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07年十个为什么?_宝宝的空间_百度空间

07年十个为什么6、看病难看病贵为什么还在被抱怨?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至今仍无法解决。而很少有人意识到,看病难的关键在于解放医生。看病贵则是因为国家财政投入过少,老百姓看病基本得靠自己的腰包

  先说“看病难”,这是一个不能一概而论的判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你去一、二级医院看病,等候时间超不过10分钟。很多时候进门就看。这些医院的院长常常为门可罗雀而忧心忡忡。相反,你如果去北京协和医院、同仁医院等xx三甲医院去看病,下午时光就可以看到为第二天看病排队的病人、家属或号贩子,他们要在这里风餐露宿整整一夜。{dj0}专家的预约号黑市上卖到上千块钱。

  这说明什么?它说明医疗资源基本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老百姓得了病在当地得不到有效xx或者不相信当地医疗机构,直奔大城市大医院,从而让这些医院陷入门诊的海洋中,它更说明,优秀医生在人才市场是严重供不应求的。

  按照最基本的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一件产品和服务严重供不应求时理应出现的情况是价格升高,使价格不变或回落的方法是增加供给。

  但是呢,在中国,医疗服务的价格是政府定死了的,不能动。所以“红包”或称“点名费”接踵而来。在我看来,“红包”是什么呢?“红包”是对于优秀医生人力技术资本未在医疗服务收费清单中体现出来的隐性价格。

  可是,对待好医生的医疗技术这一稀缺产品时,政府采取的手法是什么呢?一是在全国范围的医疗系统内展开了一场整风严厉、旷日持久、时至今日仍未结束的“反商业贿赂”运动。有些地方竟然演出不管医生是否收了“红包”,每月必须让医生交出数百元“贿赂款”,否则开除医生的闹剧。二是加大医风医德教育。

  这种做法的效果是通过行政力量强行压制、抹杀或者消灭医生的真实劳务价格,从中传递出的政策希望是,医生不是被称作“白衣天使”吗?{zh0}是永远不吃不喝的圣人或者是不管自己死活、只为病人服务的“活雷锋”。

  在运动的威慑下,好医生既不愿意铤而走险,也不愿意以大大低于自己劳动的真实价格为病人看病,干脆休息了!

  接下来的情况是什么?就是好医生开始退出医疗服务供给的平台,转行从事其他行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走上成为好医生的艰苦道路,不做临床医生,或者早早出国。这些现象并不是我杜撰或假想出来的,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由于高质量的医生在减少,医疗服务供不应求的状况只会加剧。只有两种人乐了——一是号贩子,二是伪医生。

  “看病难的关键是解放医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兼协和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几天前对我这样说。

  事实的确如此。中国30年的改革历程其实就是通过回归价值规律实现对人的解放,人的解放包括人的技术价值和尊严在社会体系中得以承认和实现。只有这样,好医生的产出才会越来越多,我们才有可能解开看病难的死结。

  再说“看病贵”,这个原因也已经被反复提及——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几万亿的财政预算中,只有1000多亿用于医疗支出。结果导致,中国城乡居民应就诊而未就诊的比例由1993年的36.4%上升到2003年的48.9%;患者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比例高达29.6%。更有近五成的住院患者主动提出提前出院;农民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比例更是高达七成多。

  好在,医疗保险体系扩大覆盖面的改革试点已经先行一步。今年7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根据文件要求,我国将在2010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

  然而,问题是扩大医保覆盖面是否能使钱花得更有效率?关键是看社保部门能否起到“守门人”的作用,对于医生给病人的检查和xx进行核查和把关。这些还未能在医改方案中得到肯定的答复。

07年十个为什么7、找工作为什么越来越难?

  2008年,又将有大约56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杀入就业市场——相当于近一百个集团军的兵力,这个数字与2007年的相比,则多了12个集团军。找工作难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供给大于需求的“过剩性失业”

  打开邮箱,又是一份求职简历。可以说,此人实力不俗——男,风华正茂,法学本科+新闻硕士,有实习经验和作品。可他的要求很低——希望我帮他介绍到一张名不见经传的三流报纸供职。说实话,即使在10年前,我揣着钢铁冶金专业的xxx试图进入新闻圈时,这张报纸也没放在眼里。

  这并不是说他多不自信。10年光景,今非昔比。尽管1997年的劳动力供求比也在100∶70左右,但那时候,本科毕业生还是香饽饽,现在基本算是大白菜。2008年,又将有大约56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杀入就业市场——相当于近一百个集团军的兵力,这个数字与2007年的相比,则多了12个集团军。

  有人大骂始于1997年的大学扩招,教育部马上出来反驳。其中一个主要理由是,中国大学生的比例远远低于“美国等其他国家”。但他们没有看到另一个事实(或许是不愿说?),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了多少年,而中国又发展了多少年?美国大学生的增加,好比把盐撒到水里,让它一点点融化;中国高校的扩招,好比把海绵扔进水里,能吸多少吸多少,所以,才培养出不少xx高校和xx大学生——大学城拼命圈地,新闻、法律、经济等热门专业盲目上马,拉出老师就来教课。远的不说,就连我的母校——某xx钢铁学院,也竟然开设了新闻专业!

  这些可怜的学生经过四年挣扎,慌慌张张加入了求职大军。哪里来那么多“对口”的岗位呢?全国媒体就那么多,一个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就有约5万人应聘。钢院新闻系毕业?对不起,靠边站。但这些小朋友又没有经过技术培训,无法完成高级蓝领的工作——其实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是严重缺乏高级技工的,所以出现了大学生过剩而“技工荒”的局面——这被劳动部的官员和专家们称为“结构性失业”。

  有人把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于他们的观念问题——“宁要东部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之类,纯属扯淡!南方xx调查表明,在西部一些高校招聘中,出现了“传菜员”、“面点工”之类的职位,而大学生们依然趋之若鹜。这充分说明,难题早已不是仅仅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

  于是,大学生占据了高中生、初中生的位置。那么高中生呢?回头一看——晕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说,今后几年,中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口都将超过24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1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如果这些人排成长队,间距1米,可以从北京排到纽约。尽管有一些人跑到街上当“走鬼”或者卖盗版碟,但这种隐性就业并不妨害“大局”。这就是国情,找工作难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供给大于需求的“过剩性失业”。

  当然,也要辩证地看待就业难问题,因为已经出现了民工荒。这种风潮从珠三角刮起,蔓延至长三角,而后登陆江西、湖南,并有席卷内地之趋势。学者调查得出一个结论,仍是“结构性失业”在作怪——农业税全面取消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家乡或挤入第三产业而拉大了制造业的劳动力缺口。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行,1980年代前超生制造出的“人口红利”——通俗解释就是劳动力过剩带来的经济飞速增长——即将结束。但即使按照观点提供者、中科院教授蔡舫的说法,至少也还要等7年,农村劳动力才能出现负增长。

  但民工问题对那些迫切求职的城里人来说,只是一个小插曲。他们再降低门槛,也不可能混迹于建筑工地,去填补“年薪制”的民工的位置。

  阻碍就业的还包括那些政府部门。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工商、城管等各类政府部门从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身上收取的各种费用和罚款,大约在3000亿元左右。如果按照两万元容纳一个劳动力就业来计算,至少有15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了。



郑重声明:资讯 【转07年十个为什么?_宝宝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