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食历史数据来看,吃饭问题主要归功于前30年_huangwd1999_新浪博客
从粮食历史数据来看,吃饭问题主要归功于前30年

我国粮食产量,前后30年对比
――――――――――――――――――――――――――――――――――
     粮食总产  人口   人均    总产增加率  人均增加率   总产年均增长率
     (亿吨)    (亿人) (公斤)      (倍)         (倍)      
1949   1.13     5.4    209        
1979   3.35     9.75   344        1.965       0.646          3.7%
2009   5.31     13.35  398        0.585       0.16           1.7%
――――――――――――――――――――――――――――――――――
以上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

可以看到,前30年粮食总量增加了近2倍,后30年仅增加了不到60%。前30年粮食增加倍数是后30年3倍多,人均增加倍数是后30年4倍以上。 从粮食总产年均增长率来看,前30年年均增长3.7%,后三十年,年均增长仅1.7%,不到前30年一半。
   但是,一般人普遍认为,中国在30年前还没有解决吃饭问题。人们当时还没有吃饱饭。 从科学角度来看,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从人均摄入的热量来看,人们还没有达到吃饱的标准(约2900大卡/日),参见下表。邋遢道人关于这个问题有过精辟的 论述(见《对“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中国吃饱问题”的探讨》)

解放后历年粮食油料产量及折合人均日可摄入热量     
年份 人口(万) 粮食(万吨) 油料(万吨) 人日均热量(大卡)  
1949 54167      11318      256      1906  
1952 57482      16390      419      2287  
1970 82992      23995      377      2253  
1975 90859      28452      452      2475  
1980 98705      32056      769      2648  
1981 100072     32502      1021   2719  
1982 101541  35450      1182   2880  
1985 104532    37911      1578   2900  
1990 114333   44620      1613   3327  
2003 129227   43070      2811   3081 
 
    虽然小岗等一些地区早在1978年就实行了包产到户,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是在1982年,1981年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是人民公社制度。如果以 1985年摄入2900大卡热量为“感觉吃饱”的标准,那么在人民公社时期的1981年,已经接近这个标准。之所以花了30年,才达到接近吃饱的水平,主 要原因之一是解放初期本身粮食产量低,另外一个原因是人口大量增长,前30年,人口增长80%,后30年,人口增长38%。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是战争经 济,储备大量粮食,防止战争。
    xxx在1982年说:“建国以来,我们做了一些事情,基本上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粮食达到了自给。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旧中国长期没有解决这个 问 题。”(《xxx文选》、第二卷第405页。)马克塞尔顿曾指出:“1977年国人均占有耕地比印度少14%,而人均粮食生产却比印度高30%到40%, 而且是把粮食以公平得多的方式分配到了比印度多出50%的人口手中。”英国学者 在中论述中国改革开放时说,中国的改革,有“人民公社创造的良好的农业绩效可以利用。”(《xxx的复仇》)
    现在食物丰富,一方面,经过30年,我们的人均粮食增长率仅是前30年四分之一,但是,毕竟又增加了16%,在接近吃饱饭的时候,再增加一点,当 然给人的感觉是现在吃饱了。另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进口粮食和油料,2009年进口食物占消费总量之比,按照重量计算占10%,按热量计算,占20% 以上,因为主要进口食用油,大豆等高热量食品,其中2009年进口大豆4225万吨,食用油818万吨。而在前30年最多进口2%。还是以高价大米出口换 更多低价小麦和玉米等粮食。

   解决粮食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解决很多基础问题。xxx时代,制定农业八字宪法,包括了农业生产的八个主要方面,
土:改良土壤,例如,大寨用大量秸秆增加土壤有机质,格田整方,平整土地,方便机械化耕作,笔者读书时还参加过劳动。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xxx时 代,在这方面的贡献可参阅《孟凡贵(苏拉密):万流归海见桑田----从华夏5000年农耕文明的大视野仰望xxx》----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 No.2007-02)
肥:增加肥料来源和肥料生产,改进施肥方法。一方面,发展沼气发酵,生产有机肥料,另一方面,增加化肥生产。七十年代初,几乎每个县都建化肥厂,生产氮肥 和磷肥。改进施肥方法,包括测量了解各地土壤状况,试验不同作物生长与施肥方法的关系。笔者就曾经在家乡磷肥厂工作,收集过本县编辑的土壤情况,列出了详 细的土壤分布图(很厚一本正规印刷的书)。
水:新修水利设施,包括水库,灌渠等,当时全国建成大小水库八万座、塘坝无数,人工河道、田间路、沟渠、防护林网形成,极大地增强了灌溉能力和防灾抗灾能 力,保证了农业的稳产高产。对比今年云南,前一个月,媒体还在报道是百年未遇的旱灾,后一个月又报道发大水,政府官员的解释是,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实际 是,很多老的水利设施都年久失修, 新建的设施,主要是特大工程,如三峡水库,目的是发电,南水北调,主要接近北方城市用水(不可能用在农业,每吨水的成本都超过一元)。
种:发展优良品种。全国每个省都建有农科院,每个县都有育种站,发展了xx的杂交稻等优良品种。到了特别是年代,都成市场经济,xxx都要想法找资金。其 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现在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资改派们也知道继续下去,会非常危险,想改变这种趋势,制定粮食自给率5%目标(参见1996 年10 月24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但是,粮食自给率却不断下降,现在已经低于80%了。资改派们病急乱投医,现在要大力引进转基因种 子,谁也无法保证其安全性,等于埋下了亡族灭种的导火索。
另外还有四个方面是密、保、工、管,就不一一分析了。附我国灌溉面积、化肥用量、机耕面积发展变化情况。
时间 灌溉(万公顷) 其中机灌(万公顷) 化肥用量(万吨) 机耕(万公顷)
1952 1995.9           31.7             7.8               13.6
1957 2733.9           120.2            37.2              263.6
1965 3305.5           809.3            194.2             1557.9
1980 4488.8           2531.5           1269.4            4099.0
1985 4403.6           2462.9           1775.8            3444.2
(出自《中国统计年鉴》)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从粮食历史数据来看,吃饭问题主要归功于前30年_huangwd1999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