们先看一下将它译成现代语言是什么意味

芦花苍苍茫茫,露水结成霜。想要追求的人啊,在水那一方。逆水寻找,道路难走又漫长。顺水去寻找,却象是在水面的中央。

芦花低垂凄切,露水还未干。想要追求的人啊,在水畔草滩。逆水寻找,道路难走又登高。顺水去寻找,却象在水面的沙洲上。

  芦花颜色清亮,露水还在出。想要追求的人啊,在水面边缘。逆水寻找,道路难走又曲弯。顺水去寻找,却象在水面的泥渚上。  

观其全诗,直接以芦花、白露入诗,展现出秋天河湖水畔的场景,使整诗蔓延在清冷寂寥中又凄凉哀婉色调中,对诗中所抒发的主题,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烘托,

诗人在这样的场景下徜徉,思念想要追求的人,却被浩大的水面阻隔,逆水去追寻,道路难行又不知尽头;顺水去寻找,想要追求的人啊却在水中央。这就形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状态。但诗人并没有放弃,第二段继续在凄清的环境中去追寻,想要追求的人在水畔草滩边,但无论是逆水还是顺水去追寻,想要追求的人,却像在水面的沙洲。第三段仍是如此结果。

一唱三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三段描写的场景是相似的,但不同的是通过芦花的变化来表述心情的铺垫,是情感轴的起顿点­­——苍苍、凄凄、采采;通过白露的变化来表现时间的变化——为霜、未、未已,是一个时间轴在延伸;通过“伊人”的位置变化来表示始终可望——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字,却始终不可及——在水中央、在水中坻、在水中,是空间的变化。三段三轴,诗人的追寻在步步增强,失落的情绪也在步步加深,终形成一种可望难即的境况,抒发出诗人追望不停,执著追寻,但“伊人”却阻隔难通,飘渺难寻,可望难即,由是出无可奈何的情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全诗通过三个轴线的变化,将在水一方、可望难即的情景展现得十分清晰,将诗人执著追求的精神和追寻不得的空虚惆怅心情也表现得相当充分。

诗的意境是由意其景而至景其心境,作为爱情诗,全诗的意境表现已十分到位,但三段中想要追求的人——伊人,诗人却直抒为“所谓伊人”,而不是代以“窈窕淑女”,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思索空间,为什么用“所谓伊人”?是否暗指他意?

追寻爱情的诗人----阻隔的水面----被追寻的伊人。似乎每个要素都具有很大的替代空间。伊人,或只是追求对象,可以是人——贤人、爱人,可以是事业、理想、前途等。相应的,作为阻隔象征的“水”,也可以是宗法、礼教,或是现实中可以遇到的其他种种困顿。同样,诗人也可以为情或是为了其它。只要是因努力追求又追求不到的失落惆怅,都可以使诗人产生写下本诗,也就是说,因为被追求目标的虚化,《蒹葭》表达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遭遇,一种悲观的人生态度——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最初的目标是失落的。

一词“所谓”,留下后人联想无限!

  也许《蒹葭》一诗的精妙正如郑板桥在《原诗》中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   

                                       2010.7.15      此为本人《诗经研究》课的作业

在水一方

郑重声明:资讯 【叶子的杂文-《蒹葭》简赏- 一叶孤舟的舟- 叶子的世界-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