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中的历史文化差异

  

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都起源于中国。原苏联科学院远切列夫考博士甚至认为,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的思想:64格,对应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但是现在几乎所有文章,仅仅基于国际象棋相对于中国象棋高的国际影响,错误运用历史,歪曲解读中国象棋,使不少读者陷入误区;及至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于糟粕。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两者进行xxx的对比,还两者以本来面貌,并使读者可以从中对东西方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了解。

 

一、棋盘或战场

   

             中国象棋                              国际象棋

中国象棋:在长方形的平面上,绘有九条平行的竖线和十条平行的横线交组成,共有九十个交叉点。

国际象棋:棋盘由64个黑白相间的格子组成。

 

两者之间的{zd0}区别是中国象棋是有界河的,其次是中国象棋长方形棋盘直观显示的是两者的对立,奕者必须面对面;而国际象棋的方形棋盘则显示的是双方的平等,充其量是两军的对垒,奕者从那个角度看都可以。

以上俩点说明中国象棋在发明的时候,中国已经有了完整、成熟的国家概念;两军交战是国与国之间的对垒。而国际象棋没有界河,两支xx相遇厮杀便了。这与西方国家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形成较晚有很大关系。

中国象棋的样式和棋制定型于北宋末年;而国际象棋定型于1516世纪(现存最早的国际象棋谱,出版在1497年)。那时的中国即使不算春秋战国,也已经历经秦、汉、唐等三大封建王朝;而西方正处于现代意义上国家的形成阶段,没有形成固定国界的国家,反映到国际象棋上自然就没有界河了。

二、将、帅,王、后

    中国象棋:对弈双方都只有一个“将”或“帅”,这里的“将”“帅”的性质一样,只是用于区别交战双方。

    国际象棋:对弈双方都各有一个“王”和“后”。

目前很多人把中国象棋中的“将”或“帅”当作国际象棋中的“王”是xx错误的。试想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皇帝怎么能够允许自己被其他人随意把玩那?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此,中国象棋中的“将”或“帅”只能被当作行军作战的统帅来理解,更可简单理解为皇帝派出作战的将军。既然是将军,自然就不可能有“王后”的出现。当然如果带家属出征更是不能允许了。所以,中国象棋中,只有“将”或“帅”。

有人把国际象棋中“王”和“后”同时存在与中国象棋中只有“将”“帅”相比较,认为西方更重视女性的地位。我认为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最起码,从这点理解中国象棋是不对的。中国象棋中的“将”或“帅”根本就没有性别的概念,所有的棋子都是中性的。“将”“帅”也xx可以由女性来担当。从当时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证据。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就是一员女将,她统帅的娘子军为大唐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勋;现在山西的娘子关还是因她命名的。

至于中国象棋中的“将”或“帅”永驻中宫,而国际象棋的“王”和“后”的可以四处出击。这一点更说明中国古代的战争艺术要远比西方成熟。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前、后、左、右和中军的作战体制。在这种作战体制下,中军自然是不需要参加战斗的,只需要负责战场上的兵力调度。而古代西方xx顶多是左、中、右的配置;打起仗来,三个部分都要参加战斗。那时躲在后面的“王”和“后”也免不了要参战了。

国际象棋中“王”可在棋盘上任何一格自由往来,随时可能御驾亲征,与中世纪欧洲频繁的民族征战、迁徙有关。

另外,中国象棋的“将”或“帅”不能“对面”,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礼仪;国际象棋的“王”可以面对面厮杀决斗,似乎让人闻到原始血亲复仇的味道。

总之,从中国中“将”或“帅”和国际象棋中“王”、“后”的设置,以及他们的使用来看,都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要远远{lx1}于西方。

当然,国际象棋中“后”的设置,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上拥有一定的地位;但“王车易位”战法的根本含义是保护“王”,或更利于“后”的使用。从这个角度讲,我看不出西方对女士有多少真正意义的尊重。历史事实也是,在古代西方多数的情况下女性也不过是战争的战利品而已。由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将”、“帅”、“王”、“后”设置的区别来得出,西方历史上比中国尊重女性的结论纯粹是无稽之谈,更何况我认为不让女性参加战争才是对她们{zd0}的尊重和保护。

三、士

这是中国象棋独有的。双“士”本身就是一种平衡和安全的保护,且“士”不出中宫,只在“将”或“帅”的周围移动。其战法也xx表现了中国当时的军事制度在北宋的时候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从“士”——“卫士”在现代军事上广泛采用的角度来看,当时西方的军事发展即使到了15世纪也还是欠缺的,反映到社会上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

四、象和相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都有双“象”,但其运用却也不尽相同。中国象棋的双“相”或“象”只能在己方地盘上,按田子格运动;国家象棋的“象”却可以按照对角任意行进攻杀。

这个不同与其说是功能大小的差异,不如说对“相”或“象”的定义不同。中国象棋中的“相”或“象”更大意义上是谋士或参谋的意思,距离仅次于“士”,与“将”“帅”位置极近。作为谋士或参谋的“相”或“象”自然就不必深入敌阵了。而国际象棋中的“象”则xx是个兵种。因为,西方现在的国际象棋是从印度传入的。因此,“象”作为一个兵种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明确这点我们就发现,国际象棋中没有现代战争中参谋的角色,由此得出其军事水平落后也就顺理成章了。

五、马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都有双“马”,且都有“马”蹩脚和“马”走日的说法。这说明东西方对于“马”——这一骑兵兵种的特点和使用都有着相同的认识。

六、车

与“马”相似,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都有双“车”,且使用方法大致相同。这说明东西方对于战“车”的特点和使用也有着相似的认识。都是战争中的一种必杀利器。

七、炮

中国象棋有双“炮”,国际象棋中是没有“炮”的。这说明国际象棋发明时西亚和欧洲在战争中还没有炮。而中国象棋中双“炮”的设置则充分表明火炮已经在当时的中国战争得到广泛运用,并承诺各位一个独立兵种存在。这一点从历史上也可以得到充分证明。

中国宋代已经发明了火“炮”,并在抗击蒙古xx的侵略中开始使用。而当时的西方根本不知道火炮为何物,当蒙古xx使用从宋军学来的火炮攻城拔寨的时候,西方诸国便在巨大的轰鸣中溃败了。由此,可以理解国际象棋中为什么没有“炮”了。

如果再从火炮在现代军事中战争之神的地位来看,不难再次得出中国的发展水平高于当时西方的结论。

八、卒

“卒”无疑是步兵。中国象棋有五“卒”或“兵”、国际象棋八“卒”。此差别弥补了国际象棋在“士”和“炮”上的数量不足。其实如果把“士”作为“卒”或“兵”的一种,国际象棋只多一个“卒”,但中国象棋少一个“后”,多双“炮”。恰好两者棋子数量恰好相等,同为32个棋子。

回过来再说“卒”。国际象棋中的“卒”有八个,说明其步兵太多;考虑到中国象棋“士”的功能,说明国际象棋步兵兵种没有细分。

这一方面说明当时西方的战争主要以步兵为主,反过来也说明其战争手段的落后。过多的“卒”的设置,严重的制约了国际象棋的行棋,使其开局缓慢,招法单一。相对于中国象棋的“马”“炮”齐飞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中国象棋的在没过河前“卒”只能按照指令向前攻击,如果不中途牺牲,即使到底也还是“卒”,是因为战斗的任务性质使然。

而国际象棋中的到底“卒”可以任意变化,在实际战斗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其所谓的变化,不过是死后天堂的梦想罢了。

九、胜负

国际象棋和棋极多,说明其变化简单,就那么几种变化,只要选择正确开局和防御手段,如西西里防御等,就可以通过相互消耗,在消极中达成平局。而中国象棋,没有一定的水平,想固守不败可能性不大。这是智慧含量的问题。

十、黑白

中国象棋棋盘是整齐一致的。而国际象棋的棋盘却有黑白格的区分。国际象棋中的黑白格实际暗喻的是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分裂。而中国象棋的一致,则充分表明中国人对大统一中国的认同。无论怎么交战,双方都是一个国家,只不过胜者为王而已。而国际象棋中,即使一方取得胜利,也抹不去棋盘上的暗影和分歧。

十一、立体

不懂历史的人们往往被国际象棋的立体和奢华的外形所迷恋,甚至不自觉生出一丝自卑。实际上,中国象棋开始时也是立体的,并且也是丰富多彩的。只是由于其不变携带和广泛使用才发展成现在的样子。况且,现在的国际象棋也开始出现平面的了。这点只能说明,国际象棋的发展还没有彻底完成向平民化过渡。只不过是少数人的雅趣罢了。与中国象棋的全民皆兵相比相差恐怕只能用十万八千里来形容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可能确实都来自中国古代。但当他们踏上不同的发展之路后,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已经演变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游戏。从两者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当时西方无论是在军事理论、战术素养,还是在社会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都要远远落后于中国。这是因为,中国象棋在后来演化中大量吸收了当时社会发展水平远{lx1}于西方的大量先进社会元素,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先进程度;而国际象棋由于其所处的落后环境,只是吸收了一定的西方文化元素,并没有得到较大发展。现在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在国际影响力上的差距与后来复杂的东西方历史发展有关,与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以及所反映的当时社会发展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中的历史文化差异】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