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2 11:07:29 阅读1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深圳东部华侨城太空迷航娱乐项目 资料图 |
东部华侨城的保安对进入的记者实行层层严防死守,严密把守各出入口。《深圳特区报》图 |
二、保安严防死守 “太空迷航”依然成谜 1、媒体采访受阻 事故现场严防死守 6月29日,刘小姐和同事一起前去玩大空迷航。刘小姐说,事发后,自己所乘坐的航空舱损坏不是很严重,她和同舱的人一起将舱门打开逃了出来。提起现场的救援情况,刘小姐有些气愤。她说,当时非常混乱,里面的人都在叫喊,外面的人非常着急,可是现场保安还是阻拦他们入内救人。 提起当时情况,另外一名当时在门口排队的孙先生也非常不满。他介绍,当时外面很多人想进入救人,可是保安不进去救人反而拦住不让进。{zh1},他和另外一名朋友强行冲进去,砸开航空舱玻璃救出了几个人。他说,伤者大多数手脚受伤严重,惨状不忍目睹。(广东《南方都市报》) 出了这么大的事故,深圳东部华侨城在{dy}时间做的是派保安死守各个路口,严防记者进入采访。记者试图进入东部华侨城和进行抢救的医院采访时,被几名身穿便衣,拒绝出示任何证件的彪形大汉(知情人称皆是华侨城的保安)堵住去路。记者问他们是谁,一名保安叫嚣:“我是你爸”!这种嚣张气焰从何而来?(山西《山西晚报》) 保安到底想要严守些什么秘密呢?聪明的网民就列举出了一些:事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是坠落下来还是别的原因?我们现在能知道的只是“设备突发故障,引发安全事故”这样模糊的表达;6月30日媒体的报道还是“爆炸”7月1日后的报道就变成了“塌落”,是要大事化小?华侨城方面自称多个部门对太空迷航项目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太空迷航项目总体效果逼真、技术方案先进、设备安全可靠。”可怎么才营运一年就出事,且12个“太空舱”仅1个未受损;太空迷航的飞船模拟器由12个座舱组成,每次共可乘坐48人,但公众知道的是6人死亡,10人受伤,其他的人呢?是这次没有坐满还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家属5个小时后还不能见自己的亲人……(北京《中国青年报》) 2、鞠躬致歉无功 华侨城集团陷被动 6死10伤,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把整个华侨城集团抛入舆论漩涡之中,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更是直接影响到其股价,{yt}之内市值蒸发30亿元。虽然华侨城对突然到来的“危机”头疼不已, 虽然华侨城方面称,对发生这样的事故深感痛心并向广大社会公众致歉,还将配合有关部门尽快查明事故原因。但我们从报道中看不到华侨城的诚意,不仅景区保安气焰嚣张,而且不配合事故处理,例如,深圳旅游联盟总干事王智赶到医院协调,却迟迟未看到华侨城的人员。这种傲慢让人惊讶。(北京《中国青年报》) 讽刺的是事故发生后,深圳东部华侨城总经理曾辉在6月30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就大侠谷太空迷航游乐项目“6?29”重大安全事故两度鞠躬致歉。一边让保安严防记者,一边鞠躬道歉,这样的道歉诚意有几分,不得而知。(湖南红网) 3、平息公众质疑 公开信息才是上策 总经理出面,声声“对不起”、深深鞠躬;官网黑白化,首页显要位置打出致歉标语;不断表示妥善处理的决心,将参照同类事故的上限赔付……几天来,一项项“6?29”深圳东部华侨城事故的“善后”措施接连面世,但仍不能让公众、网友就此作罢,指责声、质疑声蔓延于各大媒体、互联网。(广东金羊网) 现在面对公众和媒体的疑问,某些负责人的态度的确令人难以满意。对于设备,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国外引进,一种说是国内设计制造,{zh1}官方确认,是后一种——那么前者从何而来?此话出自华侨城集团总办工作人员之口,是不是以前不实的宣传噱头?抑或是曾经谋拟的推诿责任的借口?(北京《法制晚报》) 尽管这起安全事故还在调查中,调查结论公布后才能进行客观评论,但对重大灾难事件,民众十分关注;讳莫如深或遮遮掩掩,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只有及时地公开相关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稳定人心,才能将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zd1}。东部华侨城是华侨城集团的下属企业之一。华侨城集团公司作为xx央企,在全国造城十多个,圈地不可胜数。在全国大举扩张的华侨城集团,更应恪守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zd0}限度地缩小和xx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影响。(北京《中国青年报》) |
三、祸起设备故障 供应商成了替罪羊? 1、设备突发故障 华侨城诿过供应商? 因为是游乐设备出现问题,东部华侨城将事故责任的矛头指向了设备供应商。7月1日,记者从东部华侨城副总经理郑红霞处了解到,目前经过深圳东部华侨城事故调查组初步调查认定,事故系设备突然故障所致,排除了人为故意破坏因素。 东部华侨城营销中心一名张姓经理则将矛头指向了设备供应商。“设备不是我们自己做的,是我们买的,事故是设备出了问题,肯定跟设备供应商有关系。”(上海解放网) “这个游戏不像过山车,从外面就能看出其刺激性来。”一位相关业内人士说,“太空迷航”仅从{dy}感觉上判断,要比很多其它的游乐设施安全。“但这个项目包含了很多高科技手段,要模拟出2G的重力加速度,以及太空中的失重状态。”他告诉记者,为了模拟“太空舱”发射时的刺激,该项目的舱体都是高压的密封舱,压力的控制是个关键。“事故发生后,很多幸存者都说{zx0}听到过爆炸的声音,之后有舱体坠落、相撞的情况出现,我个人估计很可能是加压时某个舱体发生了爆炸,又造成12个高速旋转上升的舱体撞在了一起。” 而一则“深圳‘太空迷航’爆炸事故原因查明”的消息也出现在网上,消息称“当12个高压舱高速旋转达到高空时,其中一个高压舱因加压故障突然发生爆炸,边旋转边往下落,最终导致座位搅在一起。”(广东深圳新闻网) 关于事故原因,业内人士还怀疑,与事发前深圳连日来的降雨天气有关,机器在连续运转的情况下,导致设备维护出现疏漏。记者了解到,在事发前几天,深圳连续降暴雨,雨量很大。一般在雨雪、大风天气,一些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游乐项目会暂停,然而,“太空迷航”项目却一直保持运转状态,没有停业过。 “连续下雨情况下,游乐场所的一些项目不宜开放,游客也不宜去玩。”业内人士指出,一是连续下雨,会给日常维修保养带来难处。二是潮湿的天气给机件及线路带来隐患,容易引发事故。6月29日事发前深圳一直下暴雨,当天刚刚放晴,“太空迷航”在经历了连续的运转后,在下午发生了事故。(上海《新闻晨报》) 2、无视游客质疑 事故之前早有预警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其实早在出事之前,就有游客对太空迷航游乐项目表示了担忧,这名游客去年在东部华侨城网站上发帖称: “八月十几号的时候去东部华侨城玩,环境很漂亮,是一个放松心情的好地方,但对于里面的太空迷航的游玩大家要慎重。因为这个游戏,是四个人坐在一个狭小的密封空间,然后对你所坐的小空间内加压,人在里面体验失重的感觉。虽然上面写有八岁还是十岁的小孩不能乘坐,但我觉得成年人也不太适合。我身体一直很健康,当时就是觉得好奇进去了,在舱内加压时,我就觉得有股压力迎面冲来的感觉,人的脸都有种被挤得变形的感觉,胸口同时也感觉很不舒服,像被大石头压着的感觉,透不过气来,手脚也很难抬起,结束以后胸口一直很不舒服,很想吐,之后的半个月胸口都很不舒服。不知道是不是设施不完善,还是这个游戏本身就有问题,希望东部华侨城的管理人员能看见这个帖,并且实时地调查一下。”(广东《羊城晚报》) 网站管理员回应:前期的反覆调试和近一年的正常运行表明项目设施是完善的,不存在任何问题。(深圳《晶报》) 3、一味强调正常 安全管理走入误区 对于运营资质和日常维护,华侨城负责人也有着正面的回答:项目有正规的审批,也有规范的日常维护,监管也在按规定进行着。这就奇怪了,各个环节都那么正常,怎么就会死伤惨重? 各个环节都正常,就是{zd0}的不正常,一系列“正常”,导致设备仅运行一年就造成重大伤亡,不合乎逻辑。这样的解释也在告诉公众:对不起,我们全做好了,但死人依旧难免。游乐场在中国很多,还有些诸如“嘉年华”之类的临时项目,如果一味强调正常,就意味着安全管理走上了不归之路。(北京《法制晚报》) 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即使最终查明了事故原因,“太空迷航”项目也很可能会被拆除,不复出现。尽管设备可以重装,但游客的信心却很难重塑。不少游客表示,不会再去玩这个游戏了,“总归会有心理阴影,想想就后怕,发生了这么大的惨剧,谁还会去坐。” (上海《新闻晨报》) |
四、暴露监管漏洞 主题公园安全堪忧 1、“太空迷航”事故 拷问游乐设施监管 6月21日,检查组刚对太空迷航项目进行过检查,“没有异常”。但在短短一周之后,6条生命就从这一“没有异常”的设备中消失了。现在只能这么理解:或者检查不够深入,有些问题没被发现;或者检查后突然出现问题,设备本身缺乏稳定性。(北京《中国青年报》) 本该给人带来欢乐的游乐设施却导致如此严重的人员伤亡,这无疑给已经遍地开花的大型游乐设施敲响了安全警钟,同时也让热衷于此的公众,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问题:如此大型国有企业尚且如此,其他实力不济的游乐场所岂不是更加令人担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此重大安全事故事前会不会毫无征兆,值得质疑。在东部华侨城的表态里,本次事故似乎纯属意外,而公众非常不解的是:太空迷航,这个号称能xx实现航天迷飞天梦想的全球{sg}全程模拟太空遨游项目,为何会毫无征兆地突发事故呢?(天津北方网) 据介绍,大侠谷太空迷航项目是由东部华侨城委托总装设计院研发、北京九华游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国{sg}此类设备,于2009年4月20日验收合格,2009年5月1日投入试运行。那么,这个自我研发的新项目,在技术上究竟是否过关?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非常严肃的大型游乐设施安全规范的问题,对此,国家事实上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强制性标准。然而,强制性标准是否已经落后,又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却都要打上一个大问号。(北京《检察日报》) 2、国外禁止项目 “太空迷航”草菅人命? 有资料显示,太空迷航可以模拟飞船冲破大气层到达太空的感觉,乘坐飞船模拟器,亲身感受火箭发射时的2G重力加速度。对此,有专家指出,2G重力加速度是一个颇危险的机动游戏,2G加速意味每秒加速率达19.6米,即比一般跳楼机的加速(1G)还高1倍,可能导致有心血管毛病的玩者心脏病发、脑充血或流鼻血。 “太空迷航项目建成后,员工是{dy}批的‘实验品’。我坐过一次,当时感觉就是很闷,一点也不好玩。”一名设备部的员工对记者说。他还称,该娱乐项目是通过高速旋转造成旅客失重和超重的感觉,但让人总感觉不安全。(深圳《晶报》)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太空迷航的吊舱密闭于一个大的离心旋转舱内。游戏进行当中,离心舱必须连续供氧,在高速旋转的情况下产生离心力,使身处其中的人产生失重和超负荷的感觉。“这个游戏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国外现在已经禁止了。原因就是,在高速旋转时很容易产生静电,当静电火花在设备内部有漏油的情况下遇氧爆燃,那么爆炸产生的力量会使密闭舱压力瞬间增大,爆裂的震荡会使小吊舱发生严重变形,继而脱落,然后向外飞出,从而造成很严重的伤亡事故。” 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它可能就是太空迷航出事故的元凶。所以我们要问,究竟太空迷航在国外是否已经被禁止?如果确是被禁止的,那审批部门让太空迷航启用,用的是什么安全标准?为何不与国际标准一致?使用、生产和审批机构应该承担什么责任?面对质疑,期待太空迷航的制造商以及审批部门,能本着对至高无上的生命负责任的态度,对公众强烈关心的问题作出真实的回应。(北京《新京报》) 3、事故隐患犹存 运动式安检不可靠 多个城市“欢乐谷”都有类似项目;此外,华侨城这样的大央企背景的游乐场尚且如此不可靠,那些诸多中小城市中的中小游乐场呢?国内目前部分景区一味追求游乐项目的惊险、刺激,各大型游乐项目在各个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科学管理和安全保障跟上了么?下一个事故会发生在哪里呢?(山东新闻网) 有人曾分析中国游乐设施事故,事故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设计不合理,制造不符合要求;二是维护保养不到位;三是操作不当。可见,前两个方面都与游乐设施的质量有关,更与行业整体水平有关。显然,无论是探究深圳这起事故原因,还是预防这类悲剧再次重演,都必须反思这个行业水平。 为游乐设施质量和操作提供保障的是制度。我国既有法律《安全生产法》,又有法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游乐园管理规定》,还有行业标准GB8408-2000《游艺机和游乐设施安全》。制度可谓比较健全,但制度执行情况如何呢?其实,发生的多起游乐事故就是答案。(北京中国网) 有关专业人士指出,我们的游乐设施安全评价、寿命预测、预警和进出口大型游乐设施监督管理方面的安全技术规范还存在空白;而且,游乐设施法律欠缺,安全技术规范不能涵盖全部游乐设施,游乐设施设计理念偏颇,现有游乐设施法规标准对游乐设施的一些要求与国际不接轨且量化要求不足。如此,必然埋下事故隐患。(山西《山西晚报》) 事故发生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批示,“全省各地要举一反三,认真检查类似设施,防止再出现恶性事故”;这样的“举一反三”,其实更该是警钟长鸣的常态,而不应只是鲜血事故才能换来的运动式安全检查。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监管,不能只是限于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游乐设施从设计制造到操作维修,从日常检查到故障记录等,都应该纳入严格的外部监管,而这样的外部监管绝不应只是运动式的。 事实上,距离本次事故仅仅一个月之前,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曾开展过一次“迎亚运”安全大检查。然而,大检查刚刚完成,6死10伤的重大事故就发生了。既如此,仅仅只是事故之后的“认真检查”,又如何能保证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呢?在“认真检查”之前,恐怕首先还应该要明确一个责任主体(谁的职责?),以及一个责任制度(如何问责?)。惟其如此,安全检查才不会只是跟着事故跑的应景表演。(北京国际在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