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铜冶炼业需提高集中度增强对外话语权_智盛居_新浪博客
    由于全球铜精矿的主要卖方非常集中,在中国等铜冶炼产能快速扩张、产业集中度较低的情况下,国际矿商死死扼住了铜产业链的咽喉。受全球铜矿品位的下降、勘探难度提高的影响,铜矿项目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大,投产周期不断拉长,使得铜矿产能扩张较为缓慢。

产业上游铜矿品位下降 矿商掌握主导权

    铜是人类使用比较早、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金属,全球的铜资源非常丰富。2008年,全球铜储量5.5亿吨,基础储量10亿吨。

    从地区分布看,全球铜矿资源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秘鲁和智利境内的安第斯山脉西麓、美国西部的洛杉矶和大坪谷地区、非洲的刚果和赞比亚、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以及加拿大的东部及中部地区。智利是全球铜资源储备最丰富的国家,分别占全球储量和基础储量的29%和36%,其中,智利{zd0}的铜业公司CODELCO(智利国家铜业公司)占据了全球铜储量的10%。我国铜资源相对短缺,储量和基础储量分别占全球的5.5%和6.3%。

    由于资源禀赋原因,全球铜精矿的分布非常不均衡。美洲是铜精矿产量{zg}的地区,近几年年均产量900万吨,其中智利产量超过500万吨。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全球铜精矿贸易异常活跃,在全球每年超过500万吨的铜精矿贸易中,智利、秘鲁、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加拿大为主要铜矿出口国,分别占全球出口总额的36%、15%、10%、9%和5%;中国、日本、印度、韩国为主要铜矿进口国,分别占全球进口总额的28%、23%、10%、8%。

    智利在全球铜矿产能中占据{jd1}垄断地位。全球前xx铜矿中智利有五家,年产能分别为133万、90万、49.8万、44万和36万吨。不过,近年来全球矿业行业的大规模并购,使包括智利在内的全球主要铜矿大部分被国际大型矿业公司控制,智利仅有Codelco控制着几家主要铜矿。

我国铜冶炼产能扩张迅速 但大型铜矿少且贫矿多

    2000年以来,全球铜冶炼产能逐年增加。2000年,全球球铜冶炼产能1400万吨,目前已达到2350万吨。其产能扩张的主力当仁不让属于中国。在铜价逐步走高和国内旺盛需求下,2003年以来我国铜冶炼行业疯狂扩张,最近5年,国内铜冶炼新增产能年均100万吨左右,2009年我国铜冶炼产能达516万吨。我国铜冶炼产能的扩张并非大型铜企的规模扩张所致,很大一部分是在利润的驱动下,小炼厂大量建立导致的。根据Wind统计,2003年我国铜冶炼厂不到200家,目前已经超过300家,峰值接近400家。

    与疯狂扩张的冶炼产能相对应的是,我国铜精矿资源的严重紧缺。2002—2009年,我国精铜年产量由150万吨增至400万吨以上,年均产量增幅15%。同期,我国铜精矿年均产量76万吨,产量增幅只有8.9%。不断扩大的铜精矿缺口,使我国铜精矿的对外依存度大大提升。2001年我国铜精矿自给率40%,目前的自给率已降至23%左右。

    2008年的数据显示,我国铜储量和基础储量分别为3000万吨和6300万吨,分别占全球的5.5%和6.3%。虽然从{jd1}数量看并不少,但铜矿品位较低,大型铜矿较少。智利四大斑岩铜矿平均品位达1.68%,非洲的民主刚果和赞比亚大型铜矿平均品位超过3%,部分甚至达到4%,而我国大部分铜矿品位低于1%,部分矿床品位只有0.5%—0.6%。世界上铜储量超过500万吨的超大型铜矿约60个,我国仅有两个。缺乏大型铜矿且贫矿相对较多,使得我国铜矿开采能力较低。

铜加工费一降再降 矿商扼住铜产业咽喉

    在国际铜市场上,采购铜精矿一般采用的是年度合同、现货市场点价和PP条款合同三种方式。

    TC/RC,即矿产商或贸易商(卖方)向冶炼厂或贸易商(买方)支付的、将铜精矿加工成精炼铜的费用。TC意为粗炼费,是将精矿经熔炼炉、转炉、精炼炉加工转为阳极铜(干矿)的名义成本,计费单位为美元/吨;RC意为精炼费,是将阳极铜经电解精炼加工转为阴极或精铜(电铜)的成本,计费单位为美分/磅。

    PP,即价格参与条款,是多年来铜冶炼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达成的利益分享惯例。此前,它和加工费是铜冶炼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按规定,如果LME铜价超过合同价格,矿山方面同意向冶炼厂商归还基价和市场价之间差价的一定百分比(一般10%)作为补偿。PP条款是或有条款,尤其是在铜精矿紧张的状况下不大采用。

    2007年,在与冶炼厂签订精矿合同中,矿商成功地去掉了价格参与因素。目前,铜冶炼厂的收入只包括处理费和精炼费。这充分反映了全球铜精矿的紧缺和铜采矿行业整合度的提高,使铜价的定价权集中在了矿商手中。目前,国际上铜精矿定价的通行做法是,铜精矿加工完毕后,矿产商或贸易商与冶炼厂事先谈好TC/RC费用,然后从基于LME基准价确定的售价中扣除TC/RC费用,就是铜精矿的销售价格。TC/RC现已成为铜精矿市场的晴雨表,当铜精矿供应充足时,TC/RC就会上涨;当铜精矿供应紧张或不足时,TC/RC就会下降。

    由于全球铜精矿的主要卖方非常集中,在中国等铜冶炼产能快速扩张、产业集中度较低的情况下,国际矿商死死扼住了铜产业链的咽喉。

    受全球铜矿品位的下降、勘探难度提高的影响,铜矿项目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大,投产周期不断拉长,使得铜矿产能扩张较为缓慢。相对于铜矿产能,铜冶炼加工产能扩张周期非常短。当铜价上涨时,冶炼厂就会扩张,但由于铜矿供给缺乏弹性,不能跟上冶炼产能扩张的步伐,在冶炼产能扩张到一定程度时,供需矛盾必将凸显,上游矿商就通过降低TC/RC费用等方式将铜价上涨的利益xx握在自己手中。没有了价格分享条款,冶炼厂不但享受不到任何价格上涨的好处,甚至因TC/RC费用的下降不得不忍受微薄的加工费收入。

    供给与需求弹性的不一致是矿商能掌握话语权的一方面原因,全球铜矿企业的大整合是另一方面原因。目前,全球前5名矿商控制着全球超过40%的铜矿产量,集中度远远高于铜冶炼行业。这样一来,矿商可以在铜价高位运行时减少铜矿供给,从而人为延长铜价高位运行的周期。2006—2008年铜价始终在高位运行的原因正是如此。供需双方博弈力量的不均衡使冶炼厂几乎没有任何与矿商叫板的能力,而矿商则抓住时机在2006—2007年取消了价格分享条款,且在此后几年一再降低加工费。矿商通过加工费的降低和取消价格分享条款死死扼住了铜产业的咽喉,成为铜价易涨难跌的根本因素。

未来新兴国家用铜潜力巨大 发达国家用铜量稳定

    铜的消费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从OECD综合{lx1}指标和铜的消费看,铜消费与OECD{lx1}指标基本同步,且OECD{lx1}指标的变化{lx1}于铜消费4—6个月。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在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之前,人均铜消费量基本上与人均GDP增长呈正相关。这是因为,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之前,经济基本处于工业化阶段,对铜的需求比较强劲,一旦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后,人均用铜量增速减缓或者开始减少。韩国、日本均是在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时人均用铜量达到{zg},分别为20千克/人和11千克/人。目前,我国人均GDP刚超过3000美元,人均用铜量约4千克,预计2015—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大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仍将使我国保持着对铜的旺盛需求。

    传统上,欧美等发达国家是用铜的主力,但最近20年这些国家铜消费量保持稳定,年消费量维持在700万—800万吨。

    如今,在发达国家(美国和西欧等国),建筑业是用铜的主要领域,约占50%。2008年,美国房地产业用铜占全国的48%,电力电子、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分别占到21%、10%、10%。从发达国家各领域铜需求的轨迹看,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等用铜量趋于减少,房地产业用铜量逐步增加。

    近几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力,自然也成为了铜消费的主要增长点。1995年,我国铜需求占全球比重7.4%,同期欧洲和北美国家占比62.5%。2009年我国用铜量700万吨,占全球比重39.1%,几乎与欧洲和北美国家44.6%的比重相当。

    目前,虽然印度、俄罗斯、巴西等中国之外的“金砖四国”国家的铜消费相对比较低,但未来有望与中国一起成为全球铜消费的主力。

    在我国,铜主要应用于电力行业,约占国内铜总需求量的53%,未来电力行业的发展仍将是推动我国铜需求的主要力量。据国家电网透露,2011—2020年我国电网投资预计达4万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在空调、冰箱、交通运输、电子等用铜领域,由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电、汽车、电脑等产品的需求仍将呈高速增长,特别是“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将刺激此类产品迅速在农村普及,从而使我国家电和交通运输等行业依然保持着对铜的旺盛需求。

    房地产业是我国铜需求的潜在增长点。目前,我国铜消费在建筑行业的比例只有2%,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远,一方面是由于铜价偏高的因素,另一方面与居民的意识有关。铜的性能比其他金属优势明显,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提升,房地产业对铜的需求量将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我国对策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对外话语权

    铜精矿自给的严重不足不仅使我国铜企在铜价节节上涨的同时,承担着加工费一降再降的损失,xx享受不到铜价上涨的任何好处,而且使“中国需求”被世界绑架,屡屡被国际资金炒作,导致我国企业蒙受重大损失。

    未来几年,全球铜供需矛盾仍将继续存在。从供给方面看,由于全球铜矿品位的下降、大型铜矿的减少,未来几年全球铜精矿供应仍将非常紧张,铜产业链的上游——矿山将继续掌控着全球铜价的定价权。需求方面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铜的需求依然旺盛。未来几年铜加工费仍然将维持非常低的水平,我国在全球铜产业链中处于不利地位。

    为防止铜冶炼行业投资无序扩张,整治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2005年开始国家先后发布了多条法令对铜冶炼行业进行整顿。2005年年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制止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严格行业准入制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2006年6月31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在2005年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铜冶炼行业的投资行为;同年7月5日,国家发改委又下发《关于防止高耗能行业重新盲目扩张的通知》,再次严格控制包括铜冶炼在内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这一系列政策使铜冶炼业盲目扩张的态势得到部分遏制,2007年国内铜冶炼新增产能从前两年的超过100万吨减少到86万吨。但是,受利益的驱动,在高铜价刺激下,各地仍存在产能继续扩张的冲动,2008年铜冶炼新增产能再度超过100万吨。包括铜在内的有色金属行业的盲目扩张使国家再度出手整顿。针对有色金属行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了《有色金属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下称《规划》),鼓励有实力的铜、铝、铅锌等企业以多种方式进行重组,优化产业布局,实现规模化、集团化,提高产业竞争力。《规划》明确提出,力争有色金属产业到2011年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形成3—5家具有较强实力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到2011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铜、铝、铅、锌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提高到90%、70%、60%、60%。继《规划》之后,今年4月6日,国务院再度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再次显示了国家对有色金属行业进行整顿的决心。

     在市场的博弈和整顿中,我国铜行业已经朝着良性发展的轨道运行。国内铜冶炼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正在形成垄断竞争格局,目前已形成江西铜业、铜陵有色和云南铜业三分天下的局面。但是,我们还应继续加强对铜冶炼行业的整顿,通过把大型冶炼企业做大做强,增加我国铜冶炼企业在加工费谈判中的凝聚力,进而增强我国在全球铜产业中的话语权。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我国铜冶炼业需提高集中度增强对外话语权_智盛居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