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2 05:58:02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晋朝荒唐皇帝及货币趣闻
【王文】
散漫的晋朝连钱都懒得铸
结束了三国纷乱局面的是晋朝。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仿照曹丕篡汉的旧事,也来了一个司马氏篡魏,一统天下,建立了汉以后的统一王朝—晋。
晋这个王朝,名声有点不好比较散漫,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后来终于惹出了xx烦。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这就是历史上xx的痴呆皇帝—晋惠帝。他脑子有点问题,智力不高,从小就不爱读书只懂吃喝玩乐。司马炎在世时很发愁,担心这傻儿子会丢了江山。
有一次,司马炎为了测验一下司马衷的思维能力,特意出了几道题考他限傻小子三天之内交卷。司马衷拿到题目以后,哪里能答上来?他妻子贾南风很聪明,一看事情不妙,立刻请来几位有学问的老先生,赶紧为司马衷代解难题。
司马炎看了答卷,觉得答得都不错啊!看来这孩子并不傻,于是放心了。这司马衷总算哄过了老爷子,后来顺利即了位成了晋惠帝。但是当了皇帝智力也还是有问题,并且被史官记录了下来,遗笑千古。
有一年夏天,晋惠帝带领随从到御花园去玩,听见池塘里有青蛙叫。他很好奇便问:“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私家的?”
随从觉得这傻皇帝真是傻到家了,哭笑不得可是又不敢不答,于是说:“在官家里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里叫的,就是私人的。”这也堪称千古智慧的答案!
还有一个关于晋惠帝的典故就更有名气,那就是xx的“吃肉粥”问题。有一年天下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向晋惠帝汇报灾情,晋惠帝虽然听明白了,但有一点想不通就问:“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前一个“蛤蟆为谁而叫”的问题已令人晕菜;这后一个“何不食肉糜”的问题,就更是中国史上不朽的蠢话了。
司马炎做了27年开国皇帝天下安然无事,可是晋惠帝上台不到两年果然就出了大乱子。他坐了皇位哪里能执政?大政方针还不是一群小人说了算,社会上也乱了【纲纪大坏,贿赂公行】,【忠贤路绝,谗邪得志】。
有权有势的人仗势欺人,小人们互相援引举荐。老百姓把官场行为叫做“互市”,也就是“交易”。那是古代中国的{dy}次拜金主义高潮,从官到民全民都为钱而狂!
西晋xx的“竹林七贤”里年纪最小的一位叫王戎。他做官后到处收购田地、水磨产业遍布天下。这位竹林先生经常手拿筹码计算自己的财产,日夜不停,以此为人生{zd0}乐趣。同时他又是出了名的小抠。家里有棵极好的李子树他经常摘下李子去市场卖,每次都能卖上大价钱。可是又怕别人得到种子,他就把李子一个一个钻开把核拿掉。
谁能挡得住“我为钱狂”?
南阳人鲁褒有感而发,作了一篇论文《钱神论》讽刺时世,这大概是世界上{dy}篇关于钱的论文。实际上,鲁褒才是“孔方兄”一词的发明者。
他说,钱这东西:【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
鲁褒以“有钱可使鬼”的谚语为例说,只要有钱:【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鲁褒愤世嫉俗拒绝做官,隐身民间世人不知其所终。
当了皇后的贾南风,为了让自己的外戚家族掌握政权,与楚王合谋发动禁卫军xx。此后因权力分配不均,一场司马氏诸王骨肉相残的“八王之乱”随之爆发。八王互杀,整整闹了16年。晋惠帝{zh1}被迫当了太上皇,实际是丢了皇位,死的很窝囊。据史书记载,是吃了一张过了保质期的饼,食物中毒死了(食饼中毒而崩),但也有人怀疑他是被毒死的!
乱子还没彻底平息时,边疆又有异族趁乱杀进中原。堂堂的晋朝,统一之后才36年仅传了四代皇帝,就被异族灭掉了末代皇帝也成了俘虏。幸亏有琅琊王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继承大统,把晋朝给延续了下来。刚被灭的那个晋朝,后来被称为“西晋”,新成立的这个则叫做“东晋”。
这以后,北方就一直没消停过不同民族一片混战,先后建立了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等等“十六国”。
看这一段的历史年表真是五花八门,国号把“东、南、西、北、前、后”都叫遍了。等到北方由北魏统一,东晋的末代皇帝也被迫禅位给权臣,宣告灭亡。不过这个偏安的东晋寿命倒也长,一共苟延了103年。
西晋、东晋,史家习惯上合称“两晋”。这个两晋,在中国货币史上很特别,是{wy}的一个没有铸造货币的朝代。不铸钱,究竟是因为懒,还是国事纷乱顾不上,不清楚了,反正是给中国货币史留下了100多年的空白。那老百姓用钱怎么办?就用前朝的老货币。
西晋因为继承的是曹魏,所以用的是魏国的五铢钱。到了东晋,因为地盘在当年的东吴一带,所以就用东吴旧钱。东吴旧钱我们知道,大的特别大,一当千、一当五千的都有,重量起码在10多克以上。东晋人也很幽默,把这种大钱叫做“比轮”,人人拿着车轮子去买东西!
国家虽然没铸钱,地方上却铸过一种五铢钱,是由一个叫沈充的人主持铸造的民间都叫“沈郎钱”。这沈充是何许人也,竟然能有权铸钱?
史书上说,这个沈充出身江南大族,“少习兵书”有军事谋略,深得东晋权臣王敦的器重,被推荐做了官。沈充官职{zg}时做到了大都督,统率东吴一带的军事,跟周瑜差不多了。
他是在东晋建立的第三年铸的钱,民间把他铸的钱又叫做“小五铢”。这个钱质量很差铜色发白(掺的锡太多),极薄极小,每枚只重1克。
这种“沈郎钱”,到了唐代诗人们还经常挖苦它,李贺有诗说【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李商隐有诗说【谢家轻絮沈郎钱】,这都是说它太不够分量了!
沈充的老上级王敦,是世代显赫的士族豪门,有兵权有地盘位高震主,几次逼得当朝皇帝晋明帝没办法。后来王敦得了重病,明帝趁机发兵伐他,王敦也就索性扯旗造反派人马进攻建康,逼得明帝亲率六军抵抗。
明帝事先派沈充的一位老乡去劝说沈充,许诺给予“司空”的职务让他不要依附王敦。沈充说:“司空、司马的,都是万人瞩目的位子,岂是我能胜任的?且大丈夫与朋友共事有难同当,怎么能半途变卦!”
沈充跟定了旧主子在吴地起兵响应。这还了得?明帝大怒出了悬赏:“有斩沈充者,可赏三千户侯”。就在这关键时刻,王敦病死造反xx立刻溃散,沈充逃到老部下吴儒家里。吴儒假意收留他,把他诱骗到夹墙中关起来,笑说:“三千户侯到手了!”随后把沈充砍了脑袋。两晋时期关于铸钱的事,就这一桩。
银子是在晋朝开始吃香的
贝币的单位是“朋”,黄金的单位是“斤”(相当于现在的半斤)。可是自从有了铜钱后,还没有个单位可以称呼孔方兄。古人一开始是叫“一个子儿”还是“一枚”,真是翻遍古籍也查不着。
老是没有货币单位是不行的,所以从晋xx始铜钱就有了单位,小单位叫“文”。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是也!大单位呢叫“贯”。这个咱们大伙可能都熟,现代有个xx的昆曲剧目《十五贯》,故事取材于明代冯梦龙编辑的小说《醒世恒言》。
这十五贯就是15大串钱。那么“一贯”是多少?1000文。看来,十五贯钱若由一个人背着,还是挺重的呢!
货币史发展到这个时候就有点不建康了,有几个现象值得一说:首先是私毁私铸,民间有一些豪强和不法分子,喜欢把钱毁了重新铸。
这里又要普及一下铸造知识了。铜钱的主要材质:有红铜、青铜、黄铜、白铜等等。红铜是纯铜,青铜是铜锡铅合金,黄铜是铜锌合金,白铜是铜锡合金。
把好好的足值铜钱融化了,多掺进铅和锡再缩小一点重新铸,钱就平白无故生出另外许多钱了!这是明目张胆的掺假兑水。可是那时候没有质监局,没人管,三国时刘备、孙权还带头铸不足值的钱。如此一来,官钱的减重减值和民间的私铸,两下里就真成了“朋比为奸”。
铸劣钱有利可图,谁还傻乎乎地铸好钱?这就是货币领域里“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这样日子一久,劣钱必然充斥市场没法再流通了,因为大家都不认。于是官方只好出面整顿,一番整顿下来扫除了一些劣币,腾出了一定的空间...于是民间私铸又见机而起,兴起新一轮的xx高潮。
再一个现象是两晋的君臣太懒散,只顾着用前朝的旧钱方便,可是那旧钱一是有外流、损耗的,二是大款们存钱越来越多,国家老是不铸钱,货币供应量就会严重不足,流通领域怎么办?
这老百姓也有法子。从晋朝时起,民间用钱有时候约定可以缺斤短两学名叫做“短陌”,也就是不到一百文可以当成一百文用。
第三个现象是,货币不够用就学习三国,朝廷的赏赐和俸禄都不用钱,一律用布帛。发年薪时,大官小官都用车往家里运布匹。两晋皇帝赏赐给臣下的布帛,一般数量都很惊人,动不动几千几万匹。权臣桓温一次就曾得赏30万匹。那时候谁家富、谁家贪一眼就能看出来,他总得造个仓库来装这些布啊!
晋朝的西北地区,和当时的北方政权更是彻底,连老百姓都不用钱就用布匹。好好的一段布,买粮食剪去一块儿、买肉剪去一块儿,基本就不能用于做衣服了!这种浪费,连有的官员看了也心疼。北方政权后来也先后铸过铜钱,企图取代布帛,但是推广不开。
北方的“成汉”在汉兴年间(338—343年)就铸过“汉兴钱”,这是中国古代首次铸造的年号钱。这种钱很有意思,“汉兴”二字有直读、横读两种,直读的钱文是篆书横读的钱文是隶书。
东晋所辖的南方,也有一些地区不用钱了就用粮食代钱。对于这些地区,当时被称为“用谷之地”。
还要说一下的是,过去在西汉的时候,黄金曾经是重要货币,一般作为赏赐或者大宗支付使用,用量很大。但在两晋时期,黄金在流通领域就不常见了。这是因为社会上奢靡之风渐起,富豪人家都用金子来打造器物首饰,黄金在流通中的数量越来越少,后来在一些地区干脆就退出了货币序列。
黄金一减少,白银的地位便急剧上升。在两晋时期的典册上,经常会出现以白银来标明物价的情况。白银虽然从春秋战国时起,就已进入货币序列,但早先的地位并不高。秦始皇还曾经规定过,白银只能作为器饰收藏,不能作为货币使用。
到了晋代,货币大哥黄金悄然退市,小兄弟白银崭露头角的时候就到了!白银大量进入日常流通之后,老百姓称银子,使用大单位的“斤”不太方便,以“两”为单位的就多了起来。《十六国春秋》里就记载过,当时“一斗米值银半斤”、“一斤肉值银一两”。
这个时期的白银货币,形式上是银饼或者银铤(银片),都是需要称重量使用的,一块银子从几两到几十两不等。至于后来,那白银的风光就更大了。在唐、宋、明、清都是主要货币且是硬通货,国际上都认可。从明朝的万历年间起,连外国的银元都前赴后继的到华夏来助威,那都是后话了!
当然,黄金再怎么说也是大哥,在内贸中虽然基本退休了,在外贸上人家外商还是挺欢迎。从东汉起,咱们老祖宗与大宛、大秦、安息、龟兹等国做贸易,进口马匹、珠宝、琉璃...还是黄金独大。
我们古代的货币历史就像古希腊神话一样,也有所谓“青铜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这几个时代一过,再往后就该是“黑铁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