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知识概述三(2)
3.帘:沙和尚原是卷带将

  表示遮掩房门的代门之物,“(上竹下廉)”、“(巾兼)”、“帘”三字古代即已通用。这三个读音相同的字,分别从“竹”从“巾”,显示着帘的不同料质。
  帘,古时又叫“薄”。张毅趋赴于高门甲第、朱户悬帘的富贵人家,《庄子·达生》说其“高门县薄,无不走”。县即悬。
  说帘,与之相关的“名人”当首推小说《西游记》的沙和尚。这部明代神魔小说的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沙和尚在同猪八戒杖、耙厮杀赌斗之前,以身世相炫耀:“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朝礼明华向。玉皇大帝便加封,亲口封为卷帘将。……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只因王母降皤桃,设宴瑶池邀众将。失手打破五玻璃,天神个个魂飞丧。……饶死回生不典刑,遭贬流沙东岸上。”这沙悟净原是玉皇大帝御前的卷帘将,往来护驾,出入随朝——根据作者吴承恩的浪漫畅想,南天门内,凌霄殿上,也有门帘窗帘需要卷起、放下。民间习见的帘,借助小说家的想象力,进入天帝天神天仙的活动圈。沙和尚——卷帘将,硒游记》以独特的形式,做了篇“帘”的妙文章。
  小说家的想象,源自对世间生活的观察。帘的使用明代较为广泛,一些古典作品有所反映。《水浒传》第四十五回,“一个年纪小的和尚,揭起帘子入来”,书里描写那是“布帘”。第六十二回,“只见一人揭起芦帘,随即进来”,这是苇帘。第七十二回“杨太尉揭起帘幕,推开扇门,径走入来”,时值正月十五天尚寒,进屋要先掀帘再推门。帘和门,双层防寒,帘在门外,当不是单层布。同一回书还写到妓家门面:“燕青径到李师师门首,揭开青布幕,掀起斑竹帘,转入中门”。布幕、竹帘双垂帘,御寒之外,巳着眼帘饰之美。这是合乎特定情节的场景描写。
  明代小说《金瓶梅》写帘,着墨也繁。第二回“俏潘娘帘下勾情”,西门庆同潘金莲频送秋波,帘成为精彩的道具布景。对此,张竹坡评论:“篇内写叉帘,凡先用十几个‘帘’字一路影来,而{dy}‘帘’字,乃在武松口中说出。夫先写帘子引入,已奇绝矣,乃偏于武松口中逗出{dy}个‘帘’字,真奇横xx矣!”
  这一回书里,写了朔风飞雪之际的门帘:潘金莲“立在帘下,望见武松正在雪里,踏着那乱琼碎玉归来。妇人推起帘子”。用“推起”,说明那门帘不是薄轻之物。义写武大郎听从武松的劝告,谨严门户,早早归家,“歇了担儿,便先除了帘子,关上大门”,后来,潘金莲也“约莫武大郎归来时分,先自去收帘子,关上大门”。“收帘子”和“除了帘子”,这门帘子每日是要挂上撤下的。
  回过头来再说《西游记》的“卷帘将”。这部书中,孙悟空、猪八成、沙和尚都与天宫有牵连,且均有大宫的“官衔”。孙悟空能当上“弼马温”,有“猴治马瘟”的民俗背景;猪八戒做“天篷元帅”,因了亥猪主水的五行学说。总之,吴承恩的笔是颇有些文化含蕴的。既然如此,给沙和尚戴上顶“卷帘将”的高帽,是否也有名堂?是的。
  宋代以来的科举制度,乡试、会试的考官,统称帘官。帘官又分内帘和外帘,《明史·选举志汇:“在外提调、监试等谓之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谓之内帘官。”帘官之“帘”,正取于门之帘。原来,贡院内有至公堂,堂后有门,主考、房官、内提调、内监试、内收掌等官员,在堂内保管、批阅xx,并居住其间。考试前三日,这些官员由至公堂后小门进入,监临随即封此门,并以帘相隔。这帘成为一种界线。帘内的考官称为内帘官;帘外的考官,包括监临、外提调、外监试、外收掌、弥封、受卷、誊卷、对读等官员,称为外帘官。门闭帘隔,内帘、外帘,被分别限定了活动空间,各司其职,帘内帘外不得随意往来,内外公事要隔着门槛交洽。清代《两般秋雨庵随笔》说:

  阊门而与之语,见《公羊》;囗闾而语,见,《国语》,皆隔门限说话也,若今内外帘官然。

  这就是遵循帘禁制度的帘官。帘禁要持续到放榜,方可开帘。这种内外帘制度,有助于防止科场舞弊。
  门帘本是寻常物,一巳被封建科举制度所取用,它遮掩门户的使用功能,便被赋予象征性意义。一道帘,垂下科考场上的一串官职符号:帘官、内帘官、外帘官……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中叶,依循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人生求取,他也曾企望功名。然而,才华出众,科场失意,直到四十岁才得了个“岁贡生”。科场亲历,必然使吴承恩有机会观察科举场上各色官吏——“帘官”。当他撰写《西游记》,要为沙和尚编造一个天宫官职时,很可能联想到科场的帘官。于是,编出这样的故事:玉皇大帝身边有个卷帘将,打破玉玻璃,被贬流沙河。
  当然,帘官——卷帘将,尚需更多的佐证材料,这里仅是一种推想。
  就从专设卷帘将这一点来看,天宫之帘似乎并不怎么高级。而苍天之下的帝王宫殿,倒有绝妙的门帘子。如《古今图书集成》引录的材料说:“徐福为始皇作自然之帘,悬于宫门。始皇抱文珠置膝上,其帘便下。去之,则帘自卷不事钩也,故又名‘不钩’。”徐福为诡秘的方士,曾自称可为秦始皇去海上仙山寻长生不老药。这里所谓“自然之帘”,可以自动卷起或垂下,《古今图书集成》将其归入“巧工”。另有《独异志》的材料说,石虎在宫中造楼,“以珠为帘,五色玉为佩。每风至即惊触,似音乐在空”。清代王士祯《分甘余话》“虾须帘”:“帘名虾须,……海中大虾也,长二三丈,游则竖其须,须长数尺,可为帘,故以为名。”讲的是用虾须编就的帘子。
  在民间日常生活里,帘子作为门的附设物,具有许多实用价值。冬天挂棉帘,厚实挡风寒;夏天挂竹帘、珠帘遮蚊蝇,透风凉;布帘在不关门闭户的情况下,保持居室隐奥,等等。帘的作用,是门所不能替代的。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写养兰赏兰,特别强调芝兰之室须有门帘:“门上布帘,必不可少,护持香气,全赖乎此,若止靠门扇关闭,则门开尽泄,无复一线之留矣。”所反映的,也是帘子区别于门扇的功能。
  门帘还是民间婚嫁的礼俗之物。
  河北、大津等地婚俗,婚礼前一大过嫁妆,新房的门帘要由新娘的弟弟挂上门。帘子红布绣花,图案以鸳鸯戏水最常见。挂上门帘后,男家要给红包,称为“送喜钱”,钱数必偶,以应成双成对之说。民间将此婚俗同王昭君联系起来。传说昭君和亲,出塞前向汉元帝要门帘做嫁妆。
  新嫁娘的门帘子,似乎还有深层含义。在湖北东部地区,闹洞房的人们用竹竿把门帘高高挑起,挂在门前的树上。这是一种炫耀,就如当地另一风俗——洞房花烛夜的转天,新娘到河边洗床单。
  为此风俗寻求典籍解释,可取《汉书·贾谊传》。贾谊上书陈政事,谈到古时大臣“污秽淫乱、男女亡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帷是慢,薄是帘,二者作为障隔内外之物,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4.九龙壁:影壁的{jz}

  几十年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河北考察,写下《正定调查纪略》。其中描述街景,盛赞临街宅院惹人注目的照壁:

  每个大门内照壁上的小神龛,白灰的照壁,青砖的小龛,左右还有不到一尺长的红对联;壁前一株夹竹桃或杨柳,将清凉的疏影斜晒到壁上,家家如此,好似在表明家家照壁后都有无限清幽的境界。

  这种门前风景,是传统民宅惯见的格局。它既有观瞻效用,又具有调节空间的功能,是中华建筑文化独树一帜的创造。
  大门口的影壁,我国一些地方叫照墙或照壁。当初它是一种礼制设置。齐桓公任用管仲为宰相,而成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霸主。像管仲这样一个宰相,按“级别”,门前可不可以建影壁呢?《论语·八佾》载,有人问到管仲是否知礼,孔子道:“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夫子说,国君宫殿前,建照壁以遮门,管氏门前也建了个照壁,若说他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
  树即屏,两者均为照壁的古称。《尔雅·释宫》“屏谓之树”,所讲就是“小墙当门中”的照壁。当年的礼制,有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卿大夫以帘之说。天子和诸侯虽然都能建照壁,但建在门外还是门内,有讲究,以示区别;至于卿大夫,要遮掩门户吗,用帘子。
  有言道“祸起萧墙”,形容内部祸患。萧墙指照壁。这源出《论语·季氏》。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鲁国大夫季孙把持国政,鲁君欲除掉他以收回旁落的大权;季孙知此,使出一招:攻打鲁国的附庸国家颛臾。孔子对此心明眼亮,说将要给季孙带来麻烦的不是颛臾,而是“萧墙之内”——“邦君树塞门”,设影壁,“萧墙之内”住的是鲁君。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讲“萧墙”,用来指代国君,这与后世以“萧墙”比喻内部的用法不同。这种不同,反映了照壁本身意义的变化,它作为礼制设置的意义被淡化,它被普遍地用来屏蔽门户。
  罘囗也是照壁的古名。如《三国志·魏·明帝纪》裴注引《魏略》:“筑阊阖诸门阙外罘囗。”然而,至唐时,其已与檐下防鸟雀的网混用一名。段成式自入仕途,与所交往的数十位官员谈此话题,都称檐下防雀网为罘囗。为此,他在《酉阳杂俎》中罗列材料,说影壁:

  《礼记》曰:疏屏,天子之庙饰。郑注云:屏谓之树,今罘囗也。列之为云气虫兽,如今之阙。张揖《广雅》曰:复囗谓之屏。刘熙《释名》曰:罘囗在门外。罘,复也。臣将入请事,此复重思。……王莽性好时日小数,造使坏渭陵、延陵园门罘囗,曰:“使民无复思汉也。”鱼豢《魏略》曰:黄初三年,筑诸门阙外罘囗。

  罘囗称照壁,汉代时并无歧义的,郑玄用来释屏。郑玄讲照壁上浮雕刻画“云气虫兽”,实是后世九龙壁的滥筋。《释名》所言,与门之塾如出一辙——塾,熟习应对之词;罘囗,“臣将入请事,此复重思”:君王的大门真是不好进,要熟思加复思。至于王莽,这位赫赫有名的政治人物挺有意思,他篡汉,刘伯升兴兵抗拒,他就下令在门塾挂刘伯升像,用箭射之;他又派人去汉元帝的渭陵、汉成帝的延陵,毁陵园门口的罘囗,“使民无复思汉”。有此邪术,《红楼梦》的马道婆真该奉他为祖师的。
  将照壁这类建筑称为影壁,大约始行于宋代。《艺林伐山》说,受前人创作墙壁浮雕的启发,宋代的郭熙用泥在墙面造成凹凹凸凸的效果,泥干后,笔墨随其形,山林楼阁人物,宛然天成,谓之影壁。郭熙创作的“影壁”是否只限门前,不得而知。至元代,关汉卿《望江亭》杂剧中,谭记儿在衙门后堂,先道一句“走一遭去”,然后唱“转过这影壁偷窥”,看衙门前厅的夫君。那影壁该是立在门外的。
  建筑物出入口设影壁,意义多方面,不仅仅是壮观瞻。它可减少大风的直灌,更是遮挡外部视线的屏蔽。《五台山风物传说》讲,当年五台山还没建造广宗寺和圆照寺,菩萨顶牌楼直对着显通寺的斋房和伙房。清早伙房煮满满一大锅粥,却不知被谁偷吃了。于是就暗暗藏了人,捉偷食者。这天,粥煮好了,随着一阵风声,门外进来两只狮子,奔向粥锅。埋伏的人挥铲冲过去,铲掉一只狮子的舌头,二狮夺门而去。顺着血迹寻找,原来是菩萨顶牌楼前那对石狮子,它们露出惊恐神色,其中一只没有了舌头。后来,在菩萨顶一百零八级石阶下建起一座大影壁。影壁隔断石狮面对显通寺的视线,两个石狮看不到僧人们做饭和吃斋,再也没来偷吃。
  引述这一传说故事,意在说明人们对于影壁功能的认识。影壁的空间屏蔽作用,在这传说中得到艺术的解说。
  将这种屏蔽,同举贤授能之路联系起来,请看唐代刘肃《大唐新语》卷十”二:

  温彦博为吏部侍郎,有选人裴略被放,乃自赞于彦,称解白潮。彦博……令嘲屏墙,略曰:“高下八九尺,东西六七步,突兀当厅坐,几许遮贤路。”……博惭而与官。

  吏部侍郎负责官员的任用事项。影壁墙与“遮贤路”,裴略的二十个字,围绕这层意思。对吏部侍郎(前那堵影壁,高矮宽窄、空间位置的描写,则是照实写来的。
  影壁所处的空间位置,可以起到增加私密性的作用;还能给登门造访者一个心理提示,使人产生空间转换的感觉,登门之初、入室之前自然地来一番心理调整。
  影壁功用另一项,是作用于居住者心理的——“影壁对门,邪气难入”,旧时民间的说法。本世纪旅居中国的瑞典美术史家喜仁龙,后来写了一本《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书中称四合院影壁“进入门内迎面而立形似屏风的墙,据说是用以防阻直线行进的精灵”。在西北一些地方,门内影壁的重要用途是放置供佛香烛。
  影壁的诸多功能,使它冲出礼制等级之囿,由天子、诸侯或采邑领主门前的屏,变为州府县衙的影壁,变成深宅大院的影壁,直至变成乡村庄稼院门口的一堵土坯短墙。影壁还常见于佛寺道观建筑的前端。
  影壁的位置可在门外、门内,也可在院子中央。
  如果院门面对空旷的开阔地,门外的影壁能既挡住远处向院内的张望,又显示着领域感。外人来到大门与影壁之间,会觉得实实在在是在人家门前了。街巷胡同里的院落,门外立影壁,可以挡住对面邻居房屋不齐整的外观。自家的大门和影壁两相呼应,制造门前气氛,行人门前过会有感觉,院内人向外望也悦目。
  大门两侧的影壁,向外扩开的“八”字形,称为八字影壁。这种影壁使门前显得开阔,增加大门的气势。
  院门内设影壁,避免门口一览无余,{zj1}屏蔽效果。侯门深似海,影壁一遮,更觉其深;小院浅浅只一进,影壁一挡,不觉其浅。北方的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角,进门对着东厢房的山墙,为增入口处的美观,倚山墙砌影壁。影壁前置太湖石,簇以花树。影壁心若是粉墙,可绘彩画,若是砖砌,则有砖雕装饰,中心为雕砖小匾,取“鸿禧”、“迎祥”等字样。山西祁县有名的乔家大院,影壁雕百寿图,即百体寿字。有些地方民间年俗,在影壁上贴一方福字,或悬一方形壁灯。旧时便有作坊印制专用于贴在影壁上的斗方,以四时花卉组成福字,或是福禄寿三星图案。
  
  较大的院子,建院心影壁,分割前后院。吉林民居,此类影壁常砌出十字格漏空图形;西北民居,影壁墙体中央开一小孔(图26),见《建筑学报》1957年12期《西北黄土建筑调查》。这些实中见虚、遮而又漏的处理,避免了单调呆板。
  在云南,照壁与三合院xx结合,正房、两面厢房及一面照壁围成院落,形成白族、纳西族民居的典型式样——“三房一照壁”。
  影壁由帝王门前的一种礼制符号,走向大众化。可是,同为这样一堵墙,仍有高低贵贱之分;它虽不再是礼制符号,但却可以充当礼制符号的载体,例如那承载九龙图案,立于王府门前、皇家御苑,张狂着帝王气象的九龙壁。
  大同九龙壁,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其宽度,接近于现代足球场之宽。如此规模,立于王府大门前,何等的气派。壁上不只有龙,尚有狮、虎、象、天马、麒麟等具有文化含蕴的动物;翻腾于烟波云海的九巨龙,更是霸气磅礴。
  重臣用影壁,清代刘献廷们一阳杂记》有条材料:

  明三边总制,驻固原,军门为天下{dy},堂皇如{wz}。其照墙,画骐麟一,凤皇三,虎九,以象一总制三巡抚九总镇也。

  这影壁,宛若明朝的军事系统图。骐麟,即影壁所屏蔽的驻在固原的总制;三凤凰,指河西巡抚、河东巡抚、陕西巡抚;九虎,指甘、凉、肃、西、宁夏、延绥、神道岭、兴安、固原的九总兵。请注意这五个字:“堂皇如{wz}”。但却未敢用龙。
  山西解州关帝庙端门前,三彩琉璃照壁,二龙戏珠于海涛间,凤凰鸣啼于高岗上,神鸟异兽,祥云瑞霭。关羽被尊为帝君、武圣,照壁用了两条龙。
  文圣孔子的后人,在影壁上塑了一种创想的动物,但不是龙。《孔府内宅轶事》,作者为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女。书中写道:

  在前堂楼院里大影壁上,画着一幅很大的“贪吃太阳”图画(“贪”是象征贪得无厌的一种动物),脚踩遍地金银,还张开大嘴向着太阳。给我们留下这幅画的祖先,想以此丑恶形象告诫子孙什么吧。

  名“贪”之兽,如一幅讽刺漫画的主角。这就像是以警醒之语书屏。类似的影壁,还常见于古代县衙大门前。古人编造出这样一种怪兽,它占有天下金银珠宝,还不满足,要贪婪地吞下太阳。衙门前的影壁,以图画为戒语:切勿贪赃枉法。
  影壁上画人物,所画竟是奸臣严嵩,旧时代浙南乞丐帮会就兴这规矩。民间传说,严嵩事发,家产籍没,皇帝赐金筷银碗,封为“天下都团头”,即丐帮的帮主。于是,叫花子奉严嵩为祖师爷。一些城镇郊外的“栖流所”——丐帮头面人物居住的地方,大门内,影壁彩绘严嵩,胡须灰白,红袍玉带,乌纱皂靴,手持金碗银筷。这可称为中国古代建筑民俗一个别致的景观。
  立在门口的影壁,就其平面占位来说,不过是一堵屏蔽的墙;然而,它却包含着这么多文化意味,就像它所陪伴的门一样。

              5.“泰山石敢当”

  按照本书的叙述顺序,门神尚未亮相,现已轮到石敢当登场。石敢当虽没名列门神之籍,却也承载着门户平安的企望,禁鬼绝恶,镇守门前。
  本世纪20年代出版的《破除迷信全书》讲到一件事:有个美国人,粗识汉字,又听说过泰山云云。他来华游历,在山东乡间见到墙上“泰山石敢当”字样,就指着墙问陪他的人:“那是一块泰山的石头吗?”对方捧腹大笑。
  笑个啥?看来,“泰山石敢当”五字存在着读法问题。读:泰山/石敢当,对;泰山石/敢当,谬。那个美国人知泰山石而不知石敢当,因此提出了个可笑的问题。
  我国民间传统居住与建筑风俗,石敢当是影响较广的一项。石敢当,也称泰山石敢当。冠以“泰山”,句式略似《三国演义》里关羽称“解州关羽”,是万万不可将前三字误解为城墙门楼“解州关”的。
  唐宋以来,第宅大门口常立镌字“石敢当”、“泰山石敢当”小石碑,或将石嵌砌墙体,用来镇鬼厌灾。民间以石敢当为辟除不祥的神,如明代《姓源珠玑》所说,“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民居”。
  唐代的石敢当碑石,已见于记载。清代俞樾《茶香室续钞》:

  宋王象之《舆地碑目记》:兴化军有石敢当碑。注云:庆历中,张纬宰蒲田,再新县治,得一石铭。其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利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今人家用碑石书曰“石敢当”三字镇于门,如此风也。按此,则“石敢当”三字刻石始于唐。

  宋代县官修县衙,挖出“石敢当”刻石,并有唐代款识。据此,俞樾认为,清代用石敢当镇门的习俗,是唐代遗风。
  石敢当民俗信仰,其渊源当在远古时代的石崇拜。埋石以镇宅的风俗,在石敢当之前,如南北朝时庾信《小国赋》:“镇宅神以埋石,厌山精而照镜。”在埋石辟邪的基础上,风俗有所增饰,刻字绘形,再附以种种传说,所有这些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zd0}限度地在那块石头上叠加具有“神力”的符号。
  关于石敢当的来历,民间有种传说,姜太公封神,封来封去,到{zh1}却忘记了自己的名姓,便自封为泰山石敢当。姜太公在唐宋时期曾被奉为武成王,与文宣王孔圣,一武一文;明代以后,虽然关羽成为武圣,姜太公在民间仍很有影响,传说故事很多,巳有“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之说。把石敢当说成是姜太公的化身,正在于渲染石敢当辟邪的民俗信仰。
  关于石敢当的传说,又多在“石”上做文章。
  民间相传,石敢当是一位姓石的骁勇猛将。石将军当关,万敌莫开。石上勒将军的大名,便具有禁鬼绝恶的功效。古时人们也愿意为石敢当造像,刻个小石人称为“石将军”。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

  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镌其上曰“石敢当”,以厌禳之。按,西汉史游《急就章》云:“石敢当”。颜师古注曰:“卫有石(石昔)、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wd}也。”据所说,则世之用此,亦欲以为保障之意。

  陶宗仪所言“今人家正门”,说的是元明之际的风俗。他记录了“立一小石将军”的形式,并言及“石敢当”三字的出处——汉代史游所作蒙童识字课本《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
  “师猛虎,石敢当”,或许以此为由头,古人又在碑石上刻画虎头。清代《集说诠真》:“石敢当本系人名,取所向{wd}之意,而今城厢第宅,或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必植一小石,上镌‘石敢当’三字,或义绘虎头其上,或加‘泰山’二字,名曰‘石将军’……”这是在石敢当之上复加文化符号。虎,古人视为食鬼驱邪的神兽,用石敢当来辟邪,借虎增威。
  石借“虎威”,不仅在石敢当上表现虎的形象,还借刻石日期、立石时辰的选择来渲染神秘色彩。旧时广为流传的《鲁班经》宣扬这些:

  凡凿石敢当,须择冬至日后甲辰、丙辰、戌辰、庚辰、壬辰、甲寅、丙寅、戌寅、庚寅、壬寅,此十日乃龙虎日,用之吉。至除夕用生肉三片祭之,新正寅时立于门首,莫与外人见。凡有巷道来冲者,用此石敢当。

  十二生肖辰属龙、寅属虎,故有“龙虎日”刻石之说。新正即新年{dy}天,古代以夏历建寅之月为正月,这是属虎的月份;“寅时立于门首”,仍取属虎之寅。
  至于“泰山”与“石敢当”联袂,有两层内容。其一,巍巍泰山,五岳独尊,古代说它是通天达地之山,威加四海的帝王也要前去封禅。以泰山相标榜,石敢当岂不更加所向{wd}?其二,标榜泰山,提供了山的角度,由此来观石敢当之“石”,视点正佳。壮石敢当的声威,为何不选东海、黄河,不选九重霄汉,偏偏取“泰山”两字写大旗?石自山出。这“山”同那“石”更多牵连。关于此,原始先民的万物有灵观念、古人的灵物崇拜,都可做注脚。从粗糙的石器,到精细的石器,石器使原始人抗争大自然的生存能力不断增长。石成为一种灵物。反映在神话传说中,补天的女蜗炼五色石做修补天空的材料,填海的精卫衔木石以埋东海。对石的崇拜,衍生出石敢当,也派生出埋石镇宅的风俗。南北朝时庾信《小国赋》:“镇宅以埋石。”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日,掘宅四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石块俨然成了具有法力的灵物。至于石敢当,因石而造神,有名有姓的“石将军”,姓“石”,只缘本来是石。
  石敢当既被奉为神,司职由捍民宅而有所扩展。《茶香室丛钞》记清代齐鲁乡俗,巷口立“泰山石敢当”刻石,传说其会在夜暮时分去人家医病,因而“石将军”又称“石大夫”。另有一则传说:清代康熙年间,广东徐闻县,知县到任不久就丧命,一连几任均如此。黄某来赴任,请风水先生看,说是宝塔塔影落于知县的座位上,诸前任皆因不胜塔影之压而死。黄知县刻“泰山石敢当”石碑,立于县衙门前,以敌塔影。如果说,“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立石敢当,是一种面对面的抵挡的话,那么,黄某立石敢当抗拒高塔塔影,石敢当的功能已由平面发展为立体了。
  石敢当因冠以“泰山”,甚至被传为泰山神祗之父。泰山上有座碧霞饲,供奉泰山之主碧霞元君,民间又叫她泰山老母。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有说是玉皇大帝的妹妹,而民间还传说她是贫苦农民石敢当的女儿:她心地善良,上山砍柴,时常帮助一个孤老太。老太太说她是仙女下凡,让她在泰山{zd0}的一棵松树下挖到柴王埋下的木鱼,将一只绣花鞋埋在木鱼之下三尺。玉皇要在众神中选出来泰山最早者,封为泰山之主。柴王以埋在树下的木鱼证明自己的资历,石敢当的女儿则以埋于木鱼之下的绣花鞋挫败柴王,被封为碧霞元君。这个传说故事讲的虽是碧霞元君,但其同石敢当既为“父女”,两者的关系也就恰如水涨而船高——碧霞元君高至泰山主神,船高因水涨,反衬了石敢当的神异。
  明代赵南星撰笑话集《笑赞》,有则《石敢当》:

  有石敢当者,忽然能言。里甲急趋报官。官命负石敢当来。既至,再三问之,不言。官怒,道是说谎,责了十根,仍命负之以出。至途中,遇识者,问曰:“报官如何?”甲顿足曰:“为此冤家,被官打了五下,”敢当曰:“你又说慌,昧了五下。”

  逢迎多事,自讨苦吃,石碑将里甲戏弄了一番。那石敢当刻石,由里甲负去负归,说明它不是砌在墙,而是立门前。另外,“负”——以背载物,这又说明了石敢当的体量大小。

                6.抱鼓石

  河北童谣:“小小子,坐门墩,涕呼马呼要媳妇……”
  门墩,门槛两端承托大门转轴的石墩或木墩。通常为石质。其傍于大门门框侧下,如枕,所以又叫门枕石,或称砷石。
  自古对于门面装饰的追求,自然不会忽视建筑入口处这一对石构件。抱鼓石即是对门枕石大事雕饰的产物。“枕”本是主要部分,为了雕饰,门枕石的附加部分被强调,“鼓”部很高,用料用工远超过“枕”部。
  顾名思义,抱鼓石造型为圆鼓形,富有装饰功用,通常雕饰以葵花、纹头、狮子等。下部雕为须弥座,中间为鼓形,饰以花纹浮雕,上部透雕狮子,这是常见的样式。据《营造法原》,将圆鼓部分雕成狮形者,以术语称,叫拉狮砷或挨狮砷。
  一般人家,不高的方形门墩雕为须弥座形状,其上刻狮子。有的则不雕狮,在方形门墩上浮雕花草人物图案。
  门前一对抱鼓石,立的是功名标志。在讲封建等级的年代,无功名者门前是不可立“鼓”的。倘若要装点门脸,显示富有,也可以立把门枕石起得像抱鼓石那样高,但只是傍于门前的装饰性部分要取方形,区别于“鼓”,再高仍称“墩”。这方面的例子,在烟台福山区,民国初年所建王氏庄园,大门门槛高及人膝,门前一对石门墩,石墩四面雕花,是非常精致的艺术品。在当年,如非节日或礼仪场合,门墩罩以木罩,可见其华贵。然而,它却是“墩”不是“鼓”。

              7.将军石——囗

  两扇大门合缝处的下端埋块石墩,用来固定关合的门扇。这石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将军石。将军石之名,宋代《营造法式》已载:“城门心将军石:方直混棱造,其长三尺,方一尺”,上露一尺,下栽二尺入地。梁思成注,两扇城门合缝处下端埋置石桩称将军石,用以固定门扇位置。混棱,就是抹圆棱角。《营造法式》又记有上扉石,其长二尺,方八寸,地面露一尺,下栽一尺入地。
  行此将军石之功,也可竖以短木,《礼记》上称为囗,郑玄注为门橛。
  徐州十里铺汉画像石墓,发现刻绘“门吏拥彗图”。图中有双阙,两阙之间立门囗,囗两旁,各有一拥彗恭立的门吏。此即所谓拥彗迎门,古代迎候贵宾的一种礼仪。
  由于囗居大门口的中间,所以,《礼记·曲礼》有“大夫士出入君门,由囗右”的说法。门极分出了左右,由哪一边入门,也被纳入区别尊卑的礼仪。

                8.石狮

  汉朝通西域,通来了胡瓜、胡桃、胡麻等植物,也通来了“天马”和狮子。《后汉书·章帝纪》,月氏国遣使献“师子”;《后汉书·和帝纪》,“安息国遣使献师子”。
  视狮为异兽,汉代人已开始敲石凿岩雕刻它的形象。山东嘉祥县武氏词一对圆雕石狮,张口怒目,作嘶吼状。其中一狮,前右足下按一蜷曲小兽。这对石狮的年代,武氏祠《石阙铭》有明确记载:“建和元年,太岁在丁亥,三月庚戌朔四日癸丑……孙宗作师,直四万”。这是说,石狮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由石匠孙宗雕刻,价值四万。
  后来,虽为“师”加上“S”,但对于狮子的认识,却远不如虎。北魏《洛阳伽蓝记》载,永宁寺“门有四力士、四狮子”。也就在这部北魏名著里,记载了借助老虎识别狮子的事:

  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永安末,囗奴破,始达京师。庄帝谓待中李或曰:“肤闻虎见狮子必伏,可觅诚之。”于是诏近山郡县捕虎以送。巩县、山阳并送二虎一豹,帝在华林国观之,于是虎豹见狮子,悉皆瞑目,不敢仰视。

  直到后世,石狮很多,画狮很多,人们对动物学意义上的狮子却还是知之甚少,并且颇有点像叶公之知龙。宋末元初的xx学者周密见多识广,著述富赡,然而,他的《癸辛杂识》见狮疑狮,更熟悉的是画幅上的狮子:

  近有贡狮子者,首类虎,身如狗,青黑色,官中以为不类所画者,以非真。其人贡之使遂牵至虎牢之侧,虎见之,皆俯首帖耳不敢动。狮子遂溺于虎之首,虎亦英敢动也。以此知为真狮子焉。唐间立本画文殊所骑者,及世俗所装戏者,为何物?岂所贡者乃狮子之常,而佛所骑者为狮子之异品邪?又云,狮子极多力,十余人挽之始能动。

  中国古籍描绘的神兽狻猊、白泽,应该说是取自狮子。
  虎为鲁中王,而古人却说狮子食虎豹。明代杨慎《升庵外集》讲龙生九子,其中“金猊,形似狮”,又为狮涂抹上神龙的油彩。
  在民间,还有狮子尝百草的传说。那是讲獐狮玻璃肚,当初神农氏采来百草,先由獐狮吃下,看是否有毒。回此,旧时中药店常在柜台上摆一只石狮子。
  古人说狮子论狮子,使狮子妇孺皆知的传播形式,主要表现为二:门前石狮,节日舞狮。前者凝定,静态自有静态的魅力;后者欢快,能舞出喜庆和祝福。有趣的是,人们的想象力竟能使石头狮子“舞”起来。旧时北京的民间花会,有狮子会全名叫“太狮老会”,花会上要狮子,传说扮的是娘娘庙前守门的石狮子。
  守大门的石狮,通常雕雄狮居左,雌狮居右。雄狮的右爪下雕绣球,所谓“狮子滚绣球”,玩耍于掌握之中,那球是权力的象征;雌狮左爪下雕幼狮,叫做“太师少师”,意思是子嗣昌盛,世代高官。北京故宫太和门前的铜狮、乾清门前的鎏金铜狮,尽管铸铜代替刻石,甚至饰以鎏金,造型仍然是雄左雌右,或踩绣球,或戏幼狮。
  大门前石狮子成双,民间情歌借此比兴,明代冯梦龙所辑《挂枝儿》里一段:“石狮子,我与你空成一对。我看你,你看我,好不孤凄。我两人都是石心石意,远又不多远,怎能勾做一堆。分隔在东西也,空自看上你。”将一对石狮子唱得相视传情、缠绵徘侧,拟人化了。其依据,是石狮一左一有守大门的设置方式。
  门前雕狮,不论左右,狮头均似雄狮状。头上毛发卷做疙瘩,称为“螺髻”。“螺髻”的数量据说大有讲究,在古代不是可以随意雕凿的。关于“螺髻”与等级制度,《文史知识》1987年9期载文说,一品官员府第门的石狮头上可以有十三个疙瘩,称为“十三太保”。一品之下,每低一级,狮头疙瘩要减少一个。七品以下,门前摆石狮即为僭越了。石狮头上的“螺髻”,也在人门之前陈列着等级的标志。
  民宅门口通常不摆这种石狮。山西祁县的乔家人院,我国民居的代表作之一。宅院的主人,乾隆年间在包头经商发迹,商号远达俄蒙,传“先有夏大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以状乔家的富有。乔家人院的宅门,显示着富——起楼高高,门道为城门洞式;然而,却非显贵——大门前,没有官府人家常见的旗杆和石狮。
  反映官府门前的石狮,请读下面故事。清代王应全《柳南随笔》记官场上的是是非非,官员相互讥讽,借衙前石狮来挖苦嘲笑:

  章中丞律,字鸣凤,邑人也。尝以副都御史出抚云南。时巡按其地者为何御史某,其父昔以卖笠为业。章故性倨少礼,而尤以是轻何。会何入谒,请讲钧敌礼,章亦怒,寺门有两石狮,命笠其首,盖以御史本豸冠,豸为狮类,所以戏之也。何既入谒,章送之出,直至仪门外,谓何曰:“君不见狮头上戴笠乎?”何即云:“狮子回头便吃掉。”以‘獐’与‘章’同音也,由是构怨益深。

  石狮扣斗笠,以示奚落,实属无聊。这条材料,反映了当时云南官府大门前设置狮子石雕的情况。
  清代姚元之《竹叶亭杂记》,描绘古代一对铸铁狮子:

  南苑新宫门外二铁狮,极有神致,上有“除邪辟恶镇宅大吉”,后有一花押不可识。前有皇祐十年月日,又前有彭德安阳县铜冶镇及冶工姓名四五人,古气磅礴。座之四面,一面即字,其三面皆阳文荷花水草,亦极有致,疑是金辇宋物也。

  所铸“除邪辟恶镇宅大吉”字样,也是石狮所具有的民俗意义。石狮辟邪,摸一摸也沾光。正月十五,“孩儿则摩总镇衙前两旁石狮,以祈平安”,海南民俗,载于清咸丰年间《琼山县志》。
  石狮置门前,本缘辟邪之说。然而,在宋代志怪小说《夷坚志》中,石狮竟也作祟,使人中邪。这样的故事有两则。作祟者,一则为秀才家院门口的石狮,一则为知县家南门的石狮。其一说,金华陈秀才之女为妖祟所迷,不复识人,凡可以禳治者都请过了,经年不痊。后来,邻居张生看出了病因:

  其邻张生,亦士人也。夜闻女歌呼笑语,密往窥之,门外一石狮子,高而且大,乃蹑其背而立。女忽怒,言曰:“元不干张秀才事,何为苦我。”张生愕然,知必此物为怪,……因语陈曰:“吾见君家石兽,形模狞恶,此妖所由兴也。宜亟去之。”陈即呼匠凿碎,辇而投诸水,女遂平安。

  邻居张生踩石狮背上,被祟迷的陈家女立刻做出言语反应。于是,张生判断就是脚下的石狮作怪。凿碎石狮,陈家女子告平安。
  在另一则故事里,石狮未被敲碎,而是自己飞走了。故事讲,张知县家婢女被祟附体。梁绲来治,冲着那婢发大声喝斥:“汝是什么精魅?分明告我。若不直说,当拘系北囗无间狱中。”过了一会儿,回答说:“是南门外石狮子,愿慈悲恕罪,自当屏迹。”到后来,婢女清醒:书中写石狮:“石狮者,不记何年所立,形模狞恶,两目睁睁然,近临官路。是夜其处风雷(炎欠)起,明旦遂失之,不知所在”。石狮飞走了事。
  石狮厉相,具有威慑意义,借以辟邪;然而,可怖的形象并不总是可爱的,如《夷坚志》中的两个故事。同时,需要说明的是,石錾下的狮子造型逐渐温和起来,主要倒不是因为石狮作祟的传说。
  石狮变得喜庆活泼有余,凶猛威严不足,是民众的审美趣味使然。把门的石狮,似乎同蹈了门神由辟邪走向兼管祈福的路子。美学理论家王朝闻,又是卓有成就的雕塑家。他注意到民间石狮的造型风格,有别于“清宫石狮的一般化”,在《东方既白》一书中评论浙江海宁海神庙石狮说:庙门外那对石狮,可能是雍正年间的民间艺术。其头部造型近似狮子灯的神态,活泼多于凶猛,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审美观念。特征形体避免了清宫石狮的一般化,装饰趣味并不削弱想象中的狮子的人情味。公狮、母狮,都以卷曲的尾巴掩住有性别特征的那一局部,雕刻者有意削弱了不必引起xx的细节。这些,都是民间工匠的高明所在。

              9.上马石·拴马桩

  唐代《朝野金载》嘲讽无耻谄臣,计三名:侍御史郭霸尝来俊臣粪秽,宋之问捧张易之溺器;另一个叫张发,也有“非凡”表现:“于马傍伏地,承薛师马镫”,甘当上马石。谄事以至于此,人格全无。
  元代马祖常《过故相宅》诗:“瓦坠当檐燕不来,白头老妾卖花栽。旧时小吏今身贵,羞近门西上马台。”世态炎凉,如唐诗所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过故相宅》前两句写昔日达官人家,后两句当年这里门下的小吏却已显贵,有意回避故相旧宅。上马台,故相门前的上马石。清代福格《听雨丛谈·马台石》:

  京师阀阅之家,门外置石二块,形如叠几,谓之马台石,又曰上马石。按《周礼·夏官司马·隶仆》:“王行,洗乘石。”注云:“王所登上车之石。”是此物由来久矣。

  在骑马代步的时代,大门前设上马石,既有实用性,又具装饰性——显示气派的门前点缀。《吉林民居》一书介绍上马石,就说二品以上官员门口方可设置。上马石也叫下马石,为拐角形或阶状石块,置于大门两侧,上马下马,踩踏方便。石上雕以云纹图案,或涂以彩色,与大门和影壁相呼应,增加门前空间的富丽。河南巩县宋神宗陵上马石,斜坡三阶,立面为云龙浮雕,体现着皇家气派。宋代张泽端《清明上河图》画卷上,绘有上马石。其置于大门前一侧,斜梯面侧向大门口,石上有人坐。
  上马下马之外要拴马,木桩石桩就加入门前景观。相声《夸住宅》说,门口有四棵门槐,有上马石下马石,拴马的桩子。夸过上马石,再夸拴马桩。
  木桩与石桩,较为讲究的是石头拴马桩。石桩顶端雕刻狮子,四面浮雕图案,可以称为艺术品。近年,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王宁宇和省文化文物厅党荣华实地调查渭北十多个县,发现拴马石两千余件。他们拍摄的图片,展示民间艺术的拙朴大成,震动了美术界。
  拴马石桩通常立在大门外两旁,有的采取对称形式。拴马石可分为桩顶、桩颈、桩身、桩根四个部分。桩根为粗坯,埋入地下。桩身表面以横格或席纹排凿,有的还浮雕串枝莲、卷草、云水纹图案。桩颈,就像格扇门分为三段,下段的裙板、上段的隔心之间,以绦环板为过渡一样,拴马石的桩身与桩顶之间,有桩颈做为连接部分。桩颈的雕饰比较讲究,鹿、马、花、鸟、云水、博古,是常见的浮雕图案。桩顶部分为人物、动物造型,是拴马石雕刻的精彩所在。使人们惊叹不已的,正是拴马石桩顶富有汉代遗风的、拙朴而诙谐的雕刻。
  渭北拴马石的造像,据统计,狮的形象占70%,人物形象占20%,猴的形象占10%。狮之多,其实是府第衙门门前石狮的缩微。百姓人家,小院门口,土坯墙前,自然摆不得高高须弥座上大石狮。人们来它个缩龙成寸,将狮雕在拴马石上。这,在格局上得体;又是平民大众的生活幽默——你官老爷门外石狮把门,我家门口也立着石狮。
  拴马石上的人物造型多样。踞坐童子、腆肚汉子、长须老翁,戏狮人、骑麟人、驭兽人、架鹰人,露齿笑者、叼烟斗者、托腮者、唿哨音,以及背着行李表情愁苦的孩童。世象百态,应有尽有。
  拴马桩头刻xx,且成为一类,具有民俗文化学的含蕴。就数量而言,大约不止10%这个比例。出为,归入他类的一些拴马石,如露齿笑口背猴人、负猴架鹰人等,是有猴的;一件人骑人造形,那人上之人的肩头,也坐着只小猴。单独雕为拴马石桩顶的猴,或顾盼扭转不失猴气,或正襟危坐近于滑稽,或大猴小猴亲热戏耍,或坐鼓吃桃翘着腿,一派猴态可掬。然而,就在这看似随意之中,却隐含着古老的说法:猴辟马瘟。
  猴子能辟马瘟。写《西游记》的吴承恩采撷民间此说,于是,让受招安的齐天大圣在天宫当了一回弼马温。弼马温者,辟马瘟也。《晋书·郭璞传》载有神猴医马的奇谈,赵将军的马死了,按郭璞的指点寻得神猴,猴子嘘吸马鼻,死马医成活马。宋代朱翌《猗觉寮杂记》引述《晋书》故事,并说:“养马家多畜猴,为无马瘟。”这一说法,源出自古代的阴阳五行之说。《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五行之气均有萌牛、旺盛、消亡的过程——“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十二地支的申、子、辰“皆水也”;“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寅、午和成三支与五行之火有了关联。地支配属相,申属猴,午属马;水胜火,猴同马之间也就具有了一种神秘。当然,这神秘是由古人推想出来的。
  马棚贴猴子图画的民俗,不仅流行我国不少地方,还传到日本,那里民俗将“猴子拉马图”当做马棚的护符。猴辟马瘟的古说又有其它表现形式,这里且不论,而只是要说:拴马石桩上刻猴,显然与此有涉。
  
  《吉林民居》录有嵌于宅墙上的拴马石(图27)。这样的拴马石,石头掏通,留石梁系缰绳。南方北方传统民居,均有此类形式的拴马设施。

             10.囗囗·行马·挡众

  在门前,提示限止通行或下轿下马的设置,有石的、木的、铁的。
  石刻的,是下马碑,立在那里,告诉文官至此落轿,武官到此下马。
  
  比下马碑来得久远的,是木头架子(图28),置于官府门前,遮挡人马。其年代既久,名称也多。它叫囗囗,《周礼·天官·掌舍》:“掌王之会同之舍,设囗囗再重”。东汉郑玄注释说:“囗囗谓行马,行马再重者,以周围,有外内别。”据宋代《营造法式》卷二:囗囗即行马,又叫拒马叉子。
  关于这行马,《晋书·曹摅传》有段故事,表现洛阳令曹掳的判断力,颇有趣:

  时天大雨雪,宫门失行马,群官检察,莫如所在。摅使收门士,众官咸谓不然。摅曰:“宫掖禁严,非外人所敢盗,必是门士以燎寒耳。”话之,果服。

  曹摅能做出正确判断,依据是设置行马的处所在宫门。清《坚瓠集·行马》谈到行马之名物,认为“行马者,即邵邑门前之阑马也”,指出有人解释为“列马骑于门以备行遣”是错误的,并引述了曹滤的故事。一日,大雪大寒,宫门夜失行马,官员们察不出个结果来。曹摅认定,宫掖禁地,外人不敢前来偷盗,一定是守门士兵为了驱寒,烧掉了。将守门士兵拘来盘问,果然是“门士以燎寒”,烧了那行马。
  《晋马·傅成传》中讲到行马,事由官员的权限而起。先是博成奏免王戎、李重等官员,又有人以博咸“越局侵官,干非其分”,奏免傅咸。傅咸的反驳,以行马为说词:

  咸上事以为“按令,御史中丞督司百僚。皇太子以下,其在行马之内,有违法宪者皆弹纠之。虽在行马外,而监司不纠,亦得奏之。如令之文,行马之内有违法宪,谓禁防之事耳。宫内禁防,外司不得而行,故专施中丞。今道路桥梁不修,斗讼屠沽不绝,如此之比,中丞推责州坐,即今所谓行马之内语施于禁防。既云中丞督司僚矣,何复说行马之内乎!既云百僚,而不得复说行马之内者,内外众官谓之百僚,则通内外矣。司隶所以不复说行马内外者,禁防之事已于中丞说之故也。中丞、司隶俱纠皇子以下,则共对司内外矣,不为中丞专司内百僚,司隶专司外百僚。……皇太子在行马之内牙上皇太子在行马之内而得纠之,尚书在行马之内而不得纠,无此道理。……”

  行马在这里不仅是宫禁的界线,而且,还被引申为这一群人与那一群人的分界线了。
  囗囗、行马,又叫闲。《周礼·夏官·虎贲氏》“舍,则守三闲”,郑玄注:闲,囗囗。“门”前设“木”,这“闲”好不形象。
  囗囗的另一名称叉(杈)子。元代李(羽中)《日闻录》:

  晋魏之后,官至贵品者,其门得施行马。行马者,即今官府前叉子是也。《周礼》谓之囗囗行马。囗,木也,互其木,遮阑于门。

  府第前的行马,自然也是显贵的一种标志。恰如唐李商隐的《九日》诗:“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间无出再得窥。”
  钗子是宋代以来的叫法。这名称,表现了结构方式——两木交叉而成四角,所谓“互其木”:两组或多组这样的交叉,再加一横木,立在门前就是囗囗。
  明代典籍中又称它为鹿角叉,见于周祈《名义考》。清代伊秉绶《谈征·名部·鹿角叉》:

  今制朝门及公府以衡木为斜好别以木交错穿之,树于门外,俗谓鹿角叉,即古之所谓行马。

  至清代,着眼于其功能,还叫它挡众。清方以智《通雅·宫室》:

  行马,囗囗也,宋谓之杈。宫府门设之,古赐第,亦施行马。今日挡众,宫阙用朱,官寺用黑。

  山西解州关帝庙,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端门两旁置铁狮一对,门前三根铁柱交叉组成遮拦物,称为挡众。在旧时,坐轿的官、骑马的将,到这挡众之前,便该步行了。

            11.“门海”和“元宝石”

  北京故宫里有一些鎏金大铜缸,是当年用来储水的消防缸。这种缸被称为“门海”,意思是门前大海。宫中倘若失火,祝融照样肆虐,并不管什么官禁皇居,同样是烧起来看。故宫现存建筑中,有不少即是火毁后重建的。古人用鸱吻装饰房脊,所谓“海有鱼,虬尾似鸱,用以喷则降雨。汉柏梁台灾,越巫上厌胜之法”,见于宋代《事物纪原》,这是借鸱吻为厌胜,企望以水制火。古人又想出“门海”这个名目,呼缸为“海”,不仅是一种夸张,更表现为近似于厌胜的联想。这“门海”的名称,将防火避灾的祈求在缸里注得满满的。
  
  《吉林民居》一书,报道宅院二门阶前檐下置元宝石(图29)。俗话说“百年檐水滴旧窝”。常言又道:“滴水穿石。”雨水由檐下,那作用力,日积月累,以专注的韧性,在地面敲打出凹窝。门前的元宝石是用来承接檐水的。做成元宝状,凹面迎水,既有实用价值,又具有装饰趣味,——门前元宝,还是口彩。
  “门海”的妙趣在名称,“元宝石”的妙趣在造型,摆在门前的,是物件也是奇思妙想的结晶。


郑重声明:资讯 【门知识概述三(2)】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